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發現世界最大體積墨魚和章魚化石(圖)
中新網3月5日電 據日本媒體報導,日本北九州市立自然史與歷史博物館(又稱生命之旅博物館)5日宣布,在北海道羽幌町約8500萬至8000萬年前(白堊紀後期)的地層中共發現了兩件墨魚和章魚的下顎部分化石
-
日本公開國內最大恐龍化石
新華社東京9月5日電(記者華義)日本北海道大學5日宣布完成了日本國內最大恐龍骨骼化石的發掘工作,並正式公開了體長8米的「鵡川龍」全貌,發掘出如此完整的大型恐龍骨骼化石在日本尚屬首次。「鵡川龍」化石最早於2013年在北海道鵡川町被發現,從化石出土的海相地層判斷,該恐龍生活在約72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經過北海道大學和當地博物館隨後5年的發掘工作,發掘的骨骼化石數約佔到全身骨架的60%,而化石體積約佔到全身骨架的80%。研究小組說,這麼完整的大型恐龍骨骼化石是世界級的標本。
-
日本首次發現白堊紀原始鳥類全身骨骼化石
圖為在日本福井縣勝山市發現的原始鳥類化石及其復原效果圖。(圖片來源:日本媒體) 中國日報網1月6日電(信蓮)據共同網1月6日報導,日本福井縣立恐龍博物館5日宣布,在勝山市距今約1.2億年前的白堊紀前期的地層中發現一具原始鳥類全身骨骼化石,該化石將從6日起在館內展出。
-
日本首次發現暴龍科恐龍牙齒化石 保存完好(圖)
中新網7月14日電 據日媒報導,日本福井縣立恐龍博物館和長崎市本月14日宣布,從該國長崎市約8100萬年前的白堊紀後期地層中發現了兩顆暴龍科恐龍牙齒化石。 日媒稱,從牙齒的厚度和地層所屬的年代推斷,它可能來自於全長10米的大型恐龍。
-
日本機構宣布:將境內最大恐龍化石命名為「日本神龍」
日本北海道大學等機構於近日宣布,通過對一具7200萬年前的恐龍骨架化石進行分析之後,認定這是鴨嘴龍科下的一個新物種。研究人員將這種生活在白堊紀後期的食草性恐龍命名為「日本神龍」,學名Kamuysaurus japonicus。日本神龍的全身骨骼圖。
-
海陽郭城發現大量白堊紀植物化石(組圖)
近日,在煙臺海陽市郭城鎮就發現了兩處頁巖及古生物化石集聚區。該區域存在大量白堊紀植物化石以及令人驚嘆的炭質頁巖。專家認為,在郭城發現的萊陽群地層厚度大、各組層位出露齊全,具有重要的巖石地層學研究價值。白堊紀(英語:Cretaceous Period)是地質年代中中生代的最後一個紀,長達8000萬年。白堊紀因歐洲西部該年代的地層主要為白堊沉積而得名。
-
日本出土袋鼠近親動物牙齒化石系該國首次發現
據日媒報導,日本熊本縣御船町恐龍博物館本月24日宣布,在該町約9000萬年前白堊紀後期的地層內發現了與袋鼠和考拉等有袋類動物擁有同一祖先的哺乳類動物的一塊牙齒化石。據悉,有袋類動物親戚的化石出土在日本國內尚屬首次,該博物館表示,「這將為弄清包括白堊紀在內的中生代時期亞洲東海岸哺乳類動物進化提供線索。」
-
日媒:長崎發現日本首枚大型霸王龍科恐龍齒部化石
中國網7月15日訊 據日本媒體網站7月14日報導,福井縣立恐龍博物館(位於福井縣勝山市)和長崎市於14日宣布,在位於長崎市內長崎半島西海岸的距今約8100萬年前的白堊紀後期的地層「三瀨層」中,發現了兩枚霸王龍科獸腳類的大型肉食性恐龍的齒部化石。從牙齒的大小可以推測其體長大約在10米左右。據稱,大型霸王龍科的化石的出產在北美和亞洲比較多見,但在日本國內還是首次發現。
-
北海道發現日本最完整恐龍化石
在中生代的白堊紀時期,日本卻與大陸相連,許多恐龍遷徙並且生活在這裡。在北海道,古生物學家發現了日本最完整的恐龍化石,它被命名為神威龍。北海道龍骨北海道位於日本本州島以北,這裡是日本最重要的恐龍及古生物化石產地之一。
-
煙臺海陽郭城鎮發現大量白堊紀植物化石!
近日,在煙臺海陽郭城鎮就發現了兩處頁巖及古生物化石集聚區。該區域存在大量白堊紀植物化石以及令人驚嘆的炭質頁巖。專家認為,在郭城發現的萊陽群地層厚度大、各組層位出露齊全,具有重要的巖石地層學研究價值。11月初,魯東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教授金秉福團隊到海陽考察,在郭城鎮垛崖底村的鎮龍旺莊組下部含礫砂巖中發現了大量植物化石,經初步判斷,這些化石來自白堊紀,並且含有許多植物碳化成煤的化石。在郭城鎮姜家村水南組,專家還發現了兩處保存完整的炭質頁巖和泥質頁巖及古生物化石集聚區。
-
黑龍江海倫大峽谷發現罕見白堊紀生物群化石
經國家權威機構的地質研究、古生物化石領域知名專家學者反覆考察論證,在海倫大峽谷發現的罕見白堊紀生物群,包括蕨類植物莖幹化石、裸子植物木化石以及恐龍化石和鱉化石等,極具歷史和科研價值。海倫大峽谷古生物群遺蹟是研究東北地區恐龍時代植被、古環境、古氣候,探討東亞、西歐和北美地區白堊紀植物群關係的重要依據。
-
煙臺市專家在海陽發現大量白堊紀植物化石
近日,魯東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教授金秉福團隊到海陽考察,在郭城鎮垛崖底村鎮龍旺莊組下部含礫砂巖中發現了大量植物化石,經初步判斷,這些化石來自白堊紀,並且含有許多植物碳化成煤的化石;在郭城鎮姜家村水南組發現了兩處保存完整的炭質頁巖和泥質頁巖及古生物化石集聚區。
-
海倫大峽谷發現罕見白堊紀生物群化石
(張磊)12月18日,白堊紀黑龍江海倫生物群化石研究調查成果發布會在哈爾濱華旗飯店舉行。經國家權威機構的地質研究、古生物化石領域知名專家學者反覆考察論證,在海倫大峽谷發現的罕見白堊紀生物群,包括蕨類植物莖幹化石、裸子植物木化石以及恐龍化石和鱉化石等,極具歷史和科研價值。
-
日本發現最小恐龍蛋化石
【新華社微特稿】日本一個研究團隊23日說,在日本西部發現新種恐龍蛋化石,長大約4.5釐米,寬2釐米,是全球迄今發現的最小恐龍蛋化石。這塊化石在兵庫縣丹波市1.1億年前白堊紀早期地層中發掘,重大約10克,與一顆鵪鶉蛋重量差不多。
-
章魚、魷魚和墨魚,章魚最好辨認,但是魷魚和墨魚就……
章魚、墨魚、魷魚是海鮮中的三大軟體海鮮,章魚小丸子和鐵板魷魚絕對是很多人的心頭好,那麼墨魚的地位就略顯尷尬了,因為章魚因為聰明的頭腦和走街串巷都能出現的小丸子而十分有名魷魚的地位則是燒烤店還是夜市的路邊攤都存在著一種鐵板製成的美味,墨魚則是在涮火鍋的時候才能想到要不要點一份墨魚蛋
-
章魚、墨魚、魷魚、八爪魚、烏賊、槍烏賊……
魷魚、章魚、墨魚和烏賊,是同一種生物嗎?首先這四種名稱是指三種動物。魷魚,章魚,烏賊(墨魚),它們都不是魚類,而是軟體動物。章魚=八爪魚,烏賊=墨魚,魷魚=槍烏賊章魚就是八爪魚有8隻等長的觸手,因此章魚也叫「八爪魚「。身體沒有肉鰭,短而圓,觸手卻很長,且粗壯均勻,最好吃的也是這部分。
-
臺媒:日本發現新品種草食性恐龍化石(圖)
(來源:《產經新聞》)參考消息網3月12日報導 臺媒稱,日本福井縣立恐龍博物館10日表示,7年前在該縣勝山市北谷發現的恐龍化石,已經被認定是新品種的草食性禽龍類恐龍。據臺灣東森新聞網3月12日援引日本《產經新聞》報導,這種恐龍的學名被命名為「Koshisaurus Katsuyama」,2008年8月間在勝山市北谷一處白堊紀早期(約1億2千萬年前)的地層被發現,是日本國內發現的第6種恐龍。報導指出,從恐龍化石的上顎骨、頸椎、左大腿骨等估計,應該是之3歲以上、身長3公尺左右的年幼恐龍。
-
美國發現白堊紀時期新種類恐龍化石 體型似鴕鳥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日本時事通信社3月20日報導,美國卡內基自然歷史博物館研究小組20日在美國科學雜誌《Plos One》發表文章稱,在美國中西部距今約6600萬年(白堊紀末期)的地層中,發現了比鴕鳥大一圈的恐龍化石。經過分析,研究人員已確認該恐龍化石屬於新品種。
-
南極洲發現體型最大的白堊紀蛇頸龍,體重可達15噸!
圖註:發現化石的西莫摩島,圖片來自網絡圖註:發現化石的地層與已經發現的化石(灰色),圖片來自網絡這篇論文中,描述了一具來自南極半島頂端西摩島上的化石,化石編號為:MLP 89-III化石在1989年的一次考察中被William Zinsmeister發現,William Zinsmeister向阿根廷的化石研究所報告了自己的發現。2012年,阿根廷南極研究所才開始對於化石進行挖掘,但是由於惡劣天氣的影響,直到2017年整個挖掘工作才基本完成。
-
日本發現1.2億年前的遠古鳥類化石
新華社東京11月16日電 日本研究人員在新一期英國《通訊-生物學》雜誌上發表論文說,在日本福井縣發現了距今約1.2億年的鳥類化石,它擁有之前發現的類似時期鳥類化石中沒有的尾綜骨,有助於人們了解早期鳥類演化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