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學者在臨夏發現爪獸化石 |
表明當地曾存在溫溼森林環境 |
本報訊(記者洪蔚)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鄧濤課題組,近期在甘肅省臨夏盆地廣河縣對康化石地點發現了一件爪獸標本。該發現表明當地曾存在溫溼森林環境,對指示古環境具有重要意義。相關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地球生物學》上。
據了解,爪獸是一類奇特的奇蹄動物,與馬類是近親,且有著共同的祖先——始祖馬。幾千萬年前,爪獸曾在北美、歐亞和非洲等大陸地區廣泛生活過,並在大約一百萬年前從地球上消失。爪獸是一種比較「邊緣」的物種,從來沒有真正繁盛過,保留下來的化石非常稀少、零散。
爪獸有三類:始爪獸、裂爪獸和普通爪獸。這三種爪獸化石在我國都有所發現。始爪獸早在2300萬年前就全部絕滅,而裂爪獸與普通爪獸儘管一直生存到一百多萬年前,但其數量比起始爪獸更加稀少。
據介紹,位於甘肅臨夏盆地的對康是目前歐亞大陸上唯一可確定的、含爪獸化石的上新世地點。此次報導的就是該地點所產兩件爪獸頭骨中的一件。
鄧濤告訴記者,此次發現的標本屬於幼年個體,保留了頭骨前部和與之相關聯的下頜部分。「這一新發現的化石,因下頜聯合部分短、頰齒尺寸較大以及相對較為複雜的冠面結構,被歸入裂爪獸亞科的鉤爪獸屬。」
研究人員還對我國的鉤爪獸屬進行了釐定,認為以前發現的平涼甘肅獸和安樂黃河獸均屬於鉤爪獸屬,並將以往在四川德格汪布頂組發現的、錯誤鑑定為蹄兔的幾件標本,歸入鉤爪獸屬中。
據文章第一作者、中科院古脊椎所博士生陳少坤介紹,爪獸的肢骨末端是由蹄特化形成的爪,便於抓取樹枝,因而是典型林棲動物。此次發現的爪獸化石,對指示古環境具有重要意義,說明在上新世時期,臨夏盆地的草原環境中還存在一定面積的溫溼森林景觀,使得裂爪獸這種林棲動物得以在此生存。
該研究得到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
《中國科學報》 (2012-12-13 第4版 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