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發現的一系列新石器,將如何挑戰東亞人類進化理論?

2021-01-15 DeepTech深科技

對中國古洞穴遺址中石器工具的新研究顯示,東亞國家出現「 勒瓦婁哇技術(Levalloistechnique)」的時間比之前人們認為的要早得多。

此發現挑戰了人們對當前對東亞技術起源及傳播的認識,為現代人類遷移理論提供了思路。

此項研究由伍倫貢大學(舊城臥龍崗大學,University of Wollongong,UOW)、華盛頓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和中國文物保護局的研究人員合作開展,於 11 月 19 日在《自然》雜誌網上發布。

圖|伍倫貢大學考古科學中心副教授 Bo Li 及其同事 Xue Rui(圖片來源:Paul Jones)

勒瓦婁哇技術可以追溯到 30 萬年前,因使用該技法製作的石器發現於巴黎郊區的勒瓦婁哇而得名,在非洲、歐洲均已發現其蹤跡。此前,東亞的勒瓦婁哇技術最早可以追溯到 30,000—40,000 年前,而新研究則將這一時間提前到了 170,000 年前。

UOW 考古科學中心副教授 Bo Li說,研究人員對 20 世紀 60—70 年代在中國西南部觀音洞出土的 2273 件石器進行了分析,發現其中 45 件石器上有勒瓦婁哇風格的打磨痕跡。

圖|中國觀音洞遺址的部分文物有勒瓦婁哇工具製作技術的印記。(圖片來源:伍倫貢大學)

Li 教授說: 勒瓦婁哇技術比其之前的石器工具要更進一步,其涉及了工藝的設計、準備及復刻。」

「 不是用石頭砸石頭,再選一塊更有用的。對于勒瓦婁哇技術來說,製作薄片用於切割或刮擦之前,你要準備石核,將其做成特殊的形狀。」

「 早期的石器工具在尺寸和形狀上更隨意,而勒瓦婁瓦工具則更為標準化。」

「 在對觀音洞的文物進行分析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其特徵和亞歐兩洲發現的勒瓦婁瓦工具相似,那麼問題來了,哪個更早呢?」

之前對該遺址的測年使用了鈾系測年法,結果表明,觀音洞遺址的時間應該在距今 5 至 24 萬年之間,但此前研究的重點是從石器遺蹟中發現的化石和碳酸鹽樣品。為了找出這個問題的答案,研究小組返回觀音洞,利用光釋光法(OSL)對其進行了進一步的測年,測算載有文物的沉積物最後一次暴露於陽光下的時間。

「 對這個遺址進行測年還是具有一定挑戰性的。其 40 年前就被發掘出來了,這麼多年間,沉積物剖面一直暴露在空氣中,並沒有受到保護,樹木、植物、動物、昆蟲都會對地層進行幹擾,如果使用常規方法進行測年,結果很可能會受到影響。」Li 教授說。

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們使用了伍倫貢大學 OSL 實驗室最近開發的一種新的單顆粒定年技術,對沉積物中的單個礦物顆粒進行測定。很幸運,我們發現了先前挖掘中留下的殘餘沉積物,可以取樣測年。」

圖|中國西南觀音洞遺址(圖片來源:Jia-Fu Zhang)

研究人員發現,遺址中最深一層的是勒瓦婁哇工具,距今約 17 萬年,而上層的則可以追溯到大約8 萬年前。

Li 教授說:」 這個結果令人振奮,它挑戰了現有的關於東亞人類和技術進化及歷史的相關理論。」

「 目前,考古學界認為,現代人類是 5 萬年前來到中國西南的,並且將該技術帶到了這裡。」

「 但我們發現的文物說明,實際時間更早,這對人類遷移和技術進化來說是個新思路。」

勒瓦婁哇工具也稱為模式 III 技術,與其之前的手斧技術(hand-axe technology,模式 II)和隨後的刀片工具技術(blade tool technology,模式 IV)共同組成廣泛進化序列。在此前的考古發現中,中國在距今 40000 年到 30000 年前直接從模式 II 跳到模式 IV,而關於模式III 工具的記錄,因此一些人認為,更加高級的工具一定是從西方傳播而來的。

論文的另一位通訊作者,華盛頓大學 Ben Marwick 副教授將勒瓦婁哇技術描述為「史前工具的瑞士軍刀」,他認為,此研究表明,高級工具也可能是當時東亞人獨立發明的。

Marwick 教授說:「 過去人們一直認為,勒瓦婁哇石核是隨著現代人類後來才來到中國的。」

圖|該地圖顯示了觀音洞遺址的位置(圖片來源:伍倫貢大學)

「 我們的工作揭示了那裡人們的複雜性和適應性,這與世界其他地區是相同的。它展示了人類經歷的多樣性。 」

「 我們的研究表明,那裡的古代人和其他地方的人一樣,有能力創新。東亞的技術創新也可以是本土的,並不總是西方的舶來品。」

但是如果沒有新的考古證據,還不能對」 勒瓦婁哇技術是否由東亞人們獨立發明」這一問題妄下結論 」,Li 教授說。

「 是有幾種可能的解釋,但由於缺乏化石證據,我們不能確切地說到底哪個才是事實。」

「 一種理論是技術趨同,即不同的群體想到了一起。還有一種可能是,技術族群的交換得以傳播。」

圖|地圖顯示了勒瓦婁哇文物的發現地。最早可追溯到 337,000 年前,在歐洲、非洲均有發現。星標為觀音洞遺址,發表在《自然》雜誌的新研究顯示,勒瓦婁哇技術在 80,000 至 170,000 年前就已在亞洲出現,這一發現比之前認為的要早得多。(圖片來源:Marwick 等)

「 第三種可能性是人口替代,即移民使這些技術進入該地區。」

「 希望我們的研究可以拋磚引玉,啟發對這個地區的新發掘及更詳細的研究。這個地區有許多洞穴,自然條件適合保存工具和化石,研究潛力很大。」

「 如果能找到人類化石,或者其他物種的化石,那麼我們就可以對這些工具的製造者及技術的起源進行進一步的了解了。」

相關焦點

  • 【北京日報】現代人類如何來到中國?
    人類對自己的身世總是充滿了好奇,也一直在尋找答案。事實上,這也是一個存在很大爭議的問題。  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張亞平院士為代表的中國遺傳學者,通過對我國及周邊地區眾多民族人群的研究,為中國人群的起源、遷移以及定居的進化歷史,勾勒出了大致的圖景。
  • 古代基因組學揭示東亞的歷史!研究表明,東亞居民來自兩個族群
    對東亞地區古代人類基因組的首次大規模研究表明,該地區的許多居民來自兩個曾經不同的種群,這些種群是在大約一萬年前農業發展後開始融合的。這些研究還揭示了從中國南部延伸到南太平洋的古代人類之間的聯繫,以及沿海居民之間的聯繫,這些聯繫可以提供有關人類如何在東亞定居的線索。
  • 中國發現東亞最早現代人類化石 牙齒尺寸較小
    47枚人類牙齒化石(劉武供圖)  高清組圖看這裡:中國發現東亞最古老現代人化石  10月15日,《自然》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劉武、吳秀傑等在湖南省道縣發現47枚具有完全現代人特徵的人類牙齒化石的研究論文,表明8萬~12萬年前,現代人在該地區已經出現
  • 新石器時代文化類型及考古理論
    距今一萬年左右,人類進入了新石器時代。這一時期,中華大地的文明火花已成燎原之勢。從考古學的角度出發,依據地理環境、文化特徵和發展方向等,將中國新石器時代的考古發現劃分為六大考古區系,包括以燕山南北長城為中心的北方,以關中、晉南、豫西為中心的中原,以山東為中心的東方,以環太湖為中心的東南部,以鄱陽湖、珠江三角洲為中軸的南方和以環洞庭湖與四川盆地為中心的西南部。各區系文化之間存在著發展不平衡性,有不同的文化類型。
  • 中國人從哪裡來,最新研究顯示人類可能穿越新疆沙漠遷徙到東亞
    ,如果早期智人能穿越現在的阿拉伯沙漠,那麼他們為什麼不能穿越其他目前乾旱地區如準噶爾盆地,塔克拉瑪幹沙漠呢,智人完全可以翻過阿爾泰山和天山進入青藏高原,並進化出適應新高海拔的新體質。冰川時期,人類會沿著更偏南一些的弧線向東遷徙,而在溼潤一些的時期,人類會沿著沙漠中綠洲跳躍式穿越整個沙漠地區,研究人員根據古氣候模型建立了一個假想的人類遷徙路線,將根據這些路線去北亞和中亞地區進行實地考察與挖掘。
  • 十年來,這些人類進化史上最大的發現,很多超出了我們的想像
    人類進化是科學研究中最活躍的領域之一。在過去的十年裡,我們看到了許多新的發現,這些發現加深了我們對自身起源的理解。以下是過去十年來人類進化史上的一些重大發現。我們有古老的DNADNA告訴我們很多有關我們現在身份的信息。但是我們也希望藉助古老的DNA來了解我們的起源。
  • 高星質疑現代人「出自非洲說」 指謎團破解或在中國和東亞
    他表示,隨著研究的深入,尤其是在中國地區古人類研究新材料的發現和新成果的產出,中國乃至東亞將逐漸成為解決現代人起源與演化問題的重點——復原人類起源與演化的歷史版圖。未來,人類起源的相關研究突破乃至重大理論的改寫、創新,很可能發生在中國和東亞。
  • 在新石器時代,經過人類的共同努力,開拓了更加美好的生活環境!
    在第一個冰河期,1871年在爪哇中部發現的直立猿人。1923年在中國周口店發掘的北京猿人據推測其生存代在50-60萬年前。1907年德國發現的Homo。似乎更具有人的形象,估計生存於40萬年以前。1856年在萊茵河上遊內安德魯脫溪谷發現的Homo,似乎生存於第三冰河期到第四冰河期,即距今15萬年到10萬年前,其骨骼和腦容量尤其與我們相似。
  • 人類不是起源於非洲?夏娃理論遭質疑,中國發現的化石是關鍵
    此後,又相繼進化出了直立人、匠人。到了大約40萬至25萬年前,智人進化出來,這被認為是現代人類的共同祖先。根據這一理論,直立人早在200萬年前就已經走出非洲,他們在世界各地不斷演化,並且與後來走出非洲的智人發生基因交流,最終產生了現代人類。
  • 內蒙古發現新石器時代早期人類居住遺址
    新華社呼和浩特9月21日電(記者勿日汗)記者從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考古人員近日在內蒙古鑲黃旗草原上發現一處距今8400年—7600年的新石器時代人類居住遺址。這一被命名為乃仁陶勒蓋遺址的大型新石器時代早期聚落遺址內發現房址270餘座,房址內有二層臺、柱洞、火灶。房址出土遺物有動物骨骼、陶片、骨器及大量石器。考古人員根據乃仁陶勒蓋遺址出土的遺物初步判斷,其年代與裕民文化類型相當。裕民文化是2015年發現的史前考古學文化新類型,被認為是我國北方草原新石器時代的開端。
  • 人類的發展:中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
    中石器文化在歐洲發現較多。其中著名的是丹麥的馬格爾莫斯(Maglemosian,大沼澤)文化,法國的阿齊爾文化(以法國南部的阿齊爾洞穴得名)和塔登諾文化(以法國的發現地得名),稍晚的有西班牙的阿斯都裡亞文化等。我國陝西省的沙苑文化可能屬於中石器文化。
  • 古脊椎所揭秘中國史前人群遷徙動態與族群源流
    ,是一項有關中國、東亞古人群遺傳特點、基因交流與遷徙融合的重要科學發現和研究成果。相關研究成果呈現了中國史前人群遺傳與演變歷史,提供了東方尤其是中國地區史前人類遺傳、演化、適應方面的重要信息。  該文系首次正式發表大規模中國南北方史前人類基因組分析結果,為探源華夏族群及其文化和修正東亞南方人群演化模式做出了重要貢獻。
  • 地質地球所揭示新石器時代晚期東亞地磁場強度變化
    地質地球所揭示新石器時代晚期東亞地磁場強度變化 2020-07-01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我國豐富的考古材料為建立東亞區域地磁場變化模型提供了有利條件。   近期,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巖石圈演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蔡書慧與合作者對陝西西安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楊官寨遺址)開展了系統的考古磁學研究。
  • 人類歷史缺失的一環,中科院揭秘中國史前人群遷徙動態與族群源流
    雖然東南亞、西伯利亞和日本列島的古人類遺傳學研究得詳細,但迄今為止,人們對中國北方和南方的古人類遺傳學還知之甚少。付教授和她的團隊發現,這些新石器時代的人類與現在屬於「第二層」的東亞人有著最密切的遺傳關係。這表明,到9500年前,構成東亞人遺傳結構的原始祖先已經出現在東亞大陸了。
  • GRL:考古磁學研究揭示新石器時代晚期東亞地磁場強度變化
    蔡書慧等-GRL:考古磁學研究揭示新石器時代晚期東亞地磁場強度變化地磁場起源於地球外核,穿過殼幔到達地表並延伸至太空,是認識地球圈層結構和運動狀態的窗口;地磁場也是地球的保護傘,屏蔽太陽風帶電高能粒子和宇宙射線,減少大氣離子逃逸
  • 「夏娃理論」受質疑,通過古人類化石發現,非洲不是人類起源地?
    「夏娃理論」受質疑,通過古人類化石發現,非洲不是人類起源地?進化論被提出之後,並沒有得到所有人的認可,因為它的出現打破了神創論,讓很多人原有的信仰被打破。多數科學家認為人類是起源於非洲大陸的,而並不是亞洲。
  • 人類還會再進化嗎?科學家發現人類仍在進化,最先進化的器官是它
    除此以外,現代醫療技術也阻止了人類的進化。在醫療技術還不發達的古代,體弱多病的個體一個個死去,能生存下來的全部都是強壯健康的個體,也由此人類可以將強壯健康的基因傳遞給後代。但是今天,體弱多病的個體會在現代醫療的幫助下活得非常好,所以這就從根本上顛覆了達爾文的適者生存理論。
  • 人類還會再進化嗎?科學家發現人類仍在進化,最先進化的器官是它
    許多人認為人類將停止進化,因為進化是為了能夠更好的適應環境,但是現在人類會去改變環境來讓自己更加舒適。例如在寒冷的環境下,人類不需要去改變自己來適應低溫,而是建造房子並裝上暖氣改變這個寒冷的環境。類似如此,人類遇到任何情況都會有改變環境的能力,所以人類將不再需要進化。上萬年前,人類將自己進化成可以跑得更快更遠,以此提高狩獵的成功率。
  • 羅靈傑:黃石教授之現代智人出自東亞理論介紹
    多位聽眾做了一次別開生面的分子學最新知識課堂講座。聽眾非常活躍,提出了很多問題,黃老師都一一做了解答。此文是羅靈傑在聽了黃教授的課之後的一個學習心得文章。(未註明圖片取自於網絡)歐洲的海德堡人(70萬年前)黃石教授和西方人類學界理論不同的在於:從200萬年前到智人產生前(10萬年前)這些直立人在世界各地並沒有滅絕,而是通過百萬年的進化在世界各地產生了今天我們看到各類人種的雛形
  • 上下五千年,從南到北,中國人群祖先的基因如何流動?
    研究古人類的學者也想知道:東亞地區作為各種文化和族群的大熔爐,這些族群是如何形成的?他們之間的親緣關係如何?雖然考古發掘的材料能為我們提供一些信息,但遺憾的是,由於缺少古DNA材料,我們對東亞人的 「基因歷史」 知之甚少。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 「古脊椎所」)付巧妹團隊和同事發表在《科學》(Science)雜誌的一項研究填補了這一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