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是我們了解古生物最直接的一種方式,現在的生物進化,也是根據不同時期的化石來推斷的。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生物在死後都能形成化石,化石的形成需要諸多的條件。因此,我們了解的史前生物,只不過是地球上曾經生活過的生物的一小部分而已。
那麼,為什麼說不是所有的生物都能形成化石呢?恐龍蛋又是怎麼形成的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幾個問題。
化石的形成
化石的形成其實就是生物被埋葬的一個過程,不同的是,有的生物是死後被埋葬,而有的生物則是被「活埋」,比如現在發現的一些恐龍化石中就有兩種恐龍在一起撕咬的化石,這證明兩種恐龍是在戰鬥中被埋葬的。
其次,被掩埋後的生物還必須不能被剝蝕,因為一旦被剝蝕,生物就會被分解,進而被風化成為灰燼。因此,生物想要形成化石,必須在沉積物掩埋,比如水、沼澤、沙漠、冰川等等,這些沉積物是日後形成沉積巖的前提,而在沉積巖中,生物不會被剝蝕,進而會形成化石。比如我們現在看到的恐龍化石則都是在不同地質年代的沉積巖層中被發現的。
當然,沉積巖並不是形成化石唯一的途徑,像琥珀、冰川這樣的環境下也能形成化石,比如琥珀中的遠古生物,被冰封的猛獁象化石等等。
所以說,生物想要成為化石,必須被沉積物完全掩埋。

被沉積物掩埋後,生物身體的軟組織開始被氧化和腐蝕,也就是生物的皮膚、內臟、肌肉等組織開始分解,最後只留下了堅硬的部分,比如骨骼。在沉積物形成沉積巖的過程中,軟組織分解,堅硬的部分與沉積物共同的形成了沉積巖層。這樣化石就形成了。
但是,地殼是運動的,許多化石即使是形成了,也可能會因為地殼運動而損壞。因此,能夠被我們發現的化石變得鳳毛麟角。
恐龍蛋是如何形成的?
眾所周知,恐龍是卵生動物,它們跟現在的母雞一樣都是通過產卵來繁育後代的。已發現的恐龍蛋多種多樣,大的、小的、圓的、橢圓的、長的、短的各式各樣的都有,就目前來看,最小的恐龍蛋大小在8公分左右,與鵝蛋的大小差不多,而最大的恐龍蛋長達半米。
但是,大家都知道,蛋雖然外表看起來很堅硬,但是實際上是很容易破掉的。那麼,如此脆弱的恐龍蛋是如何能夠形成化石的呢?
01 與媽媽一起石化
上面我們說了恐龍化石的形成,而其中不乏一些正在孵化卵的恐龍,既然母體能夠成為化石,卵當然也能成為化石了。
03 特定環境下
如果一些恐龍蛋突然被因為環境因素被埋入地下,而恐龍蛋恰好又被沉積物覆蓋,這樣就會大概率形成恐龍蛋。
02 恐龍媽媽最後的愛
一些懷孕的恐龍和正在孵化卵的恐龍死後,因為地殼運動或者是海洋運動,被埋入了地下,但是,它並沒有被沉積物覆蓋,所以無法形成化石。於是,它就是開始被腐爛分解,最終,死掉的恐龍用自己的身體化為了沉積物,將自己蛋保護了起來。由於有了沉積物,再加上恐龍蛋本身就有鈣化的外殼相對堅硬一些。因此,恐龍蛋化石就形成了。
總結
恐龍蛋是一種珍稀的化石,它們的保存更有利於我們了解恐龍的習性、繁殖特點等等,對我們進一步地揭開恐龍的神秘面紗有著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於化石的形成條件苛刻,所以,不是每顆蛋都能被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