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解釋
火山巖:是巖漿噴出地表冷卻凝固而形成的巖石,又稱「噴出巖」,具有抗風化、耐高溫、無放射性、永不褪色等特性。
公元79年的一天,古羅馬帝國龐貝城的居民們正悠閒地從事著手裡的活計。突然,從城市旁邊的維蘇威火山上傳出隆隆巨響,隨即,一股滾燙的巖漿噴了出來,並且直撲城市。短短幾十分鐘,奔騰洶湧的熔巖流和遮天蔽日的火山灰吞沒了整座城市。龐貝城消失了,它消失在來自地獄的這股大火之中。這股地獄般的大火就來自維蘇威火山。
在地殼之下100多千米處有一個「液態區」,巖漿就存在於這裡。巖漿是一種高溫、高壓下含氣體揮發成份的熔融狀矽酸鹽物質。這些熾熱的巖漿,平時被地殼束縛著,但是卻總想跑出來。由於地殼壓力巨大,想衝出去很不容易;而在地殼比較脆弱的地方,地殼壓力較小,巖漿中的氣體和水就有可能逃離出來,使巖漿活動加強,推動巖漿衝出地面。當巖漿衝出地面時,巖漿中的水分形成水蒸氣,體積急劇膨脹,於是便會發生火山爆發。噴出物在地表堆積成特殊形態(多為錐形)的地質體,由此形成火山。
火山通常劃分為兩大類型:一是裂隙式,巖漿沿著地殼上的巨大裂隙溢出地表,沒有強烈的爆炸現象,噴出物多為基性熔漿,冷凝後往往形成覆蓋面積廣的熔巖臺地。二是中心式,地下巖漿通過管狀火山通道噴出地表,熔巖從火山的喉管,沿著最容易行進的通道向山下流去,高黏稠度的熔巖也可能堵塞火山喉管,只有猛烈爆發才能得以解除,三是熔透式噴發,指巖漿熔透地殼大面積溢出地表之外。
火山活動常以地震或氣體逸出作為先兆。噴發時,c。噴發後期常見的現象是溢出氣體或出現溫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