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我學者在臨夏發現爪獸化石

2020-12-06 科學網
我學者在臨夏發現爪獸化石
表明當地曾存在溫溼森林環境

 

本報訊(記者洪蔚)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鄧濤課題組,近期在甘肅省臨夏盆地廣河縣對康化石地點發現了一件爪獸標本。該發現表明當地曾存在溫溼森林環境,對指示古環境具有重要意義。相關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地球生物學》上。

 

據了解,爪獸是一類奇特的奇蹄動物,與馬類是近親,且有著共同的祖先——始祖馬。幾千萬年前,爪獸曾在北美、歐亞和非洲等大陸地區廣泛生活過,並在大約一百萬年前從地球上消失。爪獸是一種比較「邊緣」的物種,從來沒有真正繁盛過,保留下來的化石非常稀少、零散。

 

爪獸有三類:始爪獸、裂爪獸和普通爪獸。這三種爪獸化石在我國都有所發現。始爪獸早在2300萬年前就全部絕滅,而裂爪獸與普通爪獸儘管一直生存到一百多萬年前,但其數量比起始爪獸更加稀少。

 

據介紹,位於甘肅臨夏盆地的對康是目前歐亞大陸上唯一可確定的、含爪獸化石的上新世地點。此次報導的就是該地點所產兩件爪獸頭骨中的一件。

 

鄧濤告訴記者,此次發現的標本屬於幼年個體,保留了頭骨前部和與之相關聯的下頜部分。「這一新發現的化石,因下頜聯合部分短、頰齒尺寸較大以及相對較為複雜的冠面結構,被歸入裂爪獸亞科的鉤爪獸屬。」

 

研究人員還對我國的鉤爪獸屬進行了釐定,認為以前發現的平涼甘肅獸和安樂黃河獸均屬於鉤爪獸屬,並將以往在四川德格汪布頂組發現的、錯誤鑑定為蹄兔的幾件標本,歸入鉤爪獸屬中。

 

據文章第一作者、中科院古脊椎所博士生陳少坤介紹,爪獸的肢骨末端是由蹄特化形成的爪,便於抓取樹枝,因而是典型林棲動物。此次發現的爪獸化石,對指示古環境具有重要意義,說明在上新世時期,臨夏盆地的草原環境中還存在一定面積的溫溼森林景觀,使得裂爪獸這種林棲動物得以在此生存。

 

該研究得到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

 

《中國科學報》 (2012-12-13 第4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對爪獸你了解多少?爪獸知識大全
    爪獸有三類:始爪獸、裂爪獸和普通爪獸。這三種爪獸化石在我國都有所發現。始爪獸早在2300萬年前就全部絕滅,而裂爪獸與普通爪獸儘管一直生存到一百多萬年前,但其數量比起始爪獸更加稀少。臨夏盆地位於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的交界地帶,盆地內發育了巨厚的晚新生代沉積。
  • 甘肅臨夏古生物化石得到保護 已徵集到3萬多件標本
    中新網甘肅臨夏9月4日電 (南如卓瑪)「太震撼了,原來億萬年前的甘肅就是冰河世紀」,美國《華星報》社長胡豔萍參觀甘肅臨夏和政化石博物館後感嘆,美國的冰河世紀靠宣傳影響深遠,但中國臨夏具有豐富真實的化石,海外華媒將配合甘肅,讓全世界人知道「和政冰河世紀」。
  • 【臨夏地質公園】佔據6項世界之最——和政縣古動物化石博物館
    現館藏化石標本30000多件,分屬3綱8目150多個屬種。屬新生代晚期的4個不同哺乳動物群,分別埋藏於和政地區四種巖性不同的地層中,佔據了六項世界之最,即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和政羊、世界上最大的三趾馬化石產地、世界上最豐富的鏟齒象化石——鏟齒象頭骨個體發育系列、世界上最早的第四紀披毛犀頭骨化石、世界上最大的真馬——埃氏馬和世界上最大的鬣狗——巨鬣狗。
  • 甘肅臨夏藉古動物化石資源做「大規劃」(圖)
    甘肅臨夏藉古動物化石資源做「大規劃」(圖)     資料圖:  「一會一中心一走廊四基地」指國際古動物化石保護開發與學術研討會永久性會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古生物化石保護開發研究中心,中國臨夏古生物化石地質走廊,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青少年夏令營活動基地、綠色產業基地。  甘肅和政地區是遠古時代古脊椎動物繁衍生息的樂園。
  • 駐足甘肅臨夏盆地 探問億年生命密碼
    在祁連山餘脈馬銜山與西秦嶺太子山之間,被基巖山地包圍的甘肅省臨夏盆地曾經是遠古生物繁衍生息的伊甸園。這裡有佔據「六項世界之最」的和政縣古生物化石遺址群,更有坐擁「八項國內外之最」的劉家峽恐龍足印化石群。新年踏雪,探問億年生命密碼。
  • 甘肅永靖縣再次發現巨型恐龍骨骼化石
    11月5日,據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官方披露,在該縣關山鄉紅樓村發現了巨龍形類蜥腳類和新鳥臀類恐龍化石。這是繼在永靖縣境內發現的恐龍足印群化石、劉家峽黃河巨龍、炳靈大夏巨龍、大唐永靖龍化石後的又一重大發現。
  • 臨夏地質公園——和政縣古動物化石博物館
    臨夏地質公園——和政縣古動物化石博物館 2021-01-07 17: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學者:中國首次發現海德堡人類型化石
    學者:中國首次發現海德堡人類型化石 2018-09-13 06:19:14來源:中國青年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左盛丹
  • 合作地區發現2500萬年前遠古動物化石
    近日,來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北京大學的科研團隊在甘南州合作市區東部山坡進行了考察,發現大量遠古動物化石這次發現的動物化石,經過科研人員初步鑑定,包含史前犀牛鼠兔是目前合作地區發現最豐富的化石,說明該地區曾經是鼠兔的天堂。
  • 古脊椎所關於臨夏盆地鏟齒象研究獲新進展
    這類奇異的動物最早於1927年由Borissiak報導,發現於高加索庫班地區的中中新世早期地層。此後美國中亞考察隊在中國內蒙古通古爾地區最晚中中新世地層發現了大量的該類材料。 近二十年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與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在甘肅省臨夏盆地中中新世地層中發現了大量的鏟齒象類材料。化石數量之多,保存之完整,已經遠遠超過了通古爾地區。
  • 「恐龍之鄉」甘肅永靖部分化石遺蹟仍面臨多種威脅
    11月5日至6日,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官方在當地舉行「黃河化石論壇」。 5日,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縣長張自賢介紹說,但由於資金、技術、自然條件等各方面的因素,部分化石遺蹟仍然面臨著風化、侵蝕和黃土塌方掩埋等多種威脅,地質遺蹟的保護與利用等方面存在著一系列難題,全面保護與利用恐龍足印化石群地質遺蹟迫在眉睫。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官方在「黃河化石論壇」上披露稱,近期在該縣關山鄉紅樓村發現了巨龍形類蜥腳類和新鳥臀類恐龍化石。
  • 從A~Z,26個關鍵詞走進高原秘境臨夏!
    『臨夏』,光聽發音,很多人通常會誤以為是寧夏。然而對於熱衷探尋小眾目的地的旅行者而言,這裡早已成為回藏風情線上的一站目的地。臨夏是一個很神奇的地名,因為甘肅有臨夏州、臨夏市,還有臨夏縣——州、市、縣同名。如果只說臨夏,一般是指臨夏回族自治州。它是中國兩大回族自治州之一,下轄有1縣級市、5縣、2民族縣。
  • 中國科學家發現現生熊類最近祖先戴氏祖熊化石
    中新社北京8月4日電 (記者孫自法)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4日發布消息說,該所前所長、古哺乳動物學及地層學家邱佔祥院士領銜科研團隊,優先選擇在臨夏盆地發現的祖熊頭骨及其下頜骨化石進行深入研究,將其確定為一個新種並命名戴氏祖熊,同時揭示戴氏祖熊為現生熊類祖先中最晚和最進步的一個種。
  • 重大發現!甘肅永靖再次發現巨龍形類恐龍骨骼化石
    央視網消息:近日記者從甘肅臨夏永靖縣獲悉,在永靖縣關山鄉紅樓村發現巨龍形類、蜥腳類和新鳥臀類恐龍化石。這是繼在該縣境內發現恐龍足印群化石、劉家峽黃河巨龍、炳靈大夏巨龍、大唐永靖龍化石後的又一重大發現。甘肅農業大學古脊椎動物研究所所長 李大慶:(這次發現)保存的恐龍骨骼是相當於身體後部,就是從後腿以後,(身體)前面的一些原來暴露出來的(部分),已經被衝蝕掉了,也挺可惜的。但是能保存這些,還是比較好,應該說是比較幸運的。
  •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學家發現現生熊類最近祖先戴氏祖熊化石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8月4日發布消息說,該所前所長、古哺乳動物學及地層學家邱佔祥院士領銜科研團隊,優先選擇在臨夏盆地發現的祖熊頭骨及其下頜骨化石進行深入研究,將其確定為一個新種並命名戴氏祖熊,同時揭示戴氏祖熊為現生熊類祖先中最晚和最進步的一個種。  最新出版的2014年第3期《古脊椎動物學報》以封面文章刊發了邱佔祥院士這一研究成果。
  • 南亞發現美洲豹遠古祖先—新聞—科學網
    南亞地區發現的岡巴佐格豹化石其中主要的化石材料可以歸入岡巴佐格豹。該記錄代表美洲豹演化支系在南亞地區的首次發現。 化石材料包括一個不完整頭骨和一些零散的下頜殘斷和牙齒。針對豹屬牙齒化石區分較為困難的問題,研究人員詳細地研究了現生豹屬大貓的牙齒特徵區分,並通過大量統計morphometry和morphotype的方法,給出了一套新的鑑定豹屬物種零散牙齒的參考特徵表格。
  • 重慶萬州鹽井溝再現第四紀大型古生物化石群
    新華社重慶6月13日專電(記者張琴)曾以發現第四紀哺乳動物化石而聞名於世的重慶萬州區鹽井溝,近日發掘出第四紀大型古生物化石群。    據了解,重慶市萬州區鹽井溝以盛產第四紀哺乳動物化石而聞名於世,是中國南方第四紀中更新世「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最為典型的代表。
  • 古鳥類化石揭示六百萬年前青藏高原東北緣的乾旱歷史
    這一化石發現於海拔2000米以上,這一海拔高度顯然遠遠超過了除目前仍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西藏毛腿沙雞(Syrrhaptes tibetanus)以外的所有種類的沙雞。鑑於現生沙雞對乾旱環境的出色適應,研究者據此推測臨夏鳥可能在數百萬年前就已經快速適應了乾旱且山巒疊嶂的青藏高原的東北緣。
  • 科學家發現史上最小恐龍—新聞—科學網
    這一發現凸顯了琥珀沉積物有著揭示最小體型脊椎動物的潛力,對理解恐龍與古鳥類的演化,尤其是小型化動物的形態演化具有重要意義。 此次發現的琥珀化石產自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岡谷地,地質學家經同位素測定地質年齡後認為,胡岡谷地的琥珀形成於1億年前(約9900萬年),屬於白堊紀中期(白堊紀晚期的最早期)。
  • 科學家發現海底「霸王鯨」化石(組圖)
    但在澳大利亞科學家的新發現面前,這個印象也許需要修正了。  澳大利亞科學家發現的遠古鯨魚化石牙齒鋒利,性情兇殘,與人們印象中溫和的鯨差別很大。  科學家認為鯨是迫於生存需要從陸地重新回到海裡的,上圖為鯨的進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