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科技網】
2015年10月11日《西安晚報》第四版
本報訊 (記者任娜 通訊員李琛) 10月7日,西北大學地質學張志飛教授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5.3億年前軟體動物門和環節動物門的共祖特徵,再次登上英國《Nature》雜誌的在線出版物。這是該雜誌繼2013、2014年之後連續第三次報導西北大學在寒武紀冠輪超門方面的最新研究進展。而這一科研成果對理解後生動物門類,尤其是冠輪動物超門的系統演化有重要科學意義。
威瓦亞蟲(Wiwaxia)是一類出現在寒武紀早期(5.3~5.15億年前)的奇特冠輪類生物,因為其背部覆蓋葉片狀的骨片、外形詭異,一直被認為是寒武紀大爆發生物的明星代表。其化石最早發現於加拿大的著名布爾吉斯頁巖化石庫,近兩年在我國華南多地發現。但因缺乏背部骨片與身體組織如何相互連接的關鍵化石證據,其生物屬性一直存有爭議。張志飛教授領導的課題組聯合英國學者對澄江動物群化石的研究取得了新成果,填補了這一空白。
據了解,張志飛教授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冠輪動物超門(Lophotrochozoa)主要包括現生的軟體動物、環節動物和腕足動物等10餘個動物門類。
張志飛教授課題組研究發現,在澄江化石庫發現的5.25億年前的化石標本代表一個新種,形態上處於未成年幼蟲階段,因其骨片簇狀聚集呈蝴蝶形,而命名為鳳蝶威瓦亞蟲(Wiwaxia papilio)。化石分析表明鳳蝶威瓦亞蟲身體背部的骨片主要可分為9排、2列,每排呈蝴蝶形簇狀對稱排列在身體兩側,其骨片顯示了清楚的分節性特徵以及明顯的同律性特點(即環節動物門的關鍵特徵)。這與早期恢復的外緣型排列的骨片明顯不同。令人驚奇的是,這些幼體標本同時還特異保存了軟體動物齒舌狀的口器。綜合系統分析認為5.3億年前的威瓦亞蟲屬於軟體動物門和環節動物門的基幹類群,支持了軟體動物門和環節動物門的單系起源假說,揭示了這兩個無脊椎動物門的共祖特徵(Plesiomorphy),對理解後生動物門類,尤其是冠輪超門(Lophotrochozoa)的系統演化有重要科學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