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語閱讀 曾經不止一次氣候變化毀滅恐龍

2020-12-03 希爾斯說英語

Most people know that land-dwelling dinosaurs were wiped out some 66 million years ago when an asteroid roughly twice the diameter of Paris crashed into Earth.

大多數人都知道,大約有6,600萬年前,一顆直徑約為巴黎兩倍的小行星撞到地球,陸地上的恐龍滅絕了。

If the explosive fireball didn't get them, the plunge in global temperature on a planet with little or no ice -- caused by a blanket of heat-shielding debris in the atmosphere -- did.

即使爆炸產生的火球沒有擊中恐龍,由於撞擊產生的塵埃阻擋陽光,式的這顆原本冰很少或沒有冰的星球氣溫驟降,也會導致恐龍滅絕。

What most people don't know is that more than 100 million years earlier, another climate change cataclysm devastated a different set of dinosaur species, with many going extinct.

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是,在更早的一億多年前,另一場氣候變化的災難摧毀了另一組恐龍物種,其中許多物種已滅絕。

Except this time, it was global warming rather than global cooling that did them in, with the planet heating up more quickly than the dinos' capacity to adapt.

這次恐龍滅絕的原因是全球變暖而不是全球變冷,地球升溫的速度超過了恐龍的適應能力。

Scientists have found evidence of this traumatic event some 179 million years ago in plant fossils in Argentine Patagonia.

科學家在阿根廷巴塔哥尼亞的植物化石中發現了發生在約1.79億年前的這一慘痛事件的證據。

They also discovered a previously unknown dinosaur.

他們還發現了以前未知的恐龍。

The species, called Bagualia alba, is in the family of massive, long-necked sauropods, the largest animals to walk the Earth.

該物種被命名為Bagualia alba(Bagualia是發現化石的山谷名,alba意為黎明,表示她們生活在地球早期時候),屬於大型,長頸蜥腳下目,它們是地球的最大動物。

Before the global warming event, sauropods were only one branch of the Sauropodomorpha lineage.

在全球變暖事件發生之前,蜥腳下目只是蜥腳形亞目譜系的一個分支。

Other dinosaurs in the same group were smaller and lightly built, with some no bigger than a goat, according to a study published Wednesday in the Royal Society.

根據皇家學會上周三發表的一項研究,同一系列中的其他恐龍體型更小,有些甚至不如一隻山羊大。

But a series of volcanic eruptions over several million years released huge amounts of CO2 and methane in the atmosphere, warming the planet and transforming the vegetation dinosaurs fed on.

但是幾百萬年來的一系列火山噴發在大氣中釋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和甲烷,使地球變暖並改變了恐龍賴以生存的植被。

The climate went from a temperate, warm and humid with a diverse lush vegetation to a strongly seasonal, hot-and-dry regime.

氣候從溫暖、溼潤並有大量植被,轉變為季節性的乾旱高溫氣候。

Smaller Sauropodomorpha dinosaurs were unable to cope with the change, but larger sauropods –- like the Bagualia alba -- thrived.

較小的蜥腳形亞目恐龍無法適應這種變化,但是較大的蜥腳類恐龍(如Bagualia alba)種群則蓬勃發展。

"Sauropods are massive, four-legged animals with long necks," which meant they could reach the tops of trees, paleontologist and lead author Diego Pol told AFP.

古生物學家和主要作者迭戈·波爾告訴法新社,「蜥腳類動物是長頸的大型四足動物,」這意味著它們可以夠到樹頂。

"Their very robust mandibles and spoon-shaped teeth were adapted to feed on all kinds of plants such as conifer trees."

他們的下頜骨和湯匙形狀的牙齒非常健壯,適合以針葉樹等各種植物為食。

Conifers in the early Jurassic had tough and leathery leaves that would be a challenge for any herbivore.

侏羅紀早期的針葉樹的葉子堅硬而呈皮革狀,這對任何食草動物都是一個挑戰。

But that gave B. alba an advantage over other Sauropodomorpha dinosaurs, said Pol, head of the science department at the Egidio Feruglio palaeontology museum in Patagonia.

巴塔哥尼亞Egidio Feruglio古生物學博物館科學部門負責人Pol表示,這種情況下,Bagualia alba比其他蜥腳形亞目恐龍更有優勢。

Sauropods' new diet saw them expanded in size from 10 meters to 40 meters in length, as large digestion chambers were needed to cope.

蜥腳類恐龍的進食習慣使它們的身體從10米長高到40米,同時需要大型消化腺來應對。

They became the dominant group of herbivores and eventually the largest animals to ever walk the Earth.

它們成為草食動物的主要群體,並最終成為有史以來地球行走的最大動物。

相關焦點

  • 氣候變化曾兩次毀滅恐龍
    【氣候變化曾兩次毀滅恐龍】《參考消息》12月1日刊登法新社報導《氣候變化曾兩次毀滅恐龍》。摘要如下:大多數人都知道,大約6600萬年前,一顆小行星撞向地球,導致陸棲恐龍滅絕。但即使爆炸的火球沒有擊中恐龍,在地球這顆原本冰很少或根本沒有冰的星球上,氣溫驟降還是會讓恐龍滅絕。 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是在那之前1億多年,另一場氣候變化災難衝擊了另一組不同的恐龍物種,其中很多都滅絕了。
  • 【雙語彙】素食主義與氣候變化
    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UN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正在北非國家摩洛哥的馬拉喀什舉行,全球各國政府和民間組織的代表會聚一堂,討論如何進行全球治理,應對氣候變化的窘境。他們的工作看起來很緊迫,因為異常氣候已經在敲門。
  • 驟冷驟熱都不行 外媒:氣候變化曾兩次毀滅恐龍
    參考消息網12月1日報導外媒稱,氣溫驟降和驟升都會令恐龍滅絕。據法新社巴黎11月19日報導,大多數人都知道,大約6600萬年前,一顆小行星撞向地球,導致陸棲恐龍滅絕。即使爆炸的火球沒有擊中恐龍,在地球這顆原本冰很少或根本沒有冰的星球上,氣溫驟降還是會讓恐龍滅絕。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是,在那之前1億多年,另一場氣候變化災難衝擊了另一組不同的恐龍物種,其中很多都滅絕了。但那一次導致恐龍滅絕的是全球變暖而不是全球降溫。
  • 恐龍毀滅另有「真兇」,科學家研究發現,恐龍的滅絕是註定的
    恐龍就是其中之一。當然,事實上雖然是生命大滅絕,但是滅絕並不是在一瞬間發生的,而是經過了漫長的過程,比方說恐龍一直到大滅絕發生後的上百萬年時間裡,才漸漸因為不適應地球氣候環境的變化而滅絕。研究者認為,這是因為災難導致恐龍的棲息地減少、食物短缺,而且白堊紀中後期,很多恐龍都是非常大型的,這意味著它們對於氣候環境,特別是食物的需求量更大,但是顯然災難後的地球滿足不了它們,所以,它們的滅絕是註定的。
  • 恐龍毀滅另有「真兇」,科學家研究發現,恐龍的滅絕是註定的
    當然,事實上雖然是生命大滅絕,但是滅絕並不是在一瞬間發生的,而是經過了漫長的過程,比方說恐龍一直到大滅絕發生後的上百萬年時間裡,才漸漸因為不適應地球氣候環境的變化而滅絕。為何恐龍會滅絕呢?研究者認為,這是因為災難導致恐龍的棲息地減少、食物短缺,而且白堊紀中後期,很多恐龍都是非常大型的,這意味著它們對於氣候環境,特別是食物的需求量更大,但是顯然災難後的地球滿足不了它們,所以,它們的滅絕是註定的。看起來是不是這個回答無懈可擊?不過,你是否想過另外一個問題:為什麼滅絕的一定是恐龍呢?為何恐龍沒有留下任何的後代呢?
  • 人類滅絕10種可能:地球每500萬年毀滅一次
    人類滅絕10種可能:地球每500萬年毀滅一次 來源:中國新聞網 2010年04月12日08:06   地球真的每500萬年毀滅一次嗎?
  • 2.33億年前地球經歷了一次洗牌:全球火山噴發將恐龍扶上王座
    編者按:大約在2.33億年前,地球經歷一次深度洗牌,全球火山噴發和長達100萬年的降雨摧毀了地球上的許多生物,為恐龍的崛起創造了時間和空間。這不禁讓我們深思,下一次洗牌會是什麼時候?人類屆時還在嗎?撞擊形成了數百公裡直徑的撞擊坑,瞬間導致這裡的生命全部毀滅,接下來撞擊形成的衝擊波、塵埃等影響,讓地球進入了重啟模式,導致恐龍滅絕。
  • 霍金曾經預言,地球有可能在200年內毀滅,這個預言會成真嗎?
    人類文明的科技能夠實現一次次飛躍,跟偉大科學家的努力和付出是分不開的。正是有了牛頓,愛因斯坦等偉大科學家的出現,人類的科技才能夠實現一次次質的跨越。當然,偉大科學家想要出現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基本上每隔百年左右才出現少數的幾個。
  • 如果真的到了世界末日,你覺得可能會是什麼導致地球毀滅呢?
    (三)氣候的惡性變化 越來越多的研究警告稱,自20世紀以來,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工業化加快,人口劇增,礦質燃料和能源的過度開發,森林大面積砍伐等, 導致大氣中溫室氣體劇增,全球氣候發生變化。而氣候變化將直接影響到各種自然和生物系統,如冰川退縮、凍土層融化、海面上升、颶風、洪水、暴風雪、乾旱、森林火災和物種滅絕、以及中高緯度地區生長季延長影響到物種分布、生態系統脆弱性等。氣候變化的影響是跨越國界的,對所有的生靈、地球都構成極大威脅。持續的氣候惡化,最終很可能導致地球毀滅!
  • 影片中的恐龍——毀滅君王龍,由霸王龍演變出的大型食肉恐龍
    毀滅君王龍,又名超暴龍,看過電影《金剛》的小夥伴們對它一定不會感到陌生。事實上,超暴龍並不存在,在電影《金剛》的設定中,超暴龍為霸王龍歷經N年演變之後,生存至白堊紀以後的大型食肉恐龍,在《金剛》的世界觀中,其學者認為毀滅君王龍是"如果霸王龍六千五百萬年前能躲過一劫的話,可能會演變出來的結果"。
  • 科學家在海底找到毀滅恐龍的兇手, 並模擬整個撞擊過程, 叫人冷汗...
    恐龍是地球上有了生命以來,除人類之外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統治了地球的物種,一場下了兩百多萬年的大雨成就了這個家族的興旺,在恐龍時代,地球上有90%以上的物種都是恐龍,天上飛的,水裡遊的、陸地上跑的,吃草的、吃肉的,各種種類都有,它們憑藉壓倒性的體型和武力讓其他物種臣服,在地球上整整統治了1.6億年的時間,要不是後來被意外滅絕,可能根本不會有後來的人類
  • 恐龍百科:恐龍的化石故事
    地質學家挖出了一具恐龍化石。二層樓那麼高大!青蛙、壁虎、黃鼠狼這些小動物們一看到它,嚇得一邊撒尿一邊逃!「別怕!我不過是動彈不得的化石。我的骨架埋在地下,經過6500萬年的變化而成了石頭。一旦森林毀滅,我們只能絕種。鳴——!」恐龍哭了。但它連眼淚也流不出來,因為它是化石。巨大的恐龍化石來到海邊「古生物化石館」裡,高高地昂著頭,目光穿過窗戶,跳望著大海。海面上出現了幾條兩米長的怪魚:七分像獸,三分像魚;頭顱堅硬,如戴了鋼盞;身披硬鱗,似穿上了豈甲;一張嘴,滿口是獸牙;尾巴像一根鞭子;肚子兩旁,各長著兩條腿一樣的鱗。
  • 2017考研英語拓展閱讀:恐龍衰亡的真相
    考研英語閱讀能力提升需要不斷地積累練習,通過多閱讀來積累詞彙,提升閱讀速度,強化把握主旨能力。2017考研複習之初,時間相對充裕,新東方網考研頻道建議大家每天多做一些閱讀,可娛樂也可增長見聞,還能提升能力。下面一篇文章是關於恐龍衰亡的真相。
  • 假如恐龍沒有毀滅,那還會不會有現在人類呢?
    我們都知道,恐龍曾經是地球的霸主,而且支配著全球的陸地生態超過1.6億年,直到約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生物大滅絕才消失。恐龍滅絕的原因,有很多不同的說法,但普遍認同的都是小行星撞擊說。第一種就是小行星沒有撞擊地球,或者撞擊對地球影響並不大,只死了很小一部分恐龍,恐龍依舊是地球的霸主。第二種就是小行星撞擊了地球,且對地球的影響很大,恐龍已經死了很大很大一部分,而且地球的生態發生了變化,但恐龍並沒有被毀滅,但數量也已經不多了,失去了地球霸主的地位。
  • 46億歲的地球,會被出現不足20萬年的人類毀滅嗎?
    無論人類怎麼折騰地球,地球都不會毀滅的,毀滅的只能是地球上的生物,包括人類在內。這一點在地球46億年的歷史中,已經上演了很多遍。忒亞撞擊地球地球在剛剛形成之初,就遇到了一個非常大的災難:忒亞撞擊地球。我國科學家曾經介紹過,直徑140米以上的小行星會對地球造成重傷,而直徑超過1公裡的小行星撞擊地球,將會對地球造成全球性傷害。
  • 1994年那一夜,地球面臨了一次「毀滅」危機,究竟發生了何事?
    1994年的那一夜,地球差點毀滅,怎麼回事呢? 因為那夜差點發生「彗星撞地球」事件。 這是人類歷史上距離最近的一次大危機。 彗星,是指進入太陽系內亮度和形狀會隨日距變化而變化的繞日運動的天體,呈雲霧狀的獨特外貌。彗星分為彗核、彗發、彗尾三部分。 彗星不像其他星球一樣,它沒有固定的體積,它在遠離太陽時,體積很小;接近太陽時,彗發變得越來越大,彗尾變得越來越長,體積變得十分巨大。
  • 恐龍的簡介,恐龍生活的時期和恐龍的分類
    看了《我是恐龍》,原聲中英文雙語字幕的動畫片之後,就一發不可收拾,喜歡上了恐龍。現在來分享一下有關恐龍的知識。沒有人見過恐龍,最早的人類開始出現在地球上時,恐龍都已經滅絕好幾千年了!人類是從化石中發現恐龍的。
  • 南極,恐龍曾經的故鄉--中國數字科技館
    對抗寒冬  如今的南極是一個巨大的天然「冷庫」,全年冰雪覆蓋,氣候惡劣。酷寒、烈風和乾燥是南極的特色,全洲年平均氣溫為-25℃,那麼恐龍是如何在這種惡劣環境下生存的呢?科學家在南極發現的恐龍不僅有肉食性恐龍,也有植食性恐龍,寸草不生的南極大陸能夠滿足它們的食物需求嗎?  前文我們提到,在恐龍最繁盛的白堊紀中期,南美洲、澳洲和南極洲還是相連在一起的一整塊大陸,地處在緯度相對較低的地區,此外,整個中生代的全球溫度都比現在要高,沒有常年不化的冰帽,因此當時南極大陸的氣候並非像現在那麼極端惡劣。
  • 科莫多龍唾液能殺人,血液能救人,卻因氣候變化將在30年後滅絕
    自從6500萬年前,地球的統治者恐龍滅絕後,除了在神話傳說電影裡能聽到龍的故事,現實生活中,唯有一種動物被人類稱之為龍,這就是科莫多龍。科莫多龍的學名為科莫多巨蜥,這種巨大的蜥蜴體長可達3米,體重可達150千克,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大蜥蜴。
  • 15個「氣候臨界點」已被激活9個,科學家:氣候變化已經不可逆
    關於人類對氣候的改變,似乎已經成為了一個事實,而隨著生態系統的調整,影響也是我們有目共睹的了。近一萬年以來,地球氣候一直保持相對穩定,但近幾個世紀卻發生了顯著變化。澳大利亞著名氣候學家威爾·斯特芬用鐵達尼號解釋了人類關於氣候變化的危機,「如果鐵達尼號意識到自己遇到了麻煩,它需要大約5公裡來減速和掌舵,但它距離冰山只有3公裡,那麼它註定要失敗。」斯特芬在《自然》雜誌發表的一篇研究指出,如今15個已知的全球氣候臨界點,現在已經激活了9個。目前,氣候臨界點激活數超過了一半,但這一情況還在進一步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