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四川頻道訊:據華西都市報報導,說它豪華,它沒有堂皇的建築,華麗的裝修,甚至沒有完善的安保設備。但從恐龍化石標本的擁有量和珍貴程度來講,它絕對豪華,引得不知有多少中外恐龍專家、博物館垂青。
然而大部分時間,這裡靜悄悄的。那些沉寂了幾千萬、上億年的恐龍以及品種繁多門類齊全的古生物化石和巖石標本似乎在延續著孤寂。昨日,我們來到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在感嘆成都人有「福氣」的同時,又為大多數人對其無動於衷而嘆息。
「長頸恐龍」全國唯一
推開博物館門,一排巨大的骨架「撲面」而來,它們大小不一、形態各異,這是發掘於四川各地的恐龍化石。展館右側,矗立著一副巨大的恐龍骨架,「合川馬門溪龍」幾字頗為耳熟,一番思索,才想起曾在中學課本中讀到過。
眼前的合川馬門溪龍宛如小山一般,體形高大雄健,僅其頸部就比一輛公共汽車還長。據博物館館長李奎教授介紹,合川馬門溪龍從頭頂到尾尖全長達22米,身高3.5米,估計它活著的時候體重可達40-50噸,其最大特點就是頸部特別長,有19個頸椎。到目前為止,它是人類發現的頸部最長的恐龍。
李奎教授稱,當時拼裝時,合川馬門溪龍的每一塊骨骼化石都裝得很緊密,其活體體格還比現在要大許多。
偶然挖出「亞洲巨龍」
隨意翻開一本介紹恐龍的書籍,都可以不費力地找到關於合川馬門溪龍的介紹。它是目前亞洲發現的骨骼較完整的恐龍化石中體形最大的一個,被眾多古脊椎動物研究專家稱為中國恐龍的驕傲。
這舉世聞名的龐然大物在1400餘萬年後重見天日,緣於一次地質勘探的偶然發現。1957年初,四川石油管理局一地質隊前往合川進行石油與天然氣勘探。在太和鄉古樓山時,地質工人侯騰雲突然發現紅色的巖層中有一塊白色的石塊與周圍的巖層迥異。那塊石塊越看越像動物的骨骼,他情不自禁地大聲喊起來:「快來看呢,這裡有恐龍化石!」
挖掘工作持續進行了幾個月,直到5月初,一具完整的恐龍化石骨架終於展現在人們面前。合川發現完整恐龍化石骨架的消息很快傳遍了大江南北,中國科學院、全國各地博物館的研究人員絡繹不絕地前來考察。
幾十箱化石被復原
鮮為人知的是,馬門溪龍從被挖掘出土,到最終震驚世界,卻還經歷了多位科學家的妙手回春。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前館長、著名古脊椎動物專家何信祿是最早研究馬門溪龍的專家之一。昨日,這位年近80歲的老者,望著曾經相處過無數日夜的馬門溪龍,一一追憶往事。
據何老介紹,馬門溪龍化石挖掘出來後,被裝在幾十件大箱子裡送到四川省博物館存放。但當時人們只是猜測它體形巨大,誰也不知道它到底大到什麼程度,拼裝出來究竟是啥樣。「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當馬門溪龍因省博物館改建而轉存到成都地質學院(成都理工大學前身)時,它仍然只是幾十個大箱子。」
何信祿和幾位同事討論後認為,應將恐龍化石重新復原,這樣才能實現更多的科研價值。經過他們的爭取,1964年,這「幾十個大箱子」被送到北京中國科學院古脊椎研究所。
「克隆」真龍難辨真偽
隨即,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有著「中國恐龍研究第一人」之稱的楊鍾健教授親自掛帥,對這些恐龍化石進行了研究、拼裝。
馬門溪龍很快以亞洲最大的完整恐龍化石震驚了世界,時任中科院院長的郭沫若先生親筆題寫了「馬門溪恐龍」。在北京呆了幾年後,馬門溪龍被送回老家成都地質學院。
不久後,上海籌建古動物史展廳,兩位手藝高超的制膜師傅來到成都「克隆」馬門溪龍。何信祿回憶道,花了近一年的時間,複製出了一條惟妙惟肖,一般人難辨真偽的馬門溪龍。1972年展廳開放,當天就接待了1萬多名觀眾。不久後,中科院也派人來成都複製了兩條馬門溪龍。
「假龍」風光遊遍世界
這條長達22米的龐然大物多次遠赴日本、中國香港、義大利、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展出,並與前蘇聯的衛星一起成為世博會上僅有的兩個被指定參賽項目。1991年,「克隆版」馬門溪龍應邀到義大利羅馬等四城市巡展兩年,上海一些中學生聯名向市政府寫信反映情況,使恐龍提前結束任務返滬和觀眾見面。
何信祿動情地說,在世界各地風光無限的馬門溪龍,都只是由石膏做成的複製品,而真正的馬門溪龍,從北京送回來後,幾十年間卻一直靜靜地呆在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內,與它的同伴許氏祿豐龍、開江巴蜀龍、多齒鹽都龍等在一起。
「神物」曾被長久供奉
展館正中的一個玻璃櫃中,一塊黑褐色、透出點點微光的石頭並不起眼,它既沒有水晶石晶瑩、孔雀石璀璨,更沒有祖母綠華貴,但就是這塊不中看的石頭,卻吸引了不少國內外科研機構人員前來考察,有人甚至想出重金換取其中一小塊而不可得。它為什麼有這樣大的魅力?這還要追述到4個世紀以前的一天……
公元16世紀的一天夜晚,現四川隆昌縣地界,天空突然出現一道耀眼的光點,隨即一束強光掠過漆黑的夜空,直墜縣城北郊附近,巨大的響聲頓時驚徹數裡,「上天賜予神物」的消息很快在縣城內外不脛而走……傳說就這樣延續了數代人,約200年後,清乾隆25(1761)年,終於有人在縣城北郊約5華裡的道觀坪附近挖掘出這一「神物」———原來是一塊怪石,當時深埋於泥土之中,見天時呈黑褐色,通體發光,比一般石頭堅固許多。當時還無人聽說過隕石,於是它被人供奉起來……上述事件被當時的縣誌記載下來,並為其命名為「紫巖」。但關於它被發現前的傳說,如何被發現,後來被供奉在宗廟祠堂中還是其它地方,都無法從寥寥數筆的記載中予以考證。
土煉鋼爐險毀寶貝
1972年,何信祿偶然聽人說起隆昌縣文化館內有這樣一塊奇石後,立即感覺到這可能是一塊極有科研價值的隕石。30餘年後,何信祿回想當時的情景仍猶在眼前:「我第一眼看到它時,它正被丟棄在一塊天井裡,被當作『破四舊』的對象遭到唾棄,可能是由於其異常堅固的原因,才沒有同其它一些文物那樣被破壞。」
據當地政府官員回憶,這塊石頭因為重,看上去就像普通鐵塊,大煉鋼鐵時還被投入土煉鋼爐,由於溫度不夠,隕石才沒有被熔化。何信祿立即與當地文館部門商量。沒費多大功夫,就將「怪石」帶到成都地質學院後,這塊罕見的隕石經專家鑑定為由鐵鎳元素組成的隕石,並被正式命名為「隆昌鐵隕石」。
據已退休的博物館前任館長宋華兵教授介紹,「隆昌鐵隕石」錐高46釐米,長44釐米,寬20釐米,重量足有158.5公斤,屬於一種鐵鎳合金,比重相當高。它表面光滑、中後部布滿凸坑,證明它在隕落前曾遭受過長期衝蝕。它是目前我國博物館中最大的一塊鐵鎳隕石。鐵鎳隕石在國際上價值甚至以克來計算,以前曾有不少國內外博物館出高價錢想購買一小塊鐵隕石,但館方考慮到保證其完整性,並未同意。
成都首隻大象「坎贊」
在館舍一隅,一隻大象的骨架藏身在一群恐龍骨架中,顯得頗為渺小,但它卻有著一段坎坷的身世。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成都動物園還坐落在如今百花潭公園時,園內起初並沒有大象。而搬遷到昭覺寺現址不久,一隻大象突然出現了,消息傳開,成都市民接踵而至,一時間動物園人滿為患。
蔡開基教授介紹說,新中國成立後,它是來到成都的第一隻大象。據了解,這隻名叫坎贊的大象是上世紀六十年代越南國家主席胡志明訪問中國時,送給毛澤東的國禮。坎贊最初在北京動物園生活,後來被轉送到成都動物園。1983年底,坎贊因誤食小南瓜過量而中毒身亡,死時年僅19歲,還處在少年期。
當時博物館正愁缺少一具大象標本,博物館工作人員立即趕到成都動物園,坎贊的骨架已被拆散泡在動物園石灰水池裡脫脂。學校花了大約3000元錢買下它的骨架,隨後工作人員拼裝骨架又花了1個多月時間。李奎介紹說,這頭亞洲象隱身成都已達30年,它不僅是珍貴的標本,也是中越關係的見證。
藏寶名列大學之首
除了這些寶貝,作為地質類大學的博物館,館內隨處可見美輪美奐、巧奪天工的各類奇石、化石。國寶級化石大竹重慶魚栩栩如生,圖紋俱佳的圖紋石、巧奪天工的礦物晶體石、記錄地球滄桑的各類古生物化石……讓人目不暇接。
一位館員說,每一塊石頭後面都有一段歷史,來自珠穆朗瑪峰的巖石標本是鄔宗嶽用生命換來的,1975年,他在攀登珠峰時不幸遇難。這些化石、巖石標本不知道凝聚了幾代師生、地質人員的心血,其中也不乏海內外人士的捐贈,包括本報記者劉建從世界六大洲最高峰採集回來的巖石標本。
藏品如此之多的博物館,身世自然不一般。博物館館長李奎感慨地介紹,博物館1960年建館時僅有少許東拼西湊而來的礦石。在幾代教師努力下,博物館逐步發展成為一座在國內外頗具影響、中國西部最大、全國高校最大的自然博物館。目前館藏標本6萬多件,其中世界級、國寶級精品、珍品眾多,如:館藏30多具珍貴的恐龍化石骨架標本,在數量上和種類上均居中國各大學博物館之首。
40年彈指一揮間,館舍的舊式閣樓雖幾經修補、粉刷,仍不減其厚重的歷史韻味,這不為人知的展館,卻記載了我國自然科學起步時期的點點滴滴,記錄了老一輩科研人員那艱苦鑽研的歲月,記載了這座城市已被封存的往事……
由於一些展廳已被改做辦公室,許多寶貝都被封存了起來,但不久後新的博物館就將落成,或許到那時,這些凝結了無數人心血,如今擁擠在狹小展廳中的寶貝們,將不再被冷落。(記者 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