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期
恐龍是什麼
小朋友們好,歡迎收聽這一期奇妙的博物館故事。今天我們的嘉賓是來自北京自然博物館的科普老師糜嘉琛,我們歡迎小糜老師!
好多小朋友特別喜歡恐龍,這一期呢,小糜老師就和我們聊聊恐龍那點事兒。
點擊邊框調出視頻工具條
在北京自然博物館有個古爬行動物展廳,很多小朋友和家長也叫它恐龍展廳,那春天姐姐就得幫小朋友們就要問問小糜老師了,恐龍是什麼呀?
恐龍這個名字呢其實是人類給它起的。我們發現的第一種恐龍是在1824年,距今約有200年的歷史了。恐龍的名字是英國牛津大學的巴克蘭命名的,他命名的第一種恐龍叫做巨龍,有時也翻譯為鋸齒龍。
糜嘉琛老師
實際上,巨龍的化石在1815年的時候就發現了,但那時的人們不知道這個化石是屬於什麼動物。到1818年時,法國科學家居維葉在訪問牛津大學的時候告訴巴克蘭,這些化石可能是一類蜥蜴的動物。1824年巴克蘭發表了一篇文章,世界上第一種被命名的恐龍就誕生了。
書上介紹恐龍的時候,常提到一位英國鄉村醫生,說他在某一天撿到了一個骨架,但是他並不知道這是哪個動物的骨架,他是不是也和恐龍的命名有關係呢?
是的,這個醫生名字叫曼特爾。1822年3月,曼特爾外出行醫時,在妻子的幫助下找到了一些牙齒的化石,他對這些化石非常感興趣,並開始進行研究。
他還把這些化石寄給了居維葉。居維葉卻認為這些化石是哺乳動物的牙齒。曼特爾醫生對這個結論表示懷疑,繼續研究,終於發現這些化石跟鬣蜥這類動物的牙齒很相似。而鬣蜥是什麼?鬣蜥是一種今天咱們在動物園裡就可以見到的爬行動物。
所以曼特爾醫生認為他發現的牙齒並不屬於哺乳動物,而是一類早已經滅絕的還未被發現過的爬行動物。基於這些化石,曼特爾在1825年的時候命名了世界上的第二種恐龍——禽龍。
糜嘉琛老師
很多小朋友以為那些大型的長得像蜥蜴的動物叫做恐龍,其實這個說法是錯誤的,這也是北京博物館的古爬行動物展廳不叫恐龍展廳的原因。
展廳除了有很多恐龍化石,還有魚龍、翼龍這些動物的化石,但實際上它們都不是恐龍,只是一些跟恐龍生活在同一時期的爬行動物。
魚龍名字裡有個「魚」字,所以它長得像今天的海豚。而翼龍呢,是飛在天空中的生物,它有兩個類似翅膀一樣的前肢。很多小朋友認為它們是恐龍,是因為它們名字裡帶龍字,其實它們和恐龍長得並不像。
生活在水中的魚龍和天上飛的翼龍都不是恐龍,那什麼樣的生物我們才能稱之為恐龍呢?
從時間上判斷,首先恐龍生活一個特殊時期,也就是中生代時期。中生代又分為三疊紀,恐龍最繁盛的侏羅紀,還有恐龍滅絕的白堊紀。
其次,通過展廳裡恐龍的骨架,電視劇、紀錄片和動畫片我們會發現,所有的恐龍它都是直立站著的,它們的肚皮是離開地面的,和鱷魚、烏龜等爬行動物的有所不同。
第三,恐龍是卵生動物,生恐龍蛋的。這一點可以和胎生的哺乳動物區分開來。
糜嘉琛老師
我們都知道恐龍化石被挖掘出來後,科學家一定會給它起名字,這其中有什麼樣的奧秘呢?
舉個例子,咱們博物館展廳裡有一個恐龍名字叫做許氏祿豐龍,它的發現者是楊鍾健先生。楊先生也是我們北京自然博物館的第一任館長。
為了紀念他的老師,德國的許奈教授,楊鍾健先生在恐龍命名前加了「許氏」兩個字。「祿豐」是因為這種恐龍的發現地點在雲南的祿豐。很多人以地點來命名,也有一些人以很有貢獻的科學家的名字來命名,以表對他的紀念。這是一種非常典型的命名形式。
相信聽了小糜老師的介紹後,小朋友就明白了,其實很多時候一些恐龍化石的名字那麼長是因為裡邊包含有發現化石的地點或者一些專家的名字、姓氏之類的。
好了,這一期我們就先聊到這兒。下一期呢春天姐姐會請糜老師為小朋友們解答:我們博物館裡面展出的恐龍骨架都是真的嗎?小朋友們不要錯過哦。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