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太陽自身可以發光外,茫茫的宇宙中還有哪些星球會發光呢?

2020-12-04 天文在線

在我們太陽系內,除了太陽自身可以發光外,其它天體都是來自太陽光的反射而發光的。天體自身發光源自於其內部的核聚變,從內部釋放出光子,因而我們可以看見它發光,這樣的天體我們統稱為恆星。宇宙中有非常多的恆星,這些天體都會發光。

在地球上,我們晚上所見的滿天繁星,大多數是可以自身發光的恆星。在我們肉眼範圍內(暗於6.5等),大約有3000多顆,加上腳下看不見的,總共差不多6000多顆。而且這些恆星大多數位於銀河系以內,因為遙遠,所以一些河外星系需要藉助望遠鏡觀賞。當你藉助望遠鏡觀賞的時候,你會發現在一個小小的區域就可以看見很多的恆星。

月亮、小行星、彗星、人造衛星等等這些都是由於太陽光反射引起的發光,而非自身發光。自身發光屬於恆星的範疇,比如我們的太陽,由於大質量所產生的引力,導致其核心啟動了核聚變。核聚變的能量是由一系列被稱為質子-質子鏈反應的過程產生的,在質子﹣質子鏈反應中會產生光子。然後艱難的抵達太陽表面,以可見光波段的形式令我們肉眼可見。

假色影像的太陽,它是最接近地球的G型主序星。圖:NASA/SDO (AIA)

宇宙中有多少顆恆星?

恆星在宇宙中的分布是不均勻的,但通常會與星際氣體和塵埃一起運動,這被稱為星系。一個典型的星系,其數目就包含數千億顆恆星,然而在可觀測的宇宙中有超過1000億(10的11次方)個星系,因此宇宙中的恆星數量是驚人的。2010年,對可觀測宇宙中恆星數量的一個估計是3×10的23次方個。人們常常認為恆星只存在於星系中,但現在我們已經發現星系之間的空隙區域也存在大量的恆星。

這張圖中的藍色恆星是所謂的藍掉隊星,它們是出現在赫羅圖上的左上角。圖:Francesco Ferraro (Bologna Observatory), ESA, NASA

當你在夜空中看見一顆亮星時,它或許是2顆甚至3顆以上的,因為亮度或視角的關係,我們只能看見一個亮點。一個多合星系統是由兩個或多個恆星由於引力作用而相互環繞的。最簡單和最常見的多合星系統是一個雙星系統,但也發現了三顆或更多顆恆星的系統。由於軌道穩定性,這種多合星系統通常被組織成雙星的分層集合。更大的恆星群被稱為星團。這些星團包括只與少數恆星的鬆散恆星組合的星團,以及擁有數十萬顆恆星的巨大球狀星團。這樣的系統會圍繞它們的主星系公轉。我們在晚上看見一個酷似問號形狀的,就是一個星團,名為昴星團,它是由7顆明亮的恆星組成的。

肉眼可以看見的獅子座(已添加星座連線)。圖:Till Credner

宇宙有哪些星球看不見?

黑矮星

黑矮星理論上是一種恆星殘骸,是白矮星已經充分冷卻到不再發出任何顯著的熱或光的一種狀態。因為理論計算得出白矮星達到這個狀態所需的時間比宇宙當前的年齡(138億年)還要長,所以我們預計當前的宇宙中不存在黑矮星這種恆星,但是白矮星的最低溫度將是我們可以觀測到它的一種極限值。

「黑矮星」這個名字也用來指那些質量不足以維持氫核聚變的天體。這類天體的質量一般為小於大約0.08倍的太陽質量。這些天體現在通常被稱為棕矮星,這個術語來源於20世紀70年代。黑矮星不應與黑洞,黑星或中子星混淆。

黑洞

黑洞是大質量恆星最終演化的結果,其嚴格來講是一個時空區域,表現出的引力效應極為強大,以至於任何粒子和電磁輻射都不能從中逃逸出去,當然也不能從其內部逃逸,就連宇宙中最快速度的光也不能倖免。 廣義相對論理論認為,足夠緻密的質量可以使時空扭曲,從而形成黑洞。無法逃脫的區域邊界被稱為事件視界。雖然事件視界對穿過它的物體之命運和環境有巨大的影響,但是實際上其局部似乎觀測不到理論上所能檢測到的任何特徵。在許多方面,黑洞的作用就像一個理想的黑體,因為它不會反射光。此外,彎曲時空中的量子場理論預測事件視界會發射出一種被稱為霍金的輻射,具有與黑體的光譜相同的光譜,其溫度與其質量成反比。對於恆星質量的黑洞來說,這個溫度大約為十億分之一開爾文,這導致它基本上不可能被觀察得到。

質量達太陽10倍的黑洞之計算機模擬圖。圖:Ute Kraus

轉載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本文由天文在線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相關焦點

  • 宇宙中除了「恆星」可以發光外,難道就沒有其他發光「天體」了嗎
    其實關於「恆星」的介紹小編在之前的文章中也寫到過,但最近有許多網友私聊小編說:在宇宙中難道除了「恆星」可以發光外,就沒有其他「天體」可以發光看嗎?一開始小編是打算一個一個粉絲回復的,但當看到私聊的太多,小編也有些後怕,所以今天就儘可能的介紹一下,在宇宙中除了「恆星」以外,還有沒有其他「天體」可以發光。為什麼「恆星」可以發光關於「恆星」可以說是科學家與天文學家們了解的最基本的天體之一,而且距離我們最近的的一顆「恆星」也是,讓我們人類在地球上生存的根本之一,而這顆「恆星」就是我們都知道的「太陽」。
  • 太陽自轉嗎?多大的星球才能像太陽那樣發光
    太陽之所以赤道自轉較快、兩極旋轉較慢以及太陽表面的輪廓差異,其深層原因就是太陽對流層內部徑向線的輪廓造成的。好了關於太陽自轉的問題到此為止,下面回答下一個問題。二,多大的星球才能像太陽那樣發光?星球質量大,自身引力就大。在強大的自身引力作用下,星球就收縮,引力能轉化為內能,星球內部溫度逐漸升高,與此同時內部壓力越來越大,並以此來抵抗星球自身的引力,如果此時內部壓力和引力達到平衡,星球就不再收縮,那這個星球就不會成為恆星,因為它內部溫度和壓力還沒有達到熱核反應所需溫度。這當然是因為引力不夠大,不夠大的原因當然是它的質量不夠大。
  • 太陽為什麼會發光發熱?
    如果太陽沒有出現,地球上也就沒有了光和熱,首先人類會處於黑暗之中,能難會見到萬物的生長了。由此可見太陽是地球生物(尤其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關鍵,我們時時刻刻都離不開太陽的眷顧。既然太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那不斷探索宇宙奧秘的人類就會開始思考:我們的太陽為什麼會永久發光發熱呢?
  • 為什麼一些星球會發光呢?光的源頭是哪裡?漲知識啦!
    我們夜晚能夠在天上看到很多的星星在發光,這些所謂的星星中有衛星,有行星,但是更多的是恆星,他們能夠發光的原理是各不相同的。首先我們說衛星和行星。這些天體本身不會發光,而是靠太陽的反光來發亮。再比如說著名的「太白星」,就是太陽系中的金星,這也是一顆行星。而衛星和行星之所以能夠發光,主要是來源於太陽的反光(如下圖所示)。所以這些光的源頭是太陽。
  • 宇宙本質上是量子的:太陽只因量子物理而發光
    太陽將光和熱傳遞給地球,就像所有恆星在其行星上發光一樣。太陽是地球表面上絕大多數光、熱和能量的來源,正如我們所知,由於太陽的影響,地球才會充滿生命。在陽光直射下,它的光和熱能為地球上每平方米提供約1500瓦的恆定功率,足以使我們的星球處於舒適的溫度下,液態水可以持續存在於其表面。
  • 為什麼月亮會發光呢?地球會發光嗎? 看完後瞬間明白了!
    因為它們都是巖石天體,地球本身地核的聚變反應發出的光熱也都被自己外層的地幔和地殼擋住了,自身並不會發出光亮,而月亮作為地球的衛星,更是不具備聚變發光的這種恆星才有的能力。整個太陽系中,能夠自己發光的就只有太陽這顆恆星,所以太陽系才會叫做太陽系而不是地球系或者木星系,因為太陽是這個星系無可爭議的核心。
  • 物理故事-宇宙中有哪些天體?
    在遠古時代,人們可以在晴朗的夜空中看到許多明亮的星星,那時候在地球上,大部分地區都沒有現在這麼嚴重的汙染,因此那時候人類可以憑藉肉眼看到非常暗的光,而我們看見的這些星星就是宇宙中天體的光。那麼,什麼是天體呢?宇宙中又有哪些天體呢?天體是什麼呢?
  • 恆星能夠發光,但宇宙中最亮的光卻不是恆星發出的,而是黑洞
    宇宙寒冷而孤寂,如果說宇宙中還有一絲溫暖與熱情,那麼就要歸功於恆星了。恆星通過自身的核聚變產生了光和熱,給宇宙帶來了一分光明。在宇宙中,恆星是一種非常常見的天體,僅銀河系之中就有數千億顆恆星,而每一顆恆星都會給一定的區域帶來光與熱,太陽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因為太陽的光和熱,地球才能夠如此生機盎然。宇宙中大部分的光亮都來自於恆星,但宇宙中已知的最亮的光卻並不是由恆星所發出的,而是來自一個黑洞,也就是已知宇宙中最大的黑洞TON618。黑洞是什麼?黑洞會發光嗎?它是怎麼來的?
  • 當宇宙磁力耗盡,世界沒有磁力,太陽不再發光,世界會怎樣?
    有了磁場才讓物質結合在一起,太陽才會發光發熱,如果在未來宇宙中磁力消耗殆盡,星星不再發光,天空一片黑暗,到那時世界會怎樣?是磁場還是引力?這不是一個問題!恆星開始發光中心的恆星形成早期也是一顆巖石質天體,但隨著質量增加逐漸讓氫元素與氦元素也無法逃逸,最終這顆龐大的氣體星球中心突破了氫的核聚變溫度,中心開始由核聚變輸出巨大的能量!漸漸讓整顆恆星變成了一個等離子大球!
  • 當宇宙磁力耗盡,世界沒有磁力,太陽不再發光,世界會怎樣?
    有了磁場才讓物質結合在一起,太陽才會發光發熱,如果在未來宇宙中磁力消耗殆盡,星星不再發光,天空一片黑暗,到那時世界會怎樣?恆星的發光會產生強烈的恆星風(高能帶電粒子),會驅散恆星周圍的星雲積盤,而周圍如果產生了行星也會在自身引力作用下清理軌道
  • 恆星都是會發光的天體嗎?並非如此!恆星可分6類,有2種不會發光
    我們都知道恆星是宇宙中會發熱發光的天體,那麼像黑洞這樣的不發光的天體,還是不是恆星呢?且聽我為大家道來。恆星是可以分成不同的階段的,但要解釋這個問題,又必須解釋一下恆星的形成,恆星產生於星雲之中,宇宙中的星雲都是大體積氣體雲,它會由於自身物質分布的不均勻而導致引力不穩定,從而造成局部凝聚性塌縮,大量的物質凝聚到一起,就形成了一顆星體。
  • 為什麼恆星會發光而行星不會發光?
    20世紀初,根據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推出了一個質量和能量的關係式,幫助天文學家解決了恆星為什麼會發光這一問題。原來,恆星內部溫度高達1000萬℃,物質處在這樣高的溫度下會發生熱核反應,由較輕的原子核聚變成為較重的原子核,在這個過程中損失一部分質量,同時釋放出巨大的能量。於是,這樣的能量由輻射的方式由內傳到外,從恆星表面發射至空間,使它們長期在宇宙中閃閃發光。
  • 宇宙中最亮的天體不是星球,也不是星雲或星系,而是類星體
    從地球的角度來看,萬裡無雲的夜空中除了月球最亮以外,大多數人從小就被教導說北極星是最亮最穩定的一顆星,如果不是在村莊鄉鎮,抬頭望天其實也就只能看到一顆北極星,可它相對於夜空來說太小了,小到讓人習以為常,那可是一顆星球,我們只用肉眼就可以看到的奇特天文現象。
  • 同樣都是天體,為什麼太陽會發光,地球卻不會?是誰點燃了太陽?
    在宇宙中其實無奇不有,宇宙中各種天體的劃分,主要的依據是質量。不同的質量會導致天體的一生完全不一樣的,即便同為恆星,質量不同,也會有不同的宿命;行星和恆星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因此,如果天體質量不到太陽質量的8%,那它最多只能是一顆行星,超過8%,就可以產生核聚變反應,發光發熱,就是一顆恆星。
  • 宇宙中星球的顏色多到超出你的想像,太陽系內竟然還有粉色星球
    宇宙中存在著無數的天體,而不同的天體由於其組成成分不同,向外輻射的電磁波波長也不一樣,從而就會呈現出不同的顏色。關於星球顏色宇宙中各種星球的顏色,多到超出你的想像。比如恆星,由於恆星是自身能夠發光發熱的天體,都是能夠向外輻射電磁波的天體,其表面顏色取決於它的表面溫度,溫度越低,顏色越偏紅,溫度越高,顏色越偏藍。恆星的顏色根據溫度大概可以分為四種,表面溫度由低到高分別呈現紅色、黃色、白色和藍色。
  • 我們所知道的「月亮本身不發光,發光的是太陽」,如何才能能更好的...
    請回答下面的問題:1.什麼是「發光」?也就是說,天體發光(輻射)的機制是什麼?2.如何判定月亮(太陽)是獨立發光還是反射光?有沒有什麼現象必須要用月亮反射光/太陽獨立發光來解釋?除了這種思路之外,是否可以通過地球上的接收器(眼球、CCD、光譜儀等)直接分析天體的輻射來判斷?也就是說,獨立產生的輻射與反射的輻射,輻射特徵是否存在可觀測的差異?
  • 茫茫宇宙中,科學家如何掌握系外恆星與地球的距離?
    但要知道這個尺度放到宇宙中就猶如一顆沙子一般渺小。在茫茫宇宙中,尺度變大,科學家是如何掌握恆星與地球的距離的?古老的測距方法:三角視差法早在中世紀的航海時代,由於測距技術不發達,沒有雷達。在海上,就很難實時記錄遠處島嶼與自己的距離。
  • 假如太陽停止發光發熱,人類的時間就只剩下八分鐘了嗎?
    假如太陽僅僅是停止發光發熱的話,人類不過是在8分鐘後看不到陽光而已,生死存亡時刻的話,還早呢,怎麼說也得撐上幾個月不是嗎?所以,太陽為什麼會停止發光發熱才是這個問題的關鍵!其實要說明下的是,曾經在太陽發光原理有點搞明白之後,天文學家抱著計算稿發呆,因為計算證明太陽上不可能達到聚變條件,一度十分尷尬,幸虧後來喬治·伽莫夫推導出現在所謂的伽莫夫因子,給出了兩個原子核足夠接近時的強作用力可以克服庫倫障壁達到聚變條件的可能,儘管可能性極低,但鑑於太陽內核高溫高壓以及無數的質子,讓這可能成為了現實。
  • 在別的星球看地球,是否也像星星一樣會發光呢?
    人類能夠看到的太陽系內的星球,比如金星、火星、月亮、水星、木星等距離地球較近的星球都可以很容易看到。而一些距離地球遠距離的星球,比如海王星、天王星就看不到。且人類看之所以看到這些星球,是因為它們本身不發光,但可以反射太陽的光。
  • 璀璨星河浩瀚宇宙中,我們都是發光的存在,一場深邃的藍色婚禮
    光年之外每個人都是浩瀚宇宙裡獨孤發光的星體存在於無數相似的星辰中當我們發現彼此便想改變軌跡走向以前喜歡滿天的星星,現在喜歡看月亮,還很喜歡看萬物都靜下來的夜晚,就像一個無聲的懷抱,對比起以上說的,我更喜歡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