代縣中秋節祭月習俗

2020-12-04 瀟湘晨報

中秋節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重大傳統節日,中秋節祭月則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習俗。在現代文明的衝擊下,如今沿襲祭月習俗的地方越來越少。而代縣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純樸的民風,使這裡至今還傳承著這種古老習俗。

代縣的祭月活動在八月十五傍晚時分進行,具體儀程是:

1、擺祭祀品:月明人定之後,各家各戶在自家院子朝著月亮支一張桌子,然後把各種祭品擺到桌子上。祭月的祭品有:葡萄、桃兒、果子、梨兒、玉米、南瓜、毛豆角、西瓜等瓜菜;各種月餅;一個用白面和紅棗蒸製的大花糕;香、蠟、表紙、炮竹等。在這些祭品中,花糕是一種由白面和紅棗製作的特殊面花,它既是祭品,又是食品,而且是祭品的主角,一般放在桌子中間。西瓜也是祭品中的必須品,而且要切開,露出紅瓤來。

2、察月儀式:所有祭品擺好後,由家庭主婦點燃兩支紅蠟,分別插在香爐兩邊,燒三柱香插在香爐裡,然後朝著月亮跪下,燒三份黃表紙,一邊燒紙,邊許願。許願內容包括祈求月神保佑全家人平安健康,保佑兒子能娶個賢惠媳婦,姑娘能嫁個如意郎君等。隨後,家中女性也跟著主婦磕頭、許願。這時,家中男性開始響炮竹、放禮花。

3、賞月玩月:祭月儀式結束後,老人們會一邊賞月,-邊給孩子們講述月亮的傳說故事。一些文化氣息濃厚的人家,男子要在月下飲酒作詩、划拳行令。女好則把西瓜鏤空,雕成各種花樣,然後在西瓜殼裡點上蠟,相互欣賞。這樣的活動一直延續很長時間。

4、分切花糕:等香火燒盡後,主婦要把花糕搬進家中,按照家中的人口數量來分切,數量是每人份,即便是沒在家的家庭成員,也要分切一份,等日後回來分享或託人送去。同時,月餅、水果也按家庭成員的數量分開,每人一份,祭月活動寄託著代縣人豐富的文化內涵:

期盼團圓的內涵:因代縣地處邊關地帶,過去到口外經商的人多,上長城守邊的人也多。每逢佳節倍思親,因此,代縣人期盼團圓的願望比其他地方更強烈。八月十五時,期盼團圓便成為代縣百姓最主要的訴求。為了這一期盼,代縣人把所有供品都選成圓的。尤其是花糕,由多個花瓣圍繞組成,以此象徵著全家大團圓。切開花糕後,全家每人一份,一個不落,表示著全家人的團結和家人對遊子的思念。

慶祝豐收的內涵:八月十五正是豐收在望的時節,農家的祭月也就成為展示豐收成果、慶祝豐收的活動。祭月的供品,除了花糕和月餅外,幾乎都是農家自家地裡種植的果實,這些供品包含著人們對豐收的喜悅和對上天的感激。

娛樂的內涵:秋高氣爽,明月當空,瓜果豐收,無不激發人們內心的愉悅感。於是,花色多樣的玩月也就成為八月十五的重要內容。

因為中秋節祭月習俗包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寄託著代縣人特殊的思想情感,因此,直至現在,雖然物質生活不斷豐富,現代思潮不斷衝擊,但代縣的祭月習俗仍然在城鄉火熱地傳承著。每當中秋節來臨前,各家各戶都會認認真真地打月餅、捏花糕、摘瓜果,準備著各種祭月祭品。中秋節這天,各家各戶的家庭成員都會聚在家中,虔誠地祭月,快樂地賞月、玩月。祭月開始以後,清脆的炮竹聲在城鄉大地此起彼伏,響成一片,其熱鬧氣氛一點也不亞於春節。代縣人就以這特殊的形式寄託著思情,感受著快樂,傳承著古老的文化。

【來源:李培根】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我國各民族與其他國家的中秋習俗
    中秋節,又稱仲秋節、月夕、秋節八月節、拜月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我國乃至整個漢文化圈的傳統節日。每年陰曆八月十五,人們紛紛團聚一堂,聚會賞月,慶祝豐收,祈福美滿。而據學者考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但是直到唐初,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而其盛行始於宋代,至明清時,節日內涵逐漸豐富,異彩紛呈,與元旦齊名,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一。習俗活動祭月。
  • 十五的月亮·中秋特輯|這些傳統習俗,你知道嗎?
    馬上又到了期盼已久的中秋節了,今年中秋有些特別,與國慶是同一天。在這個闔家團聚的日子裡,與家人一起賞月,共嘗月餅,歡度佳節,已是我們流傳下來的傳統習俗。那麼,你知道中秋的由來嗎?各地有什麼習俗?月滿中秋中秋節,又稱祭月節、月光誕、月夕、秋節、仲秋節、拜月節、月娘節、月亮節、團圓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而它的由來傳說也有很多。
  • 中秋飲食習俗知多少
    除了賞月吃月餅,中秋節還有哪些飲食習俗?經歷了千年發展之後,哪些習俗穿越古今沿襲完整,哪些習俗在傳承中有所創新?哪些習俗南北都有但存在差異?哪些習俗是北京地區的專屬中秋記憶……中秋前夕,讓我們打開記憶的閘門,一起穿越古今,共話中秋節的飲食文化。
  • 2020年中秋節快到了,快來看看各國各地怎麼過吧
    我國中秋節由來:又稱祭月節、月光誕、月夕、秋節、仲秋節、拜月節、月娘節、月亮節、團圓節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中秋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最初「祭月節」的節期是在幹支歷二十四節氣「秋分」這天,後來才調至夏曆(農曆)八月十五日,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夏曆八月十六日。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國家為重視這個節日,在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春祭日秋祭月 秋分習俗知多少
    秋分節氣都有哪些習俗呢?秋祭月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說,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現在的中秋節是由傳統的「祭月節」而來。由於月宮中的嫦娥是女子,因此有「惟供月時,男子多不叩拜」,即民諺所說「男不拜月」傳統。吃秋菜嶺南地區有個不成節的習俗,叫做「秋分吃秋菜」。秋菜是一種野莧菜,鄉人稱之為「秋碧蒿」。
  • 「中秋」不是二十四節氣,你知道中秋節的來歷和習俗嗎?
    中秋節,傳說是為了紀念嫦娥, 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 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 女兒節或團圓節。
  • 字說「中秋」
    ■朱菲輝 中秋節由上古祭月習俗演變而來。《周禮·春官·典瑞》中有「圭璧,以祀日月星辰」,就是用禮器圭璧祭祀日月星辰。最初「祭月節」是在「秋分」這一天,但是「秋分」之日未必有滿月,後來就將「祭月節」由「秋分」調至「中秋」,即農曆的八月十五日。
  • 祭月、放水燈,沒有手機,古人把中秋過出WiFi連不到的儀式感
    古人的中秋,比我們想像中的更有「儀式感」,也更有趣一些。這是古人「認真生活態度」的體現。 也就是說,明代人在中秋那天,會做圓圓的餅祭月(這個應該就是月餅了),嫁作人婦的女子也可以回娘家與家人團聚。因此,中秋這天也叫「團圓節」。
  • 秋分習俗雜談
    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現在的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祭月節」而來。據考證,最初「祭月節」是定在「秋分」這一天,不過由於這一天在農曆八月裡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圓月。而祭月無月則是大煞風景的。所以,後來就將「祭月節」由「秋分」調至中秋。  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
  • 【本網策劃】我們的節日·中秋——新疆篇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祭月的節期為農曆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又因為這個節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八月節」、「八月會」、「中秋節」;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習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女兒節」。
  • 「月亮城」揚州 提前上演祭月拜月「大片」
    陳詠 攝  18日晚,揚州古運河畔1912街區分外熱鬧,揚州市廣陵區東關街道舉行「徐凝中秋賞月晚會」,同時開展以「古城邀明月,平安進萬家」為主題的消防安全全民宣教活動。當晚提前舉行的中秋祭月拜月賞月活動,也給文化古城增添了更多活力與精彩。  通訊員 施華健  揚子晚報/揚眼記者 陳詠  「良辰美景中秋月,皎皎銀霜照東關。
  • 中秋大禮!「兔子」在月球畫了一個「月餅」,世界目光轉向東方
    就在今天,9月13日的11點5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上傳了一張玉兔二號在月球上畫月餅的圖片,照片中玉兔二號的行駛軌跡恰好形成了一個正圓,不少網友和官媒在底下留言說這是玉兔二號在「畫餅充飢」犒勞自己,是一份來自月球的中秋節大禮!這份大禮可實屬難得,半年以來,有不少國家揣測玉兔二號是否已經結束任務準備退休?機器壽命已經到了?
  • 秋分為什麼又叫祭月節?2019秋分節氣具體時間要做什麼?
    秋分,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這一天晝夜平分,還曾是傳統「祭月節」,代表著人們對生活美好的期盼和熱愛。據考證,中國古代很早就以「秋分」作為耕種的標誌,時值金秋,它也是收穫的大好時節。漢末崔寔在《四民月令》中寫到:「凡種大小麥得白露節可中薄田,秋分中中田,後十日中美田。」也就是說,秋分正是收穫的大好時節。資料圖。王卉 攝此時,南、北方的田間耕作各有不同。華北地區有農諺說「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指明了播種冬小麥的時間。在江南地區,這會正是播種水稻的時候。
  • 中秋:人好月嬋娟|我們的節日
    八月十五,秋已過半,是為中秋。「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中秋時節,氣溫已涼未寒,天高氣爽,月朗中天,正是觀賞月亮的最佳時令。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徵,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
  • 今年中秋外國月亮更圓?
    網易旅遊在中秋將至之際,推出特別策劃《中秋旅遊三日談》,來說說關於中秋的那些事兒,第一期話題:中秋與月亮。(參與篇末話題互動,有機會贏取網易旅遊與網易火車票提供的幸運獎品哦!)趣談:2014中秋外國月亮更圓?2014年中秋38年最早據廣東天文學會透露,今年中秋節月亮出現日期是38年以來最早的。
  • 芋艿、毛豆、踏月亮,那些忘不了的中秋記憶
    在蘇州地區,中秋的桂花也是一道好佐料,有桂花茶、桂花糖、桂花糕、桂花糯米藕、桂花糖芋艿。是不是光聽到「桂花」兩字,就已經聞到馥鬱的香氣了呢?齋月供和踏月亮秋天本就是收穫的季節,因此有民俗專家認為中秋祭月起源於對豐收的慶祝,因此祭拜月神,感謝上蒼賜予好收成是中秋當晚的一項重要活動。仲富蘭教授介紹道,流行在吳地的中秋祭月習俗叫做「齋月貢」。
  • 秋分節氣有啥習俗呢?
    秋分節氣還有哪些習俗呢?農夫和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1)俗語「春祭日,秋祭月」,說的是啥意思?到底是哪一天祭月呢?在前不久剛剛過去的中秋節,不少地區依然還有著中秋節祭月的傳統習俗。民間一直還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意思是說男人不可以拜月亮,而女人不可以祭灶神。原因是月宮中的嫦娥是位女子,古時候有「惟供月時,男子多不叩拜」的說法,所以就有了「男不拜月」的習俗。
  • 中秋節|從中秋月迎寒到天涯若比鄰—既是文化符號,也是家國情懷
    那麼問題來了,中秋節從最初的迎寒、祭月習俗最終成為代表團圓意義的文化符號,以及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之一,究竟是機緣巧合之下的逆襲,還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從中秋節所承載的傳統文化說起。
  • 讓良宵佳節回歸「中秋望月」的詩意
    這一盛大節日源於對天象、四季、節令、歲時以月亮的盈虧朔望周期計月的陰曆(即中國傳統曆法農曆),其節日習俗、行事以「月」為中心展開,故又稱「月節」「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因八月十五正是八月的二分之一,民間又將之稱為「八月半」「八月節」「八月會」。中秋節正式成為一個節日約在唐時,這在中國傳統節日中是晚出的一個節日。但中秋作為一種民俗活動卻由來已久,源遠流長。「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中秋獻良裘,王乃行羽物」,人們舉行「祭月」儀式。
  • 「網絡中國節·中秋」中秋節的傳說和習俗,你知道嗎?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即將到來,今年恰好又是中秋、國慶雙節同慶,花好月圓迎中秋 國泰民安慶國慶 共同慶祝美好佳節!中秋節的傳說和習俗,你知道嗎?一起來看看吧~韶關市網絡文化節相關連結◆ 【網絡中國節·中秋】我畫你猜大挑戰,看你猜出幾個?◆ 有獎徵稿!「提升網絡素養、共享網絡文明」青少年手繪大賽火熱報名中◆ 恭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