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童哥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從頭飾的其他方面而盲,亦可以看出其明顯的民族性。如巾帕冠帽飾中,說起「胡帽",人們馬上就會想到我國的一些古代遊牧民族;提到「花竹帽」自然又與毛南族聯繫起來;看見以樺皮為料質地樺皮帽。別出心裁的「顧姑冠」、狍頭帽」、「珠帽」、「雞冠帽」、「鳳凰帽」就自然會想到赫哲族、蒙古族鄂倫春族、僳僳族彝族、白族的帽飾。也就是說這些頗具盛名的帽子已經被烙上了民族印痕,而具有強烈的民族性。又譬如髮式與發醫,也常是人們用來辨明族別的重要標誌,所以,我們在一些研究者的著作中常常見到「披髮民族」、「總發民族」、「椎警民族"、「頂髻民族」、「垂髻民族」、「高髻民族」等,如此緊緊抓住頭飾的民族性來進行分類研究。
總之,我國各民族具有各自不同的歷史文化傳統,生活在千差萬別的自然環境中,形成了相異的生活習慣和身體裝飾要求,表現在各自的頭飾中,也就是千差萬別和多種多樣的。映現人地關係的區域性,人類始終依賴於一定的環境條件而存在。民族作為人類共同體之一種,不管後來發生什麼變化,但每一個民族及其不同支系都佔據著一定的空間位置,相對集中居住在某一地理區域。故頭飾和服飾一樣,作為我國民族文化一個極為重要的構成要素,與我國各民族複雜的生存環境密切相關,不同程度地表現出區域自然地理環境的特徵。一種頭飾的流行範圍,大則跨省或幾個縣,小則只有幾個村寨。如北方天氣寒冷,生活在那樣環境中的民族喜歡戴皮帽或氈帽;南方氣候較暖和,人們則喜歡戴便帽或涼帽。就具體民族而言,頭飾所呈現出的區域性特徵,在民族與民族之間、民族內部不同支系之間都有明顯的表現。
彝族是一個支系繁多、族稱複雜的民族,主要居住在雲南、四川、貴州和廣西等省區。其服飾特點特別是頭飾,按其地域、支系表現可劃分為涼山、烏蒙山、紅河、滇東南、滇西、楚雄等六種類型。黎族主要生活在海南島,其頭飾,各支系之間也有著明顯的區域性特徵。如居住在保亭縣的駁白嶺和九曲嶺以北,屬杞黎支系的「生鐵黎」,男子結小鬃於額前,用丈餘長的紅布或白布纏頭;聚居在昌化江中遊樂東盆地及其邊沿的寧遠河、望樓溪流域,屬俸黎支系的「四星黎」,男子結大髻於額前作角狀,婦女喜戴比較大的多個圓耳環;居白沙縣的「本地黎」,男子結醫於後,婦女既文面又紋身。畲族頭飾不僅與當地漢族相異,在畲族中也因居住地不同而略有差異,呈現出具有。
各自鮮明特點的七個類型,即羅源式、福安式、霞浦式、福鼎式順昌式、光澤式、漳平式。布依族服飾和髮式在20世紀50年代前夕也呈現出四種類型,即鎮寧、關嶺、郎岱、普定、睛隆、普安、盤縣式,貴陽市郊區、黔南自治州西部、黔西南自治州和安順地區類型,雲南羅平縣八大河類型,貴州獨山、都勻福泉類型。在黔西南苗族那裡,如果從語言的地域性來看頭飾的地域性的話,有操黔東南方言苗族婦女頭飾、操湘西方言苗族婦女的頭飾、操川黔滇方言第一土語自稱「Hmopgbndvovs"、他稱「小花苗"的苗族婦女頭飾和操川黔滇次方言第二土語自稱「Hmongb shuod"、他稱「歪梳苗」婦女的頭飾,都表現出明顯的區域性特徵。上面我們是從宏觀的角度綜合地來看頭飾的區域性特徵的。此外,頭飾的若干子元素如髮式與髮髻、首飾、耳飾、巾帕冠帽飾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社區乃至同一民族不同社區都呈現出明顯的區域性特徵。
總而言之,一個民族一般以一種頭飾為主,但居住的地形越複雜,跨度越大,環境越閉塞,往往頭飾的類型越繁多,生活環境越封閉阻塞,傳統的頭飾越容易保留下來。我國少數民族頭飾的這種大區域、大類型、小區域、多類型、多樣式特點,最終形成了不同的頭飾文化圈,產生了豐富多樣的頭飾文化。
記古述今的時限性:1.歷史時限我們這裡所說的歷史時限,是指頭飾作為一種綜合性文化事象,它有一個產生、發展和演變的動態過程。在這個動態的演變過程中,隨著歷史的發展,社會制度的變革,不同時期社會發展的需要,民族間的相互接觸和交往,外城文化的輸人,男女地位的改變以及宗法關係的崩潰和人們認識自然能力的提高,都在很大的範圍內,給人們的頭飾和服飾帶來不同程度的衝擊和影響。也就是說,在各具特色的民族頭飾中,沒有一成不變、始終如一的頭飾,亦即頭飾存在著變異性。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時代,頭飾有其歷史和時代的特點。如滿族的「旗髻」在威豐以前多為扁平型,鹹豐以後,髮髻式樣不斷翻新、增高,「雙角」也不斷「擴大」,成為一種「高如牌樓」式的裝置。
這就是說,滿族入關後的發醫雖然總稱為「旗髻」,但鹹豐前後兩個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各自不同的歷史特點和時代特徵。又如「壯族先民的髮飾,幾乎是與服飾同時出現。用骨笄約束髮型,最早是為了勞動生產方便,繼而導致審美。春秋至三國共千餘年時間,壯族先民受宗教意識及圖騰意念的支配,『斷髮以避蛟龍成為美的習尚。三國以後,斷髮'已成為朦朧記憶,盛行椎髻習俗,髻以高大為美,蔚成一時風尚。」這是壯族在三個不同時期的髮式。一般而言 ,民族頭飾經民族成員一代又一代的沿襲,歷史積澱甚為豐厚,傳承性較強,所以,它所佔據的歷史時限也比較長。具體如椎臀這種髮式,在較為久遠的崖畫、青銅器乃至文獻典籍中,就有了比較形象的實物材料和文字資料,在西南地區乃至全國許多民族地區,直到近現代仍有椎髻習俗。又如「披髮"髮式,不僅屢見於遠古民族的髮式之中,甚至在一些近現代民族的髮式中仍可依稀見到,可見「椎髻」、「披髮」髮式均有著較長的歷史時限。
2.季節時限相對於歷史時限來說,季節時限是一個具有不斷的間隔性、重複性而又比較短的時段。大家知道,一年分四季,生活在冷暖各異、乾濕不同的各種環境中的民族,都有自己比較鮮明的季節性時裝和相應的頭飾。這一方面是人類順應自然、適應自然的結果,另一方面是人們依季節變化來裝飾自己的審美需要。整體而言,由於中國各民族地區所跨緯度甚大,當一些北方民族已經戴上保暖性能比較好的皮帽、絨帽暖帽時,南方一些熱帶地方的民族,甚至還在為避免強烈的日照、蚊蟲的叮咬而戴上鬥笠、篾帽、頭巾等飾物,有著明顯的季節差異。由於某一地區高山有四季的氣候垂直分布,當住山頂的民族已經裹。上長包頭以避涼寒之時,山腰或壩居的民族仍戴著各式的遮陽帽。就某一個具體民族特別是生活在四季轉換分明的氣候條件下的民族而言,頭飾之季節性表現就更為突出。如鄂倫春族冬裝中,女子戴猞猁皮帽子,或戴吊有皮毛、繡有花紋的氈帽。夏裝中,女子則戴一種「奇哈屯」的頭飾。
參考資料《中國民族頭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