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並不是現代人的專屬,自古以來,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是女性對於各類首飾極致美的追求,從古至今,從未止息。從各類文史文獻中,我們看到古人對簪花情有獨鍾,宋朝男子簪花可謂是聞名至今,而隨著時代發展,和古人風花雪月生活之風氣的盛行,古人不再滿足於花卉髮釵,他們在前代文化的基礎上,把花草、樹葉、蟲鳥、日常時物等都融入頭飾飾品中,製成造型豐富的各類髮簪,並擇日擇季簪戴。
此外,從各類史籍中我們還看到,古代匠人們本著匠心見初心、專注極致的工匠精神,設計製造出品類繁多的髮簪頭飾,其豐富的造型和精美的工藝讓每個現代人都讚嘆不已,而每件髮簪所體現的古代文化信仰和古人們的美好祝願也讓我們感動不已。
古人所簪的是萬物之美
01 簪花
天地輪轉,四季花開。隨著春夏秋冬之景在大地舞臺上的輪演,時令鮮花也按時綻放芳香:春之杏花、桃花、迎春花;夏之牡丹、玫瑰、芍藥與薔薇;秋之蘭花、桂花與菊花;冬之梅花、山茶與水仙。而在這花香依舊笑顏開的一道道風景中,古人的簪花之風也為這些風景增添了獨特的魅力。
如南梁蕭子顯《桃花曲》中寫道:「但得桃花豔,得間美人簪」。花朵豐腴,豔如紅霞的桃花簪于美人頭上,猶如仙女下凡,明媚動人。
素有「花中之王」美稱的牡丹更是每個古人的心頭最愛,每年牡丹花開之時,無論平民顯貴,還是老嫗稚童都爭著品花香,簪花戴,他們把牡丹簪在頭上,遊賞觀花,好不愜意:「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玫瑰花是小王子的一生所愛,也是古代女子們的寵兒,如唐代李建敷的《春詞》寫道:「折得玫瑰花一朵,憑君簪向鳳凰釵」。可謂是玫瑰花從美人頭上開,柔情密愛盡在花語間。
無須刻意張揚、爭寵,即便是寒冬中的一枝獨梅,都讓文人墨客、或是窈窕淑女愛不釋手。以梅插鬢的風氣經南北朝發展,隋唐、五代漸盛,至宋代達到高峰,如南朝梁人鮑泉《詠梅花》詩:「可憐階下梅,飄蕩逐風回。度簾拂羅幌,縈窗落梳臺。乍隨縴手去,還因插鬢來」。
到宋代,簪梅花不僅是女人的極致美體現,更是文人雅士們閒散小聚時雅韻的釋放「自折梅花插鬢端」,或是「為言滿帽插梅花」的熱烈。
02 簪蟲
鮮花易開易凋零,所以花卉並不是古人所簪的唯一的飾物,聰慧、富於想像的古人還會把寓意繁榮或是健康的蟲類做成頭飾插於髮髻前或是兩鬢髮髻。
如北宋朱牟《續孰骸說》的「元宵詞」所列:「婦女首飾,至此一新,髻鬢篸插,如蛾、蟬、蜂、蝶、雪柳、玉梅、燈球,嫋嫋滿頭,其名件甚多,不知起於何時」。
其實,除了蛾、蟬、蜂、蝶外,蜻蜓、螳螂、甚至蠍子、蜈蚣、蛇、蟾蜍、蜥蜴五毒之蟲也成為了古代匠人們設計首飾的主題紋樣,如明代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中寫道:「簪佩各小紙符,簪或五毒、五瑞花草」。沈榜《宛署雜記》中也有相關記載:「婦女畫蜈蚣、蛇、蠍、虎、蟾,為五毒符,插釵頭」。
03 簪草
在一些地區,人們常常把艾葉剪成老虎形,用於端午簪飾,南朝梁代宗懍《荊楚歲時記》記載,在五月五日這天「今人以艾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粘艾葉以戴之」。到了宋朝,艾虎簪飾的風尚更為盛行,不過艾虎的形狀和材質方面都有所改變,如用布帛彩線來做小巧精緻的艾虎飾品,這樣既滿足了人們美的需求,也起到闢邪去災的效用。
此外,柏樹之葉,楝樹之葉,楸葉也是古人鬢髮間的常簪之物,如古人別出心裁用小鋼絲綴飾柏葉,簪於巾帽上。或是將楝葉做成髮髻的形狀插戴在髮髻上,還有的將楸葉剪成各種花樣插於鬢邊,如敦煌莫高窟的壁畫中多有插戴樹葉的婦女畫像。
04 簪物
在宋朝,元夕節是普天同慶的喜樂之日,這一天,朝野上下燃燈、觀燈、熱鬧非凡,不過在如此繁盛、歡樂的活動中,其中最耀眼、最獨特的風景當屬婦女們頭上所簪的各種燈球造型的首飾,如宋代金盈之《新編醉翁談錄》中記載:「婦人又為燈球、燈籠,大如棗慄,加珠翠之飾,合城婦女競戴之」。
到明代後,燈籠首飾越發精巧別致,工藝也大為改進,由原來的料珠、茸球轉變為純金累絲、金鑲珠玉,飾品也趨向多樣化,除髮簪外,還有各種鑲金的耳墜,如《天水冰山錄》中所列:「金鑲珠寶累絲燈籠耳環、金鑲玉燈籠耳環、金折絲珠串燈籠耳環、金珠串燈籠耳環、金累絲燈籠耳環」等幾十種。
除了燈籠首飾,古人還喜愛雲月形狀的首飾,如四川廣漢發現的南宋窯藏玉器中,有一件是一枚朵雲託著一枚圓月雲月形的玉飾。
古人所簪的是生活的儀式感
《小王子》裡說:「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油鹽醬醋茶的生活,是我們每個人的日常,但是如何為這重複枯燥的生活增添一抹色彩,一道霞光?答案就是生活的儀式感,儀式感賦予生活存在的意義,儀式感為生命注入活力。
也許有人會說,古代既沒有現代化、科技化的電子設備,也沒有四通八達的交通,那麼古人的生活一定是單調、呆板的。但是事實並非如此,電子設備或許滿足了人們的感官享受,但卻讓身心越來越空虛,發達的交通也只是讓更多的人走馬觀花,難以領悟大自然的本真魅力。最遺憾的是,現代人沉浸於自以為豐富多彩的生活中,而忽視了生活的儀式感。
但是千年之前的古人,雖然他們沒有先進耀眼的裝備或裝飾,但他們用發自本心的方式詮釋了何為生活的儀式感。
古人非常重視傳統節日,並且節日的氛圍也從古老的祭拜、禁忌之風轉變為娛樂、賞玩為主,即「時節相次,各有觀賞」。
最與眾不同的是古人會根據季節和節氣的不同來舉行不同的活動和儀式,而為了營造節日氣氛,突出各個節日的傳統意義,他們還會選擇不同主題的著裝與配飾來與之匹配,具體為:
農曆正月初一為元日,也稱元正、元朔,這一天標誌著新的一年的開始,也是四季的開始,所以這一天,人們會著新衣,戴新帽,重要的是不論男女都會鬢插梅花,大家相互拜年以示慶祝。
農曆正月初七為人日,也稱「人勝節」,人日顧名思義就是慶祝人類生日的節日,在唐代,人日屬於政府性的節日,可想而知政府對這一節日的重視,據記載,每到人日這一天,皇帝就會賞賜大臣們彩縷人勝,並登高大宴群臣。而皇帝所賜的人勝就是一種鏤刻金箔為人形的飾物。所以每到人日這一天,古人就會剪彩紙或者鏤刻金箔製成人的造型簪插於兩鬢來祝賀這個重大的節日。
農曆正月十五為元夕節,又稱「上元節」、「元宵節」,是一年中除春節外,我們漢民族最重要的節日之一,所以每年元夕節,就是平時足不出戶的閨閣小姐們也會穿戴一番出門遊玩,當然各式各樣、撩人情思的頭飾也會高高簪於女性髮髻上隨主人隆重登場,如玉梅、雪柳、燈球、菩提葉、鬧蛾、蝴蝶、蟬、蜜蜂等,宋代周密《武林舊事》中也有記載:「元夕節物,婦人皆戴珠翠、鬧蛾、玉梅、雪柳、菩提葉、燈球、銷金合、蟬貂袖、項帕,而衣多尚白,蓋月下所宜也。」
農曆二月四日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春,這一天寓意著新的播種季節的開始,所以這一天人們會舉行一個別致的迎春儀式,由地方官吏行香主禮,稱為「打春」或「鞭春」,人們也會簪戴春牛、春燕的像生首飾,或是雞形飾品。
清明簪柳的習俗在宋代非常盛行,人們郊外踏青時,將柳枝編成圓圈戴在頭上,或是將嫩柳刮結成花朵插於髮髻,也有直接將柳枝插於頭鬢中的。
端午簪艾的習俗一直流傳至今,每到端午節,人們將艾花簪戴在頭上用以闢惡、祛邪。
農曆七月初七為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喜蛛是七夕應景之物,因為蜘蛛外形與漢字「喜」相像,寓意喜事連連,所以明清時期,人們以喜蛛為主題做成簪子,期待好運降臨。
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一,中秋賞月是傳統的習俗,以月兔主題紋樣的髮簪也隨之出現。
農曆九月初九為重陽節,這一天親人們結伴登高,插茱萸、簪菊花,闢邪消災。
所以於古人而言,他們根本無需複雜或是先進的現代裝備,只需一些別樣風情、意義非凡的頭飾就完美地詮釋了生活的儀式感。並且隨著儀式感觀念與節日娛樂性的增強,古人們對各式節令飾品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如宋朝陸遊在《老學庵筆記》中記載:「靖康初,京師織帛及婦人首飾衣服,皆備四時,如節物則春幡、燈球、競渡、艾虎、雲月之類」。
心理學家榮格說:「正常的身心需要一定的儀式感」。無論是古人還是現代人,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一定的儀式感,一定的儀式感會為平淡的生活增添詩意,會為疲乏的心靈疏解不安。
古人所簪的是心中的信仰和美好祝願
世間萬物皆有靈,一花一草皆有情。古人髻鬢間簪插的每一樣頭飾,皆是古人對自然景物的美好嚮往和心中崇高信仰的體現。
茉莉花花色潔白,闢穢和中。而古人簪插茉莉花一方面是對純潔美好之物的嚮往,另一方面則是借茉莉花的寓意來祝願自己身心健康、延年益壽。
蝶戀花為題材的首飾尤為人們喜愛,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蝴蝶象徵男子,花朵代表女子,而「蝶戀花」則寓意才子佳人的佳話或才朗與淑女的美好愛情,如柳永、蘇軾、晏殊等人的詩文《蝶戀花》中描寫的纏綿悱惻的情感和悲涼的愁思情緒成為了千古不衰的絕唱。
據《清史稿》記載:乾隆五十四年,固倫公主大婚之時,乾隆皇帝賞賜了大量嫁妝給公主,其中有一件飾品是金荷連螃蟹簪一對,可見螃蟹簪也是古人喜愛的飾品之一,事實上,螃蟹對古人來說具有特殊的意義,古人認為螃蟹天生帶甲,有吉祥之意,寓意「出身不凡,天生中甲」,也預示著科舉考試中能中甲,所以古人把一隻螃蟹稱作「一甲傳臚」為狀元,兩隻螃蟹稱作「二甲傳臚」為榜眼,三隻螃蟹稱作「三甲傳臚」為探花。
所以,在古代金蟹式簪並不少見,而除了髮簪外,還出現了諸多螃蟹裝飾紋樣的器物。
在古人的傳統觀念中,把炎熱、疾病多發的五月稱為惡月,五月五日稱為惡日,且有「不舉五月子」之俗。所以端午節這天,古人不僅簪戴鏨刻蠍、蜥蜴、蟾蜍、蜈蚣紋樣的五毒簪,以求禳避病害,平安順遂,還會將艾葉做成艾虎用於端午簪飾。
而之所以將艾葉做成虎狀,是因為在古人看來,威猛兇狠的老虎能夠吞噬鬼怪,是驅害避邪的神獸,如《燕京歲時記》中所說「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搏挫銳,噬食鬼魅」。為此也就形成了端午簪戴艾虎闢邪之風。
古人將鮮花綠葉、飛鳥蟲物按時節插飾在髮髻間,讓自然景觀,四季輪迴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這不僅是文化形態的必然反映和文化氛圍的浸染,更多的是深植於古人內心的不可磨滅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