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最大恐龍" 隱身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

2021-01-09 華夏經緯網

    新華網四川頻道訊:據華西都市報報導,說它豪華,它沒有堂皇的建築,華麗的裝修,甚至沒有完善的安保設備。但從恐龍化石標本的擁有量和珍貴程度來講,它絕對豪華,引得不知有多少中外恐龍專家、博物館垂青。

 

    然而大部分時間,這裡靜悄悄的。那些沉寂了幾千萬、上億年的恐龍以及品種繁多門類齊全的古生物化石和巖石標本似乎在延續著孤寂。昨日,我們來到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在感嘆成都人有「福氣」的同時,又為大多數人對其無動於衷而嘆息。

 

    「長頸恐龍」全國唯一

 

    推開博物館門,一排巨大的骨架「撲面」而來,它們大小不一、形態各異,這是發掘於四川各地的恐龍化石。展館右側,矗立著一副巨大的恐龍骨架,「合川馬門溪龍」幾字頗為耳熟,一番思索,才想起曾在中學課本中讀到過。

 

    眼前的合川馬門溪龍宛如小山一般,體形高大雄健,僅其頸部就比一輛公共汽車還長。據博物館館長李奎教授介紹,合川馬門溪龍從頭頂到尾尖全長達22米,身高3.5米,估計它活著的時候體重可達40-50噸,其最大特點就是頸部特別長,有19個頸椎。到目前為止,它是人類發現的頸部最長的恐龍。

 

    李奎教授稱,當時拼裝時,合川馬門溪龍的每一塊骨骼化石都裝得很緊密,其活體體格還比現在要大許多。

 

    偶然挖出「亞洲巨龍」

 

    隨意翻開一本介紹恐龍的書籍,都可以不費力地找到關於合川馬門溪龍的介紹。它是目前亞洲發現的骨骼較完整的恐龍化石中體形最大的一個,被眾多古脊椎動物研究專家稱為中國恐龍的驕傲。

 

    這舉世聞名的龐然大物在1400餘萬年後重見天日,緣於一次地質勘探的偶然發現。1957年初,四川石油管理局一地質隊前往合川進行石油與天然氣勘探。在太和鄉古樓山時,地質工人侯騰雲突然發現紅色的巖層中有一塊白色的石塊與周圍的巖層迥異。那塊石塊越看越像動物的骨骼,他情不自禁地大聲喊起來:「快來看呢,這裡有恐龍化石!」

 

    挖掘工作持續進行了幾個月,直到5月初,一具完整的恐龍化石骨架終於展現在人們面前。合川發現完整恐龍化石骨架的消息很快傳遍了大江南北,中國科學院、全國各地博物館的研究人員絡繹不絕地前來考察。

 

    幾十箱化石被復原

 

    鮮為人知的是,馬門溪龍從被挖掘出土,到最終震驚世界,卻還經歷了多位科學家的妙手回春。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前館長、著名古脊椎動物專家何信祿是最早研究馬門溪龍的專家之一。昨日,這位年近80歲的老者,望著曾經相處過無數日夜的馬門溪龍,一一追憶往事。

 

    據何老介紹,馬門溪龍化石挖掘出來後,被裝在幾十件大箱子裡送到四川省博物館存放。但當時人們只是猜測它體形巨大,誰也不知道它到底大到什麼程度,拼裝出來究竟是啥樣。「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當馬門溪龍因省博物館改建而轉存到成都地質學院(成都理工大學前身)時,它仍然只是幾十個大箱子。」

 

    何信祿和幾位同事討論後認為,應將恐龍化石重新復原,這樣才能實現更多的科研價值。經過他們的爭取,1964年,這「幾十個大箱子」被送到北京中國科學院古脊椎研究所。

 

    「克隆」真龍難辨真偽

 

    隨即,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有著「中國恐龍研究第一人」之稱的楊鍾健教授親自掛帥,對這些恐龍化石進行了研究、拼裝。

 

    馬門溪龍很快以亞洲最大的完整恐龍化石震驚了世界,時任中科院院長的郭沫若先生親筆題寫了「馬門溪恐龍」。在北京呆了幾年後,馬門溪龍被送回老家成都地質學院。

 

    不久後,上海籌建古動物史展廳,兩位手藝高超的制膜師傅來到成都「克隆」馬門溪龍。何信祿回憶道,花了近一年的時間,複製出了一條惟妙惟肖,一般人難辨真偽的馬門溪龍。1972年展廳開放,當天就接待了1萬多名觀眾。不久後,中科院也派人來成都複製了兩條馬門溪龍。

 

    「假龍」風光遊遍世界

 

    這條長達22米的龐然大物多次遠赴日本、中國香港、義大利、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展出,並與前蘇聯的衛星一起成為世博會上僅有的兩個被指定參賽項目。1991年,「克隆版」馬門溪龍應邀到義大利羅馬等四城市巡展兩年,上海一些中學生聯名向市政府寫信反映情況,使恐龍提前結束任務返滬和觀眾見面。

 

    何信祿動情地說,在世界各地風光無限的馬門溪龍,都只是由石膏做成的複製品,而真正的馬門溪龍,從北京送回來後,幾十年間卻一直靜靜地呆在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內,與它的同伴許氏祿豐龍、開江巴蜀龍、多齒鹽都龍等在一起。

 

    「神物」曾被長久供奉

 

    展館正中的一個玻璃櫃中,一塊黑褐色、透出點點微光的石頭並不起眼,它既沒有水晶石晶瑩、孔雀石璀璨,更沒有祖母綠華貴,但就是這塊不中看的石頭,卻吸引了不少國內外科研機構人員前來考察,有人甚至想出重金換取其中一小塊而不可得。它為什麼有這樣大的魅力?這還要追述到4個世紀以前的一天……

 

    公元16世紀的一天夜晚,現四川隆昌縣地界,天空突然出現一道耀眼的光點,隨即一束強光掠過漆黑的夜空,直墜縣城北郊附近,巨大的響聲頓時驚徹數裡,「上天賜予神物」的消息很快在縣城內外不脛而走……傳說就這樣延續了數代人,約200年後,清乾隆25(1761)年,終於有人在縣城北郊約5華裡的道觀坪附近挖掘出這一「神物」———原來是一塊怪石,當時深埋於泥土之中,見天時呈黑褐色,通體發光,比一般石頭堅固許多。當時還無人聽說過隕石,於是它被人供奉起來……上述事件被當時的縣誌記載下來,並為其命名為「紫巖」。但關於它被發現前的傳說,如何被發現,後來被供奉在宗廟祠堂中還是其它地方,都無法從寥寥數筆的記載中予以考證。

 

    土煉鋼爐險毀寶貝

 

    1972年,何信祿偶然聽人說起隆昌縣文化館內有這樣一塊奇石後,立即感覺到這可能是一塊極有科研價值的隕石。30餘年後,何信祿回想當時的情景仍猶在眼前:「我第一眼看到它時,它正被丟棄在一塊天井裡,被當作『破四舊』的對象遭到唾棄,可能是由於其異常堅固的原因,才沒有同其它一些文物那樣被破壞。」

 

    據當地政府官員回憶,這塊石頭因為重,看上去就像普通鐵塊,大煉鋼鐵時還被投入土煉鋼爐,由於溫度不夠,隕石才沒有被熔化。何信祿立即與當地文館部門商量。沒費多大功夫,就將「怪石」帶到成都地質學院後,這塊罕見的隕石經專家鑑定為由鐵鎳元素組成的隕石,並被正式命名為「隆昌鐵隕石」。

 

    據已退休的博物館前任館長宋華兵教授介紹,「隆昌鐵隕石」錐高46釐米,長44釐米,寬20釐米,重量足有158.5公斤,屬於一種鐵鎳合金,比重相當高。它表面光滑、中後部布滿凸坑,證明它在隕落前曾遭受過長期衝蝕。它是目前我國博物館中最大的一塊鐵鎳隕石。鐵鎳隕石在國際上價值甚至以克來計算,以前曾有不少國內外博物館出高價錢想購買一小塊鐵隕石,但館方考慮到保證其完整性,並未同意。

 

    成都首隻大象「坎贊」

 

    在館舍一隅,一隻大象的骨架藏身在一群恐龍骨架中,顯得頗為渺小,但它卻有著一段坎坷的身世。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成都動物園還坐落在如今百花潭公園時,園內起初並沒有大象。而搬遷到昭覺寺現址不久,一隻大象突然出現了,消息傳開,成都市民接踵而至,一時間動物園人滿為患。

 

    蔡開基教授介紹說,新中國成立後,它是來到成都的第一隻大象。據了解,這隻名叫坎贊的大象是上世紀六十年代越南國家主席胡志明訪問中國時,送給毛澤東的國禮。坎贊最初在北京動物園生活,後來被轉送到成都動物園。1983年底,坎贊因誤食小南瓜過量而中毒身亡,死時年僅19歲,還處在少年期。

 

    當時博物館正愁缺少一具大象標本,博物館工作人員立即趕到成都動物園,坎贊的骨架已被拆散泡在動物園石灰水池裡脫脂。學校花了大約3000元錢買下它的骨架,隨後工作人員拼裝骨架又花了1個多月時間。李奎介紹說,這頭亞洲象隱身成都已達30年,它不僅是珍貴的標本,也是中越關係的見證。

 

    藏寶名列大學之首

 

    除了這些寶貝,作為地質類大學的博物館,館內隨處可見美輪美奐、巧奪天工的各類奇石、化石。國寶級化石大竹重慶魚栩栩如生,圖紋俱佳的圖紋石、巧奪天工的礦物晶體石、記錄地球滄桑的各類古生物化石……讓人目不暇接。

 

    一位館員說,每一塊石頭後面都有一段歷史,來自珠穆朗瑪峰的巖石標本是鄔宗嶽用生命換來的,1975年,他在攀登珠峰時不幸遇難。這些化石、巖石標本不知道凝聚了幾代師生、地質人員的心血,其中也不乏海內外人士的捐贈,包括本報記者劉建從世界六大洲最高峰採集回來的巖石標本。

 

    藏品如此之多的博物館,身世自然不一般。博物館館長李奎感慨地介紹,博物館1960年建館時僅有少許東拼西湊而來的礦石。在幾代教師努力下,博物館逐步發展成為一座在國內外頗具影響、中國西部最大、全國高校最大的自然博物館。目前館藏標本6萬多件,其中世界級、國寶級精品、珍品眾多,如:館藏30多具珍貴的恐龍化石骨架標本,在數量上和種類上均居中國各大學博物館之首。

 

    40年彈指一揮間,館舍的舊式閣樓雖幾經修補、粉刷,仍不減其厚重的歷史韻味,這不為人知的展館,卻記載了我國自然科學起步時期的點點滴滴,記錄了老一輩科研人員那艱苦鑽研的歲月,記載了這座城市已被封存的往事……

 

    由於一些展廳已被改做辦公室,許多寶貝都被封存了起來,但不久後新的博物館就將落成,或許到那時,這些凝結了無數人心血,如今擁擠在狹小展廳中的寶貝們,將不再被冷落。(記者 王新)

相關焦點

  • ...理工大學博物館看恐龍化石 還能和「天外來客」體驗時空穿越...
    (原標題:4月16日 我們邀請25名留守兒童 到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看恐龍化石 還能和「天外來客」體驗時空穿越(組圖))
  • 探秘亞洲最大昆蟲博物館: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
    2015-05-21 08:53:12    華夏經緯網
  • 亞洲最大昆蟲博物館 開館兩周迎客六萬
    亞洲最大昆蟲博物館 開館兩周迎客六萬   位於都江堰市的華希昆蟲博物館是西南地區唯一的昆蟲博物館,也是亞洲最大的昆蟲博物館,自6月1日正式開館以來,參觀的人絡繹不絕,截至昨日上午,已累計接待遊客6萬餘人次。
  • 亞洲女飛人李雪梅「隱身」成都電子科大教田徑
    1998年世界女飛人挑戰賽在成都舉行,這是亞洲女飛人李雪梅和當時的世界女飛人瓊斯的合影。1997年在上海八運會上創造了全國紀錄和亞洲紀錄後,李雪梅已是當之無愧的「亞洲女飛人」,而真正讓她問鼎亞洲第一人,則是在1998年的曼谷。那場比賽,李雪梅至今難忘。「那一年亞運會是在12月份,集訓在北京。北京的12月冰天雪地,然後一下到了曼谷特別炎熱的那種氣候,當時病倒了一批運動員。」李雪梅記得,一冷一熱的氣溫讓很多人生病,發燒、腹瀉。
  • 「發現侏羅紀--自貢恐龍博物館大展」亮點紛呈
    圖片來源:四川省臺辦   中國臺灣網1月29日成都消息 恐龍,這類曾經在地球上生存了1.6億年漫長時間的古生物,其神奇魅力讓人著迷和探索,其完全絕滅讓人遐想和思考。為了為臺灣同胞展現一個獨具特色的侏羅紀恐龍的奧妙世界,2月5日,薈萃了自貢恐龍博物館館藏的10具恐龍骨架、36件典型化石標本和8具仿真機器恐龍的「發現侏羅紀—四川自貢恐龍博物館展」即將在臺北開展。其中不乏世界級的珍品。  董氏大山鋪龍(Dashanpusaurus dongi):首次公開對外展出。
  • 明年即將落成 揭秘成都自然博物館裡的「珍品」
    四川新聞網成都10月29日訊(曾靈 洪羽 陳俊邑 記者 陳淋)明年,備受關注的成都自然博物館將建成並面向社會公眾開放。市民可在博物館看到哪些「珍品」? 10月29日,四川新聞網記者從成都理工大學獲悉,目前,博物館的館藏展品正在徵集、整理中。
  • 中國發現亞洲首例霸王龍足跡,是目前中國最大的肉食性恐龍足跡之一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獲悉,7月29日,中外古生物學家的專家學者宣布,他們在江西贛州發現了一個巨大的恐龍足跡,這是中國乃至亞洲首次發現暴龍類的足跡,對研究中國白堊紀最末期恐龍動物群的分布與演化有著重要意義。
  • 世界最大胡蜂是日本大黃蜂?成都這家昆蟲博物館「笑而不語」
    不過,在成都青城山腳下,華希昆蟲博物館內的胡蜂,遠超這個「體格」。在博物館中,一隻從雲南省普洱市與緬甸交界的地區發現的胡蜂,體長達6釐米,翅膀展開達9.35釐米,遠遠超過了過去翅膀展開7.6釐米的世界最大胡蜂紀錄。
  • 美國西部最大自然歷史博物館 恐龍展驚豔!
    前不久,因為工作關係,在美國西海岸兩個重要城市——洛杉磯、舊金山短暫參訪考察,中途抽空看了美國西部最大的博物館——洛杉磯自然歷史博物館。實話說,近年來也走過不少國內自然歷史博物館和科技館,但在展覽成列和展示、以及引導參觀者思考及探索上,不得不佩服他們的高明之處。
  • 恐龍遺址博物館,省立恐龍公園,追溯恐龍消失的那些時光!
    世界上最大的恐龍「公墓」省立恐龍公園位於加拿大艾伯塔省荒野的中心地帶,布魯克斯附近的紅鹿河岸的荒原上。這個恐龍公園與中國自貢恐龍博物館,還有美國猶他州國立恐龍紀念館並稱為世界上具有恐龍化石埋藏現場的「三大恐龍遺址博物館」。恐龍公園聞名遐跡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這裡有數量龐大、種類繁多,保存完好的恐龍化石。現已出土的60多種6000萬~8000萬年前的恐龍樣品,分7科45屬。
  • 成都崇州有座化石版的「侏羅紀公園」
    2016年在成都崇州成立的天演博物館,以館藏近5萬件古生物化石標本,打造了一座化石版的「侏羅紀公園」。  這裡有體長23.8米、距今1.5億年左右的馬門溪龍,有化石含骨量高達67%、生活在6700萬年前的巨型山東龍,包括霸王龍、暴龍、劍龍、翼龍等電影裡出現過的恐龍,幾乎都能在這裡找得到標本。
  • 走進亞洲最大動物博物館
    而說到動物博物館,則顯得有些陌生。從著名的北京動物園向北約13公裡,在北京奧林匹克公園旁,坐落著一座低調但充滿「內涵」的博物館——國家動物博物館。  國家動物博物館隸屬於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是集科研、標本收藏與科普為一體的國家級學術機構,有著與其名稱相匹配的「殿堂級」地位——亞洲最大的動物專業博物館。
  • 世界最大鋸翅天蛾亮相都江堰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
    四川在線消息(四川日報記者 羅向明)5月18日,我國首個蛾類專題科普展在都江堰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啟幕,包括目前發現的世界最大鋸翅天蛾等一批珍稀奇特的蛾類標本首次亮相。 據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館長趙力介紹,該館昆蟲科考隊員近日在四川青城山考察時,發現一隻鋸翅天蛾的個體大小超過此前記載的世界記錄。天蛾科是我國常見的一類大型蛾子,文獻記載,鋸翅天蛾翅展一般是12釐米-15釐米。過去的最大記錄是15.6釐米,而此次青城山科考發現的個體翅展達17.5釐米。 鋸翅天蛾分布於印度北部、泰國北部及越南北部、中國華南及華東、韓國。
  • 成都值得一看的博物館有哪些?
    成都比較出名的博物館有四川省博物院、成都博物館、金沙遺址博物館、三星堆博物館、成都川菜博物館、永陵博物館等。1.四川省博物院說道成都的博物館,當然首推四川博物院,這是四川省最大的綜合性博物館,也是國家首批一級博物館。川博藏品豐富,包含書畫、陶瓷、青銅器、民族文物、工藝美術、漢代畫像石、張大千書畫等等。
  • 中國是發現恐龍最多的國家,「巨型汝陽龍」竟是世界最大恐龍化石
    河南省汝陽縣劉店鄉有座「恐龍國家地質公園」,這裡發現的生活於晚白堊紀早期(距今約1億年至8500萬年間)的汝陽恐龍動物群,是中國乃至世界晚白堊紀早期的一個重要恐龍物證,它的發現填補了我國晚白堊紀早期恐龍研究上的空白,對研究大型蜥腳類和結節類恐龍的分布、遷徙、演化以及揭示恐龍生活習性、生存環境和最終的突然滅絕等具有重大價值
  • 它被譽為亞洲之外最大的亞洲藝術博物館,大多人藏品卻來自外國人
    在這一期節目中,高曉松老師帶著我們來到了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該博物館成立於1966年,在亞洲以外的博物館中,該博物館是專門收藏亞洲藝術品博物館中規模最大、藏品最多的。這裡收藏有來自中國、日本、朝鮮、印度尼西亞等亞洲國家和地區的各類藝術珍品15000多件,而作為館藏重點,收藏在這裡的中國瓷器有2000多件,玉器有1200多件,青銅器有800多件。
  • 亞洲最古老蜥腳類恐龍足跡驚現大足 恐龍在重慶生活至少1億年
    該成果指出,中國重慶發現了亞洲最古老的蜥腳類恐龍形跡,其成果也表明,恐龍在重慶地區至少生存了1億年並留下了大量的化石。這是華龍網記者今(20)日從重慶市地勘局208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獲得的獨家消息。受訪者供圖 華龍網發  華龍網記者了解到,重慶市地勘局208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瑞士巴塞爾自然歷史博物館、日本東京學藝大學、自貢恐龍博物館、加拿大埃爾伯塔大學和德國古生物博物館等單位合作研究的成果近日發表在SCI雜誌《Swiss Journal  of Geosciences》上。
  • 廣安也有恐龍?當地疑似發現恐龍骨骼化石
    黎繼飛告訴記者,早年他曾在廣東珠海市打工,期間在珠海市博物館參觀時看見恐龍化石,心中就在想廣安是否存在恐龍化石,從此一發不可收拾的成為了「恐龍迷」,在電視上學習化石的認識和保護知識。今年5月底,他從朋友處得知,永興村2組羅家山的一處工地發現一些東西,疑似恐龍化石。
  • 遼寧古生物博物館下月開館 到沈師免費看恐龍
    2007年正式動土建工的遼寧古生物博物館即將與市民正式見面。3月31日,瀋陽師範大學透露,建於沈師院內的遼寧古生物博物館將於今年5月21日正式開館,該館計劃將向市民免費開放,曾經參展「2010上海世博會」的沈師發現的「赫氏近鳥龍」也將作為本館明星一展風採。
  • 四川發現「迅猛龍」足跡 為亞洲最大恐爪龍足跡
    四川發現「迅猛龍」足跡 為亞洲最大恐爪龍足跡 2016-01-22 10:41:28來源:成都商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魏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