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語學不好的結果有多慘,這個英語老師用真實故事告訴你。我跟你講一個真實的事例。我認識一個高中生,儘管他不是我們班的,但是我們經常在一起打球,所以我們混得很熟。他知道我是英語老師,所以他總是跟我抱怨說英語太難了,不想學。我鼓勵了他很多,也給他介紹了很多辦法,但是他就是不學了。
他決定不學英語,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數理化相當的好。特別是數學,總能夠在全年級獲得前三名左右,每次考試都有135分到145分。他給我這樣計算,他說他的高考英語最少可以蒙的50分,數學可以考得140分。兩科加起來就是190分。語文可以考得120分。三科總分310分。理綜可以考的270分,總分就有580分了。上一本肯定是行的啦。我給他分析了很多的意外情況,但是他並沒有採納。後來我們只談打球的事情了。
他打桌球也打的特好,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從來都沒贏過他。但是高考之後就沒見過他來打球了。後來是他的一個堂妹來跟我們打桌球。我問起他的情況。她那個堂妹告訴我,那年數學特別的難,他的數學只考得97分,英語只蒙得28分,語文101分。那一年的理綜也不是特別難,但是他為了保持他的數學上140分,很多時間都花在數學上了,所以理綜考得220分,總分只有四百多分,勉強上二本線。他當然是不服氣的,後來又去補習了。再後來也不知道他到哪裡去讀大學了。
這就說明了一點,如果高考的那六科有一科嚴重缺腿,別的科目再好也很難補得上。所謂的短板效應殺傷力太強了,與其在喜歡的學科上下功夫,不如努力提高弱科,因為它的進步空間更大,只是很多學生缺乏堅持,最終無功而返。還有,我們不能夠把希望寄托在某一科上面,還沒考試就預測自己會得多高分。萬一情況有變,我們就會雞飛蛋打。
最後,既然我們可以把別科都學得很好,那就證明我們的智商是不錯的,我們也是夠勤奮的,為什麼要放棄某一科呢?總之,有多少高中生最終敗給了英語?願這個故事能「喚醒夢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