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Genetics丨蒙古人基因組信息揭示了北亞和東亞人口的基因流動歷史

2021-01-19 BioArt

撰文丨奚望

責編丨迦漵


目前有上千萬蒙古人居住在蒙古,中國北部,俄羅斯南部以及其它臨近國家。這個包含上千萬人口的族群對歐亞大陸的歷史文化產生過重要的影響。然而在之前的大型國際基因組項目,如1000 Genomes Project【1】中,並沒有包含充足的蒙古人基因組信息。


2018年11月5日,華大基因的研究人員尹燁等聯合內蒙古民族大學等單位的科研人員在Nature Genetics在線發表了題為Whole-genome sequencing of 175 Mongolians uncovers population-specific genetic architecture and gene flow throughout North and East Asia的文章,報導了對175位蒙古人基因組的測序結果,初步構建了蒙古族人群的遺傳圖譜,使我們對蒙古人的遺傳特徵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揭示了北亞和東亞人口的基因流動歷史。



研究人員發現,6個部落的蒙古人(蒙古族科爾沁、阿巴嘎旗、衛拉特、布裡亞特、蘇尼特和喀爾喀)之間的基因組差異很小。而將蒙古人同1000G各個群體間進行遺傳距離分析後,結果顯示蒙古人基因組同東亞人和北亞西伯利亞人(North Asian Siberians)十分接近,分化程度很低。單倍型上的等位基因比對結果也支持這一結論。


研究人員還進行了細緻的基因流動分析。通過尋找共享的IBD(identity by descent)片段,研究人員發現所有的人群都和蒙古人有大片段基因組重合,其中芬蘭人的相似度最高。而蒙古人同歐洲人的基因交換也比同東亞人更多。然而現在蒙古人的居處同歐洲有很大的地理分隔,因此研究人員推測,歷史上的基因流動更多是發生在歐洲東北部人與北亞西伯利亞人,西伯利亞人與蒙古人以及蒙古人與東亞人之間的。另一方面,人們普遍認為現代的東亞人是源自非洲的人類祖先。然而研究人員分析認為,部分東亞和東南亞人可能是蒙古人的後裔,並和西伯利亞人擁有共同的祖先。


參考文獻

1. 1000 Genomes Project Consortium. A global reference for human genetic variation[J]. Nature, 2015, 526(7571): 68.


BioArt Reports」為「BioArt」旗下新設立的子平臺,重點關注國內外重大資訊和研究成果,內容上將會與BioArt主平臺互為補充,關注請長按上方二維碼。投稿、合作、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繫微信ID:bioartbusiness 或郵箱:sinobioart@bioart.com.cn

相關焦點

  • 古代基因組學揭示東亞的歷史!研究表明,東亞居民來自兩個族群
    對東亞地區古代人類基因組的首次大規模研究表明,該地區的許多居民來自兩個曾經不同的種群,這些種群是在大約一萬年前農業發展後開始融合的。這些研究還揭示了從中國南部延伸到南太平洋的古代人類之間的聯繫,以及沿海居民之間的聯繫,這些聯繫可以提供有關人類如何在東亞定居的線索。
  • 上下五千年,從南到北,中國人群祖先的基因如何流動?
    研究古人類的學者也想知道:東亞地區作為各種文化和族群的大熔爐,這些族群是如何形成的?他們之間的親緣關係如何?雖然考古發掘的材料能為我們提供一些信息,但遺憾的是,由於缺少古DNA材料,我們對東亞人的 「基因歷史」 知之甚少。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 「古脊椎所」)付巧妹團隊和同事發表在《科學》(Science)雜誌的一項研究填補了這一空白。
  • 美國網友熱議:日本人看起來像中國人、蒙古人還是韓國人?
    你不應該把朝鮮人和漢人劃到一組,朝鮮人/滿人/蒙古人應該分成一組。關於日本人的起源還沒有達成一致,但可以肯定的是,有從中國/朝鮮/蒙古到日本的移民,我想日本人的朝鮮/蒙古/滿族血統比漢人血統要多。 「來自北方路線的移民(日文為北方),包括朝鮮半島、中國大陸、薩哈林島、蒙古和西伯利亞。」維基百科如是說。
  • Nature Genetics,棉花發了又發
    陸地棉至今已有5000年的栽培和馴化歷史,在馴化過程中,棉花的農藝性狀得到了很大的改良,然而,目前對這些性狀改變的遺傳基礎知之甚少。  研究目的:  棉花馴化歷史研究及重要性狀遺傳基礎。棉花GWAS和選擇消除分析  結果小結:  本研究基於全基因組重測序技術,利用352份棉花野生及馴化種質資源構建了陸地棉全基因組變異圖譜,找到了93個受馴化選擇的區段,其中A亞基因組的受選擇區段為74Mb,D亞基因組的受選擇區段為104Mb。並通過GWAS分析找到了19個候選位點與纖維品質相關性狀相關。
  • Nature: 章魚基因組
    8月13日的《自然》(Nature)雜誌上發表了一項由諾貝爾獎得主、日本衝繩科學技術大學院大學(OIST)教授Sydney Brenner發起的章魚(octopus)的基因組測序成果。發現了章魚不同尋常的生物學特性,包括它能夠改變皮膚的顏色和紋理,及分散的大腦使得它的8條手臂能夠獨立移動相關的一些基因。研究人員發現章魚與其他的無脊椎動物基因組之間有著驚人的差異,包括廣泛的基因重排,以及與神經發育相關的一個基因家族發生了顯著擴增——這曾被認為是脊椎動物所獨有的現象。
  • 世界180個國家和地區中蒙古人智商(IQ)排名第五
    > 蒙古人的智商(IQ)在世界180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五。這也是為什麼歷史上,蒙古人能徵服世界的原因吧!/Mongols 112 1573.0 (Woo and Morant, 1932) ±7.23(全人類頂點) 土耳其人/Turks 39 1457.1 (Morant, 1928) ±12.26 法國人French 56 1473.1 (Morant, 1928) ±10.23 蒙古人智商先天優勢 蒙古人先天優勢明顯,如果蒙古國以後能和這些世界發達地區享有相同的教育資源的話
  • Nature | 迄今最為全面的小麥基因組圖譜,揭示小麥現代育種進程中...
    隨著全球人口的持續快速增長,預計到2050年全球的糧食需求將增加60%,小麥的產量需增加到目前水平的50%以上才能滿足需求,因此全球的糧食供給形勢依然十分嚴峻 【1】 。綜合全球小麥育種資源中鑑定的種內等位基因多樣性,以及通過最優等位基因聚合產生優異栽培品種的基因組資源,對於提高小麥產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小麥基因組巨大,其大小達到人類基因組的5倍,是水稻基因組的35倍之多。
  • 人類歷史缺失的一環,中科院揭秘中國史前人群遷徙動態與族群源流
    中國科學院脊椎動物古生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付巧妹教授的研究團隊日前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新近公布的東亞新石器時代的基因組揭開了人類史前史的一塊缺失之地。這項發表在5月15日《科學》雜誌上的研究表明,人口流動在東亞人早期的遺傳史上發揮了深遠的作用。研究人員使用先進的古代DNA捕獲技術,從來自東亞北部和南部的25個9500-4200年前的個體和一個300年前的個體中提取了古代DNA。
  • 奔馳在草原上的蒙古人到底從何而來?看完你別不相信
    這些奔馳在草原上的蒙古人究竟從何而來呢? 很多人從歷史文獻的角度給出了種種解釋,從突厥、室韋到通古斯部落,人們對於蒙古人族源的考證從未停止過。而在今天,體質人類學的新發現或許能夠為我們找尋蒙古人的祖先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
  • 古DNA揭示美洲人的「根」—新聞—科學網
    美洲原住民分裂為古代的貝林加人和其他美洲原住民,後者又分裂為南北美洲原住民分支。後來,南印第安人向南擴張,北印第安人向北遷移。「但這只是粗略輪廓,美國原住民的人口歷史要複雜得多。」Moreno Mayar說。 此外,「新研究在為從北美洲到中南美洲的人口流動提供新見解的同時,還確定了中南美洲兩個先前未知的基因流事件。」
  • 首個全球人群基因組多樣性和祖源信息資料庫發布
    該研究分析了涵蓋全球範圍107個國家的356個人類族群的基因組多樣性和祖源信息,並發布了開放獲取的專門資料庫——「PGG.Population」 (群體基因組學·族群,網址:https://www.pggpopulation.org/)。
  • 1%人口基因組學國家計劃——鑄就中國基因長城
    劉文博:中華民族內在基因中有一種強大的傳承,幾千年自強不息的精神,這些全部源於民族的團結,如果不明白這一點,就不明白中華文明幾千年的夢想。1%人口基因組學國家計劃是中國文明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創舉之一。其核心內容是測定中國1%人口基因組的全部DNA序列,從而獲得中華民族的全面認識自我最重要的生物學信息。
  • 四萬年前中國現代人基因組揭示亞洲人類複雜遺傳歷史
    該項研究分析了距今4萬年前出土於北京房山田園洞的一具男性個體基因組,發現東亞早期人群組成十分複雜。雖然歐洲和西伯利亞地區都有一些古人類樣本基因組被測序,但是在東亞,尤其是中國,被測序的古人類基因組樣本非常少,這與該地區發現的豐富的早期現代人考古材料形成鮮明對比。而這項研究獲取了第一個中國古人類的基因組數據,也是整個東亞目前最為古老的人類基因組數據。
  • 研究揭示單卵雙胞胎生殖系基因組之間的差異
    研究揭示單卵雙胞胎生殖系基因組之間的差異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9 21:25:32 冰島大學Kari Stefansson、Daniel F.
  • 「重磅」內蒙古民族大學首次在《Nature Genetics》上以第一作者/...
    我校生命科學學院白海花教授領銜的中國科研團隊經過7年的科研攻關,揭示了東北亞人群的進化與擴散等重大科學問題,構建了蒙古族人群的遺傳圖譜。研究過程嚴格遵守科研倫理,受檢者均籤署了知情同意書,原始數據保存於深圳國家基因庫。人類基因組計劃和單倍體型計劃研究結果表明人與人之間的基因組相似度超過99.5%,同時不同人群的民族和種族之間遺傳學多態性也客觀存在。自古以來蒙古民族以遊牧為主要生產、生活方式,由於地理環境、生活習俗、文化傳統等原因形成一個相對隔離人群和遺傳多態性。
  • 研究揭示非認知技能的遺傳結構
    研究揭示非認知技能的遺傳結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8 16:42:05 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Michel G. Nivard課題組,使用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揭示了非認知技能的遺傳結構。
  • 李孟華團隊揭示綿羊抵禦肺炎的關鍵功能基因和氣候適應性遺傳機制
    責編丨兮動物(尤其是家畜)如何適應各種氣候和應對環境具有重要的生物學意義。此外,了解當地種群適應性的遺傳機制,對於設計合適的育種方案以應對氣候變化至關重要。近年來,種間基因滲入已成為許多研究關注的焦點,已有研究在全基因組水平上探索古代物種的滲入對於現代生物的基因貢獻,例如尼安德特人與丹尼索瓦人的 DNA 使人類得以適應青藏高原,避免人類遭受高海拔血氧飽和度低帶來的危害。與古人類之間的基因流使得人類的皮膚和毛髮色素適應歐亞地區的氣候。但很少在家畜中研究與氣候適應性相關的野生物種滲入,而這可以為分子育種提供重要信息以改善環境適應性。
  • Nature Genetics:人類基因組中複製區域的進化起源有
    首先,研究人員暗示出,人類基因組的特定區域在我們近期的基因組歷史的不同時間立發生了複製活性的提升。這與大多數的基因組複製模型形成鮮明對比。     第二,研究人員證實了在一根相對較小的重複亞單元周圍的新的複製構建中心的一部份與較短的DNA片段一起形成部分複製片段。
  • 基因組研究揭示竹子異源多倍化歷史和獨特性狀的遺傳學線索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李德銖帶領的研究團隊,長期以來致力於竹類植物分類、系統發育和演化研究。通過與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上海海洋大學等單位合作,依託國家重大科學基礎設施——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該團隊在近期完成了基於全基因組測序的竹亞科「生命之網」及其獨特生物學性狀的比較基因組學研究。
  • 科學家揭示印度眼鏡蛇基因組和轉錄組
    科學家揭示印度眼鏡蛇基因組和轉錄組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9 14:34:04 美國基因泰克公司Somasekar Seshagiri小組揭示了印度眼鏡蛇參考基因組和轉錄組,其為毒液毒素的綜合鑑定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