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你讀詩"等微信公眾號走紅 詩歌開始"流行"了嗎

2020-12-06 人民網

  隨著「讀首詩再睡覺」「為你讀詩」「詩歌是一束光」「第一朗讀者」等一批詩歌微信公眾號的走紅,人們最直觀的感受是,詩歌好像正在從圈子裡的創作和閱讀走進普通人的生活,「詩人的詩」藉助不斷攀升的粉絲數和訂閱數,似乎正在變為「大眾的詩」。本期「青年文化論壇」即以此為話題,兩篇文章從兩種角度共同關注新媒體時代詩歌的傳播與接受。  

  詩歌的閱讀時代正在降臨

  霍俊明

  以往精英的、學院的、知識化的「詩人之詩」,現在只是自媒體平臺詩歌傳播的一部分,而類似於朗誦詩、愛情詩的浪漫主義色彩鮮明、抒情性強的詩歌則在更大程度上被大眾廣泛轉發與閱讀,尤其是那些抒寫親情、友情、愛情的詩歌,更容易迅速傳播開來

  「詩人的詩」和「大眾的詩」這種劃分雖不甚準確,但的確從一個側面揭示了漢語新詩自發軔以來諸多未解的難題。今天,隨著微信等移動終端的詩歌平臺與大眾之間越來越迅速、及時、開放、自由的「信息數據共享」與「交互性對話」,重提「詩人的詩」與「大眾的詩」的關係問題,一定程度上也能幫助我們理性認識和反思當下的詩歌生態。

  從「詩人的詩」及其場域來看,我們現在一方面有的是「繁榮」而喧囂的詩歌現場——詩集(包括各種民間出版物)、詩選、詩歌類報刊的出版,詩歌朗誦會、大型詩歌節、小團體沙龍、跨界詩歌的公益活動以及採風、研討、頒獎等形形色色活動的頻繁舉辦,另一方面卻是詩歌刊物的銷量不斷走低,大眾對詩歌的「圈子化」「精英化」「小眾化」「自我窄化」的諸多不滿以及「詩歌正在離我們遠去」的質疑之聲猶在耳邊。不僅是紙媒傳播,之前以詩歌網站、詩歌博客為媒介的電子化傳播大多也仍局限於詩人和專業讀者內部。以至於有人在問,孔子倡導的「不學詩,無以言」的詩教傳統,今天何以傳承?還有人在問,新詩產生100年了,為什麼想找到一本屬於孩子的詩集依然那麼困難?新詩創作和閱讀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到普通人的文化生活?

  微信、微博等自媒體空間的詩歌傳播給出了一些出乎詩人意料的答案。一個明顯的現象是,現在訂閱量比較大的詩歌微信公眾號,其製作者並非都是專業的詩人和詩歌從業者(比如詩歌報刊編輯、出版人、詩歌評論家、大學的文學教授),而更多是由普通人來參與完成的,他們在以最大的自由度理解和接受詩歌。這種自由度不僅體現為篩選範圍的擴大(古今中外應有盡有),還尤其體現為對詩歌美學理解的多元。可以說,因為掙脫了美學上、思想上和文學史意義上的條條框框,普通人忠實於自己的閱讀感受,用訂閱和轉發來「投票」,選出了那些最能接通他們情感的詩作。

  比如,現代詩因為受到經驗、智性、深度和戲劇化敘事的影響,已經更多體現出適合「思考」的特徵,訴諸公眾直接感官的抒情詩、朗誦詩正在大面積萎縮。這其實也是詩歌大眾傳播的障礙之一。而現在,自媒體傳播卻使得以往精英的、學院的、知識化的「詩人之詩」只是作為微信平臺詩歌傳播的一個部分,類似於朗誦詩、愛情詩的浪漫主義色彩鮮明、抒情性強的詩歌則在更大程度上被大眾廣泛地轉發與閱讀,比如泰戈爾、聶魯達、倉央嘉措、徐志摩、余光中、席慕蓉、舒婷、海子等人的詩作。尤其是那些抒寫親情、友情、愛情的詩歌,顯然更容易迅速傳播開來。

  在接受方式與閱讀條件上,較之傳統的紙媒傳播,微信等移動終端也顯然更貼合詩歌的本質,無需正襟危坐地潛心研讀,而是一種直接有效的「心領神會」。快節奏的城市生活方式和技術的進步共同推動著「讀屏時代」的到來,在這樣一個時代,人們已經很難擠出長時間段來閱讀長篇小說那樣的大部頭,而詩歌這種抒情短制恰恰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給低頭族、刷屏族們以最直接、最強烈的感受和共鳴。甚至某種程度上來說,屬於詩歌的閱讀時代正在降臨。匆促、煩悶的快節奏生活需要詩意來調節,詩歌無限凝縮的文字和無限敞開的意境剛好發揮了以前所發揮不到的功能。正如微信公眾號「為你讀詩」所倡導的,以詩歌吟讀的方式,將我們的情感以浪漫的、柔軟的、古典的方式向我們的愛人、親友甚至是自己來表達,「與其說是讀詩,不如說在這功利的、浮躁的社會中,以『詩歌』為切入點,倡導詩意的生活」。

  當然,看起來無限自由和開放的以個體為主導的自媒體,很容易出現信息的泛濫和失衡,微信平臺的詩歌傳播也面臨著一個風險,那就是由於缺乏必要的篩選、編輯機制,變成良莠不齊、泥沙俱下的詩歌大展覽,甚至有的微信平臺為了迎合眼球經濟將那些與詩歌內容無關的暴露的色情圖片和視頻作為招牌。這帶來的結果不是讓人們離詩歌越來越近,而是越來越遠。詩歌的親和力和它在一定範圍內的獨立性和純粹性並不矛盾,它在受歡迎甚至在「流行」的過程中,應始終保持來自日常卻又高雅的詩意,對詩歌的閱讀不能完全置於功利性的目的之上。我們當然需要通過自媒體的平臺走近詩歌,用詩意滋養更多人的內心;與此同時,我們必須防止那些浮躁、功利、唯粉絲和閱讀量為旨歸的不良傳播心態,營造一個健康的詩歌傳播環境,讓更多的人讀到更多的好詩,也讓「詩人的詩」和「大眾的詩」相互補充,彼此打開。

  作者簡介

  霍俊明,詩人,著有《尷尬的一代:中國70後先鋒詩歌》。

       

  「有感而發」的抒情本質不變

  劉 波

  熱鬧的自媒體傳播之下,不變的是詩歌創作和閱讀「有感而發」的抒情本質。有藝術追求的詩人仍需保持從容的格調和寫作的尊嚴,沉下來寫入心之詩,寫人生之詩,唯有如此,大眾才會從中捕捉到自己所鍾情的詩意瞬間

  詩歌是最精煉有力的語言創造,被稱為「文學皇冠上的明珠」,這說明詩歌寫作對詩人來說是有難度的,而詩歌接受也要求讀者具有一定的素養。任何一首詩首先必須是「詩人的詩」,即先要打動詩人自己,才談得上感動他人。而一首「詩人的詩」能否成為「大眾的詩」,可能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創作問題,即詩人的寫作水準是否經得起檢驗,作品能否經典化;二是傳播問題,即詩歌能否順利被大眾閱讀,並得到他們的認同、理解和傳誦。當然,歸根結底,「詩人的詩」與「大眾的詩」的契合點還是「為人生的寫作」,只有生命的情感互通,才能實現詩人與大眾的心靈交匯,才能引發創作和閱讀的共鳴。

  相比於其它文體,詩歌更徹底地轉向了網絡生存。從最初的論壇、博客,到如今的微博、微信,移動終端在短時間內讓詩歌傳播變得更加快捷、便利,而且廣泛。近一年來,在「為你讀詩」「讀首詩再睡覺」等微信公眾號上,幾十萬人同時讀一首詩的現象,成就了一場盛大的網絡閱讀奇觀。這些微信平臺推出的詩作,經過精心編輯,給讀者帶來的不僅有對文字的審美和情感的共鳴,還有視覺和聽覺的立體享受。「讀首詩再睡覺」配有清新別致的圖片和角度殊異的賞析文字,再輔以各種真人朗誦版本,讀者可從中獲得全新的感官體驗,完全有別於之前單一的紙質瀏覽。中國詩歌原本就是文字表達和口頭吟誦相統一的綜合藝術,可以說,自媒體語境下的讀詩體驗,重新打開了我們接觸詩歌的多種感官,豐富了我們對詩歌的體認和想像。

  跳出來看,詩歌在自媒體上的這種「復興」,與讀者對時代的浮躁有所警醒不無關係。微博、微信傳播的確拉近了現代人和詩歌的距離,這距離不僅是空間的,更是心靈的。詩歌與其他文體不同,它更著重一種感覺、一種領悟,有時甚至是非常私密的感受。越來越多的年輕讀者願意在微博、微信上「享受詩歌」,因為詩歌不僅僅是文人雅趣,它更多時候也聯繫著我們個體的生活。在地鐵上,在睡覺前,讀一首小詩,無意中被某個詞語或句子擊中,可能引發我們精神上的強烈震撼與共鳴。這種隨性自由的傳播形式,帶來的效果卻類似於精準的「私人訂製」,直抵每個人的生活細微處,讓人在緊張忙碌的間隙找到一塊屬於自己的精神高地。娛樂雖可適當舒緩焦慮情緒,但那往往只能是表面的排解,無法在更高的精神層次上慰藉我們的靈魂;而詩歌以其趨美向善的優雅,在給心靈以寧靜的安放的同時,拓展人心的容量,提升精神的境界。在這個意義上說,通過微信等自媒體平臺來傳播詩歌,不僅僅是提高詩歌對大眾的影響力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藉此傳遞一種精神能量,讓我們的靈魂不至於太庸俗,讓我們的生活不至於太功利,喚醒每個人精神深處的詩意。

  所以,熱鬧的自媒體傳播之下,不變的是詩歌創作和閱讀「有感而發」的抒情本質。在審美價值上,詩歌不僅有著自身內在的秩序,還有其永恆不變的詩性常道,並不受多少外在形式的左右。無論是語言表達,還是內涵意蘊,並非所有的詩歌都能被所有人接受,能夠接受的仍然只是那一部分與詩歌靈魂相通的人。在一切都可輕易被圍觀的時代,雖然詩人獲得了一些關注,但他們同時也面臨更深層的壓力:在新舊媒體的交替和新舊觀念的不斷碰撞下,在歷史與當下、古典與現代的交織影響下,如何調整自己和世界的距離,用作品說話,寫出一種精神和情懷來?

  我始終認同這樣的觀點——寫詩和讀詩都是考驗耐性的事。即便是在喧囂的時代,詩歌也從來不是快速消費品,它始終貼近我們情感的本真。每個寫詩、讀詩的人都應該知道,詩不是生計所需,不是成名之道,而是靈魂的召喚,是生命存在的證明。自媒體時代的詩人們依然是一群語言的理想主義者,只不過,他們如能在大眾層面獲得一些理解與回應,也許其精神世界會得到更多的情感支撐。越是在快速傳播的自媒體時代,詩人越不必過分焦慮於點擊率和發表量,因為迎合性與目的性過強的寫作,最終只是一條背離詩歌抒情本質的道路。有藝術追求的詩人仍需保持從容的格調和寫作的尊嚴,沉下來寫入心之詩,寫人生之詩,唯有如此,大眾才會在「詩人的詩」裡尋找到自己喜歡的作品,捕捉到自己所鍾情的詩意瞬間。

  作者簡介

  劉波,三峽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副教授,著有《「第三代」詩歌研究》。

  《 人民日報 》( 2014年11月25日 23 版)

相關焦點

  • 有一種讀詩的方法,掌握以下五點,讓你的孩子從骨子裡發出詩歌美
    有一種讀詩的方法,掌握以下五點,讓你的孩子從骨子裡發出詩歌美中國詩詞大會作為弘揚中華的經典詩篇節目至今已有五個季節,在這五個季節裡,許多詩歌人才在節目湧現,在你的記憶裡,誰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實際上,最重要是:讀!你讀得越多,你就會理解得越透徹,詩就是讀書,如果你深入閱讀,自然會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給人以意境和詩意。閱讀並不是盲目的閱讀,有一些規律可循,理解其中的內容。
  • 趙又廷:為你讀12首經過「光合作用」的詩
    近日,趙又廷攜手國際人文藝術平臺「為你讀詩」,聯合出品首部雙語有聲詩歌專輯《在所有聲音中,我傾聽你》。11月26日下午,趙又廷現身西西弗書店上海大悅城店,參加主題為「光合作用」的新書籤售會,與上海讀者面對面交流,並在活動前接受了包括澎湃新聞在內的多家媒體採訪。
  • 有些人,只依靠自己的影子生活 |「為你讀詩」
    影子作者:索雷斯庫 [羅馬利亞]為你讀詩:塗松巖 但這樣的演變,真的漫長嗎? 你的臉多久不笑了?你帶著冷漠的面具,直到睡覺也不取下。你是否經歷過,和愛人從當初的如膠似漆,到如今成為同住在一個屋簷下的、無話可說的陌生人。你還記得哪些值得記憶的日子和時刻?你現在度過的每一天,是值得度過的每一天嗎?
  • 童詩中國丨螢火蟲提著燈籠+鴿子花集——給孩子「為你讀詩07」
    詩人是上天派來的赤子童詩則是赤子心靈深處最真誠的呼喊本期讀詩的小朗讀者非常小一個6歲,一個8歲如此小的年紀即有了這麼強的表現力鴿子花集——給孩子童詩中國:鴿子花集來自公眾號:臥榻先生說詩詞 00:0002:04把你白嫩嫩的小手伸過來伸過來吧,我的小鴿子花當你搖動著小手伸開那五瓣花似的手指
  • 《寶貝,為你讀詩》公益活動李開復朗誦《一粒沙子》
    ­  驚蟄時節,著名天使投資人李開復首次上演詩歌朗誦新年首秀,在《寶貝,為你讀詩》公益活動中,以一首兒童詩歌《一粒沙子》溫暖了孩子的心靈。李開復曾多次在公開場合談論孩子教育的話題,他並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太乖,而是希望他們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並鼓勵孩子在成功和挑戰中學習成長。
  • 山東東平 春霸:中年書|微信公眾平臺|魯西詩人|愛情詩
    一首愛情詩,降服了霧霾音韻縱橫交錯,如扁擔的顫顫悠悠把山水心志,晃動得此起彼伏放牧詩歌的柳條,蕩起。我有娘,你有沒有。《魯西詩人》微信平臺主辦方為聊城市詩人協會,線下有紙媒會刊《魯西詩人》支撐,是《魯西詩人》的主要選稿基地。3.本平臺現代詩、古體詩、散文詩均可投稿,每次投3至5首;詩歌評論類每篇千字左右。4.請作者在文後附個人簡介(百字內)、微信號、聯繫電話和個人清晰照片,以附件加粘貼形式投稿。標題註明:作者姓名(或者筆名)+體裁+題目,正文小4號左對齊。5.
  • 學寫作,從讀詩開始:金子美玲《露珠》
    學寫作,從讀詩開始。詩歌是以第三者(局外人)的視覺寫的,關注點在清晨庭院角落裡的露珠。題目是《露珠》,但詩句裡沒有出現露珠兩個字,而是以眼淚替代。眼淚的主人是花兒。花兒發現自己的花蜜不見了,花兒哭了,悄悄地流著眼淚。
  • 讀詩丨三千年前寫給母親的詩,現在讀也不會過時
    你送給母親祝福了嗎?春秋時期的衛國大地,產生了我國歷史上第一首讚美母愛的詩歌——《詩經·邶風·凱風》。其中表達的細膩情感,經過三千年的歲月洗禮,依然能夠喚起我們內心的共鳴。今天我們為您解讀這首詩歌,祝福每一位母親,也祝福回家陪伴母親的你。
  • 六神磊磊給孩子說唐詩:和流行文化競爭,讓孩子自願讀詩
    李白杜甫在當時就是「天王巨星」嗎?以說讀金庸行走江湖的六神磊磊現在投入大量時間說讀唐詩,特別是給小朋友們說唐詩。9月21日,自媒體人六神磊磊攜新作《給孩子的唐詩課》做客中信書店上海仲盛店,還與「混子曰」創始人陳磊(二混子)展開對談。
  • 兒童詩創作:尋找中國詩歌的童心
    為促進詩歌教育及校園文化建設,進一步拓展兒童詩和現代兒歌創作隊伍,中國詩歌網自2月25日至10月31日在全國範圍開展原創童詩和現代兒歌徵集,共收到來稿近7000份,反響熱烈。12月26日,由中國作協《詩刊》社、中國作協詩歌委員會主辦,中國詩歌網承辦的「當下童詩、兒歌創作與傳播研討會」在中國作家出版集團會議室舉辦。會議聚焦當下童詩創作現狀,並就童詩的傳播和教育機制展開研討。
  • 「孩子們的詩」走紅網絡:我想到陽光裡洗洗手
    早在2015年,在微博以及微信朋友圈就曾熱傳當時9歲的小詩人鐵頭的一些詩作,這個當時還在北京史家小學分校念書的小詩人在當年8月出版了詩集《柳樹是個臭小子》,收錄了「鐵頭」從6歲到9歲陸續創作的175首詩歌。
  • 如何把漢語詩歌翻譯為英文詩?
        漢語的詩歌文字簡明,含義豐富,可謂言簡意賅,如何把它翻譯為英文詩呢?首先要了解英文詩的特點,然後注意押韻和詞語修飾。以白居易的後宮詞作為例子,講講如何英譯。
  • 錢萬成:讀詩就像走進一座魔力城堡
    每年的6月為中國詩歌童詩月!詩歌是一把神奇的鑰匙,能打開世界上所有的門,門裡有條開滿鮮花的小路,引你進入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讀詩能讓人去掉俗氣,讀詩能讓人變得聰明,讀詩能讓人增長智慧,讀詩還得讓人長出一雙天使的翅膀,讀詩能忘記煩惱,那些煩心事、鬧心事,通通拋到腦後,讀詩能找到快樂,無論走到哪裡,都能遇上開心的事。
  • 讀首詩再睡覺|瓦的藍仰望著天空的藍
    《麥香,從遠方飄來》作者‍‍《讀睡詩選》入選詩人:一凡,劉玉賢,暫居瓊海,老家鄲城。喜愛詩歌。讀睡詩社創辦於2015年11月16日,詩社以「為草根詩人發聲」為使命,以弘揚「詩歌精神」為宗旨,即詩的真善美追求、詩的藝術創新、詩的精神愉悅。現已出版詩友合著詩集《讀睡詩選之春暖花開》《讀睡詩選之草長鶯飛》。詩友們筆耕不輟,詩社砥礪前行,不斷推陳出新,推薦優秀詩作,出品優質詩集,朗誦優秀作品,以多種形式推薦詩人作品,讓更多人讀優秀作品,體味詩歌文化,我們正在行進中!
  • 正反可讀英文詩引熱議,原來詩歌還可以這麼寫
    上個月,一首「特別」的詩歌在微博、豆瓣等平臺引起熱議。這首詩歌正著讀反著讀都可以,但卻是完全不一樣的意思。我真的像別人說的那麼醜嗎?這首詩正著讀,似乎是在抱怨自己丑陋。但從後往前讀,你會發現整首詩洋溢著自信。Our inner talk and how we feel about ourselves is very important.
  • 為你讀詩|過去的早晨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木希地,ID:filmscreen】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過去的早晨每次去看牆腳的苔蘚顏色乾淨的陰影讓人舒服我們曾試著在自己身上尋找相同比例的明暗尺度一群白鷺飛過
  • 陶淵明讀《山海經》氣得不行,寫下首詩,被譽「金剛怒目式」詩歌
    說起陶淵明,大家都不陌生,他既是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又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很多人在上學時期就曾誦讀過他的詩篇,但大都以淡泊的田園詩為主,有《歸園田居其一》中「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的淡然,也有《飲酒其五》中「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閒適。
  • 這個情人節,谷川俊太郎把詩寫在巧克力上
    你嘗過詩的味道嗎?所謂Bean to Bar,就是親自完成從巧克力豆開始到製成一塊成型巧克力的所有步驟。和一般工廠化流水線生產的巧克力相比,Bean to Bar巧克力更講究豆子的選擇和每道工序的精益求精。在完工前加一道印刷工序,巧克力就披上了文學的外衣。隨後,大家就可以品嘗到詩的味道了。
  • 讀睡詩歌|我是一隻年老的刺蝟,在茫茫黑暗中搜尋
    你的衣服是什麼樣子的?一身白衣,滲出消毒水的味道只是面前,並非一如往常是即將流失的希望是冠狀病毒泛濫的危狀是與死神抗衡哪怕孤注一擲的衝撞.你行過車流你穿過人海你看向未知你走向災難.你與平常的人沒有什麼區別你比平常的人甚至還要艱難因為「職業」你們本就危險因為「職守」你們直面危險你會因為時而泯滅的人性摧毀你會因為一直深埋的善意長存.
  • 美育需要詩 歐陽江河、虹影、樹才帶學生品詩歌之美
    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中新網北京11月19日電 (記者 馬海燕)今天還有多少人讀詩如何發揮詩歌的美育功能?歐陽江河、虹影、樹才三位當代詩人今日走進北京五中分校大廠分校,和學生分享詩歌之美。  作為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朦朧詩的代表人物,歐陽江河的詩影響了一代人。那是一個人人都愛讀詩、寫詩的年代,現在則有人發出了「詩歌已死」的哀號。但詩人們不這麼看。虹影說,「詩歌就像我的血液和靈魂一樣」;樹才說「留一點詩歌的享受給自己,保持自己對生命、對美的感受,誰都不能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