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三暮四、牛郎織女,你會用地道英語講述中國傳統故事嗎?

2021-01-09 中國青年報

朝三暮四、牛郎織女、造化弄人、過年的由來……這些耳熟能詳的中國傳統成語、故事,要怎麼用英語來講述?

優美的中國故事,也是溝通中國和世界的橋梁。《功夫熊貓》《花木蘭》這樣的中國故事,經過好萊塢的重新演繹,不僅受到歐美觀眾的青睞,也讓中國觀眾感到似曾相識又驚豔新奇——原來,中國故事也可以講得這麼世界。學習英語、融入世界的同時,也需要知道自己文化的「根」在哪。

8月25日,一套基於中國傳統文化開發的英語讀物——《中國好故事Tales of China》新書發布會在朵雲書院上海中心旗艦店召開,以「全球思維中國故事」為主題,愛樂奇執行副總裁兼董事Andrew Shewbart(唐威廉)、知名教育專欄作家樓夷、資深教育媒體人吳慧雯、本書責任編輯顧曉清四位嘉賓匯聚一堂,就全球思維、分級閱讀及英語學習等話題展開對談。

《中國好故事Tales of China》由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愛樂奇共同開發,唐威廉談道,現在中國孩子都有學習英語的需求,但是現在國內很多學習材料內容都脫離了中國文化的土壤,這並不利於孩子學習並理解英語。

唐威廉說,如今中國家長對於英文故事書越來越重視,他們給孩子看原版書,聽英文歌,去國外參加夏令營,或者帶孩子過萬聖節、感恩節和聖誕節,希望能把語言融會貫通。但這樣是否就有用呢?「創造一個英文環境當然重要。但同樣重要的是,語言需要融合在學習者本身的生活中。『磨耳朵』的先決條件,即內容是孩子可以理解的,為歐美市場出版的英文讀物恰恰離中國孩子的日常生活太遠。」

「比如,中國孩子每天早飯吃著包子、油條、饅頭、荷包蛋,但是學的英語卻是hamburger(漢堡包)、cereal(燕麥)。中國孩子周末去遊樂場玩,而歐美英語教材裡的孩子們每周去church(教堂)。一年裡,中國孩子更熟悉的是臘八粥、粽子、賽龍舟和拿紅包。所以我們想開發一套基於中國傳統文化開發的英語讀物,貼近中國孩子的日常生活,讓中國孩子在自己熟悉的傳統文化中養成全球思維。」唐威廉說。

「從零基礎到能夠流暢用英語進行日常交流需要多久?」教育專欄作家樓夷向現場的家長、孩子們提出這個問題,現場家長們回答均在2、3年之上,而樓夷給出了令人吃驚的答案「一個月」。

這個時間是樓夷女兒的親身經歷,樓夷在美國交流訪問期間,送女兒上幼兒園,「我女兒一點英文都不懂,因為不能和同學交流很痛苦,每天都要哭著送她去幼兒園。但是一個月之後,她能夠自然聽、說,與同學交流無障礙。這個經歷給我的感悟很大,小朋友的潛力是無限的。《中國好故事Tales of China》每篇都配套了音頻,聽故事對孩子的幫助是非常大的,而且這些故事小朋友大多都知道內容,孩子能聽懂20%,就能猜到50%的內容,能聽懂50%,就知道100%的內容,這對他們的學習會有很大的激勵作用,聽、說是第一步。」

為什麼要用英語講述中國傳統故事?樓夷認為,對於中國孩子,學習英語,並不只是為了學會一門外語,而是為了在全球化的環境中,用世界聽得懂的語言,有效傳遞自己的聲音。而第一步,就是從了解全球思維、了解全球性的語言開始,從了解我們中國自己的文化開始。

資深教育媒體人吳慧雯提出了「文化原始碼」的觀點。在她看來,無論是中國的故事還是外國的故事,從本源上看講的是同樣的事情。比如英語中有「friendship」,中文中有「千裡送鵝毛」,「千裡送鵝毛」這個簡短的成語中,包含的是中國的歷史、友誼觀念,以及中國人怎樣立身,本質上也是思考自己,以及自己與他人的關係。

「阻礙人的從來不是語言,而是思維。『跨文化理解力』是中國孩子走向世界的必備能力之一,其本質是能夠在全球化的環境中找到自己,找到自己的思維方式。而思維方式這些原始碼,就在我們的成語故事及更多的傳統文化當中。用英語去講述中國故事,我們也會在碰撞的過程中發現相通性,在世界環境中找到中國思維的原始碼。」吳慧雯說。

《中國好故事Tales of China》由前迪士尼全球製作人和迪士尼教育部門創始人梅琳達莉莉湯普森領導的華裔美國作家團隊創作,以地道的英語、生動的寫作詮釋中國傳統故事。叢書共包括75個故事、100集音頻,講述中國的節日、成語、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

每個故事配有原創插畫、故事背景、詞彙擴展、配套課後趣味問答等內容,同時每個故事都配有原汁原味的英文朗誦音頻,方便讀者收聽音頻故事,同時鍛鍊閱讀和聽力。《中國好故事Tales of China》共16冊,由貼近小讀者興趣的成語、傳說、遠古故事三大類構成,具體分為遠古時代的動物、遠古時代的魔力、夏秋節日、冬春節日、無巧不成書、英雄出少年、仁者見仁、知者不惑、情比金堅、女兒當自強、誤人誤己、皆大歡喜、造化弄人、人生真諦、大智若愚、才智雙全等。

16本書根據閱讀難度分為三個等級:G1(美國小學一年級)、G2(美國小學二年級)、G3(美國小學三年級),藍思指數從420L到660L不等,適合中國小學三年級到高中讀者。這也是中國第一套帶有藍思指數的英文版傳統中國故事。

本套叢書的責任編輯顧曉清介紹,為了將故事、教育、藝術相結合,《中國好故事Tales of China》組建了一支全球化的專家團隊。過去的一年間,來自全球七個國家的三十多位專家,通過網際網路來合作,跨越了語言、時差的障礙以及文化的差異,為中國乃至全球的小朋友獻上了這套有聲有色的中國傳統文化盛宴。

相關焦點

  • 重慶市樹人小學:用英語講好中國傳統故事
    中國網6月23日訊 近日,重慶市沙坪垻區樹人小學校主辦的英語素養提升專題活動——「用英語講好中國傳統故事」演講比賽決賽舉行。來自一、二年級的43位初賽優勝者參加了比賽。孩子們在這樣的活動中不僅提升了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是,大家開始從外國文化的角度反觀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英語老師說:「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將中外文化自然地交融到一起。這讓我們的小學英語教育有了更崇高的使命感。比賽中,孩子們不僅講好了英語,也講出了濃濃的中國味,他們的天真可愛、刻苦認真和精益求精讓我感動。」
  • 英語書只能用來學英語?錯!越來越多老外開始用英語寫中國故事
    用英語來講述自己的故事——我們從哪裡來,到哪裡去——變得越來越重要。」在她看來,優美的中國故事,是溝通中國和世界的橋梁。「《功夫熊貓》《花木蘭》這樣的中國故事,經過好萊塢重新演繹,在全世界受到廣泛歡迎,關鍵在於全球思維、原汁原味的英文和世界級的製作能力。」
  • 北京英語卷:用地道英語表達中國傳統文化
    北大閱卷機房完成調試 攝影/本報記者 李夢婷昨天下午,隨著英語考試的結束,今年的高考也拉下了帷幕。用地道英語講中國故事、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成為今年英語試卷的突出特點。英語作文以「茶文化」為題,更是倡導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走向世界的民族自信。從今年開始,高考中的外語聽力考試首次實施一年兩考。
  • 英語演繹中外傳統劇目 織女問牛郎有沒有給她買iPhone6
    重慶工商大學英語戲劇大賽演出片段。記者 黃軍 攝    華龍網11月29日10時30分訊(記者 黃軍)你看過英文版的《牛郎織女》嗎?28日晚,重慶工商大學外語學院舉行2014「新航道杯」英語戲劇大賽,來自該校6個學院的學生,用英語重新演繹了《牛郎織女》《荊軻刺秦王》等中外經典戲劇的片段。    記者了解到,這是重慶工商大學弘揚傳統文化系列活動的子活動。
  • 七夕節的地道英文究竟怎麼譯?
    Festival(喜鵲節)其實這些翻譯都有捨近求遠之嫌不了解中國文化的外國人是不會明白的七夕節的地道英文究竟是啥?話說七夕節,如果你用有道詞典查的話,肯定會看到下面四個詞條:像這樣網絡詞典給出的網絡表達,我們不能拿來直接用,必須要先辨別對錯。Tanabata這個詞也是七夕的意思,但指的是日本的七夕節。
  • 文化十分丨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
    在我國的英語教學領域,中國傳統文化與英語教學的相互融合已經逐漸成為新趨勢。近日,在陝西省宜川縣宜川中學,一場別開生面的《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大課堂》在高中英語課上展開,同學們將自己熟悉的中國經典故事用英語講述出來,既提高了英語學習的興趣,又加深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
  • 如何用英語講「詩聖」杜甫的故事?BBC教你用地道表達俘獲聽眾
    杜甫生於712年,對應於英語文學傳統,那是英雄敘事長詩、古英語傳說《貝奧武夫》的時代。他的一生,經歷了盛唐的傾頹。杜甫生於712年,當時的唐朝正處於最鼎盛的時期,詩歌文學也是最興盛的黃金時代。對於中國詩歌悠久的詩歌傳統,BBC 給予了極大的認可。
  • 用英語講中國故事 向世界傳播中華優秀文化
    廈門大學教授、美國人潘維廉近日再添新身份——擔任「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形象大使。這位中國政府「友誼獎」獲得者表示,他將與新航道國際教育集團合作,向世界推廣、傳播中華優秀文化,帶領更多青少年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讓世界了解極具文化魅力的中國。
  • 乘風破浪 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
    日前,由英孚教育青少兒英語主辦的EF Challenge——英孚全球英語挑戰賽第六季「東韻西漸 中國故事聽我說」活動落幕。 第六季全球英語挑戰賽總決賽首次採用線上直播形式。
  • 中國傳統文化,你知道用英語怎麼說嗎?
    親愛的同學們,今天是趙校長英語小課堂堅持日更的第91天。一天一個英語小知識,相信日積月累的力量。中國傳統文化這個詞,在生活中、電視裡我們經常看到和聽到;另外,緊跟時事熱點的一些英語表達,非常容易成為考試的考點。所以無論是日常生活中,還是應試的角度,都應該掌握它們。
  • 民辦揚波外國語小學:用英語說好中國故事
    12月31日,上海市民辦揚波外國語小學舉行第22屆英語文化節遊園活動。今年的活動以「Hello,World! This is China.」(你好,世界!這裡是中國。)為主題,以「中國故事」為主要內容,多角度進行整合和設計,努力探索多元實踐課堂,讓學生們關注中國文化,用心靈感受中國魅力。在活動現場,只見每位學生手裡都拿著一本活動手冊。手冊裡不僅印有中國地圖,還有各地的文化知識。
  • 如何用英語翻譯地道的中國話?你知道幾種?
    作為本土中國人,我們即便可以運用英語的語法來講出老外能聽得懂的句子,但是當我們真正去講某些話,思考某些問題的時候,我們還是擅長用中國人的處世及思維方式來思考的。之前,我們是不是聽說過許多Chinglish 中式英語,那樣的語言說出來可能會讓人笑話的,但是我們用正確的英語語法來講地道的中國話,卻是值得讚揚的。
  • 易經:七夕節看牛郎織女星,上古觀星術入門,體味傳統文化魅力
    易經:七夕節看牛郎織女星,上古觀星術入門,體味傳統文化魅力七夕節原本是我國民間源於上古時期的傳統節日。這個節日是眾多女性的節日,女生們會做比如乞巧、許願、祈福等極富浪漫色彩的活動。因為「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感動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們,人們崇尚美好的愛情,同時也崇拜織女的高超技藝。
  • 上海世外中學鼓勵學生用英語講中國故事
    上海世外中學鼓勵學生用英語講中國故事時間:2018/12/30 7:52:52 來源:新民網    作者:陸梓華    選稿:東方網教育頻道 陳樂 夏荔 刀切砧板的「篤篤」聲,魚入油鍋的
  • 「你會講中文嗎?」用英語怎麼說?原來我們錯了這麼多年
    「你會講中文嗎」用英語說不就是:Can you speak Chinese?雖然,這句在語法上是正確的,但是卻是非常典型的中國式英語表達。不要一看到「會」「能」就立馬想著去用「can」。「can」表示一種能力,我們詢問別人「can you do something」的時候,有種質疑別人的能力的意味在裡面。類似於「你行不行啊」的意思。
  • 中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牛郎織女
    丨本文章由角落裡的玫瑰花原創獨家發布,歡迎眾多讀者前來領略~~要說起來中國民間四大愛情傳說的話是指在中國民間以口頭,文稿等形式,流傳的最為廣泛,影響最大的四個神話傳說。它們和其他的民間傳說故事是構成中國民間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至於廣大民眾的生活有著深刻的影響。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用英文系統介紹中國傳統文化故事(圖)
    近日,國家出版基金項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系列」(英文版)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發行。該系列由國內資深英文媒體人張慈贇先生所著,共分《中國神話故事與三十六計》《中國歷史著述》《中國成語故事》《中國歷代著名繪畫作品鑑賞》《中國歷史人物》《中國古建築及其故事》六冊。
  • 牛郎織女的神話淵源:四大民間傳說皆為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
    今夜的你,將和誰一起遙望這璀璨星河呢? 中國四大民間傳說分別是《牛郎織女》《梁山伯與祝英臺》《孟姜女哭長城》《白蛇傳》,皆為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反映了人們對真摯情感的認可。
  • 牛郎織女之金牛星的關係和故事
    大家都知道七夕是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可是,又有誰知道他們背後真正的故事呢?他們真正的故事是這樣的。牛郎是牽牛星,織女是織女星。玉帝想讓他們成仙,可是,他們在成仙之前相愛了。最後被王母娘娘發現了!就派人把織女帶回天庭了,把牛郎被貶到凡間,和一頭牛相依為命。從此他們就天地相隔了。
  • 「朝三暮四」真的是指反覆無常嗎?其實它背後包藏了宇宙之機!
    「朝三暮四」是中國非常有名的一個成語,他大多數時候用來比喻某些人常常變卦,反覆無常,也可以用來指某種玩弄他人的欺騙手法。 這個成語最早出自於莊子的《齊物論》,大概講了一個這樣的故事:說在戰國時期,有個人非常喜歡猴子,他養了一群猴子,每天給它們八個橡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