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大家已經基本接受了這樣的觀念:
宇宙並不是從來都是這個樣子的,而是一直在演化,其中的天體也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的過程。
那麼,現在宇宙中那些我們熟知的發光天體:恆星、星系、黑洞等等,它們最早是怎麼來的呢?我們的銀河系非常古老,其中最老的恆星有一百多億歲。宇宙中最早的發光天體必然形成於更早的時期,那時的宇宙還是一個小孩兒。
圖1:宇宙的演化歷史。宇宙的年齡約137億年,第一代發光天體大概形成於宇宙年齡在幾千萬年到幾億年之間,在這之前宇宙經歷了一段所謂「黑暗時期」(圖源:NASA)
第一代恆星
圖2:左圖,第一代恆星的藝術想像圖;右圖,銀河系的藝術想像圖。早期宇宙中,一個小質量的暗物質暈裡往往只能形成一個或幾個恆星,而現在的宇宙裡,單單我們銀河系中就有多達1000億顆恆星(圖源:左圖https://kipac.stanford.edu/media/first-starlight,右圖NASA/JPL-Caltech)
圖3:數值模擬給出的第一代恆星超新星爆發之後的情形。這個超新星的前身恆星的質量為200倍太陽質量,總共釋放了約1052爾格的能量。一顆這樣的超新星爆發,拋出的物質傳播的距離就可以達到銀心到太陽距離的約四分之一(圖源:Greif等人2008年的研究論文)
圖4:詹姆斯·韋伯望遠鏡(JWST)的探測範圍可以達到紅移約20,有可能捕捉到第一代恆星的信息(圖源:NASA)
第一代星系
第一代黑洞
圖5:黑洞是一種依然神秘的天體。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有的很安靜,幾乎不發出任何輻射,有的則非常活躍,不斷吞噬周圍的物質,發出劇烈的輻射。目前人們依然沒有弄清超大質量黑洞的起源(圖源:NASA/JPL-Caltech)
圖6:兩種第一代黑洞形成的途徑,上為第一代恆星死亡之後形成的恆星級黑洞,下為直接坍縮形成的中等質量黑洞(圖源:張萌後期處理)
文章來源:科普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