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家住中山坦洲的陳敏在珠海鬥門華發水郡省級溼地公園一處施工現場,意外從一堆泥土石頭中發現一堆紅褐色化石,其內還包裹著殼狀化石。作為一名業餘化石採集愛好者,陳敏憑藉多年採集化石的經驗,他推測這很可能是恐龍蛋化石,於是便搬回住處保存起來。
昨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王強博士現場辨認,確認這就是恐龍蛋,但現場調查推斷,所發現的恐龍蛋化石為施工時外地運來的土方中發現的,具體來源目前無法確定。
據該化石目前收藏者陳敏介紹,他是11月15日在鬥門發現這枚化石。「我在外面閒逛時,發現附近工地堆有一些施工的廢土,前去查看時發現了這塊石頭。」陳敏表示,憑藉多年採集化石的經驗,他推測這很可能是恐龍蛋化石,於是便搬回住處保存起來。
接到消息,昨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王強博士趕往現場辨認,確認就是恐龍蛋化石。據其介紹,這類巖石名為紅層,廣泛分布於廣東地區,一般有著7000萬年至9000萬年的歷史,其與「恐龍蛋」化石的形成有密切關係。
「可以看到,蛋片散落在巖石中,並未形成蛋窩狀,這是因為在流水的作用下,蛋片發生了位移。」王強表示,化石的形態對研究其原產地的古地理環境有指導意義。
隨後,王強博士與陳敏一行去鬥門華發水郡省級溼地公園現場查看,根據現有信息判斷,陳敏發現化石的地方並不是化石的原產地,所獲恐龍蛋化石是外地運至珠海用於工程用途的渣土中發現的。王強博士表示,由於無法確定渣土的具體來源,陳敏發現的恐龍蛋化石的原產地也是一個未知數,鬥門乃至珠海是否產有恐龍蛋化石尚待未來繼續發現。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陳治家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陳治家
通訊員:梁勁波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童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