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第一大小行星富含淡水 總量超過地球(圖)

2021-01-15 中國網

 

熱帶氣旋運動路線說明

 

「卡特裡娜」帶來的警示

颶風「卡特裡娜」橫掃美國墨西哥灣沿岸各州,颶風帶來的洪水幾乎完全淹沒了紐奧良。

紐奧良坐落在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北方,瀕臨墨西哥灣,城市三面環水,市內低於海平面約2.1米,其安全依賴環繞城市約560公裡的防浪堤。紐奧良處在「鍋底」地形且位於颶風頻發區域裡,只靠防浪堤保護,是「脆弱而危險的」。此次颶風來臨時,堤壩被衝出3個30多米長的大缺口。由於海拔低,颶風過後水位仍在上漲,有的地區積水達6米深,目前80%仍浸泡在水中。

低海拔城市面臨海平面上升的威脅

近年來,全球溫室效應加劇,導致海平面普遍上升。據《新科學家》雜誌報導,科學家使用1992年發射上天的託佩克斯衛星記錄了1993至2002年間的海平面高度。科學家發現,在這20年間,地球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了2.8毫米。據推測,今後海平面上升1米,全世界受災人口將達10億,其中3億—4億人將無家可歸,一些國家將從地球上消失。據調查,颶風「卡特裡娜」造成巨大災難的另一主要原因是,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的海平面每年以約1釐米的速度上升,是全球平均速度的10倍。

一些島國,如馬爾地夫、湯加等島國的大多數人口住在海拔高度不足3米的地方。還有水城威尼斯,如果海平面持續上升,就要真的變成一座「水底之城」。

沿海城市的出路在哪裡

沿海城市面臨著海平面上升的威脅,以後沿海城市的出路在哪裡?目前世界沿海國家和小島國家所採取的因地制宜的適應對策,一般有以下三種選擇,即後退、順應和防護,並以後者為主。

後退是指放棄易受淹沒損失的土地和基礎設施,沿海居民遷移到安全地帶定居。比如,太平洋島國吐瓦魯1.1萬國民從2002年開始放棄家園,舉國遷往紐西蘭。

順應是指沿海居民繼續利用處境危險的土地,不需防止海水淹沒,而是建立緊急防洪躲避所,設法把住所房屋建高,放棄農業,從事漁業和養殖業,或改種耐海水或耐澇的農作物。

防護是指採取措施減輕海平面上升帶來的危害。專家提出了4條建議:一是在海邊實施的工程項目建設中,提高其設計標準,為將來海平面相對上升「留足餘量」。二是嚴格控制和規劃地下流體(水、石油、天然氣等)的開採,並在沿海地區控制密集型高層建築群的建設,以有效控制地面沉降。三是保護沿海溼地、河口和洪積平原,減緩海岸侵蝕,提高自然防禦能力。四是建立區域性海平面上升影響評價系統,提高災害預警預防能力。

設想建深水城市

科學家們還有一些大膽設想。4名英國專家計劃在倫敦建造一座「超級堤壩」。這座「超級堤壩」將跨越泰晤士河河口。大壩上將安裝不計其數的洩水閘門,使泰晤士河的水流可以隨著潮汐自由進退。一旦洪水來襲,工程人員們就可以關閉閘門,保護倫敦的安全。

由於陸地越來越少,人們就有可能遷居海底。幾個瑞士人和摩納哥公國的居民設想在海岸邊建一座深水城市。這座設想中的城市是環形的,直徑10公裡,呈火山口形。他們希望在上面建一座半圓形劇場似的30層居民樓。這些住宅都位於火山口的外圈,因此從窗口可以直接看到外面的深水層,不用走出家門就可以觀賞到海裡的魚。

未來的深水居民靠吃魚、大螯蝦、牡蠣和在附近農場養殖的可食用水藻為生。還有人專為那些想永遠遷居海底的人設計了一種名為「航空員」的裝置。這是一種只能載兩人的微型潛艇,它可以下潛到300米的深度,它的電馬達能保證每小時15公裡的航速,靠水的阻力上升或下潛。

颶風颱風在全球的分布

上圖中箭頭顯示的是在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上空的熱帶氣旋運動路線。帶紫色陰影的長條部分是熱帶地區,該地區北面以北半球的北回歸線為界,南面以南半球的南回歸線為界。

在北大西洋,黃色箭頭顯示的是熱帶颶風的路徑,產生於大西洋中部或加勒比海,然後向西移動,轉向北或東北方向襲擊美國地區,或移到北大西洋。

在東太平洋,黃色箭頭顯示颶風產生於中美洲西岸附近,然後向西和西北方向移動到太平洋。

在北印度洋,紅色箭頭顯示氣旋產生於印度洋東部和北部,然後向西和北方向移動,襲擊孟加拉國、印度、巴基斯坦或阿拉伯半島。

在南印度洋,紅色箭頭顯示氣旋產生於南印度洋東部和中部,然後向西移動,有時會襲擊非洲東岸,然後轉向南。

在西北太平洋,綠色箭頭顯示颱風大多產生於赤道以北10度左右帶陰影的長條地帶,然後向西和北方向移動,襲擊東南亞和東亞地區。然後部分颱風轉向東,移回到北太平洋中部。

在西南太平洋,紅色箭頭顯示氣旋產生於澳大利亞以北一線,大約在赤道以南10度附近。然後轉向東和南方向,襲擊澳大利亞北部海岸,或者繼續轉向西南,移動到南太平洋中部。(奇雲)

相關焦點

  • 太陽系外發現兩顆與地球大小近似的行星
    美國航天局12月20日公布的名為「克卜勒-20e」(左一)和「克卜勒-20f」(右一)的兩顆行星與地球(右二)和金星比較的假想圖。新華社發 據《自然》雜誌網站12月20日報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克卜勒太空望遠鏡首次發現了兩顆與地球大小近似的行星,這也是迄今為止在太陽系外發現的最小類地行星。
  • 美繪製出地球水資源總量示意圖 淡水極其稀少
    地球水資源總量與地球大小的對比圖,左上角小球為科學家繪製的包含地球所有水資源的「水球」。  中國科技網訊 地球經常被人們稱為「藍色星球」或「水的世界」,但有想過把地球上所有的水都收集起來放在一起會是什麼樣嗎?美國科學家最近給出了答案。據物理學家組織網5月9日報導,美國地質調查局和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日前對地球水資源重新進行了統計,繪製出了一張地球水資源總量示意圖。
  • 「第10行星」存在?地球大小天體可能潛伏太陽系外側
    ▲圖中是藝術家描繪的柯伊伯帶未發現的行星大小天體
  • 原來地球有這麼大啊-太陽系中的行星大小排序
    :檢查地球和其他地方的巖石,查看地層中的其他太陽系並進行計算機建模等。這導致了地球和太陽系中其他八個行星的誕生。由於很多氣體最終都進入了系統的外部,這可以解釋為什麼會有氣體巨人-儘管這種假設可能對宇宙中發現的其他太陽系不成立。直到1990年代,科學家們只知道我們太陽系中的行星,而在那一刻,人們接受了9顆行星。但是,隨著望遠鏡技術的改進,發生了兩件事。科學家發現了系外行星,即我們太陽系之外的行星。
  • 科學家發布太陽系行星大小對比視頻,地球真的太小了
    讓人不禁感嘆道,和那些大星球相比,我們的地球確實是太小了,我們人類確實是太渺小了。在我們太陽系內,存在八大行星,這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話題了。雖然這八大行星都是在太陽系形成之初就開始存在了,但是這些行星的尺寸、類似不一樣。首先一點,離太陽比較近的四個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是巖石行星,離太陽較遠的四個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則是氣態行星。
  • 大小超過地球三倍的行星,為什麼會停止生長?木星土星只是個例?
    多年來,據我們所知,太陽系在宇宙中是孤零零的。然後,更好的望遠鏡開始揭示圍繞著遙遠恆星旋轉的行星寶庫。如早在2014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就為科學家們提供了700多顆全新的遙遠行星,其中許多與我們之前看到的不同。
  • 太陽系第九大行星,或只有一顆保齡球大小,這是究竟是什麼情況?
    文/仗劍走天涯太陽系第九大行星,或只有一顆保齡球大小,這是究竟是什麼情況?在宇宙太空中有很多的星球,人類所生活的地球,不過只是其中最小的一顆,圍繞著太陽作運轉的活動。曾經的人類可能對於宇宙太空一無所知,甚至用神話故事來詮釋人類之外的世界。不過隨著人類如今科學技術不斷的發展,人類知道了地球之外的並不是神話,而是運轉著的無數星體。
  • 稀有金屬小行星價值超過全球經濟總量
    ◎趙臘平/譯加拿大礦業網 10月29日發表Cecilia Jamasmie的報導稱,美國宇航局的哈勃望遠鏡獲得了一顆富含稀有金屬的小行星圖像,估計這顆小行星上稀有金屬的價值10000萬億美元,足以讓我們全球的經濟總量蒙羞——2019年,世界經濟的價值約為142萬億美元。
  • 太陽系火山活動最活躍的行星—木衛一
    不同行星、衛星、小行星,顯示了不同於地球行星地質特點,保留了地球早期演化的重要參照記錄,其中,木衛一以活躍的火山活動而聞名。1979年至2006年期間, 木衛一上共觀測到13次類似規模的大型火山噴發。對木衛一的研究,極大地豐富了對地球早期巖漿洋的地質認識。
  • 地球是一個海洋的世界,太陽系還有比地球水資源更多的星球嗎?
    但是在太陽系中,除了八大行星之外,還有大量的小行星,它們中的一部分圍繞行星運行,成為衛星。 這些衛星中有些也有大量的水資源,那麼它們與地球的水資源相比如何呢?下面介紹一些簡單的家譜。說到富水行星,除了地球,我們還需要重點關注木星和土星的幾顆衛星。 眾所周知,木星和土星是太陽系行星的長子和次子。
  • 被稱為「地獄」的行星!就在太陽系!大氣壓力是地球的90倍!
    我相信大部分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都想離開地球,去探索太陽系,去看看外面神秘的世界,但是大部分人沒有意識到我們的地球其實有多好:我們有大量的空氣,比我們所知道的更多的液態水,一個保護我們宇宙輻射的強大的行星磁場,一個保持我們肌肉強壯和骨骼厚實的強大引力。但是,我們仍然在向我們的行星鄰居尋求可以參觀甚至居住的地方。
  • 太陽系重現第九大行星(圖)
    (原標題:太陽系重現第九大行星(圖))   20日,在加利福尼亞州帕薩迪納
  • 太陽系最大行星木星到底有多大?這樣比較木星大小一目了然
    木星是太陽系中的行星。除了木星我們在地球上能夠肉眼觀測到的行星還有金星、水星、火星和土星。而木星是夜空中亮度僅次於金星的行星,視星等-2.94。金星是夜空中最亮的行星,金星的視星等亮度可達-3.3~4.4 。這無可厚非,因為金星到地球的距離最近。金星到地球的距離最近的時候只有4050萬公裡,而且它到太陽的距離又近,平均距離大約1.08億公裡。
  • 銀河系至少有170億顆大小與地球類似行星(圖)
    壯麗的銀河系中新網1月8日電 據外電報導,科學家7日表示,銀河系至少囊括了170億顆大小與地球類似的行星。天文學家發現,銀河系17%的恆星在其近軌道內擁有一顆大小與地球相類似的行星。據悉,銀河系內共有大約1000億顆恆星,因此科學家分析,大約有170億顆行星的大小和地球相當。科學家說,雖然不能以此論定這些位於太陽系之外又處在銀河系裡的行星都適宜地球人居住,但這一發現無疑增加了找到「地球姐妹行星」的概率。生命得以誕生需要同時擁有幾個方面的條件,例如液態水的存在,和恆星之間保持一定距離,行星表面溫度不能太熱也不能太冷等。
  • 太陽系巖石行星竟然天生有水?地球上的水是怎麼來的?
    太陽繫於45億年前從一片星雲中形成。像地球這樣的大行星是逐步吸收空間中的物質一點點長大的。從45億年到38億年之間,那些沒能長成大行星的小個頭星體,還有數量巨大的小行星,在引力作用下和那些大行星相互碰撞。一般認為,在大約45億年前,地球和一個火星大小的星體相撞,形成了月球。
  • 太陽系巖石行星竟天生有水?地球上的水是怎麼來的?
    太陽繫於45億年前從一片星雲中形成。像地球這樣的大行星是逐步吸收空間中的物質一點點長大的。從45億年到38億年之間,那些沒能長成大行星的小個頭星體,還有數量巨大的小行星,在引力作用下和那些大行星相互碰撞。一般認為,在大約45億年前,地球和一個火星大小的星體相撞,形成了月球。
  • 太陽系中行星都有多大?地球有18個水星大,木星卻有1300個地球大
    那咱們就把太陽系的這些行星的大小和地球比較一下,或許它們的大小就清楚了。首先,我們的衛星月球是離我們最近的星體,它的大小是一個怎樣的存在呢?月球的直徑是3,476.2 千米,直徑是地球的1/4,體積是地球的1/49。地球和月球在一起是這樣子的。
  • 這才是太陽系中各行星的實際比例大小!網友看到地球驚呼太意外了
    天文星體的尺寸很巨大,遠超過一般人的認知,常見的太陽系相關圖片主要著重的是「示意」(如上圖)。所畫的星球雖然有大有小,但與實際的比例有差異,軌道也畫得很靠近,以免畫面太扁長。上圖,是太陽系各星球的實際尺寸比例。如果太陽是一個籃球,則地球大約是一顆綠豆。【距離】
  • 太陽系八大行星排列順序、大小、質量、亮度你清楚嗎?
    百科故事在太陽系裡,行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所有的行星圍著太陽打轉發光,除月亮這顆矚目的行星外,最為我們了解的是八大行星了。這八大行星中最亮的是那顆,最大的是哪顆呢?這八大行星排列順序是怎麼樣的呢?探秘志為你揭秘這八大行星從質量大小到亮度大小的具體排列順序。
  • 行星軌跡圖樹立了我們的宇宙觀,真實的太陽系,比例如此誇張
    文/惜談行星軌跡圖樹立了我們的宇宙觀,真實的太陽系,比例如此誇張從小學數學課堂中學過比例尺概念之後,大家就都知道我們在出版物圖片上所見的地圖、模型都不是真實的大小尺寸,而是進行整體比例縮小之後的狀態而我們也都知道太陽系是一個遼闊的空間範圍,當我們學習或者嘗試了解太陽系當中幾大行星的運行模式時,都會參照行星運行軌跡圖:幾大行星都有各自圍繞太陽的運行軌道。但是這些出版物是為了方便大家清晰明了地了解行星之間的關係和狀態,但它們是否真的代表太陽系的真實狀態呢?相信大家肯定沒有從行星軌跡圖旁邊看到比例尺的標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