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龍:最小的恐龍,三疊紀的食草恐龍

2021-01-17 恐龍世界


中文名稱:鼠龍

體型:小型恐龍,體長3米

食性:植食

生存年代:距今2.15億年前的晚三疊紀

發現地點:南美洲,阿根廷

化石標本:十隻年輕個體,一些蛋化石,兩具頭骨




顧名思義,這是一種體形像老鼠那樣小的恐龍。


1979年,人們在南美洲的阿根廷發現了鼠龍的巢穴化石,令人驚奇的是整齊地留在巢中的鼠龍蛋仍然保存完好。


鼠龍與人類的大小比例


鼠龍蛋化石是目前為止被發現的所有恐龍化石中最為古老的,鼠龍是至今為止發現的所有蜥腳類恐龍中最古老的一種,也是體形最小的一種。



剛剛孵化的鼠龍幼崽身長不過30釐米,我們甚至可以用雙手將其捧起,但它成年後會長到3米長。



鼠龍想像圖


如果鼠龍一直生存到現在的話,其幼崽估計可以被小朋友們當做家庭寵物來飼養,不過當其成年以後,在家中被飼養的難度就可想而知了。





新朋友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關注「恐龍世界」

老朋友請推薦給自己的朋友,支持恐龍世界

相關焦點

  • 三疊紀的恐龍明星
    爬行動物在三疊紀崛起,主要由槽齒類、恐龍類、似哺乳的爬行類組成。到了三疊紀中期,海洋中除了無脊椎動物及魚類以外,爬行類也進入海洋,成為藍色世界的成功掠食者,其中以魚龍類(Ichthyosaurs)最為成功。與古生代不同,空中並不獨為昆蟲的天下,到了三疊紀中期,長尾的翼龍類(Pterosaurs)出現,成為它們的天敵。總體上看,無論在陸海空,都是爬行類動物穩坐食物鏈的頂端了。
  • 最小的鼠龍
    【搜狐科學消息】 據英國《新科學家》雜誌報導,史蒂夫·布魯斯特出版圖書《恐龍》描述了許多與眾不同的各式恐龍。以下這些電腦生成的驚人的恐龍圖像就是出自此書。  1、 最小的鼠龍    鼠龍迄今發現的最小的恐龍。鼠龍是一種生活在三疊紀晚期(或侏羅紀早期)的食草性恐龍。1979年,科學家在阿根廷發現一窩鼠龍幼龍化石。
  • 三疊紀:恐龍出現之時
    而這第三種動物,就包括我們的主角——恐龍。要知道,恐龍並不是憑空出現的,在可以被定義為恐龍之前,它們的祖先叫做主龍類。三疊紀開始的那次大滅絕,讓地球上超過90%的生物都死亡了。就這樣,由於競爭對手變少,主龍數量上升,並得以分化成各種類型的動物。三疊紀中到晚期,由主龍類演化出來的恐龍出現來,其中包括始盜龍、艾雷拉龍、尼亞薩龍等。
  • 恐龍家族體型最小的種類,跟鼠類差不多大小,進化過程接近人類
    鼠龍曾被認為是遠古恐龍界中體型最小的恐龍,屬於恐龍界的「小老鼠」。根據科學家的研究發現,鼠龍剛孵化的時候以四足行走,但這種恐龍隨著逐漸長大,它的身體質量中心會隨著生長而改變,運動方式從四條腿爬行變為雙腿步行。
  • 恐龍不是三疊紀唯一稱霸者?曾有巨獸與恐龍「一決雌雄」
    參考消息網11月24日報導英媒稱,科學家們11月22日說,在距今約2.05億年至2.10億年的三疊紀,一種健碩的體形類似大象的食草巨獸曾與恐龍在歐洲大陸同時遊蕩。據路透社11月22日報導,科學家們稱,在波蘭意外發現這些四足巨獸的化石表明,恐龍並非當時地球上生存的唯一龐然大物,同時存在的還有這種此前被誤認為早已滅絕的類似哺乳動物的爬行動物犬齒獸類。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的古生物學家格熱戈日·尼茲維茨基說:「我們認為這是歐洲三疊紀時期最出人意料的化石發現之一。」
  • 從三疊紀到白堊紀,恐龍到底是怎麼演變的?
    從三疊紀到白堊紀,恐龍到底是怎麼演變的?之前的文章中已經提到,恐龍是從三疊紀末活躍到白堊紀的,恐龍家族數量龐大,而且隨著時間、環境的變化,恐龍的體型也在逐漸的變大,外形特點也在一直變化著。想知道恐龍到底是怎麼演化的嗎?我們且往下看。
  • 盤點聞所未聞十大神秘恐龍:鼠龍體長20cm(圖)
    據英國《新科學家》雜誌報導,史蒂夫·布魯斯特出版圖書《恐龍》描述了許多與眾不同的各式恐龍。以下這些電腦生成的驚人的恐龍圖像就是出自此書。1、 最小的鼠龍鼠龍迄今發現的最小的恐龍。鼠龍是一種生活在三疊紀晚期(或侏羅紀早期)的食草性恐龍。1979年,科學家在阿根廷發現一窩鼠龍幼龍化石。這些幼龍化石缺了尾巴,體長只有20釐米,與一隻小貓的大小相當,因此取名為鼠龍。然而,科學家後來發現成年鼠龍可以達到5米長,120公斤重。科學家仔細比較了其幼龍和成年鼠龍,發現幼龍有較大的腦袋、較大的眼睛和圓圓的鼻子。而成年鼠龍則有較小的腦袋和眼睛,有較狹長的尖鼻子。
  • 食肉食草恐龍聚集 煙臺萊陽曾是"白堊紀公園"(圖)
    看著紅紅的圖層,很多人不知道,古老的膠東大地孕育著地球最原始的生命———這裡是世界發現恐龍化石最豐富的地區之一。萊陽是我國發現恐龍化石品種較多、較為集中的地區之一,這裡是學術界認可的16個「恐龍之鄉」之一……中生代從早到晚依次分為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而煙臺萊陽則被眾多學者稱作「白堊紀公園」。
  • 3D模擬圖重現恐龍世界:鼠龍僅20釐米長(圖)
    據英國新科學家雜誌報導,科學家精心製作了一組計算機3D模擬恐龍圖片,向人們真實再現了恐龍世界,這些圖片包括:迄今恐龍骨骼化石中最小的鼠龍、始祖鳥恐龍、恐龍世界中的霸主——霸王龍等。  1、 鼠龍鼠龍  鼠龍主要生活在三疊紀末期現今阿根廷境內,顧名思義,鼠龍的意思是「老鼠蜥蜴」,這樣對它命名是由於考古學家發現了幾具處於發育期的幼年鼠龍,它的體型非常小。
  • 浙江省發現恐龍新種 這隻恐龍食肉又食草[圖文]
    經過近一周的工作,已發現了恐龍脊柱骨、肋骨、尾脊、小的甲片、前後肢等化石。-驚人發現緣於兩年前其實,該恐龍骨化石早在兩年前就已與世人見面。正在現場當保護員的雙裡灣村村民張式亮就是最初的發現者。據《杭州日報》報導,當時,50多歲的老張在自己承包的山地裡耕作,挖到了幾塊粗大的恐龍骨化石。保護意識強的老張主動把挖到的骨化石上繳到了縣博物館。
  • 三疊紀晚期——恐龍的黎明(上)
    在大約2億3千萬年前的三疊紀晚期,最初的恐龍從某種爬行動物中進化出來。它們是當時陸地上許多新的動物類群中的一支。同時,那個時代還有一些其它的新生命徵服了天空和海洋。三疊紀晚期的地球,顯示盤古古陸  那時候,地球上緩慢漂移著的陸地沿著赤道結合成了一個超級大陸,這個超級大陸被地質學家叫做盤古古陸。在這個盤古古陸上,氣候處處溫暖,並且在逐漸地變得乾燥。
  • 中生代的食草恐龍巨怪:侏羅紀時代的霸主統治者
    在恐龍世界裡,蜥腳類恐龍絕對算是恐龍的「形象代言人」,我們熟悉的恐龍還有雷龍都屬於蜥腳類恐龍,它們擁有巨大的身體以及長長的尾巴還有小的可憐的腦袋。這種恐龍是目前人類已知最大的陸生動物。
  • 恐龍創世之旅:三疊紀與恐龍
    三疊紀與恐龍 這個時代從2.5億年前開始,那時地球剛剛經歷了二疊——三疊紀之交的大滅絕事件。在這次神秘事件中,百分之九十的海洋動物和百分之七十的陸地動物都滅絕了,幾乎將生命從地球上盡數抹去……但是過了不長時間,恐龍就開始興起。
  • 《與恐龍同行》關於恐龍的知識-搜狐母嬰
    它的爪子很獨特,拇指大且帶有爪子,手指小。手抓握能力強,爪子很可能是用於刨出樹根或者撕開樹枝。直立起來,板龍還可以使用長長的大拇指爪防禦後鱷龍之類的掠食者。1837年H•馮邁耶首次描述了這種三疊紀恐龍。板龍有100多個部分或者完成骨架,包括10個頭骨,是最普通的、人們最了解的歐洲三疊紀脊椎動物三疊紀後期化石,也是當時最大的陸上動物。
  • 古生物科普作家揭秘恐龍時代——最初的三疊紀|恐龍世界尋寶記
    點進這篇文章來看的你一定是一個超級恐龍迷吧!你最喜歡什麼恐龍呢?擁有超A長脖的「可愛擔當」峨眉龍?既然你這麼喜歡恐龍小編來考考你你最喜歡的恐龍生活在哪個時代?你分得清恐龍時代到底有哪些嗎?說好的「超級恐龍迷」呢?這就把你難倒了?沒關係今天小編邀請了一位恐龍大咖為你們揭秘恐龍世界的奧秘準備好了嗎?
  • 恐龍專題——三疊紀速度之最:埃雷拉龍
    對於古生物來說,講一下它們的分類是科普工作繞不開的一環,這一部分雖然沒有恐龍圖片那麼直觀地吸引人,但是卻能夠幫助我們更好的了解這個物種,所以這一期開頭我會花一點筆墨講一下關於恐龍的分類。如果只對恐龍圖片感興趣的讀者可以直接往下拉。恐龍總目可以分為蜥臀目和鳥臀目,這兩目之間的區別和牛羊之間的區別差不多。在分類學上,除這兩目之外的都不算恐龍。
  • 侏羅紀世界熱播及巨型恐龍遺址出土,再次激起恐龍熱潮
    很多小夥伴都有一顆對恐龍的好奇心。那麼恐龍真的存在嗎?答案是肯定的,歷史上確實生存過恐龍。在地球歷史上的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時期也就是中生代時期,在地球上生存了大約一億五千萬年。跟現在地球上生物一樣,恐龍也分很多種類。天上飛的地上走的,食肉的食草的。
  • 印度發現新種類食肉恐龍 專吃食草恐龍
    中新網8月14日電 美聯社消息,周三,在印度西部地區找到恐龍骨頭之後,美國與印度科學家宣布,發現了又一類新的食肉恐龍品種。  這種新的食肉恐龍被命名為「來自納爾默達的帝王爬行動物」,由恐龍骨的發現地,根據納爾默達河流域命名。  科學家說,此種恐龍長約25-30英尺,頭頂有角,用兩隻腳走路,體重相對來說較重。
  • 恐龍時代,最厲害的恐龍是什麼?答案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在恐龍時代,最厲害的恐龍是什麼呢?我認為是阿根廷龍。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食肉恐龍的「霸主」恐龍是一種生活在三疊紀晚期到白堊紀末期的一類爬行動物,從現在對恐龍的定義看,它們泛指在陸地上生活的蜥臀目和鳥臀目動物的總稱。
  • 科學家找到食肉食草恐龍之間缺失環節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2月25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阿根廷聖胡安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員奧斯卡·艾科波16日表示,科學家已經在阿根廷發現雜食恐龍的化石,這是食草恐龍向食肉恐龍過渡環節中缺失的一環。  這座博物館位於阿根廷首府布宜諾斯艾利斯西部大約1200公裡處,該館館長艾科波說:「它是一種雜食性恐龍,換句話說就是,植物和肉類它都吃,雜食性恐龍是食肉恐龍和巨型四足食草恐龍之間缺失的一環。這是揭開恐龍起源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謎底。」  艾科波和該博物館古生物部主管裡卡多·馬丁茲3年前在聖胡安月亮谷公園發現雜食恐龍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