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想在身心靈方面有所進步,要想在生活與工作中更輕鬆快樂,更有智慧,表現更出色。就要學會更多使用「心靈」。讓心靈多代替頭腦,讓心靈來主導我們的思考和行為。
人內在有兩個驅動系統:心靈系統和頭腦系統。
心靈:近義詞:靈性、靈魂或潛意識。心靈的感應就叫做「靈感」。頭腦:近義詞:思維,心理。頭腦具有邏輯分析和對比功能。人的智慧與創造力來自於心靈的靈感。而頭腦只具有記憶與加工能力,是個輔助「工具」。
所心說真正的主人是心靈,頭腦只是心靈的智能機器AI。
幾個心靈與頭腦的真實體驗:
一、考驗一個人的「心靈主控能力」,就要看關鍵時刻是否放下了頭腦。
說出讓自己意想不到的話:
往往頭腦準備了一套想法、語言和文字,但是臨到用的時候卻全扔掉了,幾乎沒有用。而是用了另一套不同的語言和文字。過後發現且是最恰當的,且互動效果良好的。感覺是很奇妙的。超出預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
記得幾年前,我應邀到深圳去談一個合作項目。由於我的常駐地不在廣東省,距離很遠。我坐了將近一天的高鐵才到深圳。到了後我問朋友有沒有地方住,朋友說有,可以住在他那裡。我也沒多想就去了他的住處。沒想朋友住的是宿舍。除了朋友還有一個舍友,他們的鼾聲都很響。我一晚都沒怎麼睡。也不好意思走人去酒店,心想將就一晚罷了。
第二天上午去那個公司洽談。由於沒怎麼睡,頭腦反應有些僵化,但是精神還可以。由於有簡單的文字準備,我照著文字列出的幾點大綱不太流暢地講了我的思路與計劃。由於領導對於專業性東西的也是一知半解,聽個大概明白了。他說叫項目經理上來再談一遍。我心想談成與不成也無所謂了。隨便談談自由發揮吧。
項目經理上來,我放開了筆記大綱,隨便開講。沒想到變得流暢了,也用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比喻。感覺像是變了一個人似的。大家都變得很愉快,一改開始的緊縮其眉。可能是人的氣場會影響周遭的人吧。一個人的狀態變了氣場也就變了。周遭的人的感應也會隨之改變。
時間將近中午了,領導邀請一起吃午飯,再邊吃邊談。吃飯的有很多領導的下屬職員。有中層也有底層員工。領導也只是講一些場面的套話,下屬應和。中間也閒聊一些有的沒的話題。
現在想來,我也記不清哪個員工說了一個什麼關鍵詞。我接著那個詞就換了一個角度與層面的話題。我開始用一般的性語言來講靈性與認知的一些見解。我不知道是為什麼要講,這和之前話題風馬牛不相及,並且我感覺自己裝得好像是個「高人」似的。一改我向來低調的風格。不知道自己是為什麼要講。
但卻沒想到領導非常感興趣,並且說出他自己拜了某個上師。自己也有一些常人沒經歷過的事情。他的認知層面也已經不同於一般人了。
由於某些層面有了相同的認識,接下來的項目更順暢了。怎麼談都很輕鬆了。最後計劃成交。
總的來說:那是一種頭腦僵化遲鈍,但是精神亢奮的狀態。經常說出一些「沒有經過頭腦」的話。
我感覺這是非常奇妙的一件事情,語言不太受頭腦控制,語言行為超出自己控制的表現。但換個角度看卻是非常「恰當」,在意料之外,但卻在情理之中。我想這就屬於靈性超越了頭腦出來控制,感覺靈性更具有智慧,它可以用超越頭腦的方式控制自身,讀懂他人。並且說出相應的話。
二、靈性如何對待一個讓自己頭腦情緒緊張的人
如果喜歡與暗戀一個人,對於喜歡的這個人我想一般人都會變得緊張,變得失常。特別是對於那些性格內向的人更是如此。
但是對於一個喜歡,但只能僅僅是喜歡,一輩子絕對不會有什麼交集與結果,更不會有什麼關係的人。你會如何對待呢?我想每個人根據性格來說都會有不同對待方式。
但對於我來說,對待方式僅僅是遠觀和欣賞,我也不想去認識。當然也不會花時間與精力做什麼。如果走路對面遇到了,肯定會怕情緒緊張變得表情尷尬而低頭走過或把目光轉向其他方向,當沒看見擦肩而過。
但事實往往不是如此的,生活有時候很奇妙。在一次走路中,我低頭看完手機的信息,然後一抬頭,發現那位「女神」恰好正在對面走來,只有大概四、五米的距離了,就算近視的我也能看清她的長相了。更湊巧的是她也正盯著我看。
此時,我的頭腦是來不及反應與思考的。我只覺得心靈很喜悅,直視著她的眼睛,表情自然地微笑了。感覺一點也不尷尬。她也同樣的微笑了。就這樣持續了兩、三妙,在此過程中我們都沒有說話。直到擦肩而過,慢慢把視線放在前方,沒有回頭。表情漸漸恢復平常。轉過了街角。
又走了幾十米我的頭腦才反應過來,回憶著剛才過去的場景。感到驚訝。我怎麼會表現得如此「自然與完美」呢?!恰到好處:既「有所交流」,又有止有度。不會想去搭訕。這樣就是最好的表現。不論是靈性還是頭腦,都認為這樣是完美的。雖欣賞,但無所求。也不想有什麼過多交談,也不想真正去認識。表現理性與感性的完美結合。
(此段文字來自多年前的一段經歷與感受)
小結:突發情況更能考驗一個人的心靈,在自己對於一個人已經有充分考量和定位的提前下。當那個人突然沒有徵兆地冒出來在面前時,卻是完全扔掉了頭腦的考量和定位。用了出乎自己意料的另一種方式來對待。
感悟:心靈的反應速率超越頭腦的反應速率。另外靈性的表現超越了性格與邏輯,沒有章法,不能定性。在某一群人(或某一個人)面前表現得是一種類型和狀態,在另一群人(另一個人)面前卻表現得或許完全不同。或許喜怒無常。沒有人能猜到靈性的心思。
或許靈性的工作就是不斷改造自我。
那麼,靈性如何對待自己不喜歡,討厭,憎惡,甚至仇恨的人呢?
以下根據聽聞過的相關開示和我自己的感悟,總結大概有以下三種對待方式:
一、靈性對待仇恨的人應該看破,放下,寬容,原諒。不再計較,不再掛礙。變得不相干;
二、看破,放下,寬容,原諒,慈悲地去度化對方;
三、看破,消除業障使自己不受其影響,然後慈悲地,無我地,智慧地去懲罰對方;
三、臨場發揮與突發情況考驗一個人的心靈(靈性)
大家都知道,神經的反應超過頭腦。就比如:膝跳反射實驗。或是被針刺到、被火燒到時的反應。
心靈也是如此,心靈的反應速率也應當超越頭腦。但每個人的心靈與頭腦的控制比例是不同的。
比如:一個沒有準備稿子,臨場發揮得好不好。一個人遇到突發情況的反應等,都是靈性與頭腦控制比例多少的體現。
四、心靈的「健忘」與「超強記憶力」
心靈的特性是清淨的,當下是空白的,不會生出什麼雜亂的沒有意義的念頭出來。只有頭腦才會時刻胡思亂想,庸人自擾。
心靈是「健忘」的:往往說過很多話,寫過很多文字,或見過很多人,往往當下是一點也記不起來的。有時候聽到別人提到一些自己說過的話,當看到一些自己寫的文章標題,記憶判斷是自己說的和寫的,看了標題也很難想起文章內容,並且感覺不像是自己說的和寫的,感覺像是別人說的和寫的。
心靈又是記憶力超強的:在當下有觸緣觸發的時刻(當遇到相應的人,事,物或相關問題時),當遇到需要用到某些知識和記憶的時候,心靈可以清楚明白地想起來,不用很費力回憶與思考,就可以當下啟用。甚至還可以發揮得更多。
五、心靈喜歡「身心分離」以「無我」看待「自我」
心靈喜歡超越自我、超越身心。換句話說就是「身心分離」。
舉個例子:不少名人或演員都有一個體驗,就是當看到電視或媒體上面的自己時,感覺那不是自己。感覺更像是「別人」。一個「心靈感悟之人」也是如此,只是他把現實中的自己也看成「假的我」而不是「真我」。演員知道自己在電視上是演戲。「心靈感悟之人」知道自己在人生中是演戲。戲中的是「假我」。
而「真我」的實相是「空」的,是「無相」的。而「假我」的實相是身體是頭腦,是一切有名有相的存在。
心靈也需要頭腦:
頭腦用到極致則是智慧。頭腦給心靈準備「知識資糧」。心靈有智慧,但如果沒有知識資糧儲備。那麼很多時候也會「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我們要做的就是讓心靈啟用且在主導控制地位。充分使用頭腦學習知識,廣學多聞。到時心靈則會隨境隨緣取用頭腦中的知識。
「放下頭腦的控制權」是很讓人心理感到「沒底」的,並且是很害怕的一件事情。就如同:高度近視的人把眼鏡摘掉,然後「跑障礙賽」一樣。很怕自己出醜,摔倒或受傷。
在生活中多多積累「心靈主導」的成功經驗,獲得成就感。建立對心靈的信任。就可以把自己完全交給心靈控制,即可放下頭腦。每個當下都清淨、隨緣、自在。隨時啟用。
暫寫至此。讀著感覺有相應的部分就好,沒有也不必掛礙。語言與文字本來就是很片面的東西,只能表達有限層面的意思。
隨境感悟,隨心寫作, 隨機分享。隨緣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關注!
作者:趙散閒——分享身心之道,提升身心靈智慧與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