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億年前,魚兒為什麼要上岸

2020-12-05 新華社客戶端

原標題:3億年前,魚兒為什麼要上岸

↑視覺中國

如今人人都想要一條能帶來好運的「錦鯉」,但其實3億多年前,那條從水中慢慢爬向陸地的小魚才是整個動物世界包括全人類的「錦鯉」。這些上岸的魚類開枝散葉,演化成兩棲類、爬行類、鳥類,以及哺乳類,包括人。

那麼,是什麼讓魚離開熟悉的水域登上陌生的陸地?這些來自水中的魚兒們又是如何適應陸地環境的呢?生命演化的過程間,存在著許許多多的未解之謎。

為何輾轉至陸地 科學家進行了各種猜測

魚類為何如此大費周折輾轉至陸地呢?對此科學家們進行了各種研究猜測。

一篇發表在《美國博物學家》雜誌上的文章顯示,科學家對生活在拉羅湯加島上的鯰魚進行了研究,這種魚善於在陸地上生活,處於魚類進化到陸地動物過程之間。它們大多數時間在水裡,漲潮前會花很多時間四處覓食,但漲潮時,它們就開始向海岸邊的巖石上遊動。雖然只有鰓,但在岸邊它們仍能從飛濺的海水,以及潮溼的巖縫中獲取所需的氧氣。

不過,為什麼它們會在漲潮的時候上岸呢?研究人員發現,漲潮的時候,一些捕食者正在追捕獵食它們,如比目魚、石斑魚、瀨魚和海鰻。但是這些魚沒有一個可以跟著鯰魚爬上岸的。該研究的主要負責人說:「拉羅湯加島的鯰魚首次證明了環境壓力是驅使魚從水裡遷移到岸上的一個原因。」

當然,對於剛爬上岸的魚類來說,也有很多食肉動物生活在陸上。但4億年前,大海裡有很多可怕的食肉動物,陸地上卻沒有多少威脅,或許這使得魚類慢慢地遷移進化到陸地上。

此外,2017年西北大學學者提出,看到遠方也許是魚類離開海洋的助力之一。雖然魚類早已擁有視覺,但水下環境無法讓它們把視力物盡其用。

根據化石資料,在魚類登陸的過程中,眼部結構的改變讓它們越來越多地享用到視覺帶來的好處。在大約3.9億至2.5億年前,一種先進的魚類——希望螈目逐漸脫離水生。化石測量顯示,它們的雙眼尺寸增長到原來的3倍,這意味著與視覺能力息息相關的瞳孔大小出現增長。與此同時,和其它一些魚類一樣,它們的眼窩由兩側移到頭部頂端。在這個位置,魚可以通過貼近水面,看到水面之上的蟲類獵物,甚至可以把眼睛探出水面。

如果一隻動物只能看到附近的事物,這意味著它們大部分行為只是對即將發生的刺激做出反應,而看到更遠的地方,讓複雜決定的出現成為可能。如何能更有效地攻擊獵物、躲避捕食者的突襲,爬上陸地或許是水下生命作出的一個重要決定。

然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盧靜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演化的原因非常複雜,受各種因素的影響與制約。比如身體結構的變化、環境的變化等。」如果生活環境一直不變,魚類或許最後也不會爬上陸地。

憑啥能夠離開水 4次演化事件打下基礎

「魚類最終順利登陸跟4次大的演化事件有關。」盧靜說,魚類爬上陸地的過程發生在志留紀到泥盆紀之間,也就是4.2億年前至3.6億年前。

首先是有頜魚類的出現。「無頜類魚主要靠寄生或以濾食為生,有頜類就是魚類出現頜骨,這意味著它們可以主動捕食了。」盧靜表示,從演化順序來看,這是一個簡單到複雜的過程。「從原先無法捕食到現在能夠捕食,有頜魚類在整個演化鏈上就更有選擇權,可以適應更多生活方式。這為以後生存帶來更大好處。」

隨著時間的流逝,有頜魚類中的重要一支演化成了硬骨魚類。「我們平時見的鯊魚、鰩魚屬於軟骨魚類,整個骨架都是軟的。軟骨魚類柔軟的骨頭根本無法在陸地上支撐沉重的體重。」盧靜解釋道,與軟骨魚類不同,硬骨魚類全身的骨骼變得更加堅固,為上岸生存提供了更多可能。

硬骨魚類有一支叫做肉鰭魚類,這支魚類的偶鰭(成對的肉鰭)中有內骨骼,盧靜指出,肉鰭的內骨骼非常重要,沒有它們,魚類就不能支撐自己的身體,也就難以上陸。而且它們還是四足動物四肢的前身。比如人的胳膊,從上臂到前臂分為肱骨、橈、尺骨、腕骨、掌骨和指骨,「肉鰭魚類的魚鰭中具備這些骨骼的雛形才會為演化成真正的四足動物提供條件」。

肉鰭魚有很多不同類型,但最後只有一支成功爬上陸地,形成了現在的四足動物。這一支肉鰭魚和其它的肉鰭魚有什麼不同呢?盧靜告訴記者,內鼻孔結構的出現是四足動物形成的先決條件。「因為上岸就要呼吸,而魚是用鰓呼吸的,它們原來的鼻孔是兩個外鼻孔,不是呼吸器官。」

但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四足動物都用肺呼吸。因此,必須要有與外鼻孔相通的內鼻孔,這樣才能使外部空氣順利進入肺部,保證動物對氧氣的需要。內鼻孔形成鼻腔和口腔之間的通道,當嘴巴閉合或動物取食時,內鼻孔就成為四足動物呼吸的唯一通道。

盧靜稱,這支肉鰭魚類除了有內鼻孔外,一些與陸地生存相適應的其他結構也逐漸演化出來。「比如內耳附近顱頂區域有一個很大的噴水孔,這個噴水孔開始是沒有用的,但它恰恰就是四足動物聽覺器官中耳的前身。」

最早從哪裡上岸 登陸點至今還無定論

從志留紀到泥盆紀,魚類登陸歷經上百萬年。然而魚類最早在什麼地方登上陸地還是未解之謎。目前發現的證據表明,最早的四足動物的腳印化石位於在波蘭中泥盆世早期的地層中,距今約3.97億年前。泥盆紀四足動物化石分布主要集中在歐洲和北極圈,尤其是東格陵蘭島附近。

然而盧靜告訴記者,四足動物的祖先魚類最早的化石記錄卻是在中國雲南曲靖、昭通等地發現的。

2009年,科學家在雲南發現了迄今世界上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有頜類化石——夢幻鬼魚;2013年,科學家又發現了初始全頜魚。它有著一張硬骨魚的典型面部,但身體卻是盾皮魚類。

這些研究表明,從志留紀到泥盆紀中期的漫長時間裡,中國有頜脊椎動物化石的形態比其他地方同期的化石都要原始一些,並且多樣性極高。

「所以也有假說認為,歐洲地區發現的早期四足動物是從中國遷移、擴散過去的,但由於目前化石記錄很不完整,對此尚無定論。」 盧靜說。(實習記者 代小佩)

相關焦點

  • 3.85億年前,視覺進化引導遠古海洋生物爬上岸
    他們從化石中發現,在遠古海洋生物上岸之前,其眼睛的體積變大了三倍。在此同時,這些生物眼睛的位置也逐漸移從腦袋兩側動到了腦袋之上。由於其嶄新的眼睛可以穿透水面,在空氣中得到更廣闊的視野,這些早期的脊椎動物逐漸進化出了更發達的大腦。更發達的大腦意味著,與魚類只會對外界做出反應不同,它們學會了如何去計劃自己的行動。「我們為什麼在3.85億年前踏上岸?
  • 廣東潮州魚兒成群跳上岸,地震前兆?官方回應來了
    前幾天一些關於「大量池魚無故跳上岸」的視頻在廣東潮州街坊朋友圈流傳視頻中許多池魚跳上岸,出現在路面上這讓街坊們有所擔心5月22日潮州應急管理局就這件事情發布調查情況「魚兒成群上岸」非地震前兆,系天氣炎熱和池水水質差所導致的。
  • 潮州東鳳鎮龍甲村就出現池塘魚兒成群跳上岸,這也太神奇了吧!
    魚兒在水中遊再正常不過,但集體跳到旱地上活動,你又是否見過呢?近日,東鳳鎮龍甲村就出現了池塘裡的魚兒大量跳上岸的現象,你說神奇不神奇?記者 成曉玲:我現在來到了東鳳鎮龍甲村,大家可以看到,我身邊池塘的岸上有很多魚兒在不停地跳動。
  • 3億年前它們爬上岸後,造就了我們
    大約在5.3億年前,地球迎來了第一次生命大爆發「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地球上在2000多萬年時間內出現了突然湧現出各種各樣的動物,它們不約而同的迅速起源、立即出現。大約在2.3億年前,恐龍家族誕生了,它們在統治了地球1.6億年後,因為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從而走向了滅亡。
  • 3億年前它們爬上岸後,造就了我們的現在
    現代科學家在進化論的基礎上,對生命起源做出了這樣一種假設:大約在30億年前,地球有了原始海洋,不過那時的地球環境還很惡劣,在電閃雷鳴下形成了原始海洋,形成了產生生命的最基本物質:胺基酸和蛋白質。這些生命物質經過長時間的進化,變成了單細胞生物,而單細胞生物又變成了多細胞生物,多細胞生物變成了簡單的海洋生物,簡單的海洋生物演變成了較為複雜的魚類等生物。
  • 為躲避天敵,這種魚花了3億年才爬上岸,結果卻被端上了餐桌
    為躲避天敵,這種魚花了3億年才爬上岸,結果卻被端上了餐桌氧氣是很多生物生存的條件之一,一些魚類在水裡生活的時候也會不斷地從水中吸取氧氣。如果魚被擱淺在岸邊的話,活不了很長時間就會缺氧而死。在這個世界上有一種特別的魚。
  • 「跳跳魚」努力了3億年才上岸,可惜遇到了廣東人,「魚生」真難
    可以說跳跳魚是魚類中的天才,它們一生很長時間都不會在水中度過,而是喜歡上岸生活。甚至努力了3億年最終終於上岸,脫離了海洋,只不過可惜的是遇到了廣東人,不禁感慨「魚生真難」!彈塗魚可利用其胸鰭和尾柄在海灘上爬行和跳躍,皮膚和尾巴可作為輔助呼吸器官,能較長時間露出水面生活,對惡劣環境的耐受能力較一般魚類強。
  • 為躲避天敵,它花了3億年才爬上岸,卻沒有躲過人類的「魔爪」!
    為躲避天敵,它花了3億年才爬上岸,卻沒有躲過人類的「魔爪」!無論是什麼動物,在自然界都有可能會有它的天敵,為了躲避天敵的捕殺,動物們常常會不斷的進化,其中在海洋中就有一種魚為了躲避天敵,花了3億年才爬上岸,可是卻沒能躲過人類的「魔爪」!
  • 網友問:魚是人類祖先,為什麼魚類不可以上岸呼吸?
    生命的起源就在海洋,某種意義上來說魚類可以算是現代生物的祖先,但這裡有個誤區,遠古魚類才算是人類的祖先,現代的這些魚類最多和人類是平級的關係,它們也是經過數億年的進化,才發展到今天的樣子。這個問題就跟之前有人在網上發出質疑:「為什麼現代的猴子不在繼續進化成人類?」是一樣的道理。現代的類人猿等都是和人類一起進化到今天,它們的祖先也是猿類,只是和我們親緣關係較近。
  • 為躲避天敵,這種魚花了3億年才爬上岸,卻被人類端上了餐桌
    然而,跳跳魚並不是一下子就具備了彈跳的能力,從最初到實現彈跳,跳跳魚至少用了3億多年的時間才做到。由於跳跳魚比較弱小,在海洋世界有著太多的天敵,為了躲避這些天敵,跳跳魚開始逃離海洋。它們來到了岸上後,竟然能夠在岸上存活下去,這是十分神奇的。在固有的認知裡,魚類一旦離開水源,是很難存活的,但是跳跳魚做到了。
  • 1.3億年前這隻鳥羽毛為什麼那麼美?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泮燕紅與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院士周忠和、山東臨沂大學教授鄭曉廷、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教授Mary Schweitzer通過研究證明,1.3億年前的始孔子鳥羽毛化石中的確存在β角蛋白和色素體。這為遠古鳥類羽毛顏色的還原提供了依據,或許還能揭開鳥兒為什麼會飛的秘密。  這一項研究,22日在線刊登在《美國科學院院報》上。
  • 人類起源問題最大騙局之一3億年前我們是一條魚?
    人類起源問題最大騙局之一3億年前我們是一條魚?關於人類起源的問題,一直爭論不休,目前來看,最靠譜的說法是著名的生物學家達爾文提出的人類是由古猿進化而來的,也就是說,我們人類跟猩猩等動物有著共同的祖先。2004年,有人在加拿大發現了提塔利克魚的化石,提塔利克魚是3億7500萬年前的物種,雖然被命名為魚,但它不完全是魚,介於魚類跟兩棲動物之間,它的身上有不少陸地動物的特徵,也就是說,在3億7500萬年前,我們的祖先有一定的可能就是這個樣子。
  • 新疆發現遠古森林,距今3.71億年,它見證魚類爬上岸的場景
    根據《科普中國》6月4日的報導,在我國新疆地區,發現了一片我國迄今為止已知的,最古老的森林,它距今約有3.71億年的歷史,比全球大規模遠古森林出現的時間,要足足提前了1000多萬年。更加驚喜的是,在這裡竟然有一些植物從遠古存活至今,雖然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它們已經和祖先的模樣有了很大的不同。
  • ​上岸的魚(微詩劇) 作者:王德雲
    雲歌導讀:一群群上岸的魚欣喜狂跳,一雙毒手竊喜,一會兒魚兒都沒了呼吸,死不瞑目啊,個個怒目圓睜.作者簡介:王德雲,男,民族漢,1965年陰曆9月初四生。1985年11月入伍南海艦隊,參加3.14海戰,在部隊期間報學北京詩刊87屆刊授,退役後從事餐飲工作,寫一些不成文的小東西上岸的魚(微詩劇)作者:王德雲人物:魚  網   魚鉤   一雙毒手道具:河與岸序河水在靜靜地流淌
  • 此地大量魚跳上岸,網友擔心:地震前兆?官方回應了
    近日,一個「大量池魚無故跳上岸」的視頻在朋友圈流傳。事情發生在廣東潮州,許多池魚跳上岸出現在路面上,這讓街坊們有所擔心「會不會是地震來臨的前兆?」昨天(5月22日)潮州應急管理局就這件事情發布調查情況,「魚兒成群上岸」非地震前兆是天氣炎熱和池水水質差所導致的以下為情況全文關於微信朋友圈流傳「潮安某地池魚大量跳上岸是否為地震前兆」的調查情況2020年5月19日下午,微信朋友圈流傳潮州市潮安區彩塘鎮華美管區池塘裡的魚大量跳上岸是否為地震前兆的事情。
  • 存在100多年,3億年前我們真是一條魚?
    通過這句話似乎很好地闡述了物種之間的差異,或者說在某種意義上,人類比魚兒要優越要聰明,至少人類有理想。人類之所以會有這樣的高姿態,是因為我們相信達爾文的《物種起源》。按照達爾文的說法,人類和大猩猩的祖先是相同的,我們都是從古猿進化而來的。所以這樣看來,人類和魚兒沒有一丁點關係,畢竟人類在陸地生活,而大部分魚兒都是離不開水的。
  • 3億年前我們竟是一條魚?!
    人類存在多久了,可能誰也不知道,一直以來,有很多問題困擾著人們,比如說千百年來也無法解決的兩個問題,「從哪兒來」「到哪兒去」,其中這個「從哪兒來」也可以理解為我們人類的起源。2004年,有人在加拿大發現了提塔利克魚的化石,提塔利克魚是3億7500萬年前的物種,雖然被命名為魚,但它不完全是魚,介於魚類跟兩棲動物之間,它的身上有不少陸地動物的特徵,也就是說,在3億7500萬年前,我們的祖先有一定的可能就是這個樣子。
  • 威遠地震前魚兒集體「舞蹈」?權威說法來了
    今天,威遠地震前一段魚兒躍出水面集體「舞蹈」的視頻在網上流傳,那麼地震前魚群「集體舞蹈」是否屬實呢?有沒有科學依據呢?官方變態來了。這段視頻熱播與發生的威遠地震有一定關係。網傳這段視頻是一戶私人魚塘監控所拍。
  • 人類起源問題最大騙局,存在100多年,3億年前我們是一條魚
    人類存在多久了,可能誰也不知道,一直以來,有很多問題困擾著人們,比如說千百年來也無法解決的兩個問題,「從哪兒來」「到哪兒去」,其中這個「從哪兒來」也可以理解為我們人類的起源。2004年,有人在加拿大發現了提塔利克魚的化石,提塔利克魚是3億7500萬年前的物種,雖然被命名為魚,但它不完全是魚,介於魚類跟兩棲動物之間,它的身上有不少陸地動物的特徵,也就是說,在3億7500萬年前,我們的祖先有一定的可能就是這個樣子。
  • 上千條魚跳上岸滿地爬,原來是這麼回事……
    5月18日,廣東潮州市某池塘裡上千條魚跳上岸的視頻,引網友熱議。有網友認為,這是地震前兆。5月20日,潮州市應急管理局和地震局等相關單位人員,進行實地考察。經地震臺調查,近日該區域內沒有小震紀錄。5月21日,潮州市應急管理局發布調查結果,魚成群上岸是天氣炎熱和池水水質差所導致,排除震前宏觀異常。調查結果全文關於微信朋友圈流傳「潮安某地池魚大量跳上岸是否為地震前兆」的調查情況2020年5月19日下午,微信朋友圈流傳潮州市潮安區彩塘鎮華美管區池塘裡的魚大量跳上岸是否為地震前兆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