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昌發現人字洞遺址,不僅將亞洲人類起源提前,還發現新物種

2020-10-18 歷史解密坊

在歷史學、生物學和考古學界,探索人類和生物物種的起源,是一項極具挑戰,但又趣味性十足的研究工作。人類起源何時何地?遠古時代有哪些物種?人與動物又是如何共處?一系列的問題,看似簡單,但絕非容易回答。今天,小編就給您說說「人字洞」,揭秘它背後鮮為人知的史前歷史。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人字洞位於安徽省繁昌縣境內的癩痢山,是目前亞歐大陸上所發現的,最古老的人類活動遺址之一。1995年5月,當地村民在癩痢山上採石料,結果隨著開採面積和深度的增加,有村民就陸續發現,山石中有一些很奇怪的「小石塊」。
這些「小石塊」大小不一,有的小如指甲蓋,有的大如茶杯蓋,而且條形、塊狀各個形狀也都不同,奇奇怪怪的什麼樣都有。後來,隨著「小石塊」越來越多,還出現了像是骨頭的「石塊」,因此村民們懷疑是不是挖到古墓了,於是就電話聯繫了當地文物局,請他們安排專家過來看看。

幾天之後,文物局的幾位專家趕到癩痢山,對村民們挖到「小石塊」的地方進行了勘察,確定並非是古墓,而是一處比古墓更難得的——古人類活動遺蹟,而那些所謂的「小石塊」,正是古生物的化石,並通過碳14技術對遺址和化石進行鑑定,確定其年代距今約240多萬年。
結論一出,便在學界內引起了廣泛的熱議,並在隨後的幾年間,考古專家們對該處遺址,進行了細緻的清理和發掘,還根據其內部一個「人」字形的山巖裂縫,將其命名為人字洞遺址。其實,讓專家們感到驚喜的遠不及此,後面還有更為震驚的發現。

隨著考古發掘的深入,專家們出土的生物化石也越來越多,就在對這些化石進行生物鑑定時,發現其中竟然還有古猿的牙齒化石,而這一發現直接就將亞洲人類的起源,往前推進了至少30萬年,對國際上研究人類起源的歷史,也具有極大的影響和作用。
除此之外,專家們還發現了距今約215萬年左右的乳齒象的頭骨,而這也是第一次在中國境內發現乳齒象,因此將其命名為「中華乳齒象」。中華乳齒象的發現,在國際上也引起了廣泛的討論,因為在此之前,學界的專家們普遍認為乳齒象起源於美洲,然後經過演化之後才傳入東亞,進而到達國內,所以人字洞遺址的中華乳齒象頭骨化石,也讓國際上的專家和學者們,開始對原有結論重新思考和研究。

毫無疑問的是,中華乳齒象的發現是極具影響力的,對國際學界研究生物起源,也帶來了巨大的價值和作用。與此同時,一個問題開始在專家們腦海中顯現,在百萬年前的時代,人和動物是如何相處的呢?人是狩獵者,還是被狩獵者呢?
首先我們要明白的是,當時人的數量極少,並且自然生存能力弱,即沒有猛獸的力量,也沒有野獸的兇狠,更沒有有效的生產勞動工具。因此,有專家就推測,在當時的情況下,人或許是被狩獵者,而不是像如今這樣,能居高臨下地站在自然食物鏈的最頂端。

不過仔細一想,您就會發現「人是被狩獵者」結論,似乎有點說不通,因為人有一個最大的優勢,而且還是任何動物都不具備的,即思想。人是有思想的高級生物,雖然力量是弱勢,但在智力上,人卻有著絕對性的優勢。因此,您說誰才是真正的「狩獵者」呢?

正如小編開頭提到的那樣,探索遠古時期人與自然的關係是有趣的,或許在從這裡就能體現吧。其實,除了在繁昌人字洞遺址外,類似發現和疑問也還有很多,而它們也都促進了專家們對史前史的研究,為我們帶來一場場歷史探索揭秘的文化盛宴。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劉立江的

相關焦點

  • 亞洲最早古人類遺址「人字洞」出土乳齒象化石
    新華網合肥10月16日電(周立民、吳芳)亞洲最早古人類遺址繁昌人字洞日前發掘一頭完整的乳齒象骨骼化石。據中科院考古專家介紹,這是目前亞洲出土的乳齒象化石中最完整的一頭。  這頭乳齒象年齡在14歲左右,門牙、頭骨、脊椎骨和腿骨都相當完整。可能由於長時間沉積或大象死後遭受重壓等原因,這頭乳齒象化石已經呈扁平狀。此前考古專家也曾在人字洞多次發現乳齒象化石,但像這麼完整還是第一次。
  • 人類的起源與生存之謎 從人字洞說起
    不久前,在安徽繁昌人字洞古人類遺址發現1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人字洞這個距今200萬年左右的謎一樣的洞穴,仍然牽動著所有中外學者。說它是謎一樣的遺址,是因為200萬年前左右的這個時間節點,使這處遺址在人類起源研究上的地位舉足輕重。
  • 中科院古脊椎所在繁昌建人字洞遺址科考工作站、科研科普基地
    人字洞遺址科考工作站和科研科普基地的設立,標誌著人字洞遺址的考古發掘和科研科普工作進入了新階段,對推動人字洞遺址保護利用項目建設和古人類相關領域學術研究具有重要意義。記者了解到,人字洞遺址是1998年5月由國家「九五」攀登專項《早期人類起源及其環境背景研究》安徽課題組在繁昌進行地質古生物調查時發現,之後中科院古脊椎所和繁昌縣文物局等單位通力合作
  • 人字洞遺址科考工作站 科研科普基地落戶繁昌縣
    中科院古脊椎所人字洞遺址科考工作站、科研科普基地在繁昌掛牌。8月19日上午,中科院古脊椎所人字洞科考工作站和中科院古脊椎所繁昌科研科普基地落戶安徽省繁昌縣。據了解,人字洞遺址是1998年5月由國家「九五」攀登專項《早期人類起源及其環境背景研究》安徽課題組在繁昌進行地質古生物調查時發現。
  • 人類的起源在哪裡
    這個問題,全世界各地區、各民族的人們都曾提出了大量內容迥異的神話傳說和宗教故事,《聖經》裡「創世記」的「上帝造人」是其中較為著名的一個。直到1859年,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發表了《物種起源》,用進化論代替神創論,用自然選擇取代「上帝的旨意」,來解釋地球上存在不同物種的這一事實。1871年,他又在《人類起源及性的選擇》中正式提出了人是從猿進化而來的理論。
  • 科學家發現人類起源於亞洲 不在非洲
    最新發現:人類起源於亞洲 進化後期移居到非洲  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尋找古猿的起源地,這次在緬甸的發現表明,古猿的一支在距今3700萬年到3800萬年前抵達非洲,在這裡安頓下來,經過漫長的進化成為後來的猿和人類。
  • 陝西藍田發現東北亞最古老人類活動遺址 距今約212萬年
    發現這處舊石器遺址的朱照宇研究員表示,「這是東北亞目前發現的年代比較確切的最老的人類活動遺址」,這個發現非比尋常。  此前,朱照宇研究員將藍田公王嶺直立人頭蓋骨賦存地層年代由原來距今115萬年前推至距今約163萬年。而這一次發現的結果,將藍田地區古人類活動遺蹟的年代再次向前推進了約50萬年,從而使上陳遺址成為目前所知非洲以外最古老的古人類遺蹟點之一。這一年齡比目前公認的西亞喬治亞德馬尼西古人類與舊石器遺址年代(距今185萬年)還早27萬年。
  • 人類祖先曾兩次「走出非洲」,第一次最早的證據在中國發現
    考古學把人類的起源稱作「走出非洲」(Out of Africa),即人類起源於非洲,之後才遷徙到世界各地。但其實「走出非洲」有過兩次。這支由中科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等 11 家機構組成的研究團隊,在陝西省藍田縣黃土高原上的上陳舊石器遺址發現了數十件被認為是由古人類打造的石頭工具,將人族動物走出非洲的時間提前到 212 萬年前,比德瑪尼西遺址早了整整 27 ~35 萬年。在這項發現之前,中國境內發現的最古老的古人類是距今 170 萬年前的「直立人」元謀人,其證據是兩枚成年人的門齒化石。
  • 非洲並非人類唯一起源地!這個遺址表明:200萬年前亞洲已有人類
    在1924年9月,來自法國的古生物學家在河北張家口地區考察的時候,將當時還沒有名字的一處盆地裡的河湖沉積物,取名為「泥河灣層」,泥河灣盆地也由此誕生,神秘的泥河灣遺址,也從這個時候開始,逐漸揭開自己的面紗。當時間進入到上世紀50年代之後,陸續有來自20多個國家,500多名古生物學家來到過泥河灣地區,最終,經過多方研究,大家一致確認,泥河灣遺址是古人類最重要的棲息地之一。
  • 人類起源,又有新說法
    這比已知的可能最古老的前人類查德沙赫人還古老,很可能推翻「人與黑猩猩的分化發生在非洲」的定論。  再如,6月7日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兩篇研究報告稱,在北非摩洛哥發現的5具智人化石距今已有約30萬年歷史,比此前出土的最古老智人化石還要早至少10萬年。  這些發現不僅將人類起源的時間大大提前,也使古人類學界普遍認可的「人類約20萬年前起源於東非」的學說遭受挑戰。
  • 元謀人從哪裡來?人類是從哪裡開始的?
    1973 年,中國 地質博物館胡承志先生發表文章,將新 發現的元謀人牙齒化石定名為直立人元 謀新亞種,認為元謀人牙齒化石與北京 猿人的不同,代表一年輕的雄性個體。 後來,北京自然博物館周國興先生主持 進一步研究,總結了如下特徵 :齒冠粗 壯,輪廓呈三角扇形,向切緣兩端擴展。
  • 科學家發現全新物種,名字霸氣被稱為「上猿」
    1800萬年的古生物化石,這個化石屬於上猿超科,而且還是一個全新的物種,被命名為「金氏繁昌上猿」。上猿又稱上新猿類,它出現於中新世中晚期,通過化石研究來看,它主要是分布在歐亞大陸地區。從靈長類動物分類的角度出發,上猿屬於已絕滅且沒有現生代表的幹狹鼻猴類的一個分支,這次發現的「金氏繁昌上猿」,從演化時間來看,大約在上猿出現後100萬年,「金氏繁昌上猿」就已經出現了。它是如何演化的?
  • 十年內人類進化史重大發現:智人出現時間提前10萬年
    10年前,科學家在西伯利亞丹尼索瓦洞穴中發現一塊指骨化石,並恢復了其中的基因物質,測試結果顯示該指骨DNA與現代人類或者尼安德特人的DNA並不匹配,而是屬於一支以前從未被發現的早期人類物種,被稱為「丹尼索瓦人」。這是首次利用遠古人類DNA鑑定發現的一個新物種。這項發現告訴我們什麼呢?或許人類基因組是一個奇妙的檔案,記錄著我們與滅絕消失的遠古人類物種之間的微妙聯繫。
  • 在中國發現的一系列新石器,將如何挑戰東亞人類進化理論?
    對中國古洞穴遺址中石器工具的新研究顯示,東亞國家出現「 勒瓦婁哇技術(Levalloistechnique)」的時間比之前人們認為的要早得多。 此發現挑戰了人們對當前對東亞技術起源及傳播的認識,為現代人類遷移理論提供了思路。
  • 發現177萬年前人骨架 人類起源於亞洲?
    現代人類起源何方?學術界存在兩種假說。由於東非大裂谷發現了古人類,目前很多科學家都支持「非洲起源說」,即非洲是現代人的故鄉。還有少數科學家則支持「多地區進化說」,即認為現代人是在歐亞非各自起源。我國學者就曾提出過「亞洲也可能是人類起源地之一」的看法,但一直缺少200萬至400萬年前人類化石材料的證明。
  • 泥河灣遺址人類起源或超200萬年 現人工石器(圖)
    但河北陽原縣東部的小村莊泥河灣卻對這一定論發起了挑戰,一代代考古人在這裡追尋,他們的發現和研究表明——人類不僅從東非的奧杜維峽谷走來,也有可能從中國的泥河灣走來。他還展示了一處礫石面的照片,照片中大小礫石區域涇渭分明:「大的礫徑多在20到30釐米之間,小的礫徑多在10到15釐米之間,目前有兩派觀點;搞地質等自然科學方面的專家認為照坡礫石面自然力量無法形成,只能是人工的,或與人工有關。而考古專家認為礫石面面積太大,時代又那麼早,古人類鋪成的可能性不大。」他透露,今年河北考古人將繼續在照坡尋找礫石面是否人為的新證據。
  •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發現100周年
    今年,是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發現100周年。為紀念周口店遺址發現100周年,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管理處用將近3年時間完成了周口店遺址第1號地點「猿人洞」的保護工程,並將於今年6月初亮相。「北京人」遺址將以嶄新的容貌,向人們講述百年滄桑。1918年2月,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在北京得到了一包帶著紅色黏土的骨骼碎片化石。
  • 挑戰「人類非洲起源說」!河北這一遺址群又有新發現!穿越160萬年前...
    日前,從河北泥河灣遺址群保護區管理委員會獲悉,文物工作者近期在這裡發現了20餘個160萬年前草原猛獁象腳印及大量古人類打制的石器、動物化石,為進一步研究泥河灣早期人類行為、生存環境補充了新材料。考古人員近期在泥河灣遺址群馬圈溝遺址魚咀溝1號地點發現了草原猛獁象腳印20餘個,足跡保存大部分清晰完整,周圍散布石製品、動物化石78件。經地層年代對比,研究人員推測這些猛獁象腳印的年代距今160萬年左右。河北省東方人類探源工程首席科學家謝飛說:「當時,這裡地處湖泊邊緣,在淺水沼澤的環境下形成了較厚的淤泥,淤泥下部為細沙層。當大象在這裡喝水覓食時,淤泥被踐踏,同時影響了底部的細沙層。
  • 從「龍骨」到科學研究:周口店遺址的發現
    1859年,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出版《物種起源》一書,為我們闡明了生物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複雜的發展規律。1871年,他的另一著作《人類的起源與性的選擇》中更列舉了許多證據,說明了人類是由已經滅絕的古猿演化而來的。
  • 墨西哥洞穴裡的新發現 將人類走進美洲時間提前1萬年
    他們把將奇基韋特山洞的證據,與來自北美及美國其他考古遺址的數據結合起來進行了研究。「在這裡,我們使用貝葉斯年齡建模方法,分析了42個北美和白令考古遺址的年代數據,並使用由此產生的年代框架,闡明了人類傳播的時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