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決定論是指認為人物的生活習慣及其文化特點由其地理條件而形成的理論。通俗的解釋就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為什麼在2000多年前中國就能形成穩固的中央集權制度,加上後來的科舉制,使中國穩定這種狀態長達2000多年。這其實也是跟中國的地理環境有關的。
我們翻開中國地圖,發現我們傳統的統治區域,就是北到長城,南到中南半島,西到甘隴,東到大海。這是一片非常適合農耕的區域。北面的長城本身就是農牧分界線,甘隴往西就是戈壁,南面的東南亞現在看來自然環境很好,但古代那裡是蠻荒煙瘴,而東面的東海自不必說。
由於我們對外擴張難度很高,而內部空間足夠大,所以在這片土地上我們發展出了燦爛的農耕文明。而農耕文明很重要是需要修建大型水利工程,這一點讓我們發展出了高度發達的專制體制。因為在生產力普遍不高的前提下,只有「集中力量,才能辦大事」。
但在1840年隨著一聲炮響,當時的世界警察英國人打開了我們的國門。其實,按比較客觀的史觀,英國發動的「鴉片戰爭」不應該叫「鴉片戰爭」,而應該叫「貿易戰爭」。當時英國和中國開戰並不是為了買鴉片,而是為了讓中國開放並納入以大英帝國為主導的世界貿易體系。很多人不理解當時中國國力遠勝英國為什麼會敗,把這個鍋甩給了滿清的腐朽統治。其實,當時的「國力遠勝」只是幻象。當時的中國是農業國,而英國已經完成了工業化,是工業國。英國對中國的攻擊用現在時髦的話講是維度打擊。
現在的中國雖然已經開放了30多年,但眾多企業真的開放了麼。有人說我們有BAT,這樣的國際性大型科技公司。但BAT真是國際的麼?雖然他們都是在國外上市的公司,但主要業務卻不是國際的。如果沒有中國這個「相對封閉」的市場,加上中國的龐大人口數量,他們很難發展到今天的規模。
如今網際網路龍頭企業僅靠本土單純地發展,很難立足於全球,真正「走出去」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