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百度再起舞》一文中,從技術投入維度剖析了中國網際網路巨頭之一百度(NASDAQ:BIDU)的預期差與深層邏輯。除了要拿真金白銀投研發之外,更進一層的問題是,應該投什麼方向?或者說,網際網路巨頭的星辰大海在哪兒?
錦緞研究員認為伺服器是「幾捆白菜"外,網際網路巨頭值得重點布局的領域之一。
如果說要找一個被海外低端鎖定的產業鏈,那伺服器當仁不讓是最為典型的產品之一:與華為海思涉及到的是高端智慧型手機晶片牽動每個人的神經不一樣,伺服器作為網際網路的基礎設施,與普通消費者並不直接接觸,但實際伺服器市場所面臨的困境對比手機處理器晶片有過之而無不及。另外一個角度是,伺服器最大的需求者就是網際網路/雲計算公司,他們應具有天然的危機感。
值得說明的是,伺服器只是方向之一,未來我們會剖析更多值得國內網際網路巨頭突破的硬科技方向。
01
伺服器之殤
主營伺服器的浪潮信息(SZ:000977),毫無疑問是一家勤勤懇懇的老牌國有科技企業。2000年上市以來收入從8億元出頭,做到2019年的517億元,平均每年增長24%。
如果上市就持有浪潮信息的股份,按最高價48元賣出,則近20年的每年持股收益率是13%,也算一家給股東創造收益的公司了。
圖1:浪潮信息上市後收入持續保持快速增長 ,資料來源:Wind
但與高速的收入增長和還不錯的持股收益率表象之下,是我們不得不直視的問題是——國內企業只是生存在伺服器領域的價值底層。
浪潮信息其實已經是國內伺服器廠商中矮子裡拔高個了。強如浪潮在國內伺服器市場的份額節節攀升,即使近幾年面對中國臺灣白牌企業的低價競爭,也能保證市場份額的提升。當前,浪潮信息在國內伺服器的市場份額穩居第一,達到3成左右。
但市場份額數據光鮮的背後,是價值鏈被低端鎖死的血淋淋現實。
對於這個行業不了解的,可能意想不到的是伺服器這種聽上去高科技的硬體產品,毛利率只有10%左右(註:另一龍頭中科曙光的毛利率也好不到哪兒去)。作為對比,被視作低端製造的紡織業龍頭申洲國際(HK:02313)的毛利率超過30%。
比低毛利率更可怕的是毛利率還在持續下降,浪潮信息的毛利率從25%一路走下坡路滑到10%左右,而目前大力發展的伺服器代工的工業富聯(SH:601138)毛利率據稱還不到5%。
實際上,伺服器市場的產品每2-3年會升級一次。因為類似於手機,伺服器的主晶片CPU會在製程和架構上有明顯的更新,帶動行業升級換代,因此行業不存在由於產品更迭慢陷入殺價的價值陷阱。真正掌握話語權的英特爾哪怕就是只做擠牙膏的活,毛利率也能穩定在60%以上。
圖2:浪潮信息毛利率持續走低 ,資料來源:Wind
毛利率低且下滑,背後的本質原因,就是由於沒有核心技術導致價值鏈被低端鎖死。
其實花幾分鐘看一下伺服器的產業鏈,答案就一目了然了。微笑曲線的右側,是網際網路/雲計算,靠規模優勢佔據壟斷地位,捆綁流量這座金礦賺得盆滿缽滿;而上遊就是各種眼花繚亂的晶片組,技術壁壘非常之高。
既然難,那就躺平。在國內超100億美元的伺服器市場,大家對計算、存儲等核心晶片採取的策略顯然是買買買。
以前下遊網際網路廠商由於體量比較小,在採購伺服器的時候沒有多大的議價權,那個時候類似於浪潮信息的伺服器廠商日子還是比較滋潤的,但是隨著網際網路成為巨頭之後,兩頭受擠壓的伺服器製造企業則徹底淪為了代工廠。
當然,伺服器企業的突圍之路不是本文的重點,那將是另外一個故事,未來需要開篇另講。從現階段來看,突破伺服器核心晶片封鎖的重任,可能反而是網際網路巨頭更具備可能。
圖3:伺服器產業鏈 ,資料來源:中金公司
02
布局伺服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網際網路巨頭突破伺服器絕不是一句民粹式口號,在現階段,行業的演化給了後發者機會。
【1】網際網路巨頭成為伺服器的最大單一買家
最近幾年,得益於雲計算的大發展,網際網路公司成為了整個網際網路的主導者,巨頭們掌控的流量爆發,自然也就帶動了伺服器的海量需求。
根據東方證券測算,截至2019年,全球6大網際網路公司採購的伺服器,佔了全市場的47%;在中國國內也基本上是這個規律。甚至在做行業研究時,大家直接只用跟蹤全球頭部七家雲廠商資本開支(谷歌、亞馬遜、微軟、臉書、蘋果、騰訊、阿里巴巴)就可以判斷行業的景氣度。
也正是由於網際網路廠商的需求崛起,導致國內的伺服器公司在不能像上遊轉嫁議價壓力的時候,只能眼睜睜看著產品毛利率屢創新低而束手無策。更為誇張的是,網際網路企業直接找伺服器白牌企業代工,將成本控制做到極致;根據統計,白牌企業在全球伺服器出貨量的份額從2015年的僅7%快速上升到現在的25%。
不過,從網際網路巨頭的角度來看,擠壓伺服器OEM/ODM甚至白牌企業的利潤空間,拋開商業道德不談,其實也走到了盡頭,畢竟個位數的毛利率,已經降無可降。
所以未來想進一步提高自己在伺服器產業鏈的話語權,要麼躺平裝死,要麼必須向上遊突破。好在由於有巨量的需求,因此做這件曾經伺服器製造企業想做但做不到的事,網際網路巨頭勝算更大。
圖4:網際網路公司成為伺服器最大的單一採購方,資料來源:IDC,東方證券
【2】網際網路企業具備硬體廠不具備的生態優勢
以伺服器當中的CPU為例,牙膏廠英特爾常年佔據了超過95%的市場份額,即使牙膏廠從2016年開始,伺服器CPU的製程一直停耍流氓般留在14nm,老二AMD通過擁抱臺積電雖然在PC上快速蠶食牙膏廠的份額,但是在伺服器市場英特爾卻穩坐釣魚臺。背後的原因就是伺服器生態仍然是圍繞英特爾晶片建立的。
國內有志之士屢屢嘗試國產化,均收效甚微,就是因為繞不開生態系統構建的難題。伺服器難不僅僅是CPU的設計,更難替代的部分在於伺服器的作業系統、資料庫、中間件、大數據、雲平臺等,這都不是單一的硬體廠能夠完成的,因此伺服器製造企業終都淪為買辦的商業模式。
為什麼我們更看好網際網路巨頭的破局,就是因為網際網路巨頭自帶軟體基因和生態基礎。以技術之光華為為例,其在2019年提出的「一雲、兩翼、雙引擎」計算戰略中,就包含了包括 PC、伺服器、存儲、作業系統、中間件、虛擬化、資料庫、雲服務和行業應用等所有生態要素。
顯然,沒有人會覺得華為提出的這個計算戰略是空中樓閣,硬體起家且在雲計算後起超車的華為,在伺服器相關的軟硬體積累已經具備了從單點突破到生態突破的能力。
但由於伺服器和PC所需要的主晶片都必須採用最先進位程製造,美國對華為的限制可能直接導致華為鯤鵬三步走計劃嚴重滯後。國產突破的旗手現在找不到接替者。
圖5:華為鯤鵬計算產業定義,資料來源:華為
「一個華為倒下,千萬個華為從此生根發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華為已經畫好突圍藍圖,那些惦記幾捆白菜的網際網路巨頭們,其實執行起來難度已大為降低。
我們看到網際網路巨頭已經小試牛刀:
騰訊雲自研「星星海」伺服器:2019年10月,騰訊雲發布第一款自研的、針對公有雲場景的伺服器「星星海」。騰訊結合自身需求針對雲端的計算、存儲,網絡等場景做了重點優化。
阿里雲「神龍」伺服器:2017年10月,阿里雲在全球率先推出了同時融合物理機和虛擬機特性的「跨界」雲伺服器——彈性裸金屬伺服器神龍X-Dragon,搭載阿里自研的MOC卡以及自研定製化的CPU。
【3】硬體技術難度降低和工程師紅利爆發
上文提到的騰訊阿里在伺服器上的布局,其實更多的只是定製化的二次開發,而不是類似於谷歌自主設核心晶片TPU、亞馬遜開始採用定製ARM晶片的伺服器、微軟也正在開發用於自己數據中心的ARM CPU的這種策略。
國內的BATJ等,仍然在對核心CPU技術突破的決心遠落後於海外的網際網路巨頭。
之所以沒有嘗試去擺脫英特爾構建的x86生態,就是因為對技術的畏難,畢竟計算晶片被譽為人類工程學奇蹟;但實際上,牙膏廠的戰略失誤和晶片設計門檻的降低,給了網際網路巨頭們足夠的追趕時間。
首先說英特爾由於內部利益糾紛和找不到足夠的外部產能,遲遲不能和自己晶圓廠做切割,AMD也正是靠英特爾擠牙膏階段完成了超越,2年股價漲了10倍。但是國內除了AMD影子股通富微電(SZ:002156)和自力更生的華為外,沒有看到更多的人在搶灘這個時間窗口,畢竟要是英特爾7nm量產後,一切又變得撲朔迷離起來。目前,英特爾7nm的計劃一再推遲,國內的趕超窗口期仍在延續。
其次是ARM已經初具伺服器生態,蘋果、英偉達、微軟、亞馬遜都對ARM顛覆x86統治的伺服器市場抱有信心,具體關於ARM的分析可以參考我們此前的文章《起底ARM》一文。核心要點是,ARM的誕生導致晶片設計的門檻大幅降低,伺服器有可能是其下一個攻佔的市場。
筆者對於國內晶片設計企業仍然是保有足夠的信心的,畢竟即使不算上海歸,我國現在每年理工科畢業的博士也有5萬人左右。如果把用在「大數據殺熟」、「騎手時間管理」等等上面的聰明才智部分引流到基礎研究上,相信效果必然是顯著的,而這就是常說的「工程師紅利」。
當然,以上推測並不是臆想,畢竟班裡的優等生華為,曾經證明過,技術突破不是異想天開。2019 年 1 月華為發布的伺服器CPU—鯤鵬 920,採用ARMv8 指令集和7nm 製程工藝,32/48/64 核版本,其性能絲毫不輸於「牙膏廠」。
圖6:鯤鵬 920 與 Intel-8180 對比情況,資料來源:中關村在線,安信證券
有錢、有人、有方向,對手還給機會,網際網路巨頭是要今天鍋裡的白菜,還是要明天的星辰大海?考驗格局的時候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