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研究發現與DNA雙鏈斷裂修復相關基因

2020-11-30 科學網
德研究發現與DNA雙鏈斷裂修復相關基因
將顯著加速DNA修復基因的繼續搜尋,並帶來新的醫療應用可能

 

德國研究人員在尋找參與修復脫氧核糖核酸(DNA)雙鏈斷裂的基因方面獲得進展。研究小組在人類細胞中找到61個位點,並發現了此前未知的與DNA雙鏈斷裂修復有關的基因。該研究結果將顯著加速DNA修復基因的繼續搜尋,並帶來新的醫療應用可能。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6月29日的《公共科學圖書館·生物學》雜誌上。

 

細胞中存在能重新快速修復遺傳信息載體損壞部分的特殊修復基因,當這些基因失效時,往往會導致嚴重的疾病。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分子細胞生物學和遺傳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弗蘭克·布赫霍爾茨的領導下,在基因組廣泛掃描中有目的地尋找那些參與修復DNA雙鏈斷裂的基因,在人類細胞中找出61個位點,並且發現了與DNA雙鏈斷裂修復相關的新基因KIAA0415。該基因如果被關閉,將降低細胞修復DNA斷裂的能力。對該基因的研究顯示,它與導致遺傳性痙攣性截癱(HSP)的突變基因有相互作用。HSP是具有高度臨床變異性和遺傳異質性的神經系統遺傳病,症狀是慢性行進無力與慢性痙攣性下肢癱瘓。

 

德勒斯登研究團隊推斷,或許是基因KIAA0415的突變引發了HSP這種疾病。他們通過與法國國家健康和醫學研究院(INSERM)的醫療小組合作,在HSP患者身上發現了KIAA0415基因的突變,與SPG11和SPG15共同起作用的SPG48中存在KIAA0415基因。研究人員進一步觀察後發現,當SPG48不起作用時,破壞DNA的物質更容易得逞。

 

布赫霍爾茨表示,當SPG48因為變異而不工作時,DNA雙鏈斷裂的修復也會因此失效,相應細胞將最終失去活性並死亡。這不僅論證了SPG48基因是DNA修復運作的前提,還說明了DNA修復與疾病之間的關聯。

 

更多閱讀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科學網—水稻DNA雙鏈斷裂修復基因克隆成功
    本報訊 近日,《植物生理學》在線發表揚州大學農學院教授於恆秀團隊在水稻中成功克隆的與DNA雙鏈斷裂修復有關的基因OsATM
  • DNA損傷修復基因資料庫
    DNA損傷與修復是生命活動中的重要現象,據統計,每個體細胞每天會受到至少六萬次的DNA損傷,正是由於DNA損傷修復機制的存在,才能夠隨時糾正和修復這些損傷,保證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BER全稱為Basic excision repair,稱之為鹼基切除修復,由DNA糖基化酶啟動,識別缺失,錯配,烷基化等損傷類型,可以切除或者替換單個受損的鹼基。2. NER全稱為nucleotide excision repair, 稱之為核苷酸切除修復,識別異常的DNA雙螺旋結構,針對連續多個鹼基的受損進行修復。3.
  • 雙鏈DNA同源重組與修復研究
    雙鏈斷裂的DNA能夠以其同源染色體為模板,通過同源重組的方式修復,這一過程對DNA複製、DNA損傷的修復及減數分裂中重組和同源染色體分離等有重要作用。
  • Cell:戚益軍等解析小分子RNA在DNA雙鏈斷裂修復中的作用
    3月22日,國際著名雜誌Cell在線刊登了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戚益軍博士實驗室的最新研究成果「A Role for Small RNAs in DNA Double-Strand Break Repair,」文章中,研究者報導了一類在DNA雙鏈斷裂(double strand break, DSB)修復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小分子RNA。
  • Mol Cell:新研究揭示DNA損傷後的組蛋白降解促進DNA修復
    2020年9月26日訊/生物谷BIOON/---DNA損傷可能發生在基因組的任何地方,但大多數DNA被包裹在核小體上,這就使得修復複合體無法進入。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瑞士弗雷德裡希米歇爾生物醫學研究所和巴塞爾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DNA會誘導組蛋白耗竭,這增加了DNA纖維的可訪問性和靈活性,並提高了同源重組修復過程中的同源搜索速度。
  • Nature:揭秘PARP酶修復癌細胞斷裂DNA雙鏈的分子機制 有望幫助開發...
    2020年9月18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聖猶大兒童醫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PARP酶對雙鏈DNA進行斷裂修復的結構,相關研究結果表明,PARP2能填補這一缺口並將兩條斷裂的DNA端連接在一起。
  • 《自然》子刊:DNA雙股斷裂修復機制的研究
    Jude Children's Research Hospital)的科學家,利用染色質免疫沉澱技術(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簡稱ChIP)以及修飾過的I-Ppol酵素(一種能切斷DNA的酵素)來研究DNA雙股斷裂(DNA double-strand breaks,簡稱DSBs)時蛋白質參與修復的機制,除了鑑定出參與DNA修復的蛋白質外,也觀察到這些蛋白質作用的先後順序
  • CDK12控制著DNA修復基因的RNA轉錄本長短
    基因BRCA1和BRCA2發生突變對乳腺癌和卵巢癌構成嚴重風險,這是因為它們通過幹擾同源重組修復(HR)來危害細胞的基因組穩定性,其中同源重組修復是一種準確地修復有害的DNA雙鏈斷裂的關鍵機制。如果沒有利用這種機制修復DNA雙鏈斷裂的能力,那麼細胞就不得不採用更容易出錯因而更容易發生癌變的DNA修複方式。
  • Mol Cell:科學家揭示DNA斷裂被修復的分子機制
    ,來自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修復DNA損傷的過程或許遠比我們想像之中要複雜得多,DNA雙鏈破碎的末端結構或許並不僅僅是加入進去那麼簡單,其首先會發生一種精細化地改變以便原來的遺傳信息能夠被儲存起來。
  • Nature:揭示蛋白支架在修復DNA斷裂中起關鍵作用
    2019年11月13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某些類型的蛋白如何讓受損的DNA保持穩定,從而保持DNA的功能和完整性。這一新發現也解釋了某些蛋白存在先天或後天缺陷的人為何無法讓他們的DNA保持穩定並患上諸如癌症之類的疾病。
  • DNA修復研究領域重要成果解讀!
    其中有些蛋白質是用於與DNA複製相關的功能,而包括HMCES在內的一些蛋白質則並未發現該功能。CDK12控制著DNA修復基因的RNA轉錄本長短doi:10.1038/s41586-018-0758-y基因BRCA1和BRCA2發生突變對乳腺癌和卵巢癌構成嚴重風險,這是因為它們通過幹擾同源重組修復(HR)來危害細胞的基因組穩定性,其中同源重組修復是一種準確地修復有害的DNA雙鏈斷裂的關鍵機制。
  • CDK12控制著DNA修復基因的RNA轉錄本長短
    2018年12月8日/生物谷BIOON/---基因BRCA1和BRCA2發生突變對乳腺癌和卵巢癌構成嚴重風險,這是因為它們通過幹擾同源重組修復(HR)來危害細胞的基因組穩定性,其中同源重組修復是一種準確地修復有害的DNA雙鏈斷裂的關鍵機制。
  • 探索DNA修復的秘密 天津大學在酵母群體基因組學分析方面取得新進展
    本站訊(記者趙暉)DNA雙鏈斷裂將會導致染色體斷裂和細胞死亡,而修復不當則可能引起基因突變、插入、缺失、易位甚至染色體結構或數量異常以及基因組穩定性失控等一系列問題。為此,細胞演化出了多種DNA修復系統,其中同源重組以同源序列為模板,可準確無誤地修復DNA雙鏈斷裂。究竟哪些生物學功能或通路相關的序列高度依賴於同源重組修復?目前人們對於這一問題的認知還非常有限。
  • 科學家發現修復受損DNA的新方法
    美國德雷塞爾大學和喬治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Rad52蛋白質在依賴於RNA的DNA修復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該研究已發表在8日的《Molecular Cell》上(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研究結果揭示了同源重組蛋白質Rad52的重要作用。這項成果還有助於幫助癌症治療確定新的靶標。
  • Nature:蛋白TRAIP是DNA鏈間交聯修復的主調節因子
    2019年3月14日訊/生物谷BIOON/---細胞通常使用多種途徑來修復相同的DNA損傷,並且修復途徑的選擇對於維持基因組保真度具有重要意義。DNA鏈間交聯共價地將兩條DNA鏈連接在一起,因而阻斷DNA複製和轉錄;化學療法就是利用這些交聯物的細胞毒性來發揮作用的。在非洲爪蟾卵提取物中,複製叉與鏈間交聯物的碰撞啟動了兩種不同的修復途徑。
  • Nat Commun:新研究揭示DNA修復機制
    近日,多倫多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精心設計的纖維絲,液滴動力學和蛋白質連接系統可以修復細胞核中某些受損的DNA。這些發現進一步挑戰了碎片化的DNA「毫無目標地漂浮」的觀點,-並突出了在生物學和物理學領域中跨學科研究的價值。
  • EMBO:新研究發現p53可保護端粒促進DNA修復
    2016年1月18日訊 /生物谷BIOON/ --談到與癌症有關的基因,沒有哪個基因能比p53更為大家所熟知。p53作為一個腫瘤抑制因子是細胞內一個重要的守衛,有研究證實超過一半的人類癌症都存在p53基因突變,這表明對於許多癌細胞來說,想要生長和傳播就必須要抑制p53的作用。
  • 脆弱的DNA如何自愈?科學家發現一種古老的多功能修復因子
    該研究成果於12月2日發表於知名學術期刊《分子細胞》(Molecular Cell)。論文報告說,缺乏HMCES蛋白的基因工程小鼠的淋巴細胞不能重組DNA,從而不能製造每日必須的免疫球蛋白G或A(IgG或IgA)。該發現意味著,此前已報導能修復DNA單鏈缺口的HMCES,也參與了所謂的末端替代連接。
  • Cell Res:戚益軍等小非編碼RNA參與DNA損傷修復機制研究獲進展
    2014年3月,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基因組變異與精準生物醫學實驗室楊運桂研究組與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戚益軍研究組合作研究發現,小非編碼RNA(diRNA)及其效應蛋白Ago2調控DNA同源重組修復重要因子Rad51在DNA雙鏈斷裂(double strand break, DSB)位點的招募,從而調節DNA修復的作用機制,相關論文在Cell Research
  • DNA損傷反應與DNA的修復(一)
    DNA損傷的後果很嚴重,所以生物進化出了各種修復手段,針對不同類型的損傷。真核生物的DNA修復主要有4種類型:核苷酸切除修復(NER)、鹼基切除修復(BER)、錯配修復(MMR)和雙鏈斷裂修復(DS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