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7
聽說上進有趣的人都關注我了
單詞霸霸
解決你的認知焦慮
有一種聽力練習,簡直就是在按摩自己的耳朵,愚弄自己的大腦。
看上去真的是在聽,但毫不費力。
有人總是抱怨,聽力練了好長時間,還是沒有提高。事實上,再這樣下去,練什麼都不會有提高的。
聽力界有個公式:
99%精聽 + 1%泛聽=聽力大神
而實際操練中,總是有百分之七八十的人,做了99%的泛聽,直到考前,才拿出題來,顫顫巍巍的完成了那1%的精聽。
初高中的聽力,不應該成為難點,真正難的在大學。
四六級聽力,試卷上都不會有題幹,只有四個選項。內容和問題,都要靠聽,並且還有聽寫填空。英專人就更慘了,聽力直接上BBC和VOA新聞,比順豐快遞都快!
很多人也談聽力練習的方法,但說不到深處。給一套步驟,即便是可執行,可以達到預期,但執行的過程中,總是一臉懵逼,懷疑人生。
這篇分析,將說透兩個聽力通向成功的底層邏輯,最後附上訓練步驟和注意事項。
高考生可以借鑑,四六級託福雅思的同學,一定耐心體會。
1
拉長聽取信息的語言單位
那首先,我想從「讀」的角度,來說明第一個事情。
亞洲人英語水平全球墊底,我不曉得,是不是日本人拉低的原因。我們總講,「聽說讀寫」不分家,但在訓練的時候,一個個的都很自覺的分開了。
英語分數很差的學生,在讀句子的節奏感上,一定是如下這樣的:
Do you /want /a friend/whom /you could /tell /everything to, /like your /deepest feelings /and thoughts?
我們以斜槓為停頓點,你發現,越是英語差的,越是願意單個詞去蹦著讀。整個句子下來,腦海裡只有自己曾經最熟悉的幾個單詞,根本構不成句意,連短語可能都記不住幾個。
當然,在看的同學,可能覺得這個句子簡單,如果給你上個難句子呢?
A series of mechanical improvements continuing well into the nineteenth century, including the introduction of pedals to sustain tone or to soften it, the perfection of a metal frame and steel wire of the finest quality, finally produced an instrument capable of myriad tonal effects from the most delicate harmonies to an almost orchestral fullness of sound, from a liquid, singing tone to a sharp, percussive brilliance.
好了,別讀了,人設都快崩了吧。
你信不信這裡面沒幾個高考超剛詞彙?
真正懂得如何讀好一個英語句子的,節奏一定是這樣的:
Do you want a friend /whom you could tell everything to, /like your deepest feelings /and thoughts? (正確,但不是永恆的標準)
Do you /want /a friend/whom /you could /tell /everything to, /like your /deepest feelings /and thoughts?(錯誤,一定是永恆的錯誤)
嘗試在斜槓處停頓,跟剛才這個版本做一個對比,你發現了什麼?
沒錯,我們的停頓單位,從「詞」擴大到了「短語」,甚至是「短句」!
我個人當年在高考備考的時候,就得益於早讀。每天拿著與聽力材料難易程度相等的文章,來訓練自己的讀音節奏感。
這是訓練聽力的必備步驟:通過「讀」訓練「聽」,真正做到聽讀不分家。
好,到此為止,我們把「讀」的這個停頓,作為「聽」的一種思維,精聽訓練大約一周之後,你會真的找到「聽懂」的感覺。
說的實際一點,就是重新馴化思維模式,摒棄只摳單詞的碎片化聽力模式。
注意力集中聽取的單位,不能再是「詞」,而是「短語」。熟練之後,擴大到「短句」。
這個有意識的「聽」的訓練,才叫做「聽力」!
不費力,只能算作聽,就是自我欺騙,堪稱「學習上的自我催眠」,或「遊手好閒的假裝努力」!
再來看這個句子的正確但不唯一標準的讀法:
A series of mechanical improvements /continuing well into the nineteenth century, /including the introduction of pedals /to sustain tone or to soften it, /the perfection of a metal frame/and steel wire of the finest quality, /finally produced an instrument /capable of myriad tonal effects /from the most delicate harmonies /to an almost orchestral fullness of sound, /from a liquid, singing tone /to a sharp, percussive brilliance.
說白了,從「讀」的角度拉長語言單位,放在聽力訓練上,就是用思維判斷,去識別聽到的義群,是一個意識轉變過程。
而很多同學,第一沒有這個意識去刻意訓練;第二,不知道如何識別義群。而識別義群的方法,優秀的老師都會在課上講的。
2
去中心化的圖像轉換法
接下來說第二件事,是一種更難的思維訓練。
這一點在高考聽力上,其實還是可以僥倖放過去的。畢竟,高考的語速相對較慢,間隔長,你完全可以在腦海裡迅速的進行中英文的翻譯轉換。
而真正上了大學,如果沒早練,你可能就得吃點苦頭了。
我再舉個例子:
當老外跟你說「How are you?」的時候,你可能真的已經很熟悉了。
甚至,熟悉到不需要考慮用腦子翻譯,就可以對答如流。即便你不用「Fine!Thank you, and you?」,你也知道TA表達的「感覺」,就是在問你「怎麼樣?還好嗎?」
根本不需要這樣轉換:
how=怎麼,are=是,you=你,合起來潤色一下即「你咋樣?」,意會一下,噢,就是問我「最近你還好嗎?」
這個過程,已經熟悉到根本不需要用漢語做鋪墊了。
而真正在做聽力的時候,有多少人,是把自己耳朵儘可能捕捉到的聲音,在及短的秒數內,竭力的轉換成漢字符號,來讓自己聽懂呢?
你會發現,等你轉換完了上半句,人家下半句早說完了!
有一次跟朋友們擼串,飯桌上有一位英國利物浦大學畢業的研究生,人美還是個學霸,在說起這個問題的時候,講到自己已經根本不需要漢語轉換了,完全是英語當做母語的感覺了。
反過來,你可以想像一下:
我們日常交流,用漢語對話後,可以直接把聽到的東西轉換成我們的神態,動作,去表達出來,根本不需要中間「符號」去做轉換,這一點,就是我聽力指導理論中的「去中心化」。
從聽到的信號,到自己理解,中間不需要第三方做轉換,完全當成母語,是去中心化的。
這一點,是真的在日積月累中,踏踏實實的練出來的。
如果你有良好的語言環境,或是能讓自己「沉浸」在所學的語言中,你就不會再覺得,好成績都是別人家的孩子。這功夫,就真的練在你身上了。
那如何去實現這個訓練呢?
在上面,我介紹了聽力思維的第一個轉換方法,用讀義群的方式轉到聽義群的方式,即「拉長聽力單位」。
第二個轉換方法,我給它取名為「圖像轉換法」,即把聽到的英文信息,嘗試著轉換成場景動態圖像,不要在用抽象的漢字符號,做中間商賺走你的精力貨幣了。
比如,你聽到了「Did you sleep well last night after your long flight?」,腦海裡就應該出現類似「飛機場,疲憊感,睡覺」這樣的畫面感。
開始不需要太具體,越訓練,你會發現,你的大腦會自動補齊這些場景的銜接。等到一定程度,你也就不需要什麼畫面了,一些日常的對話就很自然的稱為母語的感覺被吸收了。
原理何在?
當我們在用漢語彼此交流時,其實潛意識裡就是在不斷的腦補,這樣理解起來會更容易。我們要做的就是,去掉漢語這個中間符號,直接用圖像去連結所聽到的第一語言信息。
拿手語來舉例,我們跟對方表示喝水這個行為時,一定是用手的柔軟度,來表現水的波浪感,然後手蜷縮成杯子狀,最後送到嘴邊,配合張口抬頭的動作,順次完成。
整個手語過程,從深層講,是一種意思的「感覺」。柔軟度,波浪感,蜷縮狀,這一系列動作,都是在傳達一種感知力。
我們在把第二語言變成第一母語的時候,其實就是一種去中心化的感知能力訓練。
今年去山師做宣講招聘,我學生的姐姐給提供了一個機會,有幸見單獨見到了考研英語輔導屆大咖---何凱文老師。
在他講四六級聽力考前突破的時候,著重強調了一件事,說話人聽不懂不要緊,一定去用心感受說話人的語音語調!
這一點,跟上面的訓練法,異曲同工。我們就是要通過一些可感知信息,不斷訓練強化,變成可判斷的意思,最終選對題目。
而最直觀的信息理解方式,就是圖像感知!育兒給看的書,圖畫為什麼偏多?不解釋,你比我懂。
3
聽力訓練的強度
好,講到這裡,我們說完了兩大思維的刻意訓練。最後的篇幅,我在囉嗦一下聽力訓練的頻次,時長。
真正想成為聽力大神,切忌遊手好閒的泛聽。什麼聽歌看電影練聽力,沒有刻意訓練,都是在把時間轉換成垃圾。不如拋開一切,舒舒服服的聽歌去得了。
如果你想短期突破,具體多長時間成功,也是要看你個人基礎,每天訓練強度和訓練時長的。
一套題下來,錯三四個的,那你就集中時間,精聽錯題,一小時或者一個半小時的集中聽,每天堅持即可;錯一片的,那你每天得兩到三小時不等了。
精聽的步驟是這樣的:
Step1
錯題再聽兩遍
這一步要注意,無論如何,憋住,不要看原文。很多同學就是這個習慣,甭管學啥,錯了現看答案。忍不住,聽力也練不成。
基礎實在不好的,也要聽完兩遍後,再看原文,這個僅限於初級階段,一般初高中聽力,看了原文要把沒聽到的單詞先讀準,然後反覆再聽,直到你讀的音能和你聽到的音在腦海裡對起來為止,否則,無效。
倘若進入中級,你需要執行第二步了。
Step2
音頻逐句聽寫
在大學四六級聽力備考時,就要考試嘗試聽寫了。因為這也是考試題型。
你需要逐句聽,按停頓,然後寫下你聽到的部分,沒聽到的,用橫線代替。反覆重複,直到把空補起來。
這個過程,是真正的費力了,是真的練聽力!
三遍後,還沒補齊的空,可以看原文了,然後回到第一步,聽到直到把音都對上為止。
Step3
精聽並反覆跟讀
我們把錯誤找到了,沒聽到的點也定好位了,接下來就是最難熬的時候:精聽且跟讀。
不僅要把腦海裡的音與聽到的音對上號,還要在總結完後不斷跟讀1到3個小時不等。看你的問題多少,或者材料長短。
一般一個問題只要重複到能很熟練的掌握這個中英文自由轉換為止。就像前面那句「How are you?」的案例一樣,迅速感知到對方表達的意思即可。
整個三個步驟,在Step2&3,要花費一個小時以上才算精聽,是深度突破的時限要求。
如果上了大學,你本身高中英語就不好,我建議準備四級的同學,你先用一下高考真題聽力資料訓練一番。
這套資料我已經為你準備好了,電子版列印稿和聽力原文稿子,以及音頻,直接送給你。找我要即可。
如果你聽力不好,又覺得上面的訓練法太難受,說真的,你做其他的也不會有什麼太大突破。除非是你真正愛好的東西,比如打遊戲,看電影等等,很舒服,很爽,你可能會成為什麼遊戲專家,影評專家。
我不知道學習在你的腦海裡什麼定義,你覺得舒舒服服能學好,那請便。
要是真覺得聽力有什麼技巧,我就想問了,5秒鐘的作答時間,你能用上什麼班門弄斧的技巧?有些東西,用多了真的就把心態用壞了。
對於英語裡的連音,這是語音知識的問題;告訴你聽but後面的內容,我覺的是個邏輯關係,都差不多是說話重點。這些算不上什麼技巧的,聽不清,照樣拉倒。
惶惶恐恐的蒙題,純屬個人喜好,為不努力找藉口。
有時候你對學習感到焦慮,好像時間不夠用,著急的要命。如果真是這樣,那我在文末再送你一句話:
你不是焦慮,你只是急功近利。
關於英語學習,你可能還想看:
《英語深度學習的5個版塊》
《英語實戰語法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