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索宇宙奧秘,了解宇宙背景輻射被證實為黑體輻射
曾經有人提出,兩個光子之間的平均距離僅與宇宙規模成正比,那麼與兩個典型星系之間的平均距離成正比。但是宇宙紅移效應是隨著宇宙膨脹,所有光線的波長將被「拉長」;因此,任何單個光子的波長也僅與宇宙規模成正比。
-
黑洞爆發可能性不大 地球很安全
論文第一作者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天文學家圖安道(Tuan Do)表示:「最初,我們以為觀測到的是「S星」中的S2,因為我們從來沒有見過人馬座A*發出如此巨大的光亮。」 但接下來的觀測顯示,這次光變有反覆不定的特徵,並非來自S2星,天文學家因此斷定它發生於黑洞人馬座A*。
-
哈佛大學解讀宇宙微波背景輻射B模偏振
馬克·卡米奧庫斯基是最初對宇宙微波背景B模偏振進行計算的宇宙學家之一,這位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教授評價說,這一發現如同暗能量、宇宙微波背景一樣,是幾十年才有一次的重大發現。 從科學上看,它首先驗證了暴漲理論的正確性。大爆炸之後38萬年時,輻射首次得以在宇宙中自由穿行,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便是那時留下的痕跡。
-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發現超大質量「雙黑洞」(圖)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發現超大質量「雙黑洞」(圖) 2015-09-01 09:00:45來源:北京青年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宋宇晟 近日,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研究人員陸由俊、閆昌碩和合作者發現在最近的類星體Markarian 231中隱藏著超大質量雙黑洞,此番首次用「連續譜」的特徵方法發現的證據確鑿的雙黑洞,為人類在宇宙中尋找雙黑洞系統指出了新方向。該項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國際期刊《天體物理雜誌》上。 在理論上,在標準冷暗物質宇宙模型中,星系合併就不可避免地產生超大質量雙黑洞。
-
我們發現了宇宙早期的超級黑洞和最亮類星體
遙遠宇宙中擁有巨大黑洞的類星體示意圖。圖片製作人:李兆聿(上海天文臺);背景圖片來源於NASA/JPL-Caltech和Misti Mountain Observatory。隨後,我們又申請利用3臺國外望遠鏡對這個類星體進行近紅外光譜觀測,儘管一波三折,但最終得到了質量非常好的近紅外光譜。利用近紅外光譜中的發射譜線,我們可以比較準確地估計出這顆類星體中心黑洞質量為120億太陽質量。在與其它高紅移類星體進行比較後,我們確信我們發現的這一類星體是宇宙早期黑洞質量最大的最亮類星體!它的黑洞質量和光度比以前發現的高紅移類星體都要大至少4倍。
-
普朗克衛星與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上)
宇宙中自由電子的數密度急劇減少,光子和自由電子的散射機率驟減,光子的平均自由程大幅度增加,宇宙變得透明起來。最後,完全失去與自由電子碰撞機會的光子便從熱平衡系統中退耦出來,開始自由傳播。這便是今天觀測到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它是目前能探測到的最古老的輻射。CMB攜帶了豐富的宇宙學信息。這些極早期的信息,可以精確地限制宇宙中物質的組分、宇宙的年齡和幾何性質等。
-
穿越宇宙末日的黑洞
這些黑洞自從137億年前就在宇宙中遊蕩了,其中質量較小的可能會由於釋放出霍金所預言的黑洞輻射而逐漸縮小,最後在劇烈的伽馬射線暴發中徹底消失。而質量較大的則可能一直存活到現在。原初黑洞在過去曾經只是理論上的設想,不過天文學家最近的一些發現在某種程度上證實了它們的存在。天文學家發現有些極其遙遠的黑洞周圍完全不存在塵埃。
-
研究推測「過量」正電子可能源於暗物質
新華社華盛頓11月18日電(記者林小春)一個讓物理學家困惑近10年的問題是,那些經過地球上空的正電子數量超出人們預期,這些「過量」正電子來自哪裡?美國最新一期《科學》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這種所謂「正電子超出」現象可能源於暗物質。 正電子是電子的反粒子,是一種反物質。
-
當我們說宇宙背景輻射的溫度是3K時,意味著什麼?
黑洞附近溫度極高,最強輻射的波長極短,屬於X射線的範圍內。像我們的太陽這樣的恆星,輻射的能量主要在可見光區域,而像行星這樣溫度較低的物體則發射不可見的紅外輻射。現在,宇宙大爆炸遺留下來的「背景輻射」可以從各個方向觀測到,將觀測到的宇宙背景輻射的輻射強度隨波長的變化繪製成圖,你會發現,它與溫度在2K到3K之間時的黑體輻射曲線相匹配。簡單的回答是,這是實驗者在測量宇宙微波背景光子的波長(通過名字不難猜到,測量的輻射多位於微波波段)。通過以下式子,可以通過輻射的波長計算得到光子能量:E=hc/ λ。
-
「中國地基大口徑光學紅外望遠鏡的科學與技術發展戰略」香山科學...
5月24日至25日,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承辦的主題為「中國地基大口徑光學紅外望遠鏡的科學與技術發展戰略」的香山科學會議第562次學術討論會在南京召開,來自全國各大天文單位的60多名專家強烈呼籲國家「十三五」期間儘快立項建設中國大型光學紅外望遠鏡。
-
哈佛科學家發現宇宙超級黑洞「鼻祖」
但是還沒有到達可演化出形成巖質行星和生命分子的階段,科學家認為第一代類地行星應該在大爆炸後60億年左右,相比較於地球的45億歲年齡,這個時間段並不長。在宇宙存在的這麼長的時間內,外星人可能出現於任何一個時段,他麼是否文明高度發展或者根本還沒有誕生,這些都非常有可能。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暗物質是構成宇宙很大一部分的神秘物質成分。
-
宇宙中的那些第一代發光天體
那麼,現在宇宙中那些我們熟知的發光天體:恆星、星系、黑洞等等,它們最早是怎麼來的呢?我們的銀河系非常古老,其中最老的恆星有一百多億歲。宇宙中最早的發光天體必然形成於更早的時期,那時的宇宙還是一個小孩兒。
-
科學家擬建造全新設施 研究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這項名叫「宇宙微波背景4階段實驗(CMB-S4)」的新計劃,由美國能源部和美國科學基金會指派的專家團草擬。根據初步設計方案,新設備由位於南極和智利兩地的3個6米口徑望遠鏡和14個0.5米口徑望遠鏡組成,建成後靈敏度將是現有地面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實驗的100倍。 如此靈敏的觀測設備,成本當然不容小覷。
-
黑洞究竟有多黑?——黑到能從宇宙背景輻射中吸收能量!
黑洞是非常理想的黑體,「黑」體現在黑洞的溫度上,一個太陽質量大小的黑洞,霍金輻射溫度約為10^-8K,就算放到星際空間中,黑洞都能從宇宙背景輻射(溫度2.7K)中吸收能量。黑洞也是具有溫度的,對史瓦西黑洞來說,黑洞的溫度將和質量成反比,黑洞的質量越大,輻射溫度反而越低;黑洞對普通物質是只進不出,唯有通過霍金輻射,黑洞才會損失質量。
-
宇宙背景輻射是奇點黑洞存在過的證據,並不是大爆炸的餘暉5-1
宇宙背景輻射球的中心有中心引力場影響!這個中心引力場是什麼?奇點黑洞!而這類深空微波背景圖通常被解釋為大爆炸的餘暉(雖然這句解釋是錯誤的......)。也就是大爆炸之後的中心區域的剩餘微波的影像。中心紅色區域將很狹窄,而周邊紅色區域將彌散消失,形成如無信號的電視雪花一樣均勻的背景輻射圖,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宇宙背景溫度的來源。那麼,這個中心輻射背景到底是奇點大爆炸的餘暉?還是奇點黑洞的微波輻射圖呢?西方物理界的態度很一致,統一口徑說這是奇點大爆炸的餘暉。
-
Maunakea天文臺發現三對合併的超大質量黑洞
圖片來源:Silverman等人夏威夷毛納基亞(Maunakea)--兩個正在合併的星系之間的宇宙之舞是一個罕見的發現,每個星系都包含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該黑洞會迅速吞噬大量物質,從而產生一種被稱為類星體的現象。
-
宇宙學面臨危機了:新數據表明宇宙膨脹速度,超出了理論預測
由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領導的一組天文學家獲得了新數據,表明宇宙正在以比預期更快的速度膨脹。這項研究是在一場關於宇宙膨脹速度的激烈辯論之後進行;到目前為止,測量結果仍然不一致。該小組對哈勃常數(宇宙膨脹率)的新測量涉及一種不同方法,天文學家使用NASA哈勃空間望遠鏡(HST)和W.M.Keck天文臺的自適應光學(AO)系統相結合來觀察三個引力透鏡系統,這是第一次使用地基AO技術獲得哈勃常數。
-
宇宙學面臨危機了:新數據表明宇宙膨脹速度,超出了理論預測!
該小組對哈勃常數(宇宙膨脹率)的新測量涉及一種不同方法,天文學家使用NASA哈勃空間望遠鏡(HST)和W.M.Keck天文臺的自適應光學(AO)系統相結合來觀察三個引力透鏡系統,這是第一次使用地基AO技術獲得哈勃常數。
-
宇宙學面臨危機了:新數據表明宇宙膨脹速度,超出了理論預測!
該小組對哈勃常數(宇宙膨脹率)的新測量涉及一種不同方法,天文學家使用NASA哈勃空間望遠鏡(HST)和W.M.Keck天文臺的自適應光學(AO)系統相結合來觀察三個引力透鏡系統,這是第一次使用地基AO技術獲得哈勃常數。
-
黑洞照片背後還有哪些疑問?專訪國家天文臺宇宙暗物質暗能量組首席...
封面新聞記者 柳青北京時間4月10日晚9點,全球首張黑洞影像公布。黑洞被譽為宇宙中最神秘天體——自身不發光,難以直接探測,密度大到連光都無法逃逸。而在10晚間公布的照片中,一個全黑背景下的橙紅色的光環呈現在世人面前,這就是黑洞的樣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