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上了《Nature》雜誌 - 揭示5.3億年前兩類動物的共祖特徵

2020-11-22 每日科技網

        【每日科技網】

   2015年10月11日《西安晚報》第四版

  本報訊 (記者任娜 通訊員李琛) 10月7日,西北大學地質學張志飛教授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5.3億年前軟體動物門和環節動物門的共祖特徵,再次登上英國《Nature》雜誌的在線出版物。這是該雜誌繼2013、2014年之後連續第三次報導西北大學在寒武紀冠輪超門方面的最新研究進展。而這一科研成果對理解後生動物門類,尤其是冠輪動物超門的系統演化有重要科學意義。

  威瓦亞蟲(Wiwaxia)是一類出現在寒武紀早期(5.3~5.15億年前)的奇特冠輪類生物,因為其背部覆蓋葉片狀的骨片、外形詭異,一直被認為是寒武紀大爆發生物的明星代表。其化石最早發現於加拿大的著名布爾吉斯頁巖化石庫,近兩年在我國華南多地發現。但因缺乏背部骨片與身體組織如何相互連接的關鍵化石證據,其生物屬性一直存有爭議。張志飛教授領導的課題組聯合英國學者對澄江動物群化石的研究取得了新成果,填補了這一空白。

  據了解,張志飛教授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冠輪動物超門(Lophotrochozoa)主要包括現生的軟體動物、環節動物和腕足動物等10餘個動物門類。

  張志飛教授課題組研究發現,在澄江化石庫發現的5.25億年前的化石標本代表一個新種,形態上處於未成年幼蟲階段,因其骨片簇狀聚集呈蝴蝶形,而命名為鳳蝶威瓦亞蟲(Wiwaxia papilio)。化石分析表明鳳蝶威瓦亞蟲身體背部的骨片主要可分為9排、2列,每排呈蝴蝶形簇狀對稱排列在身體兩側,其骨片顯示了清楚的分節性特徵以及明顯的同律性特點(即環節動物門的關鍵特徵)。這與早期恢復的外緣型排列的骨片明顯不同。令人驚奇的是,這些幼體標本同時還特異保存了軟體動物齒舌狀的口器。綜合系統分析認為5.3億年前的威瓦亞蟲屬於軟體動物門和環節動物門的基幹類群,支持了軟體動物門和環節動物門的單系起源假說,揭示了這兩個無脊椎動物門的共祖特徵(Plesiomorphy),對理解後生動物門類,尤其是冠輪超門(Lophotrochozoa)的系統演化有重要科學意義。

相關焦點

  • 西大一教授研究成果上了《Nature》雜誌 - 揭示5.3億年前兩類動物...
    本報訊 (記者任娜 通訊員李琛) 10月7日,西北大學地質學張志飛教授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5.3億年前軟體動物門和環節動物門的共祖特徵,再次登上英國《Nature》雜誌的在線出版物。這是該雜誌繼2013、2014年之後連續第三次報導西北大學在寒武紀冠輪超門方面的最新研究進展。而這一科研成果對理解後生動物門類,尤其是冠輪動物超門的系統演化有重要科學意義。  威瓦亞蟲(Wiwaxia)是一類出現在寒武紀早期(5.3~5.15億年前)的奇特冠輪類生物,因為其背部覆蓋葉片狀的骨片、外形詭異,一直被認為是寒武紀大爆發生物的明星代表。
  • ...生物群又現新物種 群居喇叭蟲揭示5.18億年前就有體內共生關係
    原標題:澄江生物群又現新物種 群居喇叭蟲揭示5.18億年前就有體內共生關係 古蟲以及共生在其內表面的群居喇叭蟲 楔形古蟲(左)與長方形古蟲(右)手繪復原圖,  雲南大學科研人員在澄江生物群化石中發現了內共生動物群居喇叭蟲,突破了此前研究認為寒武紀早期海洋生態系統的複雜程度可能不高、物種之間的相互作用主要以捕食和表共生等為主的認識。18日,該成果以《寒武紀早期遊泳動物古蟲的共生汙染》為題,發表在《通訊生物學》雜誌上。  物種之間的共生關係是生態系統中最重要的生態關係之一,是生態系統複雜化的一項重要驅動力。
  • 《地球物理學研究雜誌:行星》:火星上一些特殊的沙丘可能是在10億年前形成的
    《地球物理學研究雜誌:行星》:火星上一些特殊的沙丘可能是在10億年前形成的(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外媒BGR報導,來自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的圖像顯示,火星上存在一些特殊的沙丘研究人員表示,這些沙丘很可能與大約10億年前的沙丘一樣。研究這些沙丘可以揭示出許多關於這個星球的氣候史。據研究沙丘的科學家說,這些沙丘大約是在10億年前形成的。一篇關注沙丘的新論文剛剛發表在《地球物理學研究雜誌:行星》上。顯然,像這樣的沙丘化石是相當罕見的,尤其是這種極端詳細的程度,使科學家們有機會研究過去10億年前火星的這一區域是什麼樣子的。
  • 喙頭蜥基因組揭示羊膜進化的古老特徵
    喙頭蜥基因組揭示羊膜進化的古老特徵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6 19:08:06 2020年8月5日出版的《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紐西蘭奧塔哥大學Neil J.
  • Nature雜誌9月15日精選文章一覽
    他們的研究表明,熱帶烏鴉的技術能力或許是由偏遠島嶼的獨特生態環境促成的,其中包括內部獵物競爭降低和被捕食風險下降。發現第二種會使用工具的烏鴉為動物在使用工具方面的比較研究創造了難得的機會。作者報告了無配體形式下的人類內皮素B型受體、以及它與內源性激動劑內皮素-1複合物的X射線晶體結構,通過分析結構和變異情況揭示了內皮素-1和內皮素-3之間的異肽選擇性的機制。與M2毒蕈鹼受體的對比表明,A族GPCR間存在共同的信號傳導機制。
  • 良渚實驗室出新成果 這項和光合作用有關的研究登上《科學》雜誌
    北京時間11月20日,這項成果刊登在國際頂級雜誌《科學》上。團隊照片 浙江大學 供圖在這項成果中,科研人員研究的古老光合細菌名為綠硫細菌。這是一種極端厭氧的原核光合生物,能夠在光照極弱的環境下利用光能進行光合作用。要捕獲環境中的微弱光子,離不開綠硫細菌特殊的光合作用反應中心。
  • Nature雜誌12月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1】Nature:首次揭示RNA剪接與衰老存在因果關聯doi:10.1038/nature20789衰老是多種破壞性的慢性疾病的一種關鍵風險因素,但是影響細胞何時和如何快速地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惡化的生物學因素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是未知的。
  • 3億年前怪魚揭示魚如何進化成四足陸棲動物
    原標題:3億年前怪魚揭示魚如何進化成四足陸棲動物       提塔利克魚    北京時間1月15日消息, 新科學家報導,近日發掘的一頭古代魚類化石殘餘物揭示了史前生物是如何在水裡生活並邁出了朝四肢陸地動物進化的步伐。
  • Nature雜誌9月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3】專治疼痛的定製阿片類藥物doi | 10.1038/nature19112嗎啡和來自罌粟的其它生物鹼屬於μ阿片受體激動劑,幾百年來一直被用於治療疼痛。【5】細胞死亡影響抗腫瘤防禦機制doi | 10.1038/nature19364瘤內細胞死亡經常和預後不良聯繫在一起,人們之前認為,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是癌細胞在資源有限的環境中快速分裂。Robert Eil及同事表明,瘤內細胞死亡實際上在抑制抗腫瘤免疫力方面發揮著顯著作用。
  • Nature雜誌1月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3】Nature子刊:解析關鍵細菌蛋白或有望開發出新型抗生素doi:10.1038/nsmb.3346細菌細胞往往有著保護性的外層結構—細胞壁,而動物細胞則沒有,組裝這種堅硬的護甲往往需要多個步驟,但有些細菌的「盔甲」往往能夠被抗生素靶向作用,比如青黴素和萬古黴素等。
  • 1月5日Nature雜誌精選文章一覽
    【5】20世紀40年代的冰川消退doi | 10.1038/nature20136南極冰原阿蒙森海區域的許多冰川和冰架正在迅速消退,但迄今為止,其初始觸發機制仍不明確。【8】控制水稻施磷doi | 10.1038/nature20610施用磷酸鹽基肥料已成為了一種提高作物產量的常規農藝措施,但這種做法並非沒有代價。在糧食作物中,農田施用的磷有85%左右以肌醇六磷酸鹽的形式在穀物中積累,而人類和一些動物無法消化肌醇六磷酸鹽。
  • 7月Nature雜誌亮點研究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圖賓根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一種阻斷分泌性蛋白在細胞外部形成堆積物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結果表明,在體液中保持蛋白質的形狀或能有效幫助抵禦機體衰老和感染。
  • 21世紀以來,登上Nature雜誌封面的13篇中國論文
    中科院研究揭示膜質翅膀在恐龍中的演化 2019年5月9日刊的《Nature》封面展現了Ambopteryx longibrachium恐龍的藝術想像圖。這項研究由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王敏、鄒晶梅、徐星、周忠和等進行,描述了距今1.63億年的上侏羅統Ambopteryx化石。 在脊椎動物漫長的演化史中,翼龍、鳥類和蝙蝠獨立演化出了形態迥異的飛行結構。
  • Nature重要成果:一項肺癌研究意外發現,揭示3個抗癌藥靶點
    領域:癌症雜誌:Nature亮點:1)賓大科學家揭示了潛在的肺癌治療新靶點,如CDK2、SOX2和HMGA22)靶向CDK2有望克服CDK4/6抑制劑的耐藥性腫瘤的發展總是與細胞內異常的蛋白相關。研究主角5月1日,來自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科學家團隊在Nature雜誌上[1]發表了一項具有重要啟示意義的成果。論文報導了研究人員對腫瘤抑制因子蛋白RB(retinoblastoma)的分析。利用一個實驗性系統,David M. Walter等能夠控制該蛋白在肺癌小鼠中的缺失和重新激活。
  • Nature: 章魚基因組
    8月13日的《自然》(Nature)雜誌上發表了一項由諾貝爾獎得主、日本衝繩科學技術大學院大學(OIST)教授Sydney Brenner發起的章魚(octopus)的基因組測序成果。研究人員發現章魚與其他的無脊椎動物基因組之間有著驚人的差異,包括廣泛的基因重排,以及與神經發育相關的一個基因家族發生了顯著擴增——這曾被認為是脊椎動物所獨有的現象。這些基因包括一個叫做protocaderins的信號分子家族,其調控了神經元發育和神經元間的短程互作。
  • 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 揭示地球生命早期演化秘密
    4億多年前的麒麟魚如何揭示脊椎動物頜演化之路?華北15.6億年前大型多細胞生物化石群的發現,揭開了地球生命早期演化的哪些秘密?  3月22日,有著88年歷史的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北京發布2016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我國科學家在古生物學各分支領域取得的科學成果,有力地推動著世人對地質歷史時期生命演化歷程的認識。
  • 12月29日Nature雜誌精選文章一覽
    【2】元轉錄組學分析揭示病毒的生物多樣性doi | 10.1038/nature20167張永振及同事記錄了200餘種無脊椎動物的RNA病毒多樣性數據。通過採樣藤壺、雙殼動物、血吸蟲、海葵、白蛉和蝦等動物中的病毒,作者發現了1445種前所未知的RNA病毒,填補了RNA病毒系統發生學領域的空缺,並揭示了無脊椎動物的RNA病毒多樣性程度。
  • 12月15日Nature雜誌精選文章一覽
    本期《自然》發表的一項國際合作研究報告了虎尾海馬(Hippocampus comes)的基因組序列。研究人員發現,這種海馬的基因組是人類迄今為止研究過的演化最快的魚類基因組。虎尾海馬是海馬貿易中最常見的品種——幹海馬被用來製作傳統藥材,活海馬則被作為觀賞水族交易——且目前被列為IUCN紅色名單瀕危物種。虎尾海馬基因組揭示的特徵有助於解釋海馬形成現有體型的原因。
  • 我校教師曹志林在Nature Communication發表研究成果
    近日,我校資源與環境學院教師曹志林與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人員合作,繪製了水稻的高解析度三維基因組圖譜,揭示了水稻三維基因組結構對基因的轉錄調控機制,以及遺傳變異對三維基因組結構及基因表達的影響。
  • 最新研究成果揭示新冠病毒的傳播特徵
    新華社武漢8月25日電(記者李偉)國際學術期刊《自然》近日正式刊印了華中科技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這一研究是在前期總結武漢市公共衛生幹預措施與疫情流行趨勢關聯性的論文基礎上,進一步通過數學模型評估了防控效果,揭示了新冠病毒的傳播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