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本身不發光,發光的是太陽」。這是一條人類已經掌握的知識,對應著大自然的一處細節。這樣的知識數目繁多,標誌著人類知識資料庫的龐大,人類探索未知的艱辛和輝煌,也說明了大自然的複雜和豐富多彩,稱其為」無限多的「並不算誇張。但是,這樣的知識,真的是「一點即明」嗎?
請回答下面的問題:
1.什麼是「發光」?也就是說,天體發光(輻射)的機制是什麼?
2.如何判定月亮(太陽)是獨立發光還是反射光?有沒有什麼現象必須要用月亮反射光/太陽獨立發光來解釋?除了這種思路之外,是否可以通過地球上的接收器(眼球、CCD、光譜儀等)直接分析天體的輻射來判斷?也就是說,獨立產生的輻射與反射的輻射,輻射特徵是否存在可觀測的差異?人類的科技樹升到哪一級才有可能做出這種判定?
3.月亮是如何反射光的?鏡面反射還是漫反射?如何測量月亮的反照率?從反照率中可以得到哪些月面信息?
4.太陽是如何獨立發光的?發光對應著能量釋放,太陽要想持續的獨立發光,必須有穩定的能量供應。能量供應機制是什麼?是什麼能源讓太陽維持數十億年的持續發光?太陽會像一堆火那樣燒完嗎?太陽如果燒完,是像火堆那樣漸漸熄滅,還是像點著的汽車那樣爆炸?
5.為什麼月亮不能獨立發光而太陽可以?是因為月亮的物質構成中不存在某些太陽只有才有的「燃料」,還是有「燃料」但不具備點著的環境?月亮曾經獨立發光過嗎?月亮與太陽之間的物質構成存在差異的原因是什麼?假設可以在維持月亮的物質構成和密度的前提下,把月亮放大到太陽大小,月亮會像太陽一樣燃燒嗎?這樣的「超級月亮」的歸宿是什麼?
在看到「月亮本身不發光,發光的是太陽」這句話時,如果你沒有根本想過以上任何一個問題,那麼,這句話對你就沒有任何意義。它不過是一個命題,一種詮釋,一個斷言,「蘇格蘭的綿羊是黑色的」一類的斷言。它與你無關。它描述的對象你並不關心。你信任這句話,接受了它,不過是因為書本或他人的權威讓你信服,而不是出於任何理性的思考。這句話本身是人類所掌握的知識,但是,它不是你的知識。這樣,採取跟福爾摩斯一樣的態度是明智的。
我們在科學上所關心的事物,具有無數形式和許多屬性。舉例來說,假如我們站在岸邊眺望大海,將會看到:這裡有海水、拍擊的浪花、飛濺的泡沫以及洶湧的波浪,還有太陽、光線、蔚藍的天空、白雲以及空氣的流動——風;在海邊有沙粒,不同色紋和硬度的巖石;在海裡浮遊著生物,此生彼滅;最後,還有我們這些站在海岸邊的觀察者;甚至還有幸福和懷念。在自然界的其他場合,難道不也同樣出現如此紛繁複雜的事物和影響嗎?無論在哪裡,到處都是這樣錯綜複雜和變化無窮。好奇心驅使我們提出問題,把事物聯繫起來,而將它們的種種表現理解為:或許是由較少量的基本事物和相互作用以無窮多的方式組合後所產生的結果。
例如,沙粒和巖石是兩回事嗎?就是說,沙粒只不過是大量的細小石塊嗎?月亮是不是一塊巨大的巖石呢?如果我們了解巖石,是否就能了解沙粒和月亮呢?風是否與海洋中的水流相似,就是一種空氣的流動?不同的運動有什麼共同特徵?不同的聲音有什麼相似之處?究竟有多少種顏色?等等,等等。我們就是試圖這樣地逐步分析所有的事情,把那些乍看起來似乎不相同的東西聯繫起來,希望有可能減少不同類事物的數目,從而能更好的理解它們。
創立物理理論的目的本身就是為了把大量的科學事實有序的連結起來,指出它們背後的因果關係,抽象出更簡短的圖式來描述更多的大自然的細節。脫離細節知識的物理理論是沒有意義的,即使是相對論和量子力學這樣迥異於現實經驗的理論。
大自然是一個整體。科學事實(細節知識)從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通過理論框架與其他事實連結在一起。嘗試建立這種連結的過程就是加深理解的過程。
知識不是裝飾。理論不是教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