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我不太喜歡英語,背單詞頭疼,看不懂閱讀理解。參加英語戲劇《九色鹿》演出中,雖然我演侍女,臺詞也不多,但演著演著接觸英語多了,對學習英語開始感興趣了!」綠川中學學生陶詩宇這樣說。
3日上海學生戲劇嘉年華上,從小學生到高中生,「小演員」們通過英語戲劇表演,以「演」「說」等多種形式,不僅展現了學科素養,更將藝術、創新等元素融入。
用英語表演講述巾幗英雄故事
此次英語戲劇展演中,彭浦實驗小學選取了劇本《花木蘭》,30名學生用英語表演的方式向世界講述中國古代巾幗英雄的故事。
每周二下午,學校設置了一節「長課」的學習,從項目主題的選擇、劇本的改編、表演、道具服裝,都由學生自行商討、參與。每個孩子在課程中找到自己適合的角色,在項目化學習的方式中進行團隊合作學習。表演中,學生不僅更深入地了解了花木蘭這個中國古代巾幗英雄的人物形象,其他參演的每個角色也被這份英雄氣概所感動。
校長王春華說,學校堅持科技見長、藝術人文並進,希望在學習中學生將這份民族自信潛移默化浸潤在每個孩子的血液中。在人文學習中,學校注重學生對傳統文化的體驗、理解、傳承與創新,每年會舉行元旦、春節、端午、中秋、重陽的傳統文化主題活動,構建面向學生「心智模式」轉化的校本人文素養課程群,其中,傳統文化校本必修課程有書法、國學,選修課程達30餘節,供學生自主選擇,如陶藝、書畫、茶藝、麵塑、皮影、草編等,用不同的方式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比如:在皮雕選修課中,用西方皮雕工藝印染雕刻中國青銅圖紋,《大國牡丹》《龍圖騰》《饕餮》都是學生雙年展中創作的作品。
英語戲劇把課堂氣氛搞活了
男孩面對英語,遇到背單詞,容易感到枯燥。一位好老師,可以讓學生喜歡上這門學科。「以英語戲劇的形式開展活動,表演者穿上好看的衣服,伴隨著好聽的音樂,對學科也會產生興趣。有這樣的經歷,孩子就很難忘。」上海戲劇家協會會員、教育戲劇研究中心專家顧問徐堯說。
「有些學生本來不喜歡英語,參與了表演,對學英語的興趣有所提升。」綠川中學英語老師李華說,此次參演《九色鹿》的小演員來自不同班級總共30位同學,從去年9月才開始接觸、體驗,每周一次拓展排練。
英語戲劇教育,對英語老師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風華初級中學英語教師羅子萱是一名僅一年教齡的新教師。原先只是講課,現在還要學生參與表演,英語老師同時還配備了一名專業的戲劇老師,對個人提升幫助不小。此次劇本以探索故事為主題,參與演出的同學橫跨初中六、七、八三個年級。「有些孩子不太喜歡英語,一次次的彩排演出後,對個人表達和表現能力都有所提高。」除此之外,青浦高級中學的同學們還帶來了莎士比亞筆下在的《威尼斯商人》。
在徐堯看來,英語教學中,讓學生敢說還敢演,把好玩、有趣的場景融入教學環境中,對孩子來說,課堂不呆板,把課堂氣氛搞活了,也促進學生更喜歡這門學科。
中國教育學會科創教育發展中心秘書長柯瑞逢說,英語戲劇是一項很好的探索,把學生的學科能力和綜合素養有效地有機結合起來,從參與劇本改編、道具服裝設計,也是美育與智育的結合,通過觀察生活、提煉生活、表現生活,已遠遠超出了英語學科本身。在原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學特級校長、英語特級教師何亞男看來,英語戲劇教育不僅擴寬了孩子英語學習的渠道,更是全人教育、全人發展。在團隊合作中,孩子們成長了,不僅是語言能力,更是人的發展。
此次戲劇嘉年華由上海市中小學博雅教育研究所、中國教育學會科創教育發展中心主辦,上海市中小學英語戲劇教育聯盟承辦。
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
【來源:上觀新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