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4 檸檬酸循環Ⅲ 決定論之反唯我論

2021-03-01 TRACTATUS

當你意識到一封信或某個消息可能為「壞」事情時,就會拒絕查看驗證它。——洛克

我痛恨一切只是教訓我卻不能豐富或直接加快我行動的事物。——歌德

筆者以為,即使將這個同一世界分化降維,逃遁到多世界平行宇宙,也依然無法真正徹底擺脫決定論,可以對抗能夠擺脫它的,是絕對的非決定論。對等嘛,絕對VS絕對,不要不下不做任何「決定」(所謂遇事不決,量子力學,後文有對此句稍微正經的解說;筆者總提到量子理論,並非牽強附會,實乃它為當下這個世界無論物理或意志,不管生存或生命的基礎,至少也為概念基礎,或為解讀整個世界大小事物的關鍵),或針對決定進行逆反操作,由確定的世界走向不確定的世界,絕對的混沌無序或自由自在,這容易讓人想到極端自由主義吧?(據說,絕對的自由主義和無ZF主義一樣,是這個世界唯一[二]沒有真正實行過的理論)

一直習慣於絕對的決定論,才會覺得或難免認為絕對的非決定論極端;習慣於絕對的決定論到了最深的程度,就好像沒有「決定」這回事似的(決定論會在同語反覆和矛盾之中消失);所以習慣了「物質決定意識」,就會覺得「意識決定物質」荒謬(究竟為啥不能無所謂誰決定誰);習慣了絕對決定性的「物質」,就沒有了絕對自由的「意識」;習慣了絕對的不自由,就會覺得絕對的自由極端。

也許自由只是混沌一體兩面的同義詞,絕對自由也只是種幻覺,和絕對的混沌一樣玄虛不實,但它是非常實用高效的幻覺,只要承認接受哪怕只相信於它,就會達成如絕對時間和絕對空間這般如此實用高效的成果(當然只在經濟表象的「同一」意義上而言);感受到絕對自由的人意願和行動一致同一,沒有遲滯阻隔,他們並不會十分在意自己意願或行動的每個後果,或完全不會考慮後果,或自以為可以掌控後果;叔本華說,人可以做自己想要做的,卻無法決定自己想要什麼,而絕對自由的人,根本不會意識到或糾結於,區分自己想要的究竟是自我決定的,還是由別的什麼決定的(克爾凱郭爾就意識到了並糾結於此,有關於自我的深刻論述),基本不會拒絕自己想要的,會完全忽略不想要的,抵制對抗討厭的,通俗點,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注意到了嗎,「想要的」總是緊隨「不想要的」,為了抵禦不想要的,就總會出現想要的,哪怕莫須有的未來,畢竟「我」可以無中生有。注意這和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或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以彼之道還施彼身之類人性自私論的微妙區別,它們似乎都為「我」,但前者總能看到前後彼此共同整體,不同差異的「我」,後者則只看得到局部自己,同一不變的「我」,一為靈活,一為機械,如果分別命名的話,前者為「唯我」,後者則為「固己」。

筆者以為,我們這個並非混沌的、確定有序的現實世界,正是由感受到並踐行絕對自由的人們「決定」的,他們為這個世界真正的「上帝」。無論物質上或精神上,不管所處時代世界大小,上帝們永遠認為自己有且不只止一個選項(選項包括死亡,自由的人不怕死亡;或只有一個「選項」如生存,那就無所謂自由),以至創造出更多選項,始終是自由的,換句話說,他們的自我創造出了,可以自由自在其中的這個現實世界;或也可說,這些上帝們習慣於確定的有序的東西,在這樣的世界之中他們才能夠自由自在,才可以感受到絕對自由。

換言之,那些絕對自由的人,是忠實於自我的人,用自我來明確分割混沌的人,以自我來造化確定現實的人,由自我來定義是非善惡的人。他們擁有同時混合+分離事物概念的超級能力(所謂量子疊加態[混合態]與本徵態[確定態]。。。如果有某個通俗語詞可以粗淺指代的話,這種能力或為「直覺」),將一切混為模糊一團不進行明確區分的同時,一旦付諸現實自我意願行動,又能夠無比清晰明確目的同一,我行我素自以為是,唯我為是唯我自由。。。

至此幾段內容,毋寧為筆者對維特有關唯我論的簡短文字的闡釋:

 

 

唯我論顯然複雜玄妙無比,後文再詳論。這裡筆者也確信,當下這個世界共同具有一個精神,名義上不是上帝也不是物自體,而是名為「整體」的抽象實體,反唯我論為了反對具體個體部分局部之「我」,成功造就出了更為強大的整體之「我」,具體體現為等級有序大大小小的組織整體,每個「整體」都具有一個「同一」理念,或圈子主題,如媽媽們要有母愛(寫到這裡,想起一個公眾號為「噹噹媽媽」的籤名說「是誰來自山川湖海,卻囿於晝夜、廚房與愛」),經濟社會只認錢,整數為一個環,其他太多具體或抽象的「同一」標準,而且等級規則秩序森嚴。「整體」的強大威力貫穿了人類習慣,銘刻在每個人基因和記憶之中,「整體大於部分」的觀念也深入骨髓(此為量子理論的出發點,卻導向了「部分大於整體」,所謂上帝粒子。或量子理論為二者合體,整體與部分關係為筆者論述重心),它的影響根深蒂固至今越演愈烈,近百年前,羅素就在《權威與個人》中有過相關論述或預言(也可說先見指導),比較犀利貼切:

 

這裡可以區分一下,服務於ZF的目的,是為一個奴隸;為了自己的目的,那是一個暴君。這裡認可了組織或ZF是有目的的,作為整體概念的實體形式,它似乎具有自我目的意志精神,差不多可以稱之為「一個為整個國家或社會組織所共同具有的意志」,地球上所有ZF聯合起來,應該也擁有「一個為這整個現實世界所共同具有的意志」。所以,不管組織或ZF最初緣由什麼產生(所謂共生,ZF或為較狹隘的社會組織形式),一直以來作用作為又如何(所謂奴役,階級壓迫工具機器),如果它們作為整體,具有某種趨於同一的意志或目的,而且尚未最終達成實現;那麼,也許迄今為止我們所知的,奴隸或暴君的所作所為,只是加快或阻礙了人類事務的動態進程,引起的小小波動治亂循環,並沒有從根本上影響到人類整體事務,也並沒有達成組織或ZF的終極同一目的,毋庸提「改變」世界了。筆者大言不慚,私以為如果ZF組織的目的,就是為了防止它的部分成員「自殺」呢?(正面來講為存續更長久)加繆說過,真正嚴肅的哲學問題只有一個,那便是「自殺」,也許這個世界的根本問題也在於「自殺」。或許ZF社會組織一直的所作所為,未來最重要的職責,都只是防止個體部分成員或由於「無知愚蠢」,或出於「全知絕望」而「自殺」呢。(引號為雙重正反意味;「他殺」是為間接的「自殺」)

存在即為道理,所以過去現在那些堅持無ZF主義的人,追求的或只是痛快點自由光榮地自殺而已;如果整體的部分不再進行確定有序的自殺」,都可以「長生不老」了,或許ZF社會組織就達成了目的,會自動消失呢。這聽起來不可能實現對嗎?可也許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困難呢?也許我們要做的只是儘可能「活」的足夠長久,耐心點等待,哪怕只相信它可以實現就夠了(沒錯,所有願望最終都能夠實現,包括上帝和物自體,或天堂地獄;所以關鍵還在於怎樣長壽~之前說了,筆者要探討長壽秘訣是確定無疑的。再次強調所有言論並非胡話,只是邏輯證據鏈可能非常無限之久長,這篇文寫不完。。。),說不定有生之年就可以見證了呢。

扯太遠了,這和時空悖論有關。後文有機會再深入探討。

「我們知道得太多,卻體驗得太少」;對此歌德亦早有過類似吐槽:「我痛恨一切只是教訓我卻不能豐富或直接加快我行動的事物。」這兩句話很關鍵,可以引論的東西非常多,如休謨的經驗觀,尼採關於《歷史的用途與濫用》以及他的哲學或生命觀念,還有維特言之「」與歷史或世界的關聯:

依筆者簡單理解,問題(如所謂個人主動性)的焦點或許在於:別人經歷過的,「」有無必要再經歷一番?以及別人沒有經歷過的,「我」是否可以有無可能去經歷(有無充分理由條件尚在其次)?「我」的經驗與別人的經驗,相互同一或差異的意義分別為何?私以為前面引述的幾位先賢,在此方面的觀點應該是一致的,即,「我」非常有必要再經歷一番,也有充分的理由去擁有從未有過的體驗。(當然充分也有必要,不然為啥上等人有錢人經歷過的,下等人會趨之若鶩呢?如果不夠充分,還會有上等人有錢人什麼事呢,假如沒有必要,這個世界還會有所謂潮流趨勢發展方向嗎。)似乎對於整體和別人來講,「我」都毫無再經驗的必要,非常不經濟,畢竟經濟社會;然而在「部分大於整體」的意義上,至少於「我」而言是絕對必要的,會非常實用高效,簡稱為效用。這個社會整體對於經濟與效用是不兼容的(萬一可以兼容呢),毋庸提經濟效用的定義都有內在差異或矛盾。所以需要達成某種平衡,如我們經常需要「性價比」高的。這就要求進行比較,必須先後排列有序才能夠做到。也就是說,我們得先後有序去經歷驗證,或先富後富,先死後死。。。而且關鍵在於,人是習慣動物,開始的經驗會左右後來的(初始條件多重要!),所以後來者基本不可能超越前者,除非後來者回歸最初的自我。。。扯太遠了,具體後文再說,還是回到羅素的論述吧:

「一個人人都是所有人的奴隸的社會,只是略好於那種人人都是某個暴君的奴隸的社會。」

也許正是這個「略好於」,使得維特對恩師羅素的評價轉變,如同維特私下對不少大師的評價那般:一開始很不錯,後來就不行了。私以為這個評價適用於這個世界的任何東西。也許根本沒有真正絕對的「略好於」,所有的「略好於」都只是片面的,局限的,暫時的。「人人都是某個暴君的奴隸的社會」,暴君再暴虐非凡,畢竟不是神仙上帝,他還是個人,暴虐的手段組織也只限於人,他的奴隸可以卑躬屈膝阿諛奉迎,也可以逃跑遷徙隱姓埋名,不然哪兒來的後代百姓呢?然而「一個人人都是所有人的奴隸的社會」,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很多人也正在成為「暴君」,暴戾的手段組織也不限於人,還有各種機器網絡(聽過監視資本主義嗎),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誓要將每個人變成聽話不逾矩不出「軌」的「奴隸」,維持同一主流狀態,驅逐消滅邊緣異類。也許除非脫離社會組織不再為人,不然不可能不依賴這個世界的概念體系,禍福也不得不依靠某些人的命令,簡言之註定要被「決定」。

也許真的有必要「毀滅現代組織中大多數人所賴以生存的那些部分」,人人才能夠獲得真正的自由呢。這聽起來很可怕對嗎?也許只是不習慣而已,末世論其實和循環論為一體兩面,一隱一顯,同樣歷史悠久,影響深遠;我們如此期待覆活永生,寧願接受輪迴轉世意識upload之類,而無視不願直面毀滅或死亡。也許沒那麼可怕,或還會很有趣很刺激。後文多處會再論述,而且肯定為有理有據的論述。這裡筆者想說,有些觀念可怕不習慣只是因為從來沒聽過,或自覺不自覺地拒絕了解接受,就如洛克言之的,當你意識到一封信或某個消息可能為「壞」事情時,就會拒絕查看驗證它。人類習慣的強大慣性註定了總會有可怕荒謬乃至可笑的東西出現,還會從邊緣進入主流,有個慢慢消化的過程,如最經典的地心說日心說。(我會說地球太陽是相互繞行嗎,不對,或為近似有序運行的一團亂麻。)(在此意義上,某些人擁有了超前的思想觀念,難道不意味著他來自未來嗎?所以他們能夠先見預言幾十幾百年甚至千萬年後的事情也不為怪,當然準確與否另說了,一般愈遙遠愈不精準就是了。)而慣性的這種強大阻滯或消退作用,似乎通常在宏觀大尺度的物理時空方才體現出來?顯然並非如此,慣性無時無處不在,無論宏觀微觀(我會說量子隧穿就和慣性有關嗎,基本就和你騎自行車只靠速度慣性衝過一個高坡,或虹吸效應原理類似),不只物理世界,意識精神世界同樣如此。愈是根深蒂固的觀念,慣性愈為強大,例如「不吃飯會死」、「人生[生命]只有一次」,哪怕它們的概念定義多麼模糊不確定,邏輯多麼不清晰不合理。

這就論完了嗎?當然不,筆者想問,何以習慣總會根深蒂固地形成,為何人們總要經受慣性的摧殘洗禮呢?我們就不能對慣性有所準備防範嘛?喜歡的就享受,討厭的拒絕就是了。既然知道總會有東西變成習慣,再由習慣產生慣性,也總會有新的東西成為新的習慣,那何必何苦何以要形成難以改變、固定不變、甚而以僅有一次的生命來踐行的習慣呢!?

又扯太遠了,這與確定有序的世界,時間,各種可逆不可逆等大問題有關,為後文論述內容,這裡回到「社會」接續前文。

社會本身作為整體概念,就註定了在它之中的個體人是不會自由的(因為我們習慣於整體大於部分,部分脫離整體毫無意義),一個根本不變的社會不會擁有真正的自由。如果一個人在某個世界感受不到絕對的自由,那他就無論如何也不自由,毋寧說,他不屬於這個世界這個現實,或這個世界這個現實並不屬於他,如當下世界即屬於整體,而個體人似乎並非可分割的整體,準確點為不可徹底分割的整體,其實也不絕對,或以後就可以徹底分割為部分了,如身體、精神,或肉體、靈魂,但人類為一整體(當然作為人類主體,與非人類相提並論,也可抽象為某種「部分」「個體」),個人只能屬於整體。所以當下世界屬於整體的人[類],不屬於個體的人。

那麼當下作為個人自稱的、極抽象且具體的「我」又如何,也只能為個體「人」如此這般被決定不自由嗎?

相關焦點

  • 決定論與隨機論:來自哥本哈根的詮釋
    前天抽獎送出的星球大戰無人機,最後由來自北京的湯老闆幸運得到,我給發的順豐,據說這哥們昨天晚上拿到之後就跑到二環內去飛,想看看自己之前看不到的,現在可能已經進去了。你沒得到也不要急眼,因為我們還有三個沒有送出,其中一個肯定就是你的,今天我們換一個造型,這是星球大戰中的TIE戰機,同樣的原價2100元的擁有全球獨立編碼的限量款,時速60公裡,如果各位老闆願意支持我們一下,同時還覺得這款戰機不錯的話,歡迎參與玩一下,還是4塊9毛錢,別忘了備註微信或電話。感謝各位老闆慷慨施捨,開始編今天的節目。
  • 馬克思歷史決定論及其歷史命運
    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商逾同志承擔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馬克思的歷史決定論及其在當代西方哲學中的歷史命運》,於1999年立項,2003年10結項。其最終成果為專著《馬克思歷史決定論及其歷史命運》,2003年8月山東大學出版社出版。課題組成員有:汪健、陳錫林。
  • 地球上生命或源於檸檬酸循環
    這是人類幾大未解之謎之一。為回答這一問題,美國科學家提出了一種新理論——檸檬酸循環,這一過程可能於約40億年前開始,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參與分子不斷演化。研究發表在9日出版的《自然—通訊》雜誌上。該研究資深作者、斯克利普斯研究所(TSRI)化學副教授拉曼納拉亞南·克裡希那慕爾博士說:「生命起源問題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黑盒子,但如果你關注化學反應,它就不那麼令人生畏了。」
  • 量子力學是非決定論嗎?
    個人覺得,量子力學更像是打了折的決定論。決定論和非決定論在歷史上爭執了幾個世紀,經典力學是絕對論的,尤其是在牛頓力學建立後的18世紀,法國科學家拉普拉斯,更是把決定論推向了頂峰。拉普拉斯認為,一切事物有果必有因,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必定遵循著某些客觀的規律,哪怕這些規律是人類永遠也觸及不到的。
  • 地球上生命或源於檸檬酸循環—新聞—科學網
    科技日報北京1月10日電 (記者劉霞)地球上的生命到底如何而來?這是人類幾大未解之謎之一。
  • 論教育研究方法論要擺脫唯實證主義的三個「崇拜」
    論教育研究方法論要擺脫唯實證主義的三個「崇拜」 ——兼談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辯證方法論開展教育研究 2019年02月19日 14:23 來源:《教育發展研究》 作者:姜勇 柳佳煒 字號 關鍵詞:教育研究;實證主義方法論;馬克思主義辯證方法論
  • 關於歷史決定論問題
    (《馬恩選集》第2卷第82頁)可見,在馬克思的歷史理論中,確實存在著「決定論」,否認馬克思歷史決定論的存在是錯誤的。 至於馬克思的「決定論」的含義何在?從上述引文及別的地方的一些論述看,似乎可以概括為三種關係:(1)因果關係,上層建築是果,經濟基礎是因;(2)制約關係,上層建築受經濟基礎「制約」;(3)適應關係,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相「適應」。
  • 地理環境決定論的發展線索如何?
    原創 盧達晨 中學地理問答地理問答 有問必答地理環境決定論的發展線索如何?216世紀初期,法國的博丹,在《論共和國》中認為,民族差異起因於所處自然條件的不同。不同類型的人需要不同形式的政府。3近代決定論思潮盛行於18世紀。
  • 帕希特:發展觀與決定論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貢布裡希多次指出,包括李格爾在內的許多藝術史研究先輩們所信奉的歷史決定論和進化論,都應被對個體的情境分析所替代。然而在帕希特看來,諸如此類的以新代舊反倒會回答不好個體之間的聯繫問題。因而帕希特在他的《美術史的實踐和方法問題》一書的第十四章中專門就發展觀論與決定論問題作了討論,藉此來為以李格爾的藝術意志為代表的發展觀辯護而反對貢布裡希的觀點。
  • 決定論是哲學中的一個論點,斯金納聯繫哲學概念,維護了決定論
    而我們今天就聊一聊決定論。 決定論的主要觀念就是那些關於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觀念。決定論認為,世界上的每件事都有原因,也就是說,「X導致Y」的意思是:如果事件X發生了,那麼事件Y也必然發生。強硬決定論認為決定論為真,決定論的真理性把自由的可能性排除在外。如果每件事都是必然的,那麼任何事都是不自由的。斯金納也許是當今世界上最明確地捍衛強硬決定論的人。
  • 技術決定論批判——傳統媒體如何善用善治數位技術?(上)
    兩者的實質,是中國的網際網路主權,是以我為主,善用、善治網際網路及其技術。 這是舉旗定向的宏觀部署。本文據此討論中觀、微觀問題:傳統媒體如何善用善治網際網路技術,尤其是其核心:數位技術?善用善治的前提是破除誤區,如傳統媒體死亡論、最大數位化論……它們有總根源:技術決定論。 技術決定論是流行世界的技術哲學理論,有兩大主旨:技術自主論和技術統治論。
  • 教育部答紅星新聞:破除唯論文、唯SCI論,對學術不端堅決零容忍
    12月3日上午,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十三五」期間我國高等教育的主要成就。針對我國高校的科研成果,教育部科學技術司司長雷朝滋介紹,在2016~2019年,高校科技經費總額近8千億元,而高校科研經費支撐起了我國80萬碩士和30萬博士研究生的培養。
  • 決定論、非決定論,混沌現象及人類是否能預測未來?
    我預測明天太陽依舊升起。原則上,定律上允許我們預測未來,但這與時間和系統的複雜度有關。關於預測未來,有兩種理論:決定論和隨機論。一,決定論。決定論認為一切都是由「因果關係」聯繫起來的,一切世界的運動都是由確定的規律決定的;知道了原因以後就一定能知道結果.
  • 檸檬酸循環中並無氧直接參加,但是為什麼說它是葡萄糖的有氧分解途徑?
    (2)檸檬酸循環中有4步底物脫氫反應,生成還原型輔酶NADH和FADH2,各步反應列於下表:序號反應產生的還原輔酶1異檸檬酸→α-酮戊二酸NADH2α-酮戊二酸→琥珀醯CoANADH3琥珀酸→延胡索酸FADH24蘋果酸→草醯乙酸NADH 呼吸鏈又稱電子傳遞鏈,指代謝物上脫下的氫經一系列遞氫體或電子傳遞體的依次傳遞
  • 決定論:自由意志與決定論對抗,法蘭克福和意動論者堅持了自由
    意動論的第一個策略是使用現象學證據,通過仔細地反省、排除各種並不讓人十分確定的信息,我們會發現,我們有一類非常好的證據表明決定論是錯誤的。儘管我此刻坐在計算機前敲打鍵盤,但我深刻地意識到,我的未來是開放的、有多種可能性,分鐘後我會做什麼,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選擇哪種可能。
  • 筆記 德西談自我決定論
    實驗中途,分別告訴他們,實驗時間已到,我將離開房間 10 分鐘錄入數據,你們可以自由活動。但實際上,我並沒有去錄入數據,而是通過隱秘的單面鏡觀察兩個房間學生的不同反應。實驗發現,A 組在自由活動時間往往會放下積木拼圖跑去翻雜誌,而 B 組則會繼續玩積木拼圖。實驗證明:金錢等外部獎勵反而會削弱人類的行為動機。
  • 唯理論哲學,斯賓諾莎的實體論,萊布尼茲的單子論
    今天小編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唯理論哲學的其他兩位代表,現在就和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將笛卡爾哲學向前大大推進一步的是荷蘭哲學家斯賓諾莎。斯賓諾莎是繼笛卡爾之後第二位大陸唯理論哲學大師。在認識論方面賓諾莎在其重要著作《笛卡爾哲學原理》一書中,就旨在於補救笛卡二元論的缺陷。
  • 陳明永新年致辭表明:OPPO不是一家「唯參數論」的公司
    OPPO CEO陳明永的新年致辭,再次點名OPPO不是一家「唯參數論」、「唯配置論」的公司。這點感覺綠廠確實做得好,不搞一堆參數比拼,畢竟就算參數再好,最終能不能協調、配合好、優化好,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 決定論與概率論,誰主沉浮?考一考你的智慧!
    不過,這種思想僅僅只有一百年左右的歷史,它是在量子力學之後才出現的,而在此之前的幾千年,決定論一直是佔據著絕對的主導地位的,在人類的蒙昧時代,人類就對自然力量充滿著崇拜,到了宗教時代,西方有了上帝決定一切,東方有了天地人三極之道決定一切,到了科學時代,則有了自然規律決定一切。
  • 地理決定論錯在哪裡?
    地理決定論的荒謬之處主要在於:第一,這裡談的是歷史文明,但地理決定論卻想當然地將歷史中國當作一個固定的前提,而不是一個由各種制度、文化、思想、經濟、技術、族群、地域共同持續建構的範疇。很難想像,說東亞大陸這片廣大的地域是封閉的到底有什麼意義,實質上這片區域也根本無法形成封閉。所謂封閉的說法,表面上說的是地理,實質上針對的卻是歷史中國「文明與國家合一」的政治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