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集膚效應
集膚效應又叫趨膚效應,當交變電流通過導體時,電流將集中在導體表面流過,這種現象稱為集膚效應。
集膚效應的產生與電磁作用有關。由於交變電流流過導線時,在導線內部產生與電流方向相反的電動勢。由於導線中心較導線表面的磁鏈大,在導線中心處產生的電動勢就比在導線表面附近處產生的電動勢大。這樣導線本身電流產生的磁場將使電流在導線表面流動,而非平均分布於整個導體的橫截面積中。電流頻率越高,集膚效應越顯著。
由於集膚效應將使電流在導體中不能均勻流動,因此將會引起導體的發熱增加,使得輸配電線路的傳輸損耗增加。因此,為了有效降低集膚效應並有效利用導體材料和便於散熱,輸配電線路中的大電流母線常做成槽形或菱形母線,導線也往往使用多股細導線編織成束來代替同樣截面積的粗導線。
2.鄰近效應
鄰近效應的產生也與電磁作用密切相關。鄰近效應是指當兩條或兩條以上的導電體彼此距離較近時,由於一條導線中電流產生的磁場導致臨近的其他導體上的電流不是均勻地流過導體截面,而是偏向一邊的現象。
例如有相鄰二導線流過相反電流IA和IB時,B導線在IA產生的磁場作用下,使電流IB在B導線中靠近A導線的表面處流動,而A尋線則在IB產生的磁場作用下,使電流IA在A導線中沿靠近B導線的表面處流動。如圖2-4所示。圖中的j(x)定性地表示出了導體中的電流密度分布。
圖2-4 鄰近效應示意圖
又如當導線被纏繞成一層或幾層線匝時,磁動勢隨繞組的層數線性增加,產生渦流,使電流集中在繞組交界面間流動,這種現象也是由於鄰近效應產生的。鄰近效應隨繞組層數增加而呈指數規律增加,因此,鄰近效應的影響遠比集膚效應的影響大,減弱鄰近效應比減弱集膚效應的作用大。
鄰近效應同樣會使導體的電阻增大,電流頻率愈高,導體靠得愈近,鄰近效應愈顯著。
實際中,鄰近效應和集膚效應是共存的,它們會使導體中電流的分布更加不均勻,使導體的電阻更加增大,從而導致發熱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