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吳淋姝)9月16日,新京報記者從江西萍鄉上慄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旅遊局文物辦獲悉,15日,上慄工業園區一工地挖掘出至少10枚晚白堊世早期的恐龍蛋化石。目前,恐龍蛋化石已得到妥善保管,待後續修復和研究。
江西萍鄉上慄工業園區內施工現場發現的恐龍蛋化石。受訪者供圖
9月16日下午,上慄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旅遊局文物辦主任黎鋼告訴新京報記者,15日上午,其接到上慄工業園區一工地負責人報告,稱在施工現場挖掘出多枚「化石蛋」。黎鋼和萍鄉博物館相關專家隨後趕赴現場考察,判定系恐龍蛋化石。
黎鋼介紹,施工地位於江西萍鄉上慄縣彭高鎮沽塘村319國道附近。公開資料顯示,萍鄉系中國華南地區非常重要的恐龍蛋化石產地之一。2002年至2014年間,萍鄉地區先後在白堊紀紅層中發現近200枚恐龍蛋。根據萍鄉發現恐龍蛋的分布及保存情況,白堊紀時期萍鄉地區系恐龍的繁殖和生活地。
新京報記者從參與此次考察工作的專家、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王強博士處了解到,此次發現的恐龍蛋化石已於16日取至萍鄉博物館,「暴露出來的部分恐龍蛋看著有10多枚,但裡面還沒有修復,因此具體的數量現在還不完全清楚,要待進一步修復來確認。」
對於施工方發現化石後立即停工並保護現場的行為,王強博士稱值得稱讚,「有利於後續研究修復工作的開展。」
王強表示,經初步鑑定,此次發現的恐龍蛋化石系晚白堊世早期的蜂窩蛋類,距今約9000萬年。蜂窩蛋類是恐龍蛋的一個大類,主要特徵是蛋殼的弦切面具有蜂窩狀的結構。
江西萍鄉上慄工業園區內施工現場發現的恐龍蛋化石。受訪者供圖
此次發現對於進一步了解萍鄉地區晚白堊世的古地理和古環境、恐龍產卵習性具有重要意義,「相對較完整的蛋窩能反映出恐龍產卵的一些習性。恐龍蛋在地層中的分布情況等是我們必須掌握的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編輯 劉倩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