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生命或源於檸檬酸循環—新聞—科學網

2021-01-11 科學網

 

科技日報北京1月10日電 (記者劉霞)地球上的生命到底如何而來?這是人類幾大未解之謎之一。為回答這一問題,美國科學家提出了一種新理論——檸檬酸循環,這一過程可能於約40億年前開始,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參與分子不斷演化。研究發表在9日出版的《自然·通訊》雜誌上。

該研究資深作者、斯克利普斯研究所(TSRI)化學副教授拉曼納拉亞南·克裡希那慕爾博士說:「生命起源問題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黑盒子,但如果你關注化學反應,它就不那麼令人生畏了。」

研究人員表示,每個需氧有機物,從火烈鳥到真菌,都依賴檸檬酸循環釋放細胞中存儲的能量。此前,研究人員設想,早期生命和現代生命的檸檬酸循環使用同樣的分子,但問題在於,這些生物分子非常脆弱,在地球的頭10億年裡根本就不存在,因此循環中的化學反應也不存在。

新研究認為,兩個非生物循環——HKG循環和丙二酸循環,可能攜手啟動了檸檬酸循環的原始版本,這兩個循環使用的反應與檸檬酸循環中的a-酮酸和b-酮酸的基本化學反應相同。當研究人員進行這些反應時,他們發現,其可以產生胺基酸以及二氧化碳,這也是檸檬酸循環的最終產物。研究人員認為,隨著酶等生物分子的出現,它們可能會在這些基本反應中取代非生物分子,從而使反應更精細和高效。

克裡希那慕爾解釋稱,隨著時間推移,化學反應可能保持不變,只是參與反應的分子的性質發生了變化,分子變得更複雜。而且使這些反應更合理可信的是,這些反應的中心是一種叫做乙醛酸的分子,研究表明,它可能在早期地球上出現,也是現在檸檬酸循環的一部分。

克裡希那慕爾表示,還需要做更多研究,看看這些化學反應如何能像今天的檸檬酸循環那樣可持續。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地球上生命或源於檸檬酸循環
    地球上的生命到底如何而來?這是人類幾大未解之謎之一。
  • 科學家發現「新地球」—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NASA´s 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re 天文學家發現了一個比地球稍大一點的世界,它圍繞著一顆距地球約31秒差距的明亮恆星旋轉。但是由於TOI 700d處於宜居帶,它的表面或大氣中可能有液態水——大多數科學家認為這是外星生命存在的先決條件。
  • 地球的年齡—新聞—科學網
    「地球的歷史有46億年。」這是連續劇《宇宙大爆炸》開頭曲的歌詞,各級教科書裡也都是這樣講的。但是,有多少人想過地球的年齡是怎麼得到的?
  • 一顆小「月亮」離地球而去 —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表示更多的小「月亮」有待被發現
  • 檸檬酸循環中並無氧直接參加,但是為什麼說它是葡萄糖的有氧分解途徑?
    生物化學名詞及概念——糖類化學 疑難解析:檸檬酸循環中並無氧直接參加,但是為什麼說它是葡萄糖的有氧分解途徑?(2)檸檬酸循環中有4步底物脫氫反應,生成還原型輔酶NADH和FADH2,各步反應列於下表:序號反應產生的還原輔酶1異檸檬酸→α-酮戊二酸NADH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何毓琦(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自2007年起,作為科學網的一名博主,我已經深深感受到了世界舞臺上中國科學技術時代的到來。在《中國科學報》創刊六十年之際,我願送上我最美好的祝福。值此《中國科學報》成立60周年之際,向一直致力於傳播科學理念、弘揚科學精神的報社新聞工作者們表示敬意。沒有你們,公眾不可能像如今這樣熟知「悟空」「墨子」「實踐十號」和「慧眼」這些科學衛星計劃。通過你們,公眾從這些計劃中又進一步了解了宇宙、量子、暗物質、黑洞、微重力和空間生命科學這些深奧的科學名詞和基本道理。感謝你們!願你們繼承60年的光榮傳統,將這座橋梁建設得更加寬闊和暢通。
  • 藍環星雲謎題破解—新聞—科學網
    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上,研究者發表了他們關於恆星TYC 2597-735-1的最新發現:籠罩在這顆恆星周圍的紫外線環,很可能源自兩顆恆星發生的碰撞。 早在2003年前後,美國宇航局(NASA)的星系演化探測器GALEX就在銀河中首次發現了神秘的藍環星雲,這顆前所未見的天體一經發現,便引起了不少科學家的關注。
  • 科學家揭示地球大洋巖石圈形成於25億年前—新聞—科學網
    典型蛇綠巖剖面 地球板塊構造學說是二十世紀地球科學的巨大成就板塊構造為我們認識地球內部運作機制,特別是大洋的產生和消亡歷史,提供了合理的理論框架。 板塊構造理論認為,地球的外殼是由地殼與巖石圈地幔組成的,屬弱構造變形的剛性塊體。地球的巖石圈被許多大型斷裂或構造帶分割成若干塊體,即巖石圈板塊。剛性的巖石圈板塊位於軟流圈之上,並以大規模水平運動為主。
  • 月球環形山記錄8億年前「流星雨」—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Science Lab / Alamy 大約8億年前,月球可能被一場巨大的小行星風暴襲擊,當時無數巖石雨點般落下,其中一些還可能撞擊了地球,並使地球進入歷史上最嚴酷的一次冰河期。 但從地球表面探尋這段歷史是困難的,因為侵蝕和生命的影響會覆蓋所有隕石坑,但人們可以從月球上尋找線索。「它是太陽系歷史的見證。」
  • 美國航天局:多名太空人身體發生不可逆變化,地球生命源於宇宙?
    這個問題一直都困擾著廣大的科學家們,儘管已經有了很多的學說表明了生命的由來,但是仍然無法做到讓所有的科學家都相信。因此,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想要研究地球生命起源的心就越來越重。宇宙生命論的科學家認為生命來自外太空,是通過隕石將有機物等物質帶到地球上來的,然後經過不斷的進化才有了現在。
  • 美國航天局:多名太空人身體發生不可逆變化,地球生命源於宇宙?
    宇宙生命論的科學家認為生命來自外太空,是通過隕石將有機物等物質帶到地球上來的,然後經過不斷的進化才有了現在。但是這個理論也是有著缺陷的,因為遠古時期的地球並沒有碳和硫等構成生命的基礎元素,所以科學家認為地球無法憑空產生生命。
  • 第四屆地球系統科學大會在上海舉行—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7月4日上海訊(記者黃辛通訊員黃艾嬌)現代地球科學經過兩三百年的發展,正在整體地進入轉折期。
  • 大洋鑽探:到地球深處探尋生命極限—新聞—科學網
    為了研究地殼、地幔的構造,揭示地球系統演化歷史,多國科學家正在實施為期十年(2013年至2023年)的新一輪國際大洋發現計劃(IODP)。現階段科考的主要方式是用美國「決心」號鑽探船,鑽取深海海底的巖芯和沉積層樣品。 本航次大洋鑽探的一個重要科學目標,就是通過研究巖芯中的微生物,探尋下地殼和含水的地幔中是否存在生命,生命的極限形式是什麼。
  • 高級激發態發光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激發波長依賴的螢光發射、發光光譜與激發光譜的鏡像關係、時間分辨的發光行為等證明雙重螢光和雙重磷光分別源於單重激發態和三重激發態的高/低能級。機制研究表明,多重的分子內/間氫鍵和較大的高/低能級的激發態能隙「抑制」了Kasha規則,使高級激發態(S2,T2)表現輻射發光。高級激發態(S2)的螢光量子產率高達2.3~9.6%。這為設計單一組分多色發光固體材料提供了理想模型。
  • 簡單機械力實現人造細胞分裂—新聞—科學網
    人造細胞分裂  圖片來源:Jan Steinkühler   地球上生命的成功是基於活細胞分裂成兩個子細胞的驚人能力近日,德國馬普學會膠體與界面研究所和聚合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通過在人工細胞膜上固定低密度的蛋白質,現在已經實現了對這些形狀轉變和由此產生的分裂過程前所未有的控制。 為了控制分裂過程,今天的細胞依賴於由ATP驅動水解的高度特化蛋白質複合物。然而,正如研究人員認為控制分裂可以通過一種更簡單的方式實現。
  • 海底泥火山是這樣產生的—新聞—科學網
    相關成果近日發表於《地球物理學研究期刊》。 在世界範圍內,已經發現了1000個泥火山,它們或存在於陸地,或在水裡。最著名的是Lusi泥火山爆發,2006年該火山在印度尼西亞爆發後,將附近的村莊埋入厚厚的淤泥中。 法國海洋開發研究所的Arthur Blouin和同事研究了裏海的一座泥火山,裏海是石油和天然氣勘探的中心,是世界上此類火山分布最密集的地方。
  • 地球上的生命可能要歸功於「太空糖」
    1969年,一顆46億年前的隕石墜落地球。這使得澳大利亞的一個鄉村小鎮上,到處都是一塊又一塊發臭的黑色巖石。更重要的是,它讓科學家們欣喜若狂。 眾所周知,默奇森隕石不只是一個怪誕的地方新聞,並且它是真實存在的。
  • 中國科學家破解光合作用最重要「超分子機器」—新聞—科學網
    5月20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該所柳振峰研究組、章新政研究組與常文瑞-李梅研究組通力合作,首次解析了菠菜光系統II-捕光複合物II超級膜蛋白複合體(PSII-LHCII supercomplex)的高精度三維結構。該項研究工作於北京時間5月19日在《自然》(Nature)期刊作為長篇主題論文(Article)在線發表。
  • 水氧化還原揭示地幔深部化學新世界—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豐富了地幔礦物的組成並對地表及地球內部的氫、氧循環提出了新的見解。相關研究以Mineralogy of the deep lower mantle in the presence of H2O為題發表於近期的《國家科學評論》。 該團隊近年來的一系列研究發現,下地幔的鐵氧化物及地核中的鐵遇到水都會生成過氧化鐵氫化物並釋放出氧氣。
  • 《自然》新增兩種開放獲取期刊—新聞—科學網
    記者2月18日從施普林格·自然中國辦公室獲悉,該集團新推出《通訊—材料》和《通訊—地球與環境》兩本開放獲取(OA)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