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李白的《靜夜思》,自古以來就是流傳廣遠的名家名篇之一。能夠被那麼多的人喜歡,並成為大家教授後世子孫樂於選擇的作品之一。我個人認為主要的原因,就在於這首詩的簡單明了,以及朗朗上口。
這首詩據說原版為「床前看月光 ,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而現在流傳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是宋版。對於李白的才情及成就,我更傾向於後者,因為原版離李白的水平有些距離。
古代的作品流傳後世,解讀雖然是必然的事情,但我們到底應該用什麼角度及眼光來解讀?我們要傳給後人什麼理念及現實意義?是讓詩歌走進大眾從而得到繼承和發展,還是讓她成為少數人玩得起的文字遊戲?實在值得我們思考和反省。

之所以忽然提到李白的《靜夜思》,源於前幾天看到有介紹中國古代最有影響的十大古詩的文章,就有這首作品,其中的關於」床「字釋讀令我疑惑不解,查百度才知道更為繁瑣。一首詩中的一個字,能夠讓後人這麼費力的去深挖背後的東西,可能李白根本想不到吧。
現代意義的」床「,相信大部分人一看便知道是什麼東西,有什麼作用。之前有表達」井欄「之意我們也不否認,但非要將」床「解為井欄,追求其字的本義,實在有違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試問單就此而言,我們如何跟一個幼兒解釋這個事情?為什麼簡簡單單的問題非要複雜化呢?如果以此推理,那麼作為現代人來說,」明月「難道可以解釋為明朝的月亮嗎?豈不是貽笑大方!
月光灑在床前,就好像寒冷的秋霜。抬起頭看看天上的明月,你除了給了無盡的冷輝,還會做什麼?一月普照,親人共望,故鄉迢遠,怎麼不令人悠然而思。秋夜冷寒,李白夜不能寐,輾轉反側,先是見月照,後是望月,繼而思鄉,多麼的合情合理。為什麼就到了井邊了呢,想不開嗎?而糾結於」床「的本意之無趣,還不如將其作」窗「更有意義。

很不理解現代很多人寫詩,會用到很多極為生僻的字,無論現代口語或大眾化的讀物及教材,早已不見其蹤影。筆者曾自修過古漢語文學,但也往往需要查工具書,才能知道其讀音,還要從中找順應文詞的真意。試問這樣的作品,如何能夠擁有市場?如何能走進生活?更遑論讓孩子們喜歡了!
言必有出處,成句自典故,曾經為時尚,也是某些大家的嫻熟的手法,但似乎並不是大眾化的追求。解釋更不能一味的追根溯源,而要結合時代的環境與訴求,作品才有生命力。
以上皆為個人淺見,僅供大家參閱及思考,並熱忱歡迎同道及有識之士發表一下高見,以促進我們文化園地的持續繁榮與發展。
2020.11.25 於康德養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