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近日,義大利古生物學家克裡斯蒂亞諾·達爾索薩在距羅馬40公裡的普萊內斯蒂尼山的一處石牆中挖掘出3塊恐龍化石,這一發現驚動了拉齊奧和南埃特魯裡亞文物保護局。目前,化石已被送往達爾索薩就職的米蘭自然歷史博物館以供研究。該發現的驚人之處在於:其中包含一塊恐龍的脊椎骨,憑藉這塊化石,科學家們有可能還原在義大利從未發現過的恐龍原型——大型蜥腳類四足長頸食草恐龍「蒂託」,它是古代南歐恐龍族群中最古老的恐龍。
憑藉這一發現,義大利出土的恐龍化石已達5塊。其中,第一塊化石發現於本維努託附近的佩特洛亞,它屬於一隻別稱為「希羅」的思倍歐龍——一種獸腳類兩足食肉恐龍。該發現使得人們對古代亞平寧半島的地理範圍有了新的認知:11.2億年前,同時生存著「蒂託」與「希羅」的亞平寧板塊遠比我們想像的寬闊,與現在相比,超出的面積起碼有一個薩丁島大。此外,它還同時連接著北部的歐亞板塊和南部的非洲大陸。
達爾索薩表示:「再小的石頭也可能會帶來重大的科學發現。『蒂託』所屬的蜥腳類恐龍一般身長6米,其消亡後,義大利依然生存著身材更大的中大型恐龍種群。這表明在前白堊紀時期,古亞平寧半島組成了遠比預期更大的大陸鏈,由此恐龍及其他生物才能夠穿過古地中海,通行於非洲與歐洲之間。」
這三塊化石的發現還要歸功於一位名叫安東尼奧·潘格拉齊的自然愛好者,在普萊內斯蒂尼山一處被搗毀的石牆中,他發現了幾堆「不同尋常」的石塊,並將這一發現告知了另一位古生物愛好者古斯塔沃·皮埃朗傑裡尼,而後者又聯繫到了古生物學家達爾索薩,繼而三塊包裹在石塊中、尺寸各異的化石被送往米蘭,並於不久後被科學家證實。
對此,法國解剖學家居維葉表示:「我們在實驗室發現了這三塊骨頭,其中兩塊屬於大型爬行動物的骨盆,但其分類目前還不能斷定。而第三塊辨別起來就容易多了。只要給我一塊骨頭,我就能幫你還原完整的動物原型。就這樣,我們『重構』了『蒂託』,它是在義大利發現的最早的巨型蜥腳類長頸恐龍。此外,我們還能確定這塊骨頭屬於『蒂託』的脊椎,事實上,此類恐龍的神經弧出現了前移的情況。」
「蒂託」的體型構造接近於一些非洲的巨型恐龍。此外,通過這塊珍貴的脊椎骨,科學家們確定「蒂託」依然處在成長階段,死亡時的長度已經有5至6米。從解剖學上看,這塊脊椎骨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在米蘭理工大學,工程師加布裡埃萊·圭迪和他的團隊運用測繪攝影拍下脊椎骨化石的影像並轉換成3D文件,再由圖像師馬西莫·坦坡萊利和貝納爾多·加姆齊列印出化石的相同副本,以完成最終的重構工作。
科學家們認為,「蒂託」用它的尾巴作為支撐,挺起身來吃高處的樹葉。基於現有的信息,模型專家毛羅·斯卡吉安蒂還原了「蒂託」的真實原型: 儘管體型相對較小,估算體重為600至700公斤,但事實上它能夠長到20至30米。對此,達爾索薩表示,或許在發現這三塊骨頭的石牆內還埋藏著其他重要的化石或證據,在文物監管局的協助下,他將儘快開展相關發掘工作。
(本報駐羅馬記者 陳曉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