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動耳朵、眼睛、頭腦和心靈 向葉嘉瑩先生學古詩

2021-01-12 青瞳視角

《掬水月在手》近日很受關注,這部電影記錄了96歲的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家葉嘉瑩的人生。葉嘉瑩1924年生於詩書世家,三四歲背誦古詩,六歲習讀《論語》,一生都在研究、傳播中國古典詩詞,足跡遍及海內外上百所大學。葉嘉瑩晚年獨居生活簡素,卻屢次捐出自己的退休金和畢生積蓄達數千萬元,設立了各類獎學金和學術活動基金,用於支持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研究。葉嘉瑩的學問和人品都令人景仰,她關於詩歌學習的方法也值得研究。

比如,葉嘉瑩特別強調孩子對詩詞的吟誦。「寫詩的時候,字從音出,字從韻出,文字是跟著聲音出來的,所以要吟誦得很熟。」葉嘉瑩先生選編過一本《給孩子的古詩詞》,而講誦版更輔以葉先生親自讀誦、講解並吟誦的錄音。

葉先生回憶說,自己還不認字的時候就跟著大人背詩,因為家裡的人都讀詩,男人是大聲誦讀,而女人是低聲的吟哦。正式拿著《唐詩三百首》當課文讀書時,伯母也不講解,就讓她從第一首開始背。葉先生認為這種傳統的教學方法是有道理的:「小孩子記憶力強,即使他不能理解內容,只要先背下來,等將來理解力提高以後,這些早年記憶的內容就會被調動出來,如同智慧庫,為孩子一生提供不盡的資源。」葉先生憑她的藝術直覺認為「聲音是詩歌生命的一部分」,而腦科學研究也證明了一個人能在後來的生活體驗中調動早年記憶的內容。

神經科學普及讀物《是我把你蠢哭了嗎》有一章談記憶。記憶可以簡單分成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短期記憶最多維持一分鐘左右,但是長期記憶有可能相伴終生。短期記憶雖然維持時間不長,但是很重要,因為要負責對實時信息做有意識的操作,也就是說要負責處理我們當前正在想的事情,因此神經科學家會把短期記憶再加一點額外的處理稱為「工作記憶」。而長期記憶是豐富的數據,輔助我們思考。雖然真正能夠進行思考的是短期記憶,但是短期記憶的容量非常小。科學家研究認為,短期記憶的平均容量一次最多記4樣東西。而長期記憶的容量卻大得驚人,科學家還沒有辦法確切知道到底有多大,因為沒有人能活著把它全部裝滿。

如何把短期記憶的信息變成長期記憶?有很多辦法。比如說背誦。我們以往總是認為反覆誦讀是一種死記硬背,其實從科學上講是有一定道理的。長期記憶是基於神經元之間的新的連接,而重複需要記憶東西能夠刺激突觸的形成——突觸正是建立連接的基礎。所謂不斷重複地背誦,實際上就是通過複述信息的方式,讓短期記憶有足夠長時間活躍,刺激突觸的形成,神經元之間建立新的連接,把短期記憶的信息編碼為長期記憶。

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還有一個差別,就是處理信息的方式有不同的偏好。比如說短期記憶很多是聽覺型的,處理特定聲音的信息。葉嘉瑩還不認識字的時候,聽到大人念詩,記住了一句詩、一個作家的名字,這就屬於聽覺信息。聽覺信息不需要刻意記憶,無意識間就可能記下來了,但是事後再回想,光靠聲音信息就不夠了。長期記憶需要視覺和對語義的理解,即依賴字詞的意思而不是字詞的讀音。這也就是老師常說的: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

科學研究發現,我們的每一段記憶幾乎都會以某種方式儲存在長期記憶中,但是為什麼很多人說自己記憶力不好?其實並不是你沒有記住,而是你無法提取記憶。你的大腦存了信息,但是你不知道怎麼找出來。什麼樣的記憶容易提取?醒目的、有意義的、強烈的,比如帶有強烈情緒的記憶,就很容易回憶起來,隨之回憶起來的還有當時的情緒、感受、想法,所有這些都會在大腦裡和你的特定記憶之間產生關聯。所謂的學習鞏固的過程,就是為你的記憶附加重大的意義,添加更多的連接,讓大腦更容易提取,而如果沒有連接的孤零零的記憶就無法得到鞏固,也難以提取。

葉嘉瑩先生很強調在詩歌學習中放入自己的生命感受。比如她講詩是結合著自己生命的經歷,她認為「詩詞的好壞,永遠以它的感發的生命的厚薄、大小、深淺為評量的層次。」也常常對學生說要有一顆關懷的心,對人、事、物,對大自然的關懷。她小時候背誦李商隱的詩《嫦娥》,並沒有什麼深的理解。直到1953年,到臺北二女中教書時,課本裡選了一篇《資治通鑑》裡的文章《淝水之戰》,裡面寫到前秦與東晉交戰,東晉勝利了,獲得了一輛苻堅的雲母車。下課後葉先生搭乘公共汽車回家,在等車時,想到剛剛講的雲母車,忽然間李商隱的《嫦娥》詩從腦子裡跑出來了:「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這時距離小時念這首詩已經好幾十年,當年紀小時我只是從表面知道嫦娥的故事和屏風、燭影這些具體的物象,可這時我對這首詩就忽然有了另一種體會。因為我已經過了患難,才真正懂得了李商隱這種孤獨、寂寞、悲哀的感覺。詩裡這些豐富的內涵,孩子是無法理解的,就是要把小孩記憶力強的時期利用上,讓他背誦下來,只要他記住了,隨著年齡的增長,隨時都會有所體會,隨時都會有所升華。」

從聲音到文字,從耳朵到眼睛,從機械記憶到理解記憶,從字面理解到心靈觸動,伴隨一個人一生都不會忘記的詩歌學習,其實是和生命感受深刻連接的。

文/李崢嶸

相關焦點

  • 澤塔奧特曼:全能的葉虎先生,他究竟經歷過什麼,學過多少東西?
    葉虎先生是《澤塔奧特曼》目前最具神秘感的角色,從頭到尾都透漏著「不簡單」三個字,但一直沒有決定性的因素,能證明他的真實身份,不知道後續的劇情中會不會解開這一謎團,還是說葉虎先生本來就沒有特殊身份,只不過是厲害一點的地球人,他所掌握的知識可不少,而且十分謙虛,經常用「以前學過一點」來做解釋
  • 領讀人張靜|從古詩詞講到葉嘉瑩先生,「活出來」才最重要的課題
    《荀子·勸學篇》中講「小人之學也,如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包括古典詩詞在內的一切文化知識,如果我們僅僅用眼睛看的,用嘴巴複述的,我們聽老師講的,聽別人複述的,如果沒有經過自己心胸的滌蕩,沒有經過自己大腦的思考,就如同一個人如入寶山,空手而還一般的遺憾。弟子規裡講「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所以我們學詩詞為的是什麼?
  • 孩子幼時學古詩,長大就忘沒意義,常讀90首古詩,大腦留下潛意識
    在我們的潛意識裡,都知道教孩子古詩很有好處,但是要讓我們說出到底有什麼好處,卻又一時語塞。是為了向別人展示孩子多聰明?是為了上詩詞大會現場比賽?一旦有這樣的想法,放棄讓孩子學古詩,就有些可惜了,學古詩的好處,可不是我們想的那麼簡單呢!
  • 和所有動物一樣,地球也存在眼睛和耳朵,仿佛一個生命體!
    地球仿佛是個靈動的生命體,有各色各樣巧奪天工、功能齊全的「地球器官」,如眾所周知的地球之肺森林、地球之腎溼地,還有神秘的地球之耳羅布泊與亞特蘭蒂斯……但俗話說,眼睛是人類心靈的窗口
  • 頭腦是人工,心靈是全自動化!
    因此個人的境界和德行很重要,決定了這個人對人對事的態度。二、修行人品質不行,做什麼也成不了事!一個人的能力是可以通過後天的勤奮努力學習培養的,但一個人的品質 品德則是這個人的根本,根本缺失了就非常可怕,高智商的壞人所帶來的社會後果……不言而喻!所以我們要有正確的見地,才不會努力白費,才會對社會、對他人帶來有益的貢獻!
  • 上海小學一年級語文新課本刪除全部古詩
    昨日,記者對比新舊一年級語文課本發現,新的一年級語文課本不僅刪除了舊版本中全部的8首古詩,7個單元45篇課文也縮減為6個單元40篇課文,識字量和寫字量都有不同程度減少。對此,《收穫》雜誌副編審、作家葉開在日前的「語文教育路在何方」論壇上就表示,「現行小學語文課本中還是有不少無趣的內容,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最需要閱讀的動物題材小說卻一篇都沒有」。
  • 「大象的耳朵」花葉芋有毒嗎?
    花葉芋葉子色彩斑斕,有各種不規則的斑點,包括紅色、粉絲、紫色和奶油色等,這些不同的斑點組成了造型各異的花葉芋。它的葉子長得像大象的耳朵,故而得名「大象的耳朵」,它有著靚麗斑斕的葉片,作為綠化植物或盆栽觀賞植物都是很受歡迎的有這這麼華麗色彩的植物。
  • 背誦和默寫:古詩文教學頭宗罪
    很多學校,對於必背的75首古詩,會要求課前誦讀,會有古詩擂臺賽,甚至會有考級。 然而,孩子們在小學階段學古詩,只要能背出來,背得越多越流利,古詩考級、三字經匯演,書聲琅琅,最是極好,至於詩句涵義,以及品味鑑賞,這些就不考慮了。
  • 昆明附近成人英語培訓,充分調動耳朵嘴巴不斷循環輸入輸出練習
    昆明附近成人英語培訓,充分調動耳朵嘴巴不斷循環輸入輸出練習成人學英語練耳朵,音準音進入潛意識,形成耳朵對英語的深層潛意識記憶,達到26個字母輕、重、輕的發音,主要是聽整個句子,輔以一個單詞。閱讀和練習你的嘴形成一個自然的準發音的聲音。元音和輔音不再像過去那樣柔和和迂迴。他們可以達到準確,清晰,自然的發音,如英語音頻。它們對你的嘴形成了很深的潛意識記憶。只要你看到英語中的東西,你就可以張開嘴發它的音。
  • 怎樣理解王東嶽先生的科學論?
    我們首先看下王東嶽先生對科學的表述第一:哲學邏輯遊戲的產物第二:分科之學第三:高度動蕩的邏輯模型哲學邏輯遊戲的產物王東嶽的意思是說哲學是科學的母親第二:邏輯反思古希臘哲學家一開始就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們認為眼睛看到的都是虛像假象,他們還得用思想來反過來拷問眼睛為什麼看不到事物的本真,由此康德提出「先驗論」,認為人類之所以看不到事物的本真,是因為在人類經驗以前就被莫種先天規定給規定死了,現代物理學也證明了康德的「先驗論」,我們的眼見看到的是波長,耳朵聽到的是振動波,
  • 春天,帶寶寶逛動物園學古詩!
    原標題:春天,帶寶寶逛動物園學古詩!,今天我們來看看有哪些古詩是形容動物的呢? 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 情:追求人生自由的頌歌,其表達了詩人對束縛個性、壓抑人才的種種拘系與禁鋼的強烈憎惡和否定。
  • 葉嘉瑩先生再捐款 葉先生詮釋了什麼是:若有詩詞藏於心歲月從不敗...
    葉嘉瑩先生再捐款 葉先生詮釋了什麼是:若有詩詞藏於心歲月從不敗美人時間:2019-05-15 08:58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葉嘉瑩先生再捐款 葉先生詮釋了什麼是:若有詩詞藏於心歲月從不敗美人 近日,南開大學發布消息稱,該校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葉嘉瑩先生再向南開大學捐贈
  • 眼睛和耳朵不舒服是怎麼回事?這個可能性,要及時意識到
    腎衰竭的人會在臉上產生一定的變化,這是身體向我們發出的求救信號,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腎衰竭的人臉上有什麼變化?1、臉腫面部水腫是腎衰竭人臉上一個比較顯著的變化,那是因為因為腎臟功能衰竭,白天無法吸收和消化體內的蛋白質,就會造成大量的水和多餘的蛋白質,影響人的面部,造成面部浮腫。所以當出現蠟黃的臉色,並且伴著較為嚴重的面部水腫時,就要警惕是腎出現問題的徵兆。
  • 身體和心靈有什麼關係?如何解釋「心之所向,身之所往」?
    共讀前,大家可以先思考下面兩個問題:1.身體和心靈有什麼關係?2.如何解釋「心之所向,身之所往」?人難免會受傷,比如磕破了皮膚,我們的身體就會著手修復使其完好如初,但身體卻並非孤軍奮戰的,心靈也會提供幫助。從呱呱墜地的嬰兒到七旬老人,身體和心靈都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並進行著合作。心靈調動著身體,同時,身體的每一個行動和表情都能看出心靈的印記。
  • 3歲背古詩、6歲學論語,詩詞陪伴長大,她活成了別人家孩子的樣子
    "讓那位銀髮微卷,說話中氣十足的葉先生給我上一堂詩詞的公開課。"這是許多南開大學中文系學子的共同心聲,他們說的這位葉先生是在中國詩詞研究界久負盛名的葉嘉瑩教授,她是南開大學博士生導師,是哈佛大學的客座教授。
  • 甘建華:藍墨水上遊——新詩地理風和葉的傾訴
    那時我剛從青海高原歸來不久,在《衡陽日報》做回雁文學副刊編輯,收到他投寄的組詩《繆斯的琴聲》,包括《致雲》《弦語》《B,有些話我想和你談談》。讀罷感覺十分震驚,沒想到家鄉竟然擁有這樣一位擅寫經典情歌的詩人。仿佛第一次聽到琴簫合奏曲《林中漫步》,我獨自聆聽著風和葉的傾訴,心底舒緩的愉悅不時地探出頭來,在靜謐的天地中抒發別樣的青春情懷。
  • 耳朵結構圖-耳朵結構圖及功能
    耳朵結構圖-耳朵結構圖及功能[附帶圖圖]   眼睛是心靈之窗,耳朵是大腦門戶,如今很多朋友耳朵聽力不好
  • 心靈(靈性)控制的一些特徵
    就要學會更多使用「心靈」。讓心靈多代替頭腦,讓心靈來主導我們的思考和行為。人內在有兩個驅動系統:心靈系統和頭腦系統。心靈:近義詞:靈性、靈魂或潛意識。心靈的感應就叫做「靈感」。頭腦:近義詞:思維,心理。頭腦具有邏輯分析和對比功能。人的智慧與創造力來自於心靈的靈感。而頭腦只具有記憶與加工能力,是個輔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