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12/30 7:52:52
來源:新民網 作者:陸梓華 選稿:東方網教育頻道 陳樂 夏荔
刀切砧板的「篤篤」聲,魚入油鍋的「嗞啦」聲,女排奪冠的歡呼聲,黃河奔湧的「譁譁」聲,過年時的歡笑聲、絲竹聲、鼓樂聲、煙花聲……數十種聲音,匯聚成獨特的「中國之聲」,也成了上海市世界外國語中學一群初中生在這個歲末年初送給自己的一份特別新年禮物。12月29日上午,這段長達8分鐘的中英雙語視頻,為該校第23屆英語節拉開序幕。
學習英語,是為了獲得一張考級證書,還是為了打通升學之路?演成語故事、講名人典故、唱古老歌謠,孩子們用行動給出答案——我們要用英語向世界講述中國的故事。在世外中學校長厲笑影看來,「中國心、世界眼、現代腦」是孩子們走向未來的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財富。
第一次知道「冰糖葫蘆」英語怎麼說
校英語教研組副組長丁文芳告訴記者,之所以將英語節主題定為「講好中國的故事」,是從學生參與國際交流的過程中獲得的啟發。「我們訪問一些國外的姐妹學校時,對方對自己文化如數家珍的同時,也對中國文化非常感興趣,這就需要我們的學生有能力,將他們知道的一切告訴同齡人。」
皮影戲、楊家將、清明上河圖、赤壁之戰、艾草、紅燒肉、肉夾饃、冰糖葫蘆……這些熟悉的詞語,翻譯成英語,究竟應該怎麼說?丁文芳介紹,今年暑假,剛剛畢業的初三學長們主動請纓,為學弟學妹們編寫了100題「中國文化知識卷」。經過全校海選,決賽現場,同學們迎接的是翻譯「長風破浪會有時」「寶劍鋒從磨礪出」等古詩詞的挑戰。
九(1)班女生陳川禾和她的十餘個夥伴眼中,影像是世界通用的語言。於是,他們從《舌尖上的中國》等紀錄片以及各個視頻平臺,從食物、自然美景、傳統藝術、民俗文化等不同方面,選取最能代表中國的聲音,剪輯完成了《The Voice of China(中國之聲)》。中英文解說和配音,也全由同學們自己完成。「有敲鑼打鼓的歡樂場面,也有鸕鷀捕魚、放孔明燈等非常安靜的民俗場景。」陳川禾告訴記者,自己可能會出國繼續學業,到時候,一定會把這段視頻,秀給將來的同學們看。
用現代的方式講歷史故事
刻舟求劍、濫竽充數、完璧歸趙、一鼓作氣……舞臺上,同學們說的是英語,演繹的卻是熟悉的歷史故事。「要把繞口的長句改成短句,語氣也不能咄咄逼人。」為了表現藺相如在「完璧歸趙」故事中的不卑不亢,六(3)班女生孫閱微在家沒少讓媽媽當觀眾,反覆琢磨。九(2)班男生高遠、徐行霈一身鎧甲,故意僵手僵腳地「挪」上了場。原來,他們是兩個從秦朝「穿越」而來的兵馬俑,被遊客的閃光燈喚醒。「我去過西安,還買過一個模擬挖掘兵馬俑的模型玩具。」徐行霈說,他從這個模型中受到啟發,決定用有趣的方式,講述一個塵封多年的兵馬俑醒來的故事。秀肌肉、玩自拍,「時髦」的「兵馬俑」們稱自己是行走的「pose王」。沉睡了千年,「兵馬俑」們忘不了美味的「Rougamo(肉夾饃)」 和「Pita Bread Soaked in Lamb Soup(羊肉泡饃)」,更望著眼前的摩天大樓感嘆和平的美好,幽默的劇情惹得臺下笑聲連連。
帶著當歸、黨參、金銀花等中藥材,六(4)班女生陳若初登上了演講臺。陳若初說,選擇這個主題,是受了從事中醫的親戚的影響。不過,雖然從小對望聞問切有所了解,但是,如果不是準備這場演講,自己並不會想到,中醫的英語縮寫是TCM(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也沒想過,如何用簡單的語言讓同學們明白常見藥材的功用,陰陽平衡的道理。「你了解得越多,會越覺得中醫的神奇。」陳若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