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在珠三角,為何香港勝出、澳門失利,看地理決定論如何解釋

2020-12-06 身邊to世界

關於澳門我一直有個疑問:澳門有沒有自己的文化?

貝克漢姆曾經為澳門的威尼斯賭城做廣告,賭城的影響力由此可見一斑。我第一次到澳門時除了慕名參觀大三巴牌坊,最主要的目的地就是賭城。到達澳門碼頭時看到那麼多熱情的美女邀請你去賭城娛樂,還有免費巴士接送,誰能擋得住一探究竟的誘惑?

倘若沒有博彩業,澳門還能給人留下什麼印象呢?澳門的歷史不夠波瀾壯闊,澳門的風光不夠大氣磅礴,澳門的經濟不夠蒸蒸日上,澳門的一切似乎都略顯平淡。

毗鄰香港的澳門沒有發展起來,在香港躍居亞洲四小龍的時候,澳門相對落後了。為什麼澳門不能像香港那樣成為發達地區?不能掌控住、把握住天時地利人和之勢?是人的因素還是客觀因素?莫非澳門根本就不存在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這個問題讓人深思。

我對澳門的了解很少,造訪也僅僅只有一次。在我眼裡,澳門太小了,小得無法進行獨立自主的發展和騰飛,只能依附於別人身上。歷史上,葡萄牙共和國與中國大陸長期不進行合作與開發,導致澳門的建設被擱置在兩國政府其他主要工作的邊緣。香港最初也是不被英國政府看好的,一度被拋在關注視線之外。但是香港地理位置優越,土地面積正好足夠進行大規模系統性的發展建設,加上中國人勤勞智慧,英國人管理先進,於是兩種文明碰撞、融合,共同創造了一顆璀璨的東方明珠。

英國人最初到達香港時只強佔香港島,後來發現地方太小、停船屯物不夠方便,就強迫清政府割讓對岸的九龍。後來真正進行開發建設時,發覺這兩個地方加起來還不夠建設一個完整體系的城市,所以強迫清政府租借新界九十九年。香港島、九龍、新界三個地方加起來,構成地理意義上的香港地區,也就是現在的香港特別行政區。這個地區的面積正好相當於一個大陸一線城市城區的總體面積。看看地圖就可以發現,香港地區的面積相當於北京市區。從香港西部的屯門到東部的康城,與北京市從西部門頭溝到東部通州的距離十分接近。看來一個城市的發展是受到土地面積制約的,太小不足以發展,太大則成了拖累。英國人強佔香港不是盲目的,而是由智慧指引的,至少有一個正確的直覺指引。澳門是缺乏土地資源的,不足以建成一個大城市,事實上後來的人們也沒有熱情投入太多的人力和財力進行建設。

因此,香港勝出了。

這種地理因素對於一個地區發展的制約是客觀存在的。我們內地有一些地方,政府投入大量財力物力,但最終不能成就發達城市,有的還成了空城、鬼城,說明一個地區的發展不是人定勝天的,不是「人有多大膽,地就一定有多大產」,確實存在著「看不見的手」制約著我們的手腳。

這個地理因素包括地理位置,與周圍緊密聯繫的地區(城市)的關係,人口數量和質量,環境、氣候、水文、土壤、大氣,當地的文化傳統卻未必是最重要的。

我撰寫此文時,剛剛到過山東名城青島。當時出發時我就懷著一顆好奇的心:山東的沿海城市比比皆是,為什麼獨有青島成了世界名城?煙臺和威海都相對遜色,日照幾乎沒有名氣?

從地圖就可以看出,青島位於膠州灣端點,背靠天然的避風港,能夠躲避海洋的惡劣狂浪;而煙臺、威海、日照幾個城市,都是直面海洋沒有緩衝的,弱小的人類需要直接面對暴風驟雨。所以雖然都成為城市,但是只有青島是世界名城,全世界來過這裡的人都喜歡她,願意在這裡定居和頤養天年,願意讓她發展得更好。

地理先天條件對於地區(城市)建設、發展的影響力巨大,幾乎可以認為具有決定性。我不敢說今後的城市建設必須考慮地理因素的決定意義,但是無法否認過去城市的興衰與地理因素密切相關。洛陽繁榮、敦煌興起,是因為絲綢之路的誕生與崛起。絲綢之路是人類的創造,而那個旅途卻是天然存在的,不是人工開鑿的。大運河是人工開鑿的,是先有大運河?還是先有沿岸城市?這是一個類似「雞生蛋、蛋生雞」的命題。如果沒有城市的興起,人類就不會想到開鑿大運河;如果沒有大運河的開鑿,就不會有沿岸城市持久的繁榮。在人類改造地理環境謀求更美好生活之前,地理的先天條件已經早早地在那裡了,只有順應地理的先天條件,才能創造完善的城市和社區,不淪落為廢都、空城。倘若先天條件並不優越,當地的發展就會最終落敗。絲綢之路的地理先天條件其實是惡劣的,所以在若干朝代中時而興盛、時而中斷,終究不能保證持久的繁榮;它的結局最終是被海上絲綢之路所取代,因為水路條件比陸路更為優越,特別是河西走廊那樣的惡劣先天條件是很難促成經濟持續發展的。

中國有句老話,叫「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有什麼樣的地理先天條件,就會形成什麼樣的城市和社區,就會形成什麼樣的當地人口,就會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文化傳統和思想意識。如果沒有這樣的地理先天條件,即便是投入大量人力和財力,最終仍可能無功而返,繁華鬧市不是靠主觀意願和政策投入建成的,有一隻「看不見的手」會施加影響。

我認為對一個地區的發展建設能夠起決定作用的是地理先天條件,而不是當地的文化傳統和思想意識。但我不敢否認,在地區發展進程中,文化建設和傳統保護是非常重要的,其意義主要在於維護社會秩序、保持穩定、促進發展,有利於當地人以及外來人口休養生息。

長久以來,人們認為香港沒有自己的文化,或者說香港只有殖民文化。其實香港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大雜燴,很難說哪一種文化居於主流,因為這樣一種「文化樣態太多」的現實,所以給人一種「沒有自己文化」的感覺。

香港是非常重視文化建設和傳統保護的。在外來文化猛烈衝擊本土文化的情況下,粵語文化的地位沒有一天被動搖過。香港至今有很多廣東粵劇大師的經典曲調在街頭巷尾傳唱;麥兜電影裡曾有一段關於「搶包山」的描述,足以令所有中國人欽佩港人的獨特傳統;在香港電影最紅火的那些年,香港電影形成自己的風格流派,對全亞洲都產生極大影響……

澳門文化和香港文化是同宗同源的。倒是作為殖民文化的外來的那一部分互有區別,香港更多接受了大英帝國的文化,澳門更多接受了葡萄牙共和國的文化;香港人專注於金融和貿易,澳門人專注於博彩和娛樂……

當我們在香港地鐵裡聽到普通話播報站名時,我們意識到,大陸主流文化正在進入港澳地區。但我們無法否認,是外來文化創造了港澳地區的繁榮。

改革開放以前,廣東沿海地區貧窮落後,很多當地人逃亡到港澳地區謀生。現在祖國大陸已經騰飛,但是過去那段「大陸不如殖民地」的辛酸歷史不應當被遺忘。

相關焦點

  • 地理環境決定論的發展線索如何?
    原創 盧達晨 中學地理問答地理問答 有問必答地理環境決定論的發展線索如何?答:地理環境決定論把地理環境作為社會發展的決定因素。1古希臘時代,希波克拉底認為,人類特性產生於氣候。柏拉圖認為,人類精神生活與海洋影響有關。
  • 關於東西方的「地理決定論」
    智庫導讀「為何中國在科技發展上長期領先西方,而現代科學竟出現於西方而不是中國
  • 珠三角包括哪些城市 珠三角有幾個城市
    導語:珠三角是我國非常重要一個區域,因為其優越的地理位置非常利於經濟的發展,所以該地區的城市經濟都比較發達。那麼,具體珠三角包括哪些城市呢?你知道珠三角有幾個城市嗎?珠三角其實就是珠江三角洲,廣東省中南部,總體上有9個城市。下面我們就來看看。
  • 中國文明歷史延續是因為地理因素嗎?地理決定論錯在哪裡?
    地理決定論的荒謬之處主要在於:第一,這裡談的是歷史文明,但地理決定論卻想當然地將歷史中國當作一個固定的前提,而不是一個由各種制度、文化、思想、經濟、技術、族群、地域共同持續建構的範疇。很難想像,說東亞大陸這片廣大的地域是封閉的到底有什麼意義,實質上這片區域也根本無法形成封閉。所謂封閉的說法,表面上說的是地理,實質上針對的卻是歷史中國「文明與國家合一」的政治形態。
  • 「山竹」是39年來對珠三角影響最大颱風
    「山竹」為何規模龐大、來勢洶洶,在移動過程中「殺傷力」強弱變化影響因素有哪些?南都記者專訪了中國氣象局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技術總師許映龍。他向南都記者解釋,「山竹」之所以規模如此龐大,是因為西太平洋副熱帶高氣壓比較強,同時,南半球越過赤道氣流特別旺盛,共同導致了超大規模「山竹」的產生。
  • 中國經濟的「地理決定論」
    地理有多重要我猜,如果發起一場有關如何促進欠發達地區增長,實現區域間平衡發展的投票,99%的人都會贊成向欠發達地區轉移資源。可是,卻很少有人會認真地考慮「地理有多重要」這樣的問題。在新一輪的有關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爭論中,「地理有多重要」是個核心問題。
  • 歷朝歷代為何都這麼強大?聊聊地理決定論
    地理決定論是指認為人物的生活習慣及其文化特點由其地理條件而形成的理論。通俗的解釋就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為什麼在2000多年前中國就能形成穩固的中央集權制度,加上後來的科舉制,使中國穩定這種狀態長達2000多年。
  • 2016考研:「地理環境決定論」與考研
    一個學校的地理位置和周邊環境是我們必須結合個人實際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
  • 香港和澳門:哪座城市更加適合旅遊?
    香港和澳門:哪座城市更加適合旅遊?香港和澳門 那座城市更好玩?標籤:中國港澳旅遊、香港澳門、香港澳門誰更好玩?旅遊城市地理、話題事件看法觀點態度香港和澳門是我國的比較發達的沿海國際大城市,而且近年隨著改革開放取得經濟發展以來,兩個行政區的旅遊業都很發達,而且兩地的人口密度也很大。就在去年,連接這兩個城市的最長大橋在我國成功建完了。這座大橋在當地人們的眼裡是一種驕傲,甚至周邊大部分地區的意義是非凡的,而體現最為明顯的就是港澳地區的旅遊更加發展了。
  • 淺談歷史地理環境決定論
    歷史學上的地理環境決定論是一個成熟理論,比較有代表性的見諸於亨廷頓的著作。對它的解釋也有多種多樣。域君今天就舉兩個例子。 一、地理環境對文明類型和文化基因的影響
  • 2016考研:從"地理環境決定論"來談北上廣考研
    歷史學上有著名的"地理環境決定論",認為自然條件,也即地理環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這一理論萌發於古希臘時期,曾獲得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等人的支持,影響深遠。對照這一理論,不難理解為什麼歷年考研中有大批人堅守北上廣等大城市。
  • 地理環境決定論:熱帶寒帶無強國?這種學說的漏洞在哪裡?
    地理環境對於一個國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西方著名的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就強調地理環境的重要性,他在自己的著作《論法的精神》中提出了一種「地理環境決定論」的理論,後世又有很多學者,思想家繼承了他的這種理論,比如拉採爾,森帕爾,布克爾等等。
  • 突破「地理環境決定論」迎來新機遇
    我國貧困縣也主要集中在胡煥庸線兩側以及西北部區域,推動東中西部區域協調發展,主要是產業發展如何突破胡煥庸線的問題。產業布局與產業發展理論中的「地理環境決定論」在產業布局及產業發展理論中有一個源於孟德斯鳩的「地理環境決定論」,該理論的主要觀點是,自然環境條件決定了人口承載力,人口承載力又決定了人口的多少。自然環境條件較好的區域能承載更多的人口,人口多帶來較大的市場需求,容易推動一二三產的發展。
  • 從「地理環境決定論」談考研中城市地域問題
    歷史學上有著名的「地理環境決定論」,認為自然條件,也即地理環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這一理論萌發於古希臘時期,曾獲得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等人的支持,影響深遠。對照這一理論,不難理解為什麼歷年考研中有大批人堅守北上廣等大城市。2016考研當前,就讓我們結合「地理環境決定論」來重新談談考研中的城市地域問題。
  • 從地理決定論-到宇宙的外面
    地理決定論-科學視角科學的所有公式都有個等號,最後都可以歸結為守恆.可以是資源分布, 地理和氣候(氣候本身是地理的一個副作用,不足以作為一個單獨作用量)等.F(X=X0),就是指國家的邊界. 地緣政治理論可以作為其一個外延.時間浩浩湯湯,作為宇宙萬物一部分的我們,乃至一個國家,時間都是無法決定的. 這兩個條件歸結為:一個國家的命運由國家內部的物質分布,以及國家的邊界狀態決定.
  • 它是39年來珠三角影響最大的颱風
    珠三角所有城市,包括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珠海、佛山、東莞、江門、惠州等均測到12級或12級以上大風,其中惠州離島、香港大老山最大陣風在17級以上;香港橫瀾島最大小時平均風速達155公裡/小時,超過1962年溫黛颱風,打破歷史紀錄;珠海國家站2分鐘平均風最大達33.5米/秒,超過2017年天鴿颱風、1964年露比颱風,打破歷史紀錄;深圳有一半左右的自動站出現12級或12級以上陣風,超過直接登陸深圳的莫拉菲
  • 和珠三角比你認為哪個更發達?看完大開眼界
    至於「珠三角城市群」則是以廣東省省內的九座城市為主,其中包括:廣州、深圳、佛山、東莞以及惠州、中山、珠海、江門、肇慶。而在此值得一提的是,珠三角城市群升級至「粵港澳大灣區」後,又分別擴容廣東省內汕尾、清遠、雲浮、河源、韶關等五座城市,以及香港、澳門兩座特區城市。除了經濟水平高,教育、醫療、文化、科技等社會事業的發展,也是發達的應有之義。
  • 中國地圖上沒有香港澳門 小學教材出現常識性錯誤
    熱線記者 墨頤  讀者梁先生近日致電本報,反映廣州市小學手工勞動課的教材出現常識性錯誤,居然在中國地圖上沒有標明香港和澳門,弄得兒子回家問他是怎麼回事時他也無法解釋。  據梁先生說,有一天讀小學五年級的兒子拿著自己的手工勞動教材問他香港和澳門是不是已經回歸了,他還以為是兒子不關心時事,便耐心地告訴他香港和澳門分別是在什麼時候回歸的。
  • 除了科學產生的「文化決定論」觀點,還有哪些觀點?
    西方學術界對科學的探討 | 科學究竟是如何產生和發展的呢?現代西方經濟學認為經濟增長主要取決於勞動力,資本和技術三個因素。因此,科學技術及其發展成為經濟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對象。學術大腕如 Kenneth Pomerantz, Daron Acemoglu, James Robinson, David Landes及馬克思等都對科學問題展開過深入的研究。
  • 陳曉平:從疍民到慈善家——晚清珠三角階層躍遷的一些個案
    對照吉林巡撫陳昭常家族一些文獻資料,此次近距離觀察潮連鄉地理環境、祠堂、家廟,輔以訪談,筆者終將資料碎片串成完整的故事,並加深了其他類似個案的認識。著名學者陳澧應陳桂士之請,寫成《新會潮連鄉陳氏祠堂碑銘》,敘述陳桂士捐助軍餉,李鴻章在克服蘇州之後為他請功,「奉旨即選同知,加知府銜」(陳澧:《新會潮連鄉陳氏祠堂碑銘》,《東塾續集》,文海出版社1970年,第131頁);據陳桂士所述,他們家族「二百餘年,祠堂缺焉」,如今得到即選同知職銜,準備回鄉建立祠堂,時在同治四年(1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