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稻瘟病菌的兩個核效應子通過轉錄重編程調節宿主免疫力

2020-11-22 金雙俠


植物的先天免疫系統可大致分為兩個層面PTI和ETI。病原物相關分子模式(PAMPs)誘導的免疫反應PTI是植物抵抗病原菌的第一層反應具有廣譜性。病原微生物利用效應子攻克植物免疫系統的第一道防線後,在自然選擇的壓力下,植物也進化出了能夠特異性識別這些效應子的受體,開始啟動另一道免疫防線——效應子觸發的免疫(ETI)。兩種類型的免疫都需要通過植物激素和轉錄因子進行大規模的轉錄重編程。


由於植物和病原體之間的軍備競賽,病原體效應物通常表現出高水平的遺傳多樣性,並且可以根據它們的作用位置進行分類。質外體效應子被分泌到植物細胞的外部,而胞質效應子則通過幾種機制轉移到植物細胞質中。然而,需要更多的工作來確定感染過程中的核定位或它們是否控制宿主體內免疫相關基因的表達


近日,韓國首爾大學Yong-Hwan Lee團隊在線發表了題為「Two nuclear effectors of the rice blast fungus modulate host immunity via transcriptional reprogramming」的文章。該研究闡述了兩個核效應子MoHTR1和MoHTR2都通過BIC(biotrophic interfacial complex)分泌,轉位到最初穿透的細胞和周圍細胞的核中,並通過結合水稻中的效應子結合元件來重新編程免疫相關基因的表達。



稻瘟病是水稻的一種病害,可引起全球稻米產量每年減少10%至30%。作者通過對稻瘟病菌中1895個蛋白進行分析,篩選到20個可能在核定位的蛋白命名為MoHTR1-20(Host Transcription Reprogramming)。通過比對分析和侵染後的轉錄組分析確定了兩個在細胞核內起作用效應子MoHTR1和MoHTR2。該效應子是含有C2H2鋅指結構域的轉錄因子。作者將這兩個效應子在植物中進行了亞細胞定位,證明這兩個效應子是在細胞核中發揮功能。接著利用PBM(quadruple 9-mer-based protein binding microarray)找出了對該效應子下遊的結合序列MoHTR1為CAATCTTC,MoHTR2為CCACCTCC。


圖1. MoHTR1 和 MoHTR2定位於核內



通過啟動子比對找出了下遊潛在的靶標基因,其中包括已經報導的OsMYB4、OsHPL2和OsWRKY45。並利用酵母單雜和LUC實驗證明該效應子是轉錄抑制子並與上述靶標互作。


圖2. MoHTR1 和 MoHTR2 下遊靶標識別



為了探究這兩個效應子引起水稻稻瘟病的原因作者獲得了敲除MoHTR1和MoHTR2的菌株。在突變菌株侵染的水稻中OsMYB4表達量升高了1.6倍。為了鑑定整個基因組中受這些核效應子影響的基因,作者對水稻中MoHTR1-OX和MoHTR2-OX系進行了RNA序列分析。OsMYB4、OsHPL2和OsWRKY45在超表達株系中顯著下調。進一步說明該效應子通過下調抗病相關基因影響水稻的抗病性。有趣的是MoHTR1和MoHTR2也影響這些效應子未直接靶向的其他免疫相關基因的表達,同時作者發現轉基因水稻中對M.oryzae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半生營養病原體抗性減弱但是對Cochliobolus miyabeanus壞死性病原體抗性增強。該發現有助於糾正米麴黴-水稻相互作用機制中的重大知識缺陷,並強調效應子介導的一種病原體對植物免疫力的操縱也可能會影響其他病原體的抗性。


綜上所述,MoHTR1和MoHTR2核效應子通過下調免疫相關基因的轉錄,來調節水稻的稻瘟病易感性。真菌核效應子如何調節宿主免疫力的表徵將有助於回答和理解植物與病原體相互作用機制至的多個問題,例如真菌如何逃避宿主防禦,防禦特定病原體需要哪些植物基因以及此類植物基因如何同努力或對抗多種病原體。


原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9624-w

歡迎搜索關注「植物生物技術Pbj」微信公眾號

相關焦點

  • PlosPathogens:稻瘟病菌生長及其致病的細胞分子機制方面新進展
    稻瘟病菌採用極性生長模式在宿主細胞中生長和擴散,然而人們對其極性生長的細胞分子機制及其在致病中的作用還有待深入研究。稻瘟病菌是重要的模式真菌,研究其致病機理不僅能為水稻病害防治提供理論依據,也給其它病原真菌致病研究提供借鑑意義。
  • 文獻精讀 甲硫氨酸代謝通過表觀遺傳重編程調節輔助細胞反應
    _returnURL=https%3A%2F%2Flinkinghub.elsevier.com%2Fretrieve%2Fpii%2FS1550413120300061%3Fshowall%3DtrueDNA和組蛋白上的表觀遺傳修飾通過調節染色質對轉錄機制的可及性來調節基因表達。
  • 李傳友研究組解析茉莉酸調控植物免疫的轉錄重編程
    對應於機械傷害、咀嚼式昆蟲和死體營養型病原菌的侵害,植物激活茉莉酸信號通路,啟動並級聯放大茉莉酸介導的轉錄重編程,從而產生有效的防禦反應。但目前對茉莉酸激活植物免疫轉錄重編程的機理所知甚少。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李傳友研究組長期以番茄為模式研究茉莉酸調控植物免疫的分子機理。
  • 我國曹雪濤課題組揭示m6A介導的細胞代謝重編程...
    在病毒和宿主之間的相互作用中,由m6A修飾介導的細胞代謝重編程尚不清楚。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為了探究mRNA修飾m6A在宿主對病毒感染作出的反應中的作用,來自中國北京協和醫學院、南開大學、西湖大學、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和第二軍醫大學的研究人員檢測了受病毒感染的宿主細胞中的m6A水平。
  • 從《槍炮、病菌與鋼鐵》一書看病毒為什麼要殺死宿主?
    這樣,病菌這個在一般情況下,難以被列入到徵服者武器的元素,成了書中一個重點解析的領域。甚至作者認為,病菌在「歐洲人的徵服中起了一種決定性的作用」,他稱:世界史上存在一個關鍵因素:「具有相當免疫力的入侵民族把疾病傳染給沒有免疫力的民族。
  • The Plant Cell :解析茉莉酸調控植物免疫的轉錄重編程機理
    在受到機械傷害、咀嚼式昆蟲和死體營養型病原菌的侵害時,植物激活茉莉酸信號通路,啟動並級聯放大茉莉酸介導的轉錄重編程,從而產生有效的防禦反應。但目前對茉莉酸激活植物免疫轉錄重編程的機理所知甚少。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李傳友研究組長期以番茄為模式植物,研究茉莉酸調控植物免疫的分子機理。
  • 7個因子重編程的故事
    Dropout實驗進一步揭示了7F之間高度協同合作的過程,動態閉合和開放染色質位點,編碼一個轉錄因子網絡介導重編程。這為重編程建立了另一種範例,這可能對分析細胞命運控制是有用的。)的RNA-seq和ATAC-seq數據,查找MEF中能有效閉合的染色質位點,開放多能性位點的轉錄因子(TFs),表觀遺傳調節因子(Epis),生長因子(GFs)和化學物質。
  • 丁酸梭菌對宿主免疫的調節,在水產動物中的應用
    益生菌是宿主攝入後能夠提高宿主免疫的活的微生物,其調節宿主免疫的機制如圖1.1。水產養殖中常見益生菌包括乳桿菌、乳球菌、明串珠菌、腸球菌、芽孢桿菌、氣單胞菌、弧菌、腸桿菌、假單胞菌、梭菌等菌株。在體外實驗時,丁酸梭菌也表現出了對致病菌的抑制以及促進有益菌生長的作用。丁酸梭菌對於腸道菌群的調節可能有以下原因:j丁酸梭菌同其他益生菌一樣,可以有效的佔據腸道中的黏附位點,抑制其他腸道菌群的黏附。Gao等人將丁酸梭菌與大腸桿菌在雞胚腸細胞共同培養,結果表明丁酸梭菌對雞胚腸道中大腸桿菌的黏附有抑制作用。
  • 科學家揭示DDX5對體細胞重編程的關鍵作用
    該文章首次揭示了RNA結合蛋白(RBP)DDX5對體細胞重編程的重要作用和調節機制,這將加深人們對RBP介導細胞命運決定的認識。 RBPs不僅在維持細胞內穩態有重要的功能,在分化和維持細胞特性等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儘管RBPs功能的多樣性和必要性幾乎涉及了RNA代謝的所有過程,但RBPs在細胞命運轉變中的機制有待進一步研究。
  • Infect & Immun:共生菌可產生特殊的肽多糖分子幫助調節宿主機體的...
    2014年9月15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在國際雜誌Infection and Immunity上的一篇研究論文中,來自英國倫敦帝國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對小鼠進行研究發現,來自小鼠機體細菌(無害)產生的信號物可以抑制人類胃腸道增強機體免疫力從而殺滅主要呼吸道致病菌肺炎克雷伯菌的能力,該研究為揭示機體重要的共生細菌對人類健康及機體生理學的調節提供了新的線索。
  • 進展|廣州生物醫藥健康研究院對細胞重編程的研究
    比如運用Yamanaka四個轉錄因子(Oct4, Sox2, Klf4, c-Myc)在體外就可將體細胞成功重編程為誘導多能幹細胞。早在2017年,姚紅傑課題組已經揭示了RBP DDX5通過調節miR-125b代謝從而負向調控PRC1複合物的非經典亞基RING1和YY1結合蛋白(RYBP)的雙重功能,進而調控體細胞重編程為誘導多能幹細胞(Li et al.,Cell Stem Cell, 2017)。
  • 歷程:從細胞分化到細胞重編程
    Gurdon等人的這篇報告對當時長期存在學界的細胞分化不可逆理論發起了挑戰,它在細胞核重編程方面是開創性的,打破了此前細胞分化不可逆的教條性思維,為今後的細胞重編程領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長達40多年的動物實驗的基礎上,早期的細胞重編程領域終於有了一些進展,即發現細胞不僅可以被逆轉回胚胎狀態,還可以轉變身份。
  • 廣州生物院首次揭示KDM2B-PRC1在重編程中的功能
    研究首次揭示KDM2B-PRC1複合物在iPS誘導重編程過程中的促進功能,發現BMP信號通過削弱KDM2B-PRC1複合物在染色質上的結合併激活中內胚層基因的調節機制。這項表觀遺傳方向的基礎研究成果闡述了一個參與細胞潛能調控的重要蛋白質機器的功能,並發現通過細胞環境調控該機器的機制,為未來誘導特定功能細胞提供了理論依據。
  • Nat Genet:揭示EBV通過重編程宿主表觀遺傳景觀促進胃癌新機制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日本千葉大學、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和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研究人員揭示了EBV相關胃癌的新模式,即EBV病毒基因組直接改變宿主的表觀遺傳景觀,促進原癌基因(proto-oncogene,參與正常細胞生長的基因,發生突變後可變為致癌基因)的激活和腫瘤發生。
  • 生物物理所在iPS細胞重編程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Sox2調控細胞自噬參與細胞重編程的分子機制。 自噬通過雙層膜結構包裹並降解一些長時效蛋白質和冗餘的細胞器,從而使得細胞內的物質循環利用。自噬參與了維持細胞穩態、抑制腫瘤發生、抗原遞呈和胚胎發育等許多重要的生理過程,自噬是否參與細胞重編程尚未見報導。體細胞的重編程需要經歷表觀遺傳的修飾、基因表達的改變、蛋白質降解和蛋白質合成等一系列過程。重編程過程可以通過核移植、細胞融合等過程實現,使得終末分化細胞重新具有多能性。
  • 細胞編程與重編程的機制
    細胞編程與重編程研究是對生命本質的探索,其對推動幹細胞研究走向應用和臨床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加強相關研究對未來人類健康的保障至關重要。  (3) 揭示了m6A甲基化對細胞重編程的調控作用   周琪研究組與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楊運桂課題組、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王秀傑課題組合作,揭示了microRNA通過序列互補調控mRNA 甲基化修飾形成這一全新的作用機制,以及m6A修飾在促進體細胞重編程為多能性幹細胞中的重要作用,在解析m6A修飾形成的位點選擇機制、拓展microRNA的新功能和發現新的細胞重編程調控因素方面均取得了開創性的重要突破
  • Nat Immunol:轉錄抑制物Hes1通過調節轉錄延伸緩解炎症反應
    事實上,很多調控環節都發生在轉錄起始之前。不過,最近一些研究也表明轉錄後的調控作用也參與了免疫調節因子的產生。轉錄的延伸是一個多步驟的過程,早期RNA聚合酶II(Pol II)與靶基因上遊啟動子區域結合,並進行一小段RNA的合成(直到轉錄起始位點下遊50nt為止),然後中止。當轉錄延長因子P-TEFb與聚合酶結合併將其C端的胺基酸殘基磷酸化之後,能夠解鎖這一中止狀態,從而繼續延伸。
  • Sox2/Ddx5與R-loop協同調控體細胞重編程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Sox2/Ddx5與R-loop協同調控體細胞重編程機制獲揭示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廣州再生醫學與健康廣東省實驗室研究員姚紅傑課題組聯合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孫前文課題組揭示了Sox2/Ddx5與R-loop協同調控體細胞重編程為誘導多能幹細胞的新機制。
  • STM | Beclin1在心肌重編程中的作用及分子調控機制
    心源性轉錄因子(TFs)Mef2c,Gata4和Tbx5(MGT)可以直接將成纖維細胞重編程為誘導的心肌細胞研究人員首先發現自噬在iCM重編程的早期被激活(第三天開始),然而自噬的激活又可以促進iCM的重編程。其次,敲低Atg5會顯著抑制重編程中自噬的誘導並降低iCM重編程效率,這表明iCM重編程需要Atg5依賴的自噬調節。
  • 連花清瘟到底有什麼作用,專家從中醫藥角度和現代研究給出答案
    因此《中藥材》雜誌刊發的《連花清瘟治療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肺炎網絡藥理學研究與初證》一文篩選出連花清瘟活性成分378個,應對新冠病毒的作用靶點達55個,因此連花清瘟防治新冠肺炎不僅體現在其組方特色上,藥理學研究也證實了該藥是通過多種有效成分作用於病毒的靶點,從而發揮治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