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5日,在位於江西省萍鄉市上慄工業園區的一處工地,施工人員在使用挖掘機進行道路施工時,發現五六方石塊上都鑲嵌著多枚橢圓形的「化石蛋」。公開資料顯示,續在白堊紀紅層中發現近200枚恐龍蛋。江西萍鄉系中國華南地區非常重要的恐龍蛋化石產地之一。2002年至2014年間,萍鄉地區陸續在白堊紀紅層中發現近200枚恐龍蛋。
那麼這些恐龍蛋的收集,到底有什麼價值和作用呢?難道集齊多少顆就能召喚神龍?專家的解釋是此次恐龍蛋化石的發現對於進一步了解江西萍鄉乃至整個江西地區晚白堊世的古地理和古環境具有重要意義,相對較完整的蛋窩能反映出恐龍產卵的一些習性,為恐龍蛋在地層中的分布情況提供珍貴的一手資料和詳實的古生物學證據。
這類的作用,偏考古研究價值。事實上還可以補充一點現實價值。恐龍蛋對科學研究相當重要。在發現恐龍蛋化石的地方,可以推測出當時的地貌狀況和地質時代。比如說已經在某個地質時代發現了油氣資源,那麼,現在就可以根據恐龍蛋化石的地質時代,來尋找油氣、礦產等資源。
有些人可能會說,恐龍蛋化石應該還有收藏價值。施工人員可不可以私自偷拿一顆恐龍蛋,當收藏品,或者拿去變現呢?
答案是,恐龍蛋化石是非常珍貴的古生物化石,不可以自由買賣。恐龍蛋化石十分珍貴,各國古生物學家和政府主管部門都十分重視對它們進行研究,並且採取嚴格措施保護恐龍蛋化石遺址,打擊盜挖恐龍蛋化石的不法分子。《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二十六條: 以牟利為目的,倒賣國家禁止經營的文物,情節嚴重的,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然而,在2006年的時候,美國洛杉磯公開拍賣了一塊在中國廣東出土、距今6500萬年的恐龍蛋窩化石。最終以42萬美元(約合328萬元人民幣)的高價成交。被拍賣的這塊恐龍化石是塊非常珍稀的恐龍蛋化石窩。
從外形來看,該圓形恐龍蛋窩直徑約61釐米,總共22枚恐龍蛋沿圓周排成一圈,每枚蛋長約13釐米,寬8釐米,除其中兩枚原先就有殘缺和另一枚被移走用於科學研究外,餘下19枚恐龍蛋中,一些蛋內彎曲的恐龍胚胎清晰可見。
據說,這也許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恐龍蛋窩化石之一,蛋裡的細小骨骼清晰存在,看起來小恐龍馬上就要孵出來了。我國的恐龍蛋化石非常豐富,河南、廣東、新疆等地都發現了大量的恐龍蛋化石。我國出土的恐龍蛋化石,裡面基本上都變成石頭了。在國內的恐龍蛋研究上,科研人員還無法科學準確地判斷出土的恐龍蛋,到底是什麼樣的恐龍生的,也不知道這些蛋能孵出什麼樣的恐龍。這枚帶有胚胎的恐龍蛋窩化石,就顯得極其珍貴。
因此,中國官方對這塊恐龍蛋窩化石,進行了海外追討。我們花費了5年時間,才正式將化石收回到祖國。
那麼問題來了,這些帶坯胎的恐龍蛋化石,能否從中提取它們的DNA什麼的,進行克隆,然後我們能在千萬年之後的地球,孵化出恐龍?
有答案說是不可能復活的。無論胚胎也好,細胞也好,細胞內的DNA、RNA等遺傳物質也好,都是有「壽命」的,過了這段時間,不僅失去了活性,組成的分子團也大多發生分解反應變成其他物質了。
但據報導,前蘇聯科學家在世界上最冷的地方——西伯利亞北部找到了幾個恐龍蛋。其中一個在46釐米的冰層下埋藏了6.5萬年。這些恐龍蛋在莫斯科的一個化學實驗室進行了孵化實驗。其中一個恐龍蛋已出現微弱的心跳聲,用X光透視可見其中有看似龍狀的東西。只不過該實驗的結果究竟如何,至今尚未見任何後續報導。這篇報導的出處,非常存疑,應該是一個流行在網際網路上的假消息。光憑在46釐米的冰層下埋藏了6.5萬年,就可以斷定這枚恐龍蛋已經變成化石了。因為相比於恐龍滅絕6600萬年的時間,6.5萬年微不足道。
那麼未來科學技術,能復活恐龍嗎?科幻片《侏羅紀公園》有介紹一種可能:生物公司InGen在發掘恐龍化石的時候意外找到了一個蚊子琥珀,而這個蚊子在變成琥珀前又剛好咬了恐龍一口,殘存著恐龍的血液,因此,科學家們提取蚊子體內的恐龍血DNA來復活已經滅絕的恐龍。通過這種方式真的能夠提取恐龍的DNA嗎?答案是否定的。
DNA 的半衰期約為 521 年,也就是說每過 521 年脫氧核糖核苷酸之間的化學鍵就會斷裂一半,即使是在 -5℃ 的最理想條件下,最多經過 680 萬年,這些化學鍵就會被分解得一個不剩,也就無法獲得DNA。非常不幸的是,恐龍早在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就已經滅絕,因此想從化石中提取出恐龍的DNA是不可能的。
那也許只有一種可能呢,那就是人工合成恐龍DNA。克隆技術曾一度被認為是挽救瀕危動物最有力的科技。從1952年羅伯特·布裡格斯和託馬斯·J·金成功地克隆了北方豹蛙,到 2018年1月25日,「中中」和「華華」的誕生,克隆技術創造出了一個又一個生命。
但是目前還沒有科學家能夠克隆出已經滅絕的動物。因為克隆技術需要代孕的親本;另外一方面,科學家也不能成功克隆出爬行類動物,因為與哺育動物的胎生不同,絕大多數爬行動物是通過卵生的方式進行繁衍,我們無法為卵生動物的發育提供合適的環境。
或許,未來的科技水平,會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復活恐龍也將不是天方夜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