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專門討論中國古代小說中的「古體小說」,即主要著錄於子部小說類的非白話小說,力避西人觀念影響下的現代小說觀念,從「古體小說」這一中國傳統文類出發,考察古人相關認識的變化,對其特性和內涵的框定及流變,還原歷史實相,頗多創新之處。
目 錄
序/鞏本棟
釐清古代小說觀念,完善小說研究標準(代緒論)
第一章 層累的迷霧
——小說起源辨正
第一節 神話非小說之起源
第二節 諸子寓言非小說之起源
第三節 先秦小說的面貌與特徵
第二章 錯位中的生長
——秦漢時期小說學的初建
第一節 「小道」與「可觀」之辭
——漢代小說學的建立
第二節 子史的錯位與遊移
——小說觀念形成初期的再思考
第三章 新變的萌發
——魏晉時期的小說發展
第一節 「俳優小說」
——小說稱謂的第一次泛化
第二節 實錄與虛構
——史書的創新與小說的堅守
第四章 禁錮與破窠
——南北朝時期的小說流變
第一節 南北朝時期小說觀念
第二節 劉宋時期對魏晉小說觀念的接受
——以《三國志》裴松之注引小說為例
第三節 以史證小說的嘗試
——《世說新語》劉孝標註
第四節 蕭齊時期文論中的小說觀念
——《文心雕龍》小說觀念辨析
第五節 禁錮與破窠
——阮孝緒《七錄》小說觀念的二重性
第六節 《文選》不錄小說辨
第七節 重論殷芸《小說》的文學史意義
——雜傳對小說文體流變的影響
第五章 巨變前夜的沉寂
——唐人小說觀念的最終確立與衍化
第一節 《隋書·經籍志》與唐人小說觀念的最終確立
第二節 援子入史的誤讀與誤判
——劉知幾《史通》「小說」辨
第三節 唐人註疏與小說認知
——以《史記》「索隱」「正義」和《文選》李善注為例
第四節 後《隋書·經籍志》時期的唐代小說觀念
第五節 唐人小說觀念在域外的傳播
——以《日本國見在書目錄》為例
第六章 敘事之花的綻放
——宋人對漢唐小說觀念的突破
第一節 宋人對唐人小說之學的重建
第二節 唐傳奇名實辨
第三節 宋人對小說觀念的接受
——以杜詩趙次公注引小說為例
第四節 宋代小說指稱的進一步泛化與研究方法
——「牛郎織女」非殷芸《小說》佚文考
第七章 明清古體小說觀念的學術旨歸
第一節 明代古體小說觀念的持續開拓
——以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為例
第二節 清代古體小說觀念的漢唐之風
——以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為例
結論與餘論
附錄 《日本國見在書目錄》著錄小說書考略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序
鞏本棟
自十九世紀末以來,隨著西學東漸的步伐,中國學術乃至整個東亞學術都逐漸從傳統走向現代。在這一轉型過程中,學科越分越細,文學研究的觀念越來越清晰,文學的抒情、虛構和形象性等特點也越來越為人們所認識。這給文學研究帶來的進步是十分重大的。
然而,當西學體系的「純文學」取代了「雜文學」,西學的方法取代了傳統學術的方法,中國文學原本具有的特點被有意無意地遮蔽起來,很多作品從文學中被排除出去,文學研究的領域也愈益縮小了。
中國古代小說的研究也不例外,貫穿著一部小說史的,似乎就只是魏晉的志怪、志人,唐代的傳奇,宋元話本和明清的章回小說。這當然不完全符合中國文學史、中國小說史的實際。如何回到中國語境下的古代文學研究,當然也包括回到中國語境下的小說史研究,實已成為當下中國古代文學界不可迴避的問題。
郝敬博士的這部書,可以說正是一部從小說觀念的演變入手、對上述問題作出回應、努力推動中國小說史研究回歸中國語境的力作。
所謂回歸中國語境,就古代小說研究而言,就是要從小說創作發展的實際而不是從現代西方的小說概念出發,重新檢討現存全部小說文獻,從而更準確地描述和探索小說發展演進的脈絡及其主客觀原因,歸納和總結小說觀念的形成及其內涵、外延的變化,以建立起中國特色的小說史研究體系。
回歸中國語境,此書為我們梳理了一條清晰的古代小說觀念的發展路線。作者認為,漢代是小說觀念形成的初期,班固在劉向、劉歆《七略》基礎上撰成的《漢書·藝文志》,創建了古小說的初步理論體系。
在這個體系中,以言說理是其主要表現形式,「小道」是核心的判定標準,而其創作的來源、傳播方式等,又是後代小說創作文學性的萌芽。
魏晉南北朝和唐代,雖然雜傳和傳奇的創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尤其是南朝梁殷芸把雜傳編入小說的做法、唐人對漢代以來小說傳播方式的認可,都意義重大,但在觀念上大致還是延續了漢代以來對小說的傳統認識,記事、記言類小說的著錄,在《隋書·經籍志》中仍佔主體地位。
小說觀念的歷史性變革出現在北宋,《崇文總目》和《新唐書·藝文志》著錄小說的類別和數量,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那就是敘事性的雜傳和傳奇被歸入小說範疇,由此開啟了傳統小說觀念由古代向近代的轉變。
而明人胡應麟一方面將唐宋人的小說觀念加以細化,另一方面又把小說的範圍不斷擴大了。至清代紀昀才又釐定明人在觀念上的一些誤區,把小說分為雜事、異聞和瑣語三類,有意識地將已經漫衍無歸的小說觀念正本清源,重又回向漢唐小說觀念。這似乎很保守,然實際上卻為古體小說與通俗小說在近代的區分從理論上作了準備。
回歸中國語境,此書又對中國小說史上的許多以往關注不夠的問題進行了新的探討。比如作者指出,劉孝標註《世說新語》,廣搜文獻,為《世說新語》成為記言類小說的範式付出了大量的心血,開創了以史證小說、以小說證小說的途徑,其價值和意義不容忽視。
南朝梁殷芸的《小說》,第一次將雜傳引入《小說》的實踐,拉開了歐陽修小說觀念新變的序幕,為歐陽修小說觀念理論上的突破,奠定了堅實的創作基礎,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大致在中國晚唐時期成書的日本士人藤原佐世所撰《日本國見在書目錄》,是域外現存較早的重要目錄學著作,治小說史者少有關注。然作者卻對所著錄的數十種小說類目作了詳細的考察,並對其中所反映的小說觀念與中國本土的小說觀念作了比較分析。
杜詩趙次公注是杜詩學上的重要著作,然其中也保存了一些散佚的小說資料,反映了宋代的小說觀念,藉此可以修正小說研究中的一些訛誤。
小說一詞,在以趙次公注為代表的宋代詩注中,並非特指殷芸《小說》,而往往是作注者對於小說作品的泛稱。宋代以後的各種史注、詩注、集注與類書中,「小說」一詞,已經由宋代以前注文中的特指殷芸《小說》,成為諸書的泛稱。作者上述的這些看法,多為前人所未及。
回到中國語境,此書還對小說史上很多向有爭議的問題進行了細緻辨析,提出了新的看法。比如,古小說的起源、稱名和特徵,人皆據《莊子》《荀子》而論之,然對《漢書·藝文志》所著錄的先秦9家小說(即《伊尹說》《鬻子說》《周考》《青史子》《師曠》《務成子》《宋子》《天乙》《黃帝說》),則向有爭議。
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其一一加以考察,認為其符合先秦小說的觀念,與漢代小說觀念前後相延續,主要表現方式是記言與記事兩種類型,而以言說理和以事說理的社會功能,正是小說觀念形成初期的核心特徵。
阮孝緒《七錄·子兵錄》「小說部」著錄小說10種(《燕丹子》《青史子》《宋玉子》郭頒《群英論》裴啟《語林》孫盛《雜語》郭澄之《郭子》劉孝標註《世說》《俗說》殷芸《小說》),前人對其意義認識不夠,作者則指出,以雜傳為代表的紀傳體,作為史部的主要書寫方式,至魏晉南北朝,已開始引入小說創作,殷芸《小說》大量援引雜傳即為明證,但單獨成篇的雜傳還沒有被納入小說的範疇。
故《燕丹子》的著錄揭開了這一變化的序幕,成為小說記事類的一個新的變化方向,這種變化在後來的《隋書·經籍志》《崇文總目》《新唐書·藝文志》中得到進一步確定。
從《七錄》可見,《世說》體已經逐漸成為小說體系中記言類的一種固定表現形式,小說的應用和娛樂功能得到進一步體現。而其對小說總集的著錄也為小說觀念和創作開闢了新途徑。這些看法較之前人顯然更深入了。
回到中國語境,過去的一些習以為常的看法,在此書中也被打破了。像神話與先秦諸子寓言為小說源頭的看法,作者就不贊同。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提出的,「傳奇者流,源蓋出於志怪」的觀點,作者也不認同。
此外,作者還認為,劉知幾的小說認識沒有超越《隋書·經籍志》與《舊唐書·經籍志》所表現的唐人小說觀念,他在《史通》中論述到的「偏記小說」,往往只是對正史之外的史料的泛稱,並沒有體現出獨特的小說觀,更不能說對小說進行了正確的分類。
今人研究小說的誤區,正在於對劉知幾援子入史的泛史料觀沒有準確的把握。史家對小說的觀念是一以貫之的,這個觀念,不僅體現在史書的編撰中,也體現在對史書及其他典籍的註解中。
唐人所撰《史記索隱》、《史記正義》與《文選注》,引入小說之書注史注文,正是在堅持「小道」的核心標準上,對於「技」的表述從「寓勸戒,廣見聞,資考證」的社會功用性角度,加以合理運用的結果。
今人治小說,大多將唐傳奇放在唐代小說的範圍進行論述,這裡原有先天的概念缺陷。在唐人的小說觀念中,傳奇這種文學表達形式,並未進入其小說範疇和理論觀照,因此在嚴格意義上也就不能成為唐代小說的代表,只能作為唐代某一時期的流行文學樣式。
如果以今人的小說觀念與標準來劃分,則大抵可以從創作的層面,如以敘事、審美等題材類型的角度加以研究。
立足中國小說的宏觀發展,傳奇作為一種文體,從創作的出現到該種表達形式的被認可,時間跨度較長,在創作興盛的唐代並沒有出現專門的理論研究,只是到了宋代才出現有針對性的討論。
我們今天對唐傳奇的理解,多基於宋人的認知觀念,在唐傳奇最初的理論構建和在小說發展中的所處位置及作用,事實上反映的是宋人的觀念。所以,把對唐傳奇及其所反映的小說觀念的討論,不是放在唐代而是移至宋代,這與一般論者截然不同,顯示出作者獨特的學術眼光。
南京大學中文系中國古代文學學科有一個優良的傳統,那就是在學術思想和方法上追求文獻學與文藝學的完美結合。
郝敬博士在南京大學中文系讀書三載,對此深有領悟,體現在這部書稿中,既有對目錄學知識的熟練運用,對四部文獻的廣泛涉獵,對域外漢籍的特別關注,更有對小說創作理論與觀念的深刻理解和討論。加之他本科學習的是工科,碩士、博士階段才轉向文學研究,或許與他大學階段受過科學知識和方法的教育與薰陶有關,使他在古代文學的學習中,更習慣於探究各種現象的本原,思考個中的內在邏輯關係,故能在上述研究中多有創穫,並在研究方法和風格上顯示出南大氣派。
郝敬博士方年屆不惑,今後學術發展的道路正長。相信他能在今後的研究中,更好地將文學理論與創作相結合,揚長補短,不斷地擴大研究視野和領域,取得更大的成就。
是為序。
庚子夏於金陵有容齋
後 記
回想多年前的春日,我和妻子第一次行走在南京大學校園裡,緊張而激動,渴望而欽慕,心中感慨萬千。
回想開始博士學位論文寫作的時候,我和妻子剛剛搬至南園十四舍簡陋的小屋子裡,站在陽臺上看,對面就是十三舍。記得太師傅程千帆先生在《勞生志略》中說,他剛回南京大學任教時,就住在十三舍。
每每我在讀書或寫作中感到思路的困惑與心緒的不定,就從半屋子的書堆中踱到陽臺上,在漫天霞光的傍晚,或是月朗星稀的秋夜,彷佛看到程先生就在對面的樓閣中,拄著拐杖,以慈祥而堅毅的目光,鼓勵著我這個晚輩後學,在學術的道路上努力前行。
能夠從理工科轉至文科的學習,真不禁感嘆人生的變幻。記得讀小學拿到奧數競賽合肥市第一名,考高中化學科滿分,讀高中自修大學高等物理學,當時我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會選擇傳統人文學科作為自己的人生追求。
能夠從與學術八桿子打不著的行業回到大學校園,也可謂一波三折。大學畢業後戎馬南戍六載,若指揮百餘人行軍布陣,籌措計劃,縱橫南北,氣定自如,亦未想到會解甲北歸,讀書學問。
然而人生抑或命運之路就是如此,可能是自幼對古代文學的愛好因素在多年的潛伏中終於爆發,使我將人生的風帆轉向了學術的殿堂。
在合肥工業大學讀本科時,有緣求教於安徽大學中文系陶新民教授門下,旁聽中文專業課程。新民師是詹鍈先生的弟子,故傳我唐詩研讀之法,並教我熟讀李白、杜甫。我從中感受到與理工科完全不同的人文學科氛圍,被文學的學術魅力深深感染,有意以文學終此一生。
然命運多舛,畢業後俗務忙碌,跋山涉水,風餐露宿,始終未曾得一空間置一書桌。困窘之中,每每寒夜青燈,拋書嘆春秋之廢。先慈又身染不治之症,時日無多,種種無奈,不盡訴說。
蹉跎六載之後,終於重整格局,一心向書。西南之行,從雲波師遊學三年,始窺學術堂奧,心有所向,故於己丑年春,報考南京大學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博士研究生,有幸錄為鞏師本棟先生門下弟子,研習魏晉南北朝唐宋文學。
本棟師師法程千帆先生,傳道授業極為嚴格,入門之初即以程千帆先生「敬業、樂群、勤奮、謙虛」八字要求令戒於我,並以程門傳統入學之法「熟讀四到六部唐前經典」教我重新打牢讀書治學之根基。
三年來,我謹遵師命,已點讀毛詩、楚辭、杜預《春秋左傳集解》、《史記》三家注、《三國志》裴松之注、《文選》李善注、杜詩仇兆鰲注本與趙次公注本。同時,又研讀了楊伯峻《春秋左傳注》、朱熹《詩集傳》、詹鍈《文心雕龍義證》、劉知幾《史通》,泛讀了《文選》六臣注、浦起龍《讀杜心解》、錢謙益《錢注杜詩》、楊倫《杜詩鏡詮》、施、顧注蘇詩等書。又結合畢業論文方向,通讀了古小說類的文獻資料與研究專著。
每讀畢一書,本棟師必要求撰成一文,闡述心得。從閱讀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對每一篇論文絕不空談理論,而要有問題意識。我漸感讀書為治學之根本,本棟師以己治學之心得,傳我輩後學,實厚望深矣。
嘗有客問我:「君已過而立之年,不求經濟仕途,讀書何為?」我以往作答之意有二:一曰個人興趣之所在,族中長者稱餘抓周時即選書籍紙筆不疑,命也,定也。將興趣充實生活,不亦快哉?二曰年歲痴長,所見頗多,屢嘆家門讀書治學之風無幾。
想吾父祖之上,世代行伍,鮮有從文者,惟家母、外祖之上,為徽州績溪胡氏旺族,文風頗盛。吾自忖將以讀書更換門風,自我而行。
入金陵讀書至今,視野又開,始知人生雖短,亦有道義存焉。本棟師嘗雲「對中國傳統文化傳承責任之自覺擔當」,即為吾今日讀書之責任、之信念。不求聞達於諸侯,只願薪火能相傳。
南京大學文學院前屬中央大學文學院與金陵大學文學院,學術傳統悠久,積澱深厚。尤其是中國古代文學專業與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在實際教學與科研中,並不分家,而兩古專業最大的學術特色就是研究以文獻為基礎,加強文獻學與文藝學的結合。
在南京大學文學院攻讀博士期間,我的古代文學專業與文獻學專業知識儲備,都得到了長足的精進,我無時無刻不深切感受到其所代表的東南學術的深厚魅力。因此,我的博士論文與科研方法也深深地打上了這一烙印,即注重文獻資料的基礎作用,有一分資料說一分話,絕不空洞地討論與構建所謂的理論。
衷心感謝南京大學文學院周勳初先生、莫礪鋒先生、張伯偉先生、張宏生先生、許結先生、徐興無先生、俞士玲先生、程章燦先生、曹虹先生、武秀成先生、嚴傑先生等諸位老師,以及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的陳書錄先生、程傑先生等諸位老師,在讀博的三年中,能夠有幸得到教誨,感受名師風範,受益頗多。
衷心感謝師母王一涓老師,在三年中對我們同學的照顧與愛護。衷心感謝同門的兄弟姐妹們,一起讀書一起討論的時光是最難得的。
衷心感謝一同在陶園二舍住過的同學們,那些大口喝酒大塊吃肉,或是飲茶論道,或是熬夜看足球的日子,都是值得留戀的。
衷心感謝我的妻子張莉,她跟隨我從西南來到東南求學、執教,過著清苦的生活,在我父親病重住院的時候日夜照料,在我教學、讀書、寫作的日子裡處理好家居事務,同時也要完成繁重的教學科研工作。有妻如此,夫復何求?
丙戌年正月,先慈在重病三年之後,撒手而去,時猶在元宵放燈之期,我亦有文字「惟願東風今宵至,滿城燈火照淚痕」記餘之悲,又有「今而後,吾欲見吾母,唯夢中矣」之語。如今,學術理想亦漸次展開,我應該在夢見母親的時候告訴她,她可以放心了。
辛卯夏以來,餘從教安徽大學文學院,講授魏晉南北朝唐宋文學與古典文獻學,課業雖頗繁重,然教學相長,亦有所得,故屢思充實拙文,刊刻成書。
本意作一貫通研究,但隨研究深入,發覺宋代相關文獻彌足珍貴,細細體味,不忍割捨,故積年用力於此,元明清階段未遑詳加研核。但一來古體小說至北宋已然學科範疇相對穩定,二來由於元明清相關文獻存世數量浩若煙海,可另作專門研究。故本書詳於宋代及以前,亦庶幾符合古體小說觀念的流變軌跡。
因全書例求一,以點帶面,文末略為討論明清觀念之演變。小書草就,全如班孟堅《漢志》刪要劉子駿《七略》,亦存當年文章之面貌也。
是書付梓,特别致謝責編黃飛立博士,飛立兄工作嚴謹細緻,端正可親,見其人,亦可知復旦之風中華之範矣。
是為後記。
庚子壬午芒種於南直廬州府雙芷齋
個人簡介
郝敬,安徽合肥人,畢業於南京大學,文學博士,現執教於安徽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古代文學、古典文獻學和傳統文化。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等科研項目數項,在《文學評論》等學術期刊發表學術論文多篇,出版有學術專著《雙芷齋論中古小說》、《建構小說——中國古體小說觀念流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