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從南到北,中國人群祖先的基因如何流動?

2021-01-15 知識分子

圖片來源:Pixabay

撰文 | 鄭   頤

責編 | 陳曉雪

我們從哪裡來?我們的祖先是誰?這是很多人關心的問題。研究古人類的學者也想知道:東亞地區作為各種文化和族群的大熔爐,這些族群是如何形成的?他們之間的親緣關係如何?雖然考古發掘的材料能為我們提供一些信息,但遺憾的是,由於缺少古DNA材料,我們對東亞人的 「基因歷史」 知之甚少。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 「古脊椎所」)付巧妹團隊和同事發表在《科學》(Science)雜誌的一項研究填補了這一空白。研究人員通過對約9500年前到300年前、生活在東亞大陸南、北方和臺灣海峽島嶼的26個古人類樣本進行基因組測序,並對比已有的古DNA和現代人DNA庫,對東亞人的基因構成進行多方位研究,為我們描繪出東亞人群的基因歷史。

樣本的地理位置分布(A)和測定的年代(B)|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新石器時代南、北方已有基因差異,且比現代人的差異更大
研究人員通過對不同樣本人群的基因進行主成分分析,發現新石器時代早期南方沿海人群和北方沿海人群的基因數據會各自聚類,能互相區分。也就是說,早在9500年前,在基因層面,就已經有北方人和南方人之分。更有意思的是,研究人員緊接著對新時期時代南北方人群和現代南北方人群的基因分別進行差異性統計,發現新石器時代南北方的基因差異,比現代南北方人的基因差異要大。


新石器時代後期北方基因的傳播

帶著這個問題,研究人員進行更多的基因比對,發現當今東亞人的基因差異程度減少,很可能跟新時期時代後期北方人基因的擴散有關。研究人員拿新石器時代的基因和現代人的基因,分別與最古老的北方樣本(來自山東扁扁洞遺址,距今約9500年)和南方樣本(來自福建奇和洞遺址,距今約8400年)進行比對。結果顯示,新石器時代北方人群的基因與扁扁洞的樣本明顯更相似,南方人群則與奇和洞的樣本更接近;跟上文提到的那樣,兩者能互相區別。中國山東扁扁洞一具約9500年前個體的顳骨|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高偉


福建奇和洞約8400年前的2號個體頭骨|圖片來源:平潭國際南島語族研究院 範雪春

而在用現代人的基因進行比對時,研究人員驚訝地發現,現代人的基因並不會像新石器時代的那樣呈現明顯的南北區分,而是所有現代東亞人,都更接近北方扁扁洞樣本的基因,都與新石器時代的北方人有一定的親緣關係。

新石器時代早期(A)、晚期(B)、以及現代人(C)與南北最古老樣本的比對結果;綠色越深代表與新時期時代北方人更接近;藍色越深則代表與新時期時代南方人跟接近。現代人的比對結果(C)基本上呈現綠色。|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也就是說,北方人群的基因不停擴散,影響廣泛,促進了南北基因的交流,使得現代南、北方的基因差異變小。祖源分析也顯示,現代東亞大陸南方人的基因中,存在一定的北方祖源成分(約22%到55%);而在中國北方漢族和東亞別的一些北方族群的基因裡,也發現了南方的祖源成分(前者南方祖源成分約36%到41%,後者約35%到36%)。雖然無法精確到具體的年份,但研究人員估計,這樣的基因流動,很可能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之前就已經開始。


南島語族的中國南方起源

除了揭示東亞人基因的變遷,這項研究還有一個重要貢獻:為南島語族的中國南方起源假說提供了新證據。南島語族是指使用南島語系的族群,其分布涵蓋從臺灣到太平洋西南部的小島,再到馬達加斯加的區域。學界對南島語族起源仍無定論,存在各種假說,比如「臺灣起源說」、「太平洋群島起源說」、「東南亞群島起源說」、「中南半島起源說」,以及 「華南起源說」 等等。不同的假說都有各自的理論支持,但也存在許多爭議。其中,「華南起源說」認為,南島語族形成於中國大陸南方地區,再擴散到太平洋各島嶼。目前,已有一些考古出土的文物和線粒體DNA的研究支持這個觀點。

南島語系分布圖|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這次的古DNA研究,進一步支持了「華南起源說」。研究人員發現,新石器時代東亞大陸沿海南方人和臺灣海峽島民亮島人的樣本基因(距今約8400到4000年之間),與現代南島語族的基因有非常明顯的親緣聯繫。通過進一步比對一來自太平洋小島萬那杜的、3000年前的樣本,更發現三者基因相似度非常高,有著共同的祖源。也就是說,南島語族很可能從中國大陸南方沿海地區起源,再進一步擴散出去。

中科院古脊椎所古DNA超淨室|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徐欣

除以上提到的發現外,論文還展示了更多東亞人群基因變遷的具體情況,比如新時期沿海地區人群持續的遷徙和基因流動等等。

 

問題系統設計,求證步步小心

與歐洲相比,東亞地區雖然有大量的古人類樣本出土,但由於缺乏基因層面的研究,東亞人口的流動、不同人群如何相互融合等問題,很多時候只能通過一些文化的遺址來判斷。2010年,古脊椎動物所成立古DNA實驗室。當時還在德國讀博的付巧妹,希望有一天能夠從基因層面搞清楚這些問題。2012年,付巧妹團隊拿到了幾個關鍵的個體樣本,包括8000多年前的臺灣海峽亮島的個體樣本和8000多年前的山東博山的個體樣本。雖然當時已經就南北的DNA進行比較,結果也說明一定的問題,但付巧妹認為,亮島的樣本並不能完全代表南方人群,因為島嶼的樣本很特殊,很可能由於隔離的原因與內陸的人群不同。因此,從2014年開始,她的團隊一直在尋找能夠代表南方內陸的材料,做了非常多南方個體的實驗。直到2018年底,她的團隊才做來福建奇和洞人的基因組,也就得到了真的能夠代表內陸的數據。付巧妹告訴《知識分子》,這項研究工作經歷了8年探索,最終得以發表,得益於他們對於東亞地區人群基因流動問題的整體系統性設計,另外就是找到了多個對該項目感興趣的團隊合作。查閱這篇論文的合作單位,可以看到除了古脊椎所,還有福建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平潭國際南島語族研究院、福建龍巖及漳平市博物館、山東考古與文物研究院、吉林大學、山東大學、山東省博物館、北京大學、內蒙古文物與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學等國內多家機構的名字。「這次跟相關的考古老師合作,大家都非常開心,因為有些問題也是他們一直關注的,比方南島語族研究院的範雪春老師,他就非常非常高興,他說只要能夠做出來,從我們的研究中能夠得出一些比較重要的答案,對他來說很重要。」 付巧妹說。這項研究不僅揭示出新石器時期東亞大陸南、北方人的遺傳聯繫,還為南島語族的中國南方起源假說提供了關鍵證據,為未來關於東亞人群變遷的研究打下了基礎。對於東亞早期人口流動與變遷,付巧妹認為,畫面應該會更複雜,但現在還不好說。「雖然我們看到新石器時期以來,北方人群的影響會更大,農業跟新石器人群的聯繫是非常有意義,但早期是什麼樣真的不知道。在歷史時期,哪個文明的強盛可能會影響更大,但是在舊石器,我覺得可能環境會很影響變遷,總之相關研究會很有意思。我也非常非常期望能夠做出一些更早人群的工作。」 付巧妹說。

 

 參考文獻

[1]. M. A. Yang et al., Science 10.1126/science.aba0909 (2020).

[2]. 吳春明. 「南島語族」起源研究述評[J]. 廣西民族研究, 2004, (2): 82-90.

相關焦點

  • 從滿天星鬥到月朗星稀,上下五千年成了國人心中神聖的負擔
    「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上下五千年,縱橫九萬裡」相信大多數國人對上述描述華夏文明的語句不陌生,一直以來所說的五千年文明史為什麼就只剩下3700年了呢?國人對「上下五千年」似乎有一種執念,不證明華夏文明超過五千年誓不罷休,不承認一切認為華夏文明晚於西方的觀點。1、上下五千年的說法從何而來?
  • 中華上下五千年之:遠古神話
    中國華夏五千年歷史,最早追溯到遠古時期;遠古時期:遠古時代指的是距21世紀300萬年─公元前21世紀的歷史時期,這段時間關於人類產生各國說法不一。究竟人類如何產生進化而來,無法考究。人類從猿人進化而來,最早追溯到猿人群居一起生活,簡稱「原始人群」。
  • 人類歷史缺失的一環,中科院揭秘中國史前人群遷徙動態與族群源流
    雖然東南亞、西伯利亞和日本列島的古人類遺傳學研究得詳細,但迄今為止,人們對中國北方和南方的古人類遺傳學還知之甚少。付教授和她的團隊發現,這些新石器時代的人類與現在屬於「第二層」的東亞人有著最密切的遺傳關係。這表明,到9500年前,構成東亞人遺傳結構的原始祖先已經出現在東亞大陸了。
  • 中華上下五千年 第一期 遠古時代
    老菸斗希望藉此節目,穿越五千年的悠悠華夏,沿著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歷史脈絡,聆聽歷史的聲音,真實的再現一部慷慨激昂的歷史長歌,走進那些曾經鮮活的生命,還原一個個精彩的瞬間,感受那些塵封的故事和故事背後的人情百味。
  • 日本人的祖先到底來自哪裡?是中國的徐福麼?
    而南海的一些島民,以及中國東南沿海的一些古人類,也渡過大海來到了日本諸島。這些人就是最早、最原始的日本人祖先繩文人,這一歷史時期被稱為繩文時代。到了公元前1000年至前200年之間,大量渡來人來到日本。日本歷史上這段時間被稱為彌生時期,所以,這些渡來人又被叫做彌生人。彌生人主要來自朝鮮半島,部分來自膠東半島及長江中下遊地區。秦朝的徐福也是此間到達日本的。
  • 古DNA研究:洞察歐亞東部大陸人群歷史
    在現代人類的演化過程中,我們祖先經歷過怎樣的遷徙?  科學研究發現,在末次盛冰期之前,現代人祖先已擴散至整個歐亞大陸,北至西伯利亞、西至歐洲、東至亞洲,在這片大陸上繁衍生息。這些結果表明,古北西伯利亞人群的祖源成分曾廣泛分布在西伯利亞的古代人群之中,並隨著部分後裔人群的遷徙擴散到北美洲,大約在1.4-3.6萬年前與分批遷徙到這裡的東亞人群不斷發生融合,形成美洲原住民的遠古祖先;同時部分後裔人群在西伯利亞與分批遷徙而來的兩支古東亞人群混雜而居,並發生基因交流以形成後期人群。
  • 古DNA研究:洞察歐亞東部大陸人群歷史
    在現代人類的演化過程中,我們祖先經歷過怎樣的遷徙?科學研究發現,在末次盛冰期之前,現代人祖先已擴散至整個歐亞大陸,北至西伯利亞、西至歐洲、東至亞洲,在這片大陸上繁衍生息。這些結果表明,古北西伯利亞人群的祖源成分曾廣泛分布在西伯利亞的古代人群之中,並隨著部分後裔人群的遷徙擴散到北美洲,大約在1.4-3.6萬年前與分批遷徙到這裡的東亞人群不斷發生融合,形成美洲原住民的遠古祖先;同時部分後裔人群在西伯利亞與分批遷徙而來的兩支古東亞人群混雜而居,並發生基因交流以形成後期人群。
  • 丹尼索瓦人和中國人的祖先是什麼關係?
    因為中國境內的考古發現還沒有普遍參與相關的研究,所以還沒有跡象表明尼人曾擴張到東亞地區。尼人與現代人的祖先存在確定的混血現象,並且在現今的人類群體中,除了非洲原住民以外的人群都含有一定量的尼人基因,而且基因佔比差別並不明顯,包括東亞人。
  • 古脊椎所揭秘中國史前人群遷徙動態與族群源流
    ,是一項有關中國、東亞古人群遺傳特點、基因交流與遷徙融合的重要科學發現和研究成果。而與福建奇和洞人相關的古南方人群成分在中國南方大陸大量下降(圖3C和3F)。該結果表明人群的遷移,包括新石器時代南北方人群之間的互動融合,以及新石器時代以後黃河以北人群向南的大量遷移,基本構成了現今東亞南北方人群的基因組成。
  • 「解讀」亞洲人群遺傳多樣性
    一項從全基因組水平揭示亞洲人群的精細遺傳結構、系統闡明亞洲人群遺傳結構與地理分布,以及語言結構之間關係的研究成果,12月10日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
  • 從基因角度看,誰是最古老的中國人祖先?
    小編通過付巧妹的論文以及分子人類學的觀點,為大家簡明扼要的講解一下——最古老的中國人群是怎樣的?他們是怎麼演化的呢?一、古老的中國人群分成南北兩支「最早的中國人直系祖先」,可以說是二三萬年前出現在中國的新亞洲人,他們主要Y染色體類型是N、O,他們就是現代中國人的主要祖先。
  • Nature Genetics丨蒙古人基因組信息揭示了北亞和東亞人口的基因流動歷史
    然而在之前的大型國際基因組項目,如1000 Genomes Project【1】中,並沒有包含充足的蒙古人基因組信息。gene flow throughout North and East Asia的文章,報導了對175位蒙古人基因組的測序結果,初步構建了蒙古族人群的遺傳圖譜,使我們對蒙古人的遺傳特徵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揭示了北亞和東亞人口的基因流動歷史。
  • 【北京日報】現代人類如何來到中國?
    關於直立人如何進化成現代人的問題成為學界爭論的焦點。一種假說認為,各地的現代人由當地的直立人分別獨立進化而來。另一種則認為,現代人起源於非洲,其中的一部分人群擴散到除南極洲外的各個大洲(即「第二次走出非洲」);各地的直立人可能由於惡劣的氣候條件或是在與現代人的競爭中失敗而導致滅絕。第三種假說強調兩次走出非洲的不同人種之間存在「雜交」。
  • 中科院:元謀猿人北京猿人非現代人祖先
    它不僅是哲學家追問的問題,古生物學家、考古學家也在力圖通過化石等手段尋找答案。現代人類祖先「走出非洲」,該觀點的得出是基於非洲許多古人類化石以及遺傳學的發現。不過,走出非洲後人類祖先又是如何遷徙演化的,這也是一個難題。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張亞平院士帶領的團隊,在亞洲各民族人民基因中尋找到了答案。
  • 海內外90多位科研人員"解讀"亞洲人群遺傳多樣性
    新華網上海12月11日電(記者 張建松)一項從全基因組水平揭示亞洲人群的精細遺傳結構、系統闡明亞洲人群遺傳結構與地理分布,以及語言結構之間關係的研究成果,10日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雜誌上,引起國際科學界廣泛關注。這項研究由國際人類基因組組織——泛亞SNP計劃協作組的90多位科研人員共同完成。
  • 新編世界上下五千年,笛卡爾,創立解析幾何學
    大家好,我是梁曉麗,今天給大家帶來新編世界上下五千年笛卡爾創立解析幾何學什麼是解析幾何?在數學上「解析」就是代數的同義詞。把代數與幾何融合為一體就被稱為解析幾何。解析幾何是進行科學研究的重要的數學工具。
  • 看你有沒有尼安德特人的基因,他們與漢族祖先有什麼淵源?
    歐洲人最早就是認「尼安德特人」為自己的祖先,可惜基因技術出現後,發現尼安德特人只能算是現代歐洲人祖先的近親。而且在DNA測試中,現代歐洲和西亞人體內尼安德特人基因的含量僅僅佔 1.8% 到 2.4%。竟然還低於東亞人體內 2.3% 到 2.6%的含量。這到底是為什麼呢?還是要從人類的起源開始說起。
  • 您了解5萬年前,人類祖先氏族社會中,母系和父系是如何演變的?
    您了解5萬年前,人類祖先氏族社會中,母系和父系是如何演變的?母系氏族公社是氏族公社的最初形態。大約距今5萬年前,也就是人類發展到晚期新人時,原始社會由原始人群發展到某些事主公社階段,距今約1萬年前,我國境內的母系氏族公社進入全盛時期。母系氏族公社之所以稱為「母系」,是因為婦女在當時社會生活中居主導地位,享有至尊的威望。這種地位是由聯姻關係和婦女在生產中的地位決定的。母系氏族開始時實行的是族外婚,一個氏族的男子與另一氏族的女子實行群婚。
  • 西方信上帝,中國信祖先,你知道嗎?中國人的祖先就是西方的上帝
    中東的文明繁榮期,從蘇美爾文明到古埃及時期,中東現在居民的祖先還在遊牧,所以,中東文明核心區域的古代文明和現在的居民之間沒有任何關係。他們不是文明的創造者,也談不上繼承者,而很可能是古代文明的毀滅者。埃夏一體說和蘇三的文明西來說有著本質的不同,雖然都認可中國的文明來自中東,但是蘇三認為中國是西方的殖民地,從來沒有發達過。埃夏一體論則認為是我們的祖先創造了古代文明,是古代文明的主體。埃夏一體論認為,不能通過證明中國人中有一部分人是古埃及法老的後裔,斷定夏朝就在埃及,只能說證明了確實有一部分古埃及人遷徙到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