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第一代居民無氧呼吸?科學家提出新學說(圖)

2020-12-05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1月20日電 在人類居住的地球表面,覆蓋著一床厚厚的「棉被」——大氣層,其中氧氣含量佔20%。沒有氧,地球上的生命就不可能存在。

  據科技日報報導,但在幾十億年前,地球大氣的成分與現在完全不同。當時,地球上的第一代「居民」呼吸的是什麼?日前,俄羅斯科學院古生物學研究所的科研人員葉西科夫提出了自己的新觀點。他認為,大氣中發生的二次氧的革命改變了大氣的成分,從而形成了產生第一代生命的有利條件。

  葉西科夫認為,地球是在大約45億年前形成的。最初,地球是一個由各種各樣化學元素組成的冰冷的混合物。後來,重元素化合物在重力作用下積聚到地球中心,較輕的元素則分散到地球表面,在引力分異過程中同時產生大量熱能。這些熱能至今仍在地球內部活動著,並經常引起火山爆發。葉西科夫指出,地球大氣的最初成分應該與現在火山噴發出的氣體相似,是由水蒸氣、二氧化碳、甲烷、氨、硫化氫和氯化氫組成的混合物。地球上最早的「居民」是在無氧環境中生活的,為了獲得生命必需的能量,它們利用了各種不同的化學過程,比如,恢復硫和鐵元素。當時,某些機體為了生存學會使用太陽能的時候,氧只是光合作用的副產品。但氧是最強的氧化劑,對生命有害,因此,大約20億年前,當地球上出現自由氧的時候,地球上發生了第一次環保危機:生命受到了來自自身產生的廢品——氧的威脅。

  葉西科夫解釋道,鐵當時在地球上很多,遠古的機體產生的氧都用來氧化鐵,形成了鐵礦。多餘氧的出現只是在鐵減少的情況下才發生的。這大約是22億年前引力分異的作用結果。這是第一次氧革命,這一革命的原因不是生命繁殖的結果,而是地質變化過程所致。

  葉西科夫認為,在光合作用下,從太陽獲得能量的第一代機體是單細胞植物。它們在地球上生存的時間很長,那時地球上還沒有多細胞生命。它們死亡後殘骸沉寂到小小水灘底下,並積聚在那裡。後來,大約在8億年前,發生了第二次氧革命。這時在大氣中存在著來自兩個方面的動態平衡:一方面是由水和二氧化碳合成的有機物,另一方面是水和二氧化碳之前有機填料的氧化。從反應過程中提出未氧化的有機填料導致了大量自由氧的產生和積聚。當大氣中氧的含量達到了現代人類生存的量時,才有了產生多細胞——人類的祖先的可能。

相關焦點

  • 高三生物第一輪複習:無氧呼吸兩種情況
    高三生物第一輪複習:無氧呼吸兩種情況 2012-11-08 20:14 來源:新東方網整理 作者:
  • 癌症與無氧呼吸
    什麼是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又稱有氧燃燒和無氧燃燒。指的就是三種儲能營養素為細胞供能時的燃燒方式。有氧氣參與的稱之為有氧燃燒或有氧呼吸,沒有氧氣參與的就是無氧燃燒或無氧呼吸。有氧呼吸是目前大多數生物採取的主要燃燒機制,我們了解的相對多一些,而無氧呼吸則相對少一些。
  • 每周答疑丨無氧呼吸產生的[H]有積累嗎?
    教材中沒講第二階段利用[H],那麼是不是說明無氧呼吸第二階段不需要[H]呢?實際上並不是,只是教材這裡簡單處理了。今天咱們就來談談無氧呼吸第一階段產生的[H]的作用以及去向。酒精發酵的第一個階段,與糖酵解(有氧呼吸第一階段)的步驟完全相同。
  • 一輪複習 || 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二)
    ①O2濃度低時,無氧呼吸佔優勢。②隨O2濃度增大,無氧呼吸逐漸被抑制,有氧呼吸不斷加強。③當O2濃度達到一定值後,隨O2濃度增大,有氧呼吸不再加強(受呼吸酶數量等因素的影響)。(3)應用①選用透氣消毒紗布包紮傷口,抑制破傷風桿菌等厭氧細菌的無氧呼吸。②作物栽培中的中耕鬆土,保證根的正常細胞呼吸。③提倡慢跑,防止肌細胞無氧呼吸產生乳酸。④稻田定期排水,抑制無氧呼吸產生酒精,防止酒精中毒,爛根死亡。(1)原理:CO2是細胞呼吸的最終產物,積累過多會抑制細胞呼吸的進行。
  • 高中生物: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
    我們從三個方面來比較一下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一、區別二、聯繫仔細分析呼吸作用的過程,我們不難發現,兩種呼吸類型也是有共同點的。3、從生物進化的角度看,原始地球的大氣不含氧氣。所以,那時候的生物的呼吸方式都為無氧呼吸。當藍藻等自養型生物出現以後,大氣中有了氧氣,才出現了有氧呼吸。可見,有氧呼吸是在無氧呼吸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
  • 事業單位備考:關於《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考點清單
    二者的區別  有氧呼吸主要在線粒體內,而無氧呼吸主要在細胞基質內。有氧呼吸需要分子氧參加,而無氧呼吸不需要分子氧參加。有氧呼吸分解產物是二氧化碳和水,無氧呼吸分解產物是酒精或者乳酸。有氧呼吸釋放能量較多,無氧呼吸釋放能量較少。
  • 【五分鐘學常識】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
    2.無氧呼吸  無氧呼吸:指細胞生活在無氧或缺氧的條件下,通過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機物不徹底的氧化分解成酒精或乳酸等,同時釋放出能量的過程。這個過程沒有分子氧參與,其氧化後的不完全氧化產物主要是酒精或乳酸。
  • 哪種生物是地球第一代霸主?科學家給出答案,不是人類也不是恐龍
    不少人認為,人類是現在地球上的主人或霸主,實際上這種說法有誇大成分在其中,因為無數次天災告訴我們,即使人類力量再強大,在自然力量面前還是相當渺小,充其量只能說人類是如今地球上最強大的生物。而人類通過考古發現,在人類之前地球上還曾經出現過很多代稱霸生物圈的動物,其中我們最為熟知的應該就是滅絕於大約6500萬年前的恐龍。通過已有的考古情況來看,恐龍這種生物最早在大約2.4億年前就出現了,之後不斷發展壯大,最終稱霸生物圈長達1.6億年左右。如果人類沒有科技加持的話,單純和恐龍比較單體作戰能力,基本沒有勝算。
  • 一輪複習 || 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一)
    二氧化碳:在有氧呼吸的第二階段、線粒體基質中產生,或者在無氧呼吸的第二階段、細胞質基質中產生。動植物體內均可產生二氧化碳。酒精或乳酸:在無氧呼吸的第二個階段、細胞質基質中產生。葡萄糖:只以反應物的形式參與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第一階段,場所為細胞質基質。
  • 乾貨丨三個方面了解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
    我們從三個方面來比較一下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仔細分析呼吸作用的過程,我們不難發現,兩種呼吸類型也是有共同點的。1、從物質和能量的變化看,兩者都是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3、從生物進化的角度看,原始地球的大氣不含氧氣。所以,那時候的生物的呼吸方式都為無氧呼吸。當藍藻等自養型生物出現以後,大氣中有了氧氣,才出現了有氧呼吸。可見,有氧呼吸是在無氧呼吸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
  • 2020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常識積累: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
    無氧呼吸   無氧呼吸:指細胞生活在無氧或缺氧的條件下,通過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機物不徹底的氧化分解成酒精或乳酸等,同時釋放出能量的過程。這個過程沒有分子氧參與,其氧化後的不完全氧化產物主要是酒精或乳酸。
  • 【微專題】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相關計算(基礎篇)
    ②無CO2釋放⇒只進行無氧呼吸產生乳酸。③酒精產生量等於CO2釋放量⇒只進行無氧呼吸產生酒精。④CO2釋放量等於O2的吸收量⇒只進行有氧呼吸或同時進行有氧呼吸和產生乳酸的無氧呼吸。⑤CO2釋放量大於O2的吸收量⇒既進行有氧呼吸,又進行產生酒精的無氧呼吸;多餘的CO2來自產生酒精的無氧呼吸。
  • 中國第一代高通量集成化生物3D印表機問世
    圖為項目首席科學家徐銘恩教授。供圖中新網杭州11月24日電 (黃慧)23日,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面向活體器械的功能材料與高通量集成化生物3D列印技術開發」重點專項啟動推進會舉行。會上,專項牽頭單位杭州捷諾飛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捷諾飛」)發布了中國第一代高通量集成化生物3D印表機「Bio-architect?X」,標誌該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運行第一年即取得重大突破。據了解,新發布的中國第一代高通量集成化生物3D印表機緊扣臨床轉化和應用需求,完成了50餘項技術創新和突破,可以實現對醫療製品的大批量穩定製備。
  • 誰才是地球第一任霸主?科學家給出答案,你可能沒有想到!
    人類身為現任地球霸主,開始了研究史前地球霸主,他們迫切想要得知究竟是誰才是人類歷史上第1代霸主,人類還沒有誕生優秀文明之前,整個地球屬於恐龍,甚至在地球上都找不到任何恐龍天敵,除了環境劇變會導致它們從地球消失之外任何困難都難以影響恐龍文明在地球上生存,在恐龍還沒有誕生之前,地球是屬於哪一種生物呢
  • 1億年前「無氧呼吸」生物被復活?生物大滅絕時它正在「睡覺」?
    氣候的變化,人類的活動導致地球上的生物種類越來越少,科學家預測,地球生物的第六次物種大滅絕可能在加快進程,新一輪動植物更替正在展開。據《自然-通訊》雜誌最近報導,科學家們成功復活了比恐龍時代還久遠的生物。10年前,科學家在太平洋幾萬裡收集到了海底泥,並在這些樣品中發現了該生物的蹤跡。
  • 太陽系第一大小行星富含淡水 總量超過地球(圖)
    據《新科學家》雜誌報導,科學家使用1992年發射上天的託佩克斯衛星記錄了1993至2002年間的海平面高度。科學家發現,在這20年間,地球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了2.8毫米。據推測,今後海平面上升1米,全世界受災人口將達10億,其中3億—4億人將無家可歸,一些國家將從地球上消失。
  • 亞特蘭蒂斯帝國的居民,到底是「神」,還是人?
    十九世紀,美國人德奈利,提出「亞特蘭蒂斯學」的十三條綱領,主要內容有:亞特蘭蒂斯是人類脫離原始生活,形成文明的最初之地;宗教及傳說中的「伊甸園」就是指亞特蘭蒂斯;古希臘及北歐的神是亞特蘭蒂斯的國王(包括女王)及英雄被神格化而產生的;亞特蘭蒂斯最古老的殖民地是埃及;歐洲的青銅器技術及字母的原形均傳自於亞特蘭蒂斯;亞特蘭蒂斯是塞姆族、印度、歐洲諸族的祖先;亞特蘭蒂斯沉沒後
  • 國家天文臺提出宇宙近紅外背景輻射超出或源於第一代黑洞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嶽斌、徐怡冬、陳學雷等研究人員與義大利比薩高等師範學校(SNS) Andrea Ferrara教授,以及義大利國家天體物理研究所(INAF/IASF-MI)的Ruben Salvaterra博士在近日的一項合作研究中提出:宇宙近紅外背景輻射(NIRB)的超出可能來源於宇宙中的第一代黑洞。
  • 地球迎接第70億位居民 2100年前突破100億(圖)
    根據聯合國人口基金會(UNFPA)發布的最新報告,在2011年10月31日之前,地球總人口數將隨時突破70億大關。第70億名地球居民很可能在亞太地區誕生。  這是一個令人悲喜交集的裡程碑式的時刻,危機感伴隨著成就感而來。
  • 4億多年前的金屬齒輪被發現, 或能證明人類並非地球第一代文明
    引言:從地球生命的發展史來看,人類應該是史上第一個具有高智慧的物種,因此我們的祖先在大約一萬多年前就逐漸建立起了原始社會,形成了人類文明。然而地球上還存在許多無法解釋的現象,這些現象卻似乎在說明人類並不是地球的第一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