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澳門我一直有個疑問:澳門有沒有自己的文化?
貝克漢姆曾經為澳門的威尼斯賭城做廣告,賭城的影響力由此可見一斑。我第一次到澳門時除了慕名參觀大三巴牌坊,最主要的目的地就是賭城。到達澳門碼頭時看到那麼多熱情的美女邀請你去賭城娛樂,還有免費巴士接送,誰能擋得住一探究竟的誘惑?
倘若沒有博彩業,澳門還能給人留下什麼印象呢?澳門的歷史不夠波瀾壯闊,澳門的風光不夠大氣磅礴,澳門的經濟不夠蒸蒸日上,澳門的一切似乎都略顯平淡。
毗鄰香港的澳門沒有發展起來,在香港躍居亞洲四小龍的時候,澳門相對落後了。為什麼澳門不能像香港那樣成為發達地區?不能掌控住、把握住天時地利人和之勢?是人的因素還是客觀因素?莫非澳門根本就不存在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這個問題讓人深思。
我對澳門的了解很少,造訪也僅僅只有一次。在我眼裡,澳門太小了,小得無法進行獨立自主的發展和騰飛,只能依附於別人身上。歷史上,葡萄牙共和國與中國大陸長期不進行合作與開發,導致澳門的建設被擱置在兩國政府其他主要工作的邊緣。香港最初也是不被英國政府看好的,一度被拋在關注視線之外。但是香港地理位置優越,土地面積正好足夠進行大規模系統性的發展建設,加上中國人勤勞智慧,英國人管理先進,於是兩種文明碰撞、融合,共同創造了一顆璀璨的東方明珠。
英國人最初到達香港時只強佔香港島,後來發現地方太小、停船屯物不夠方便,就強迫清政府割讓對岸的九龍。後來真正進行開發建設時,發覺這兩個地方加起來還不夠建設一個完整體系的城市,所以強迫清政府租借新界九十九年。香港島、九龍、新界三個地方加起來,構成地理意義上的香港地區,也就是現在的香港特別行政區。這個地區的面積正好相當於一個大陸一線城市城區的總體面積。看看地圖就可以發現,香港地區的面積相當於北京市區。從香港西部的屯門到東部的康城,與北京市從西部門頭溝到東部通州的距離十分接近。看來一個城市的發展是受到土地面積制約的,太小不足以發展,太大則成了拖累。英國人強佔香港不是盲目的,而是由智慧指引的,至少有一個正確的直覺指引。澳門是缺乏土地資源的,不足以建成一個大城市,事實上後來的人們也沒有熱情投入太多的人力和財力進行建設。
因此,香港勝出了。
這種地理因素對於一個地區發展的制約是客觀存在的。我們內地有一些地方,政府投入大量財力物力,但最終不能成就發達城市,有的還成了空城、鬼城,說明一個地區的發展不是人定勝天的,不是「人有多大膽,地就一定有多大產」,確實存在著「看不見的手」制約著我們的手腳。
這個地理因素包括地理位置,與周圍緊密聯繫的地區(城市)的關係,人口數量和質量,環境、氣候、水文、土壤、大氣,當地的文化傳統卻未必是最重要的。
我撰寫此文時,剛剛到過山東名城青島。當時出發時我就懷著一顆好奇的心:山東的沿海城市比比皆是,為什麼獨有青島成了世界名城?煙臺和威海都相對遜色,日照幾乎沒有名氣?
從地圖就可以看出,青島位於膠州灣端點,背靠天然的避風港,能夠躲避海洋的惡劣狂浪;而煙臺、威海、日照幾個城市,都是直面海洋沒有緩衝的,弱小的人類需要直接面對暴風驟雨。所以雖然都成為城市,但是只有青島是世界名城,全世界來過這裡的人都喜歡她,願意在這裡定居和頤養天年,願意讓她發展得更好。
地理先天條件對於地區(城市)建設、發展的影響力巨大,幾乎可以認為具有決定性。我不敢說今後的城市建設必須考慮地理因素的決定意義,但是無法否認過去城市的興衰與地理因素密切相關。洛陽繁榮、敦煌興起,是因為絲綢之路的誕生與崛起。絲綢之路是人類的創造,而那個旅途卻是天然存在的,不是人工開鑿的。大運河是人工開鑿的,是先有大運河?還是先有沿岸城市?這是一個類似「雞生蛋、蛋生雞」的命題。如果沒有城市的興起,人類就不會想到開鑿大運河;如果沒有大運河的開鑿,就不會有沿岸城市持久的繁榮。在人類改造地理環境謀求更美好生活之前,地理的先天條件已經早早地在那裡了,只有順應地理的先天條件,才能創造完善的城市和社區,不淪落為廢都、空城。倘若先天條件並不優越,當地的發展就會最終落敗。絲綢之路的地理先天條件其實是惡劣的,所以在若干朝代中時而興盛、時而中斷,終究不能保證持久的繁榮;它的結局最終是被海上絲綢之路所取代,因為水路條件比陸路更為優越,特別是河西走廊那樣的惡劣先天條件是很難促成經濟持續發展的。
中國有句老話,叫「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有什麼樣的地理先天條件,就會形成什麼樣的城市和社區,就會形成什麼樣的當地人口,就會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文化傳統和思想意識。如果沒有這樣的地理先天條件,即便是投入大量人力和財力,最終仍可能無功而返,繁華鬧市不是靠主觀意願和政策投入建成的,有一隻「看不見的手」會施加影響。
我認為對一個地區的發展建設能夠起決定作用的是地理先天條件,而不是當地的文化傳統和思想意識。但我不敢否認,在地區發展進程中,文化建設和傳統保護是非常重要的,其意義主要在於維護社會秩序、保持穩定、促進發展,有利於當地人以及外來人口休養生息。
長久以來,人們認為香港沒有自己的文化,或者說香港只有殖民文化。其實香港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大雜燴,很難說哪一種文化居於主流,因為這樣一種「文化樣態太多」的現實,所以給人一種「沒有自己文化」的感覺。
香港是非常重視文化建設和傳統保護的。在外來文化猛烈衝擊本土文化的情況下,粵語文化的地位沒有一天被動搖過。香港至今有很多廣東粵劇大師的經典曲調在街頭巷尾傳唱;麥兜電影裡曾有一段關於「搶包山」的描述,足以令所有中國人欽佩港人的獨特傳統;在香港電影最紅火的那些年,香港電影形成自己的風格流派,對全亞洲都產生極大影響……
澳門文化和香港文化是同宗同源的。倒是作為殖民文化的外來的那一部分互有區別,香港更多接受了大英帝國的文化,澳門更多接受了葡萄牙共和國的文化;香港人專注於金融和貿易,澳門人專注於博彩和娛樂……
當我們在香港地鐵裡聽到普通話播報站名時,我們意識到,大陸主流文化正在進入港澳地區。但我們無法否認,是外來文化創造了港澳地區的繁榮。
改革開放以前,廣東沿海地區貧窮落後,很多當地人逃亡到港澳地區謀生。現在祖國大陸已經騰飛,但是過去那段「大陸不如殖民地」的辛酸歷史不應當被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