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美麗的故事。」童書展最後一天,前迪士尼全球資深製作人,如今擔任愛樂奇總編輯的梅琳達莉莉湯普森動情地說,「對我來說,中國從來不僅僅是地圖上的一個名字或者一小段記憶。它是我兒時就放在心裡的夢。」
梅琳達莉莉湯普森是帶著一套名為《中國好故事Tales of China》的全新英語分級讀物與小讀者見面的。「中國孩子每天早飯吃著包子、油條、饅頭,但是學的英語卻是hamburger(漢堡包)、cereal(燕麥)。中國孩子周末去遊樂場玩,而歐美英語教材裡的孩子們每周去church(教堂)。一年裡,中國孩子很少唱聖誕歌、吃火雞,熟悉的是臘八粥、粽子、賽龍舟和拿紅包。無法在日常真實環境中用得上的語言,能夠習得嗎?」
湯普森目前在上海工作,全家都在上海生活,她越來越感受到,「過去,中國人學英語更多是為了應試和體驗西方文化。今天,隨著中國登上全球舞臺,中國人學英語不再僅僅是為了了解西方世界,也是為了參與全球對話。用英語來講述自己的故事——我們從哪裡來,到哪裡去——變得越來越重要。」在她看來,優美的中國故事,是溝通中國和世界的橋梁。「《功夫熊貓》《花木蘭》這樣的中國故事,經過好萊塢重新演繹,在全世界受到廣泛歡迎,關鍵在於全球思維、原汁原味的英文和世界級的製作能力。」
無獨有偶,牛津大學出版社旗下具有30多年歷史、在英國超過80%公立學校使用的英語分級讀物《牛津閱讀樹 Oxford Reading Tree》也將在明年春季推出18冊中國故事,其中3冊在今年童書展現場率先與讀者見面。《牛津閱讀樹》不僅是大英國協國家廣泛運用的分級讀物,2015年進入中國公眾市場以來,也成為備受中國家庭歡迎的學習資料。「這是『牛津閱讀樹』歷史上第一次推出如此大規模的外國專輯——過去,只有零星幾本,比如有過一冊『訪問日本』。」牛津大學出版社資深產品經理應蓓華告訴記者,一方面,中國市場表現出的需求促進了這個計劃,另一方面,《牛津閱讀樹》兩位主創及整個採編團隊在2016年、2018年兩次訪問中國,對這裡發生的一切印象深刻,「他們去了普通的中國家庭,驚嘆於中國小朋友如此多才多藝,並且英語嫻熟。他們看到了中國人的學習熱情,同時相信,中國讀者需要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英語讀物。」
十二生肖、嫦娥奔月、木蘭從軍、孟母三遷、笨鳥先飛、神農嘗百草、梁山伯與祝英臺……《中國好故事》包括74個精心創作的故事,每一本題目對應的英譯,就頗能看出編輯的巧思。《仁者見仁》:It's All in How You Look at it! 《誤人誤己》:Mistakes and Mysteries. 《知者不惑》:Wisdom and Worries. 《無巧不成書》:Tricky Tales. 《大智若愚》:Who's the Clever One? 背後包含的是對中國故事的深入了解和舉重若輕的化用。
湯普森組織了一支主要由華裔組成的全球專家編輯團隊——要讓世界真正聽懂中國故事,不僅要用純正的語言,還要有全球思維。首先,必須用原汁原味的英語和生動有趣的文筆,讓全世界讀者都愛讀。其次,必須保留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同時加入現代精神和全球思維,以便和當代讀者產生共鳴。比如《牛郎織女》,選擇從寂寞天宮裡的織女而不是傳統上牛郎的視角講述故事,希望《牛郎織女》不只是窮小子遇上白富美的簡單套路,而是一份女性拋棄世俗陳規、追求渴望生活的宣言。在《神農嘗百草》裡,神農介紹自己的經歷時,會以幽默的口吻把古代和現代做對比,並且提及「手機」和「微信」等讀者熟悉的現代生活場景,把中國古代神話和現代生活聯繫起來。
湯普森說,希望閱讀和聆聽這些故事能讓中國的孩子們為自己是誰、從哪兒來而感到自豪,他們也可以施展自己的想像,與世界分享自己的文化。「我們希望告訴孩子們,書架上的英文書,不僅可以講述西方故事,也可以講述中國傳說。我們也希望,中國孩子的英語閱讀,不僅為了讀懂世界,更要學習用世界聽得懂的語言,去講述中國的故事和傳遞自己的聲音。」
「《牛津閱讀樹》已經出版了800多冊,新增的中國故事系列立足於中國當代生活,即便是講述傳統文化也是從當代孩子的視角出發。」應蓓華說。翻開這系列中國故事,最明顯的是中國城市街景、中國家庭等場景的加入,「上海小朋友一眼就能認出這是他們熟悉的街道樣子,不光是中文招牌,還有外賣小哥、隨處可見的便利店,甚至分類垃圾桶。對使用這套讀物的英國小讀者來說,也能看到今天中國真實的生活。」至於傳統文化故事,視角也很特別,《牛津閱讀樹》系列特有的可以穿越時空的「神奇之匙」依然是重要道具。比如「鄭和下西洋」的故事,在《牛津閱讀樹》中國系列中,是從一頭長頸鹿展開的,研究長頸鹿的小主人公用「神奇之匙」穿越到了鄭和下西洋的現場,與鄭和交流從西洋帶回的長頸鹿。這個名為「皇帝的禮物」的故事,除了展現中國古代生活場景,也鼓勵小讀者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語言文化與思維方式往往是直接相關的。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不僅能讓外國孩子真正理解中國文化的內涵,也有助於中國孩子提高用英語交流的水平。」上海紐約大學校長俞立中評價。用原汁原味的英語講述中國故事,正在成為全球出版界新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