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到底應該如何來品讀古體詩歌

2020-12-10 白雲在天zqk
網絡圖片,謝謝作者共享

唐李白的《靜夜思》,自古以來就是流傳廣遠的名家名篇之一。能夠被那麼多的人喜歡,並成為大家教授後世子孫樂於選擇的作品之一。我個人認為主要的原因,就在於這首詩的簡單明了,以及朗朗上口。

這首詩據說原版為「床前看月光 ,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而現在流傳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是宋版。對於李白的才情及成就,我更傾向於後者,因為原版離李白的水平有些距離。

古代的作品流傳後世,解讀雖然是必然的事情,但我們到底應該用什麼角度及眼光來解讀?我們要傳給後人什麼理念及現實意義?是讓詩歌走進大眾從而得到繼承和發展,還是讓她成為少數人玩得起的文字遊戲?實在值得我們思考和反省。

網絡圖片,謝謝作者共享

之所以忽然提到李白的《靜夜思》,源於前幾天看到有介紹中國古代最有影響的十大古詩的文章,就有這首作品,其中的關於」床「字釋讀令我疑惑不解,查百度才知道更為繁瑣。一首詩中的一個字,能夠讓後人這麼費力的去深挖背後的東西,可能李白根本想不到吧。

現代意義的」床「,相信大部分人一看便知道是什麼東西,有什麼作用。之前有表達」井欄「之意我們也不否認,但非要將」床「解為井欄,追求其字的本義,實在有違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試問單就此而言,我們如何跟一個幼兒解釋這個事情?為什麼簡簡單單的問題非要複雜化呢?如果以此推理,那麼作為現代人來說,」明月「難道可以解釋為明朝的月亮嗎?豈不是貽笑大方!

月光灑在床前,就好像寒冷的秋霜。抬起頭看看天上的明月,你除了給了無盡的冷輝,還會做什麼?一月普照,親人共望,故鄉迢遠,怎麼不令人悠然而思。秋夜冷寒,李白夜不能寐,輾轉反側,先是見月照,後是望月,繼而思鄉,多麼的合情合理。為什麼就到了井邊了呢,想不開嗎?而糾結於」床「的本意之無趣,還不如將其作」窗「更有意義。

網絡圖片,謝謝作者共享

很不理解現代很多人寫詩,會用到很多極為生僻的字,無論現代口語或大眾化的讀物及教材,早已不見其蹤影。筆者曾自修過古漢語文學,但也往往需要查工具書,才能知道其讀音,還要從中找順應文詞的真意。試問這樣的作品,如何能夠擁有市場?如何能走進生活?更遑論讓孩子們喜歡了!

言必有出處,成句自典故,曾經為時尚,也是某些大家的嫻熟的手法,但似乎並不是大眾化的追求。解釋更不能一味的追根溯源,而要結合時代的環境與訴求,作品才有生命力。

以上皆為個人淺見,僅供大家參閱及思考,並熱忱歡迎同道及有識之士發表一下高見,以促進我們文化園地的持續繁榮與發展。

2020.11.25 於康德養生堂

相關焦點

  • 古體詩詞在當代:如何寫出古意和新意
    古體詩詞跟現代詩詞創作能否兼容並蓄,怎樣才能寫出新意……在近日由《詩刊》社中國詩歌網在北京主辦的詩人張珂《蕭月集》新書首發式暨研討會上,業內人士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探討,認為當代詩人在融匯古今、把握時代脈搏的基礎上,可以寫出具有當代風骨的優秀古體詩詞。張珂既寫古詩詞也寫現代詩,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切入點。
  • 四川大學教授古體詩詞獲魯迅文學獎遭吐槽
    在獲得「魯獎」之前,就曾獲得過曾獲張浦杯《詩刊》首屆(2010年度)詩詞大獎、第三屆華夏詩詞獎等詩歌獎項。此次獲得魯獎,周嘯天表示:「我都有預感應該會得獎。尤其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將進茶》,不光我自己滿意,很多作家同行都給我不小的肯定。其中就包括王蒙的積極肯定。」
  • 這首詩用歌行古體,自創新題,讀來讓人發揚蹈厲、卓然興起
    這光芒閃耀的金錯刀,仿佛就是詩人精神的化身,它質美品優,不甘於待在屋裡成為擺設,主動釋放出華彩,要去為國殺敵。「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獨立顧八荒」這句話的意思是,我身為一個堂堂男子漢,已經到了知天命的年齡了,卻沒有建立什麼可以自豪的勳業,獨自一人手提寶刀悵惘地站在那裡,環顧邊遠的八方。「丈夫」,詩人自指;「五十」,詩人寫此詩時四十九歲,言五十是舉其整數。
  • 帝王詩歌哪家強,當屬魏武與隋煬|品讀他們筆下的日月星辰
    引言創作詩歌自古就是國人抒發情懷的重要方式,那些詩人、詞人宛若天下的群星一樣璀璨,然而能廣為人知的卻只是一小部分,然而有這麼一群人,他們從不缺乏曝光度,他們的名字和稱號就自帶流量,卻依然熱心創作,將自己營造成一個全能型人才,文能安邦定國,武能開疆拓土,絕佳的辭藻又能打動人心,這樣的人物歷史上鳳毛麟角。正如毛主席的《沁園春雪》中所云:惜秦皇漢武,略輸文採。
  • "為你讀詩"等微信公眾號走紅 詩歌開始"流行"了嗎
    甚至某種程度上來說,屬於詩歌的閱讀時代正在降臨。匆促、煩悶的快節奏生活需要詩意來調節,詩歌無限凝縮的文字和無限敞開的意境剛好發揮了以前所發揮不到的功能。正如微信公眾號「為你讀詩」所倡導的,以詩歌吟讀的方式,將我們的情感以浪漫的、柔軟的、古典的方式向我們的愛人、親友甚至是自己來表達,「與其說是讀詩,不如說在這功利的、浮躁的社會中,以『詩歌』為切入點,倡導詩意的生活」。
  • 有一種讀詩的方法,掌握以下五點,讓你的孩子從骨子裡發出詩歌美
    幾季過後,我們都對古詩詞的魅力深感驚訝,看著臺上孩子們自信而從容地讀著詩,我們不禁想到:詩歌不僅僅是簡單的讀幾句就能有詩,有美感,而是一個長期積累和不斷提高、加深理解的過程,很多孩子讀詩歌只是為了應付考試,只需要背誦。很多孩子只知道詩歌的本質,卻不知道為什麼。自然,孩子們很難掌握詩歌的美感,也很難理解詩歌的意境。所以問題是,孩子們怎樣才能有淡定冷靜的氣質,雄辯的才華?
  • 這7本書,讓你一下子就愛上詩歌
    我們讀詩,但卻不問我們為何而讀。陳力川在《為什麼要讀詩?》中寫道:人應該要有一個「他鄉」的觀念,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以外找到一個國度。詩不能帶給你什麼,但能告訴你缺少什麼。而詩的作用,就像火可以點燃木頭,詩和愛情可以點燃生命。華爾街英語也刊登了這樣一篇文章:我為什麼讀詩的故事。作者認為:詩歌詞能讓讀者更好地理解文化以及一個人所賦有的感情和我們對一個時代的感受。
  • 這首感慨人生的古體詩詞,大夢空空一場,道盡悲歡與豁達
    喜歡閒來無事時抬頭望一眼天空上潔白的雲,夏天的風帶著熱意撲向面頰,雲的樣貌和別的季節有些許不同,以前望雲時候的所思所考,和現在望雲時得到所思所考,似乎不大一樣,於是便寫下了一首古體詩詞,感慨三兩人生往事,感受人生悲歡離合,讀來有些悲歡,亦有些豁達。這是怎樣的一首詞呢,一起來品讀。
  • 郝敬:《建構「小說」——中國古體小說觀念流變》
    如何回到中國語境下的古代文學研究,當然也包括回到中國語境下的小說史研究,實已成為當下中國古代文學界不可迴避的問題。郝敬博士的這部書,可以說正是一部從小說觀念的演變入手、對上述問題作出回應、努力推動中國小說史研究回歸中國語境的力作。
  • 品讀外刊 | 經濟學人51-Where is everybody?大家都去哪裡了?
    語言學習必須進行大量閱讀,外刊是地道並緊跟當下時事的閱讀材料,有利於短時間來大量積累語言素材,邀請大家一起來讀,留言處寫總結。   品讀外刊10月合集     品讀外刊 | 經濟學人16-英國大學國內招生忙    品讀外刊 | 經濟學人17-歐洲爆發麻疹,情況如何呢?
  • 如何陪孩子讀古詩詞?三位北大古代文學博士來教你
    如何陪孩子一起讀古詩詞呢?要不要給他們講解?需不需要他們背誦?這些問題難倒了不少父母。讓我們來看看三位北京大學古代文學博士們的說法。這套給孩子的古詩詞書讀來賞心悅目。許多家長都知道帶孩子讀古詩詞,對於他們的語言能力發展具有很好的幫助,但是如何讓孩子去喜歡古詩詞、理解古詩詞和愛上古詩詞呢?很多父母其實是頭疼的,甚至是不敢自己親自上陣的。那我們來看一看該系列的三位作者是如何考慮這個問題的。
  • 品讀英文詩歌|《生如夏花》
    《生如夏花》是一首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創作的詩歌。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出生於印度一個富有的貴族家庭,13歲即能創作長詩和頌歌體詩集。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飛鳥集》《眼中沙》《四個人》《家庭與世界》《園丁集》《新月集》《最後的詩篇》等。
  • 施一公:低年級研究生應該如何讀英文文獻?
    一是我在1986年暑假期間選修的時任系主任的蒲慕明老師開設的《生物英語》系列講座,隱隱約約記得蒲先生讓我們閱讀一些諸如DNA雙螺旋發現之類的科普性英文文章,很有意思。但時間較短,暑假過後也沒有養成讀英文文章的習慣。二是《生物化學》這門課。
  • 蔣志武詩歌——隱秘背後的溫度
    他的詩歌架構起生活與各種事物之間的存在關係,是具體的。他的語言簡潔而不直白,深遠而不籠統。我們當代的詩歌評論,其實是雜亂無章的,很多是「友情式」和「圈子式」的評論,甚至一些學院派的評論被套詞籠罩。所以,不管評論家們說得如何天花亂墜,那都是引導作用,最終我們還要進入到文本中去。
  • 詩歌是靈魂,詩歌是生命,詩歌告訴我們的4個真理!
    我們讀詩、寫詩並不是因為它們好玩,而是因為我們是人類的一分子,而人類是充滿激情的。沒錯,醫學、法律、商業、工程,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撐人的一生。但詩歌、美麗、浪漫、愛情,這些才是我們活著的意義。——電影《死亡詩社》01傾聽靈魂深處的聲音很早就讀米沃什的詩歌了,為何如此喜歡和更早的接觸他的呢?
  • 我們應該怎樣讀《道德經》
    小到修身齊家,大到治國平天下,短短五千言,《道德經》無所不含,如此名著,我們怎能錯過。然而流傳2000多年,如今版本眾多,有些一字之誤,意思竟然完全相反,這讓我們在追溯老子思想真諦的過程中產生了不少迷惑。好在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的出土,給我們撥開了一些迷霧。本文準備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20年來研讀各版本《道德經》的心路歷程,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發。
  • 裘小龍談詩歌、翻譯與偵探小說
    一個原因是我喜歡詩,但讀詩的人不多,在小說裡面放點詩,讀的人就多了。這可能是受T. S. 艾略特的影響。他除了寫詩,也寫詩劇,其實沒有詩寫得好。他的初衷是,戲劇的觀眾肯定比詩歌的讀者要多,用這個辦法來擴大詩的受眾。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詩歌熱過去之後,詩特別沒人讀。我把詩放在一個通俗的文類裡,尤其是偵探小說這種文類,讀者一下子就多了很多。
  • 讀睡詩歌|等著,前方依然有熟悉的鳥鳴
    裝滿霧的村莊是它的其中一個母親霧喊來雨點的時候星星躲在雲群背後有些人兒卻不知疲憊.我拘一捧流於你日記中的年歲記錄人海,山頭姥姥故事裡的童趣媽媽菜餚裡的年味以及那些日子與你並肩輕踏過的巷子變了味的咖啡.讀睡詩社創辦於2015年11月16日,詩社以「為草根詩人發聲」為使命,以弘揚「詩歌精神」為宗旨,即詩的真善美追求、詩的藝術創新、詩的精神愉悅。現已出版詩友合著詩集《讀睡詩選之春暖花開》《讀睡詩選之草長鶯飛》。#讀睡詩歌#
  • 「石」作為計量單位時,在古代不讀「擔」?到底應該怎麼讀?
    「石」作為計量單位時,在古代不讀「Dan」?到底應該怎麼讀?在古代有很多的計量單位,方便於人民的生活,其中我們最常見的就是對於糧食和鹽等食用物品的計量了。我們在國內都是使用「兩,斤,公斤」,而在國際上則是「毫克,克,千克」,那麼作為古人自然是使用「升,石,鬥」了。很顯然作為「升」和「鬥」沒有任何的問題,但是「石」卻有了不同的讀法,也是古代最大的一個計量單位了。在唐朝的時候,一石就是53KG也就是53公斤。宋朝一石是97公斤,清朝一石是28公斤,民國時期一石就是60公斤了。
  • 把語文課搬到永慶坊 品讀行家國情懷教學顯自信
    文化自信「廣州不止有小蠻腰,粵味濃的永慶坊、陳家祠等才是廣州文化之根」這是廣州本土教育機構品讀行首次把課堂搬到永慶坊,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粵滋粵味。「雖然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多次講過廣州印象、廣州文化,但在永慶坊上課,感覺完全不一樣,學生們更加切身地體驗到了廣州的美,更增強了中國文化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