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所知道的「月亮本身不發光,發光的是太陽」,如何才能能更好的...

2020-12-05 易途

「月亮本身不發光,發光的是太陽」。這是一條人類已經掌握的知識,對應著大自然的一處細節。這樣的知識數目繁多,標誌著人類知識資料庫的龐大,人類探索未知的艱辛和輝煌,也說明了大自然的複雜和豐富多彩,稱其為」無限多的「並不算誇張。但是,這樣的知識,真的是「一點即明」嗎?

請回答下面的問題:

1.什麼是「發光」?也就是說,天體發光(輻射)的機制是什麼?

2.如何判定月亮(太陽)是獨立發光還是反射光?有沒有什麼現象必須要用月亮反射光/太陽獨立發光來解釋?除了這種思路之外,是否可以通過地球上的接收器(眼球、CCD、光譜儀等)直接分析天體的輻射來判斷?也就是說,獨立產生的輻射與反射的輻射,輻射特徵是否存在可觀測的差異?人類的科技樹升到哪一級才有可能做出這種判定?

3.月亮是如何反射光的?鏡面反射還是漫反射?如何測量月亮的反照率?從反照率中可以得到哪些月面信息?

4.太陽是如何獨立發光的?發光對應著能量釋放,太陽要想持續的獨立發光,必須有穩定的能量供應。能量供應機制是什麼?是什麼能源讓太陽維持數十億年的持續發光?太陽會像一堆火那樣燒完嗎?太陽如果燒完,是像火堆那樣漸漸熄滅,還是像點著的汽車那樣爆炸?

5.為什麼月亮不能獨立發光而太陽可以?是因為月亮的物質構成中不存在某些太陽只有才有的「燃料」,還是有「燃料」但不具備點著的環境?月亮曾經獨立發光過嗎?月亮與太陽之間的物質構成存在差異的原因是什麼?假設可以在維持月亮的物質構成和密度的前提下,把月亮放大到太陽大小,月亮會像太陽一樣燃燒嗎?這樣的「超級月亮」的歸宿是什麼?

在看到「月亮本身不發光,發光的是太陽」這句話時,如果你沒有根本想過以上任何一個問題,那麼,這句話對你就沒有任何意義。它不過是一個命題,一種詮釋,一個斷言,「蘇格蘭的綿羊是黑色的」一類的斷言。它與你無關。它描述的對象你並不關心。你信任這句話,接受了它,不過是因為書本或他人的權威讓你信服,而不是出於任何理性的思考。這句話本身是人類所掌握的知識,但是,它不是你的知識。這樣,採取跟福爾摩斯一樣的態度是明智的。

我們在科學上所關心的事物,具有無數形式和許多屬性。舉例來說,假如我們站在岸邊眺望大海,將會看到:這裡有海水、拍擊的浪花、飛濺的泡沫以及洶湧的波浪,還有太陽、光線、蔚藍的天空、白雲以及空氣的流動——風;在海邊有沙粒,不同色紋和硬度的巖石;在海裡浮遊著生物,此生彼滅;最後,還有我們這些站在海岸邊的觀察者;甚至還有幸福和懷念。在自然界的其他場合,難道不也同樣出現如此紛繁複雜的事物和影響嗎?無論在哪裡,到處都是這樣錯綜複雜和變化無窮。好奇心驅使我們提出問題,把事物聯繫起來,而將它們的種種表現理解為:或許是由較少量的基本事物和相互作用以無窮多的方式組合後所產生的結果。

例如,沙粒和巖石是兩回事嗎?就是說,沙粒只不過是大量的細小石塊嗎?月亮是不是一塊巨大的巖石呢?如果我們了解巖石,是否就能了解沙粒和月亮呢?風是否與海洋中的水流相似,就是一種空氣的流動?不同的運動有什麼共同特徵?不同的聲音有什麼相似之處?究竟有多少種顏色?等等,等等。我們就是試圖這樣地逐步分析所有的事情,把那些乍看起來似乎不相同的東西聯繫起來,希望有可能減少不同類事物的數目,從而能更好的理解它們。

創立物理理論的目的本身就是為了把大量的科學事實有序的連結起來,指出它們背後的因果關係,抽象出更簡短的圖式來描述更多的大自然的細節。脫離細節知識的物理理論是沒有意義的,即使是相對論和量子力學這樣迥異於現實經驗的理論。

大自然是一個整體。科學事實(細節知識)從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通過理論框架與其他事實連結在一起。嘗試建立這種連結的過程就是加深理解的過程。

知識不是裝飾。理論不是教條。

相關焦點

  • 2000多年前,怎麼知道的月亮不發光?古人對月亮的認知超乎想像
    2000多年前,怎麼知道月亮不發光?古人對月亮的認知超乎想像記得小時候,家裡有很多破舊的書櫃,柜子裡有諸如《湯頭歌》、《康熙字典》零散的散頁,以及民國時期的小學課本。我很喜歡讀書,雖然這些書或者被老鼠咬了,或者一翻就會有碎紙掉下來,放學以後沒事兒的時候,還是喜歡去翻一翻這些書。
  • 為什麼月亮會發光呢?地球會發光嗎? 看完後瞬間明白了!
    準確來講,月亮和地球都是不會發光的。因為它們都是巖石天體,地球本身地核的聚變反應發出的光熱也都被自己外層的地幔和地殼擋住了,自身並不會發出光亮,而月亮作為地球的衛星,更是不具備聚變發光的這種恆星才有的能力。整個太陽系中,能夠自己發光的就只有太陽這顆恆星,所以太陽系才會叫做太陽系而不是地球系或者木星系,因為太陽是這個星系無可爭議的核心。
  • 太陽是太陽系唯一光源嗎?其實每個天體都在發光,只是我們看不到
    太陽是太陽系中唯一的發光天體嗎?從常態化可見光的角度來說,太陽的確是太陽系中唯一的發光天體。但是可能有的朋友要問了,那麼我們為什麼還能看到月亮、金星、木星、火星、土星、彗星等天體呢?這是因為它們都在太陽光的照射下。
  • 月亮為什麼發光?
    毫無疑問,沒有陽光,地球將是一片枯燥無味的地方,但是您是否知道,沒有太陽,每個人在夜空中看到的明亮月亮只會是一片黑暗的「石頭」?月亮之所以發光,是因為其表面反射了來自太陽的光。儘管有時月亮看上去非常明亮,但它僅反射落在其上的陽光的3%至12%。
  • 《逆天神醫》作者月亮不發光:最幸福的事讓讀者有情感共鳴
    從小就喜歡看小說的月亮不發光,選擇了對於大學生來說門檻最低的創業之路:寫網絡小說。如果按照正常的人生軌跡,月亮不發光現在應該是一名導遊,雖然每天都能見到天南海北的朋友和各種文物古蹟、人文風光,但對於有夢想的年輕人來說,人生的路不應該只有一條。
  • 為什麼有時候我們在白天也能看到月亮?
    你肯定知道,月球本身並不會發光,而是靠反射太陽的光來照亮地球上的夜空。總有你不知道的事,月球實際上特別暗,因此當陽光照射到月球表面時,也只有大約3%的光會被反射。然而,這僅有的3%的反射光就已經足夠照亮我們的黑夜。這一切顯然表明,雖然月亮遠沒有太陽那麼明亮,但它仍然比夜空中最亮的星星還要亮得多。因此,它可以出現在白天一片明亮的天空中,即使在正午時分也可以看到。
  • 為什麼有時候我們在白天也能看到月亮?
    很多人都知道,我們在白天之所以看不見星星,是因為我們肉眼可見的恆星發出的微弱光芒,被耀眼的太陽光所掩蓋然而有些時候,你確信自己在白天清楚地看到了月亮。這是為什麼呢?你肯定知道,月球本身並不會發光,而是靠反射太陽的光來照亮地球上的夜空。總有你不知道的事,月球實際上特別暗,因此當陽光照射到月球表面時,也只有大約3%的光會被反射。
  • 太陽自轉嗎?多大的星球才能像太陽那樣發光
    其中赤道的自轉周期最短,為24.47天,就是所謂的恆星自轉周期,不過天文文獻上並不常用赤道自轉周期,而是採用卡靈頓自轉周期,為27.2753天(或25.38恆星日)會合自轉周期,大約相當於太陽26°緯度時的自轉周期。所謂會合周期就是太陽自轉周期再加上地球完成軌道運動的時間,通俗點講就是地球相對太陽表面同一位置兩次相遇所用時間。
  • 無情的輻射衝擊,讓木衛二的「夜側面」也能發光
    輝光的變化和輝光本身的顏色可以揭示木衛二表面冰成分的相關信息。圖片來源:NASA / 加州理工-噴氣推進實驗室新的實驗在實驗室中再現了木衛二(Europa)的環境,發現即使在背向太陽的「夜側面」(nightside),這顆冰冷的衛星也閃耀著光輝,這一景象帶給我們的,將遠不只是炫酷的視覺效果。
  • 太陽是不是太陽系內唯一自己發光的天體?也許你猜錯了
    太陽是太陽系裡唯一通過熱核反應發光的天體,但並不是唯一發光的天體。或者可以先定義發光指的是什麼,這裡的發光指的是可見光,因為如果是指所有頻段的電磁波輻射的話,那太陽系沒有不發光的天體,因為只要溫度高於絕對零度,理論上就會往外發出輻射電磁波輻射。那麼可見光呢?
  • 面試官:一年裡,有幾天月亮是不發光的?張藝興高智商回答
    面試官:一年裡,有幾天月亮是不發光的?張藝興高智商回答。通過簡歷的篩選,再到獲取面試資格,職場的競爭就是這麼殘酷。正常來說,規模大的公司的面試都很正規,但是小公司就比較隨心所欲。不過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企業理念和文化,所需要的職工要求也不一致。所以在求職路上,找到適合自己未來發展的企業也是較為困難的事。在求職的時候,面試官發問的問題也讓人捉摸不透,所以,平時要培養好自己應變能力,和問題分析能力。這是一家公司招聘市場經理的面試現場,前來面試的求職者陸陸續續的來到了面試的現場,不一會兒就將面試大廳擠滿了。
  • 為何白天也能見月亮
    月球圍繞地球公轉的周期不到三十天,卻能在天空中呈現出各種不同的形狀,通常可以被細分為八個月相。月球繞地球運動,使太陽、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對位置在一個月中有規律地變動。因為月球本身不發光,且不透明,月球可見發亮部分是反射太陽光的部分。只有月球直接被太陽照射的部分才能反射太陽光。我們從不同的角度上看到月球被太陽直接照射的部分,這就是月相的來源。
  • 為什麼白天也能看到月亮?
    平常我們只有在比較晴朗的夜空才能看見月亮,而一般在白天很少看見,那是因為白天太陽光比較強烈,月亮本身也不發光,所以看不見,只有到了太陽落山的時候,月亮就慢慢可以看見了。太陽、月亮、地球是關係比較密切的星體。因為這是一種天文現象,月球繞地球轉,地球又帶著月亮一起繞太陽轉,有時月亮和太陽位於天空中同一位置,或相隔不遠,可是因為月亮反射的光,被太陽的光覆蓋了,所以看不見月亮。
  • 除了太陽自身可以發光外,茫茫的宇宙中還有哪些星球會發光呢?
    在我們太陽系內,除了太陽自身可以發光外,其它天體都是來自太陽光的反射而發光的。天體自身發光源自於其內部的核聚變,從內部釋放出光子,因而我們可以看見它發光,這樣的天體我們統稱為恆星。宇宙中有非常多的恆星,這些天體都會發光。
  • 宇宙本質上是量子的:太陽只因量子物理而發光
    就像宇宙中成千上萬億個星系中的數千億顆恆星一樣,我們的太陽不斷發光,隨時間的變化很小。但是如果沒有量子物理學,太陽根本不會發光。即使在像我們的太陽這樣的大質量恆星的核心中發現的極端條件下,如果沒有我們的量子宇宙所要求的奇異特性,就不可能發生為其提供動力的核反應。我們的宇宙本質上是量子的,使太陽和所有其他恆星照常發光。
  • 網友問:月球不發光,那麼嫦娥四號傳回來的照片,光源是什麼?
    今年的1月3號,嫦娥四號終於完成了在月球背面的軟著陸,從第二天開始著陸器拍攝出了一組玉兔二號與月面的「合影」,讓人驚奇的是,照片中的天空黢黑一片,連顆星星都看不到一顆,但是月球表面卻有著光,我們還能看到玉兔二號身下的影子。但我們都知道,月亮本身並不會發光,網友問:所以這個光源體到底是什麼呢?按理說,月球不像太陽,自己是不會發光的,那這照片中的光源來自何處。
  • 黑洞周圍能發光?來看看天文臺的科學家們怎麼說
    今年4月10日,天文學家發布了人類捕獲的首張黑洞照片,展現了距離我們5500萬光年之外的M87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周圍吸積盤或者噴流所產生的光。目前科學家們根據質量,把宇宙當中的黑洞分成了三大類:恆星級質量黑洞、中等質量黑洞和超大質量黑洞。而在剛過去不久的11月,中國科學家主導的一項研究,發現的就是銀河系中的「恆星級黑洞之王」,是太陽質量的70倍,非常罕見。
  • 假如太陽停止發光發熱,人類的時間就只剩下八分鐘了嗎?
    太陽的發光原理?現在大家都知道太陽是核聚變發光了,不過很多朋友也許有一個疑問,人類實現核聚變那麼難,為什麼太陽上就那麼容易?其實要說明下的是,曾經在太陽發光原理有點搞明白之後,天文學家抱著計算稿發呆,因為計算證明太陽上不可能達到聚變條件,一度十分尷尬,幸虧後來喬治·伽莫夫推導出現在所謂的伽莫夫因子,給出了兩個原子核足夠接近時的強作用力可以克服庫倫障壁達到聚變條件的可能,儘管可能性極低,但鑑於太陽內核高溫高壓以及無數的質子,讓這可能成為了現實。
  • 白天為什麼會出現月亮?月亮是怎麼追上太陽的?
    我舉目望去,蔚藍的天空上不知什麼時候有一彎彎的月亮悄悄的露出頭兒,在燦爛的陽光下淡得不易察覺,卻又是那麼清晰,有一種虛無縹緲的美!心中隱隱有些動容,我在思考該如何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讓孩子理解出現在白天的月亮。在我們的認知中月亮一般隨著太陽落山而升起,月球和太陽是相對的。
  • 古代詩人筆下的月亮和太陽
    前兩天,有朋友和我扯起古代詩人為什麼多寫月亮而忽略太陽呢?我思考了一下覺得:其一,月亮溫柔似水,太陽耀眼暴烈。顯然月亮更符合古代中華文化中所推崇的那種安寧嫻靜之美,也更容易被文人們所青睞。這不就很能體現天人合一的精髓麼?所以,圓了又缺,缺了又圓的月相變化,經過多情細膩的詩人筆下的渲染,就會給人以一種擬人的親切感。這樣的月亮已經不再是月亮,而是人生夢想和情感的寄託了。這樣的地位,一成不變的太陽是無法獲得的。其三太陽在白天活動,普照大地,容易被白天忙碌的人們習以為常地忽略,而月亮夜晚出現,自帶舒緩功效,容易被富有詩情的人們注意和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