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有順:小說如果結構失敗,就是徹底的失敗

2020-11-29 騰訊網

[摘要]在一系列的藝術方式中,結構在小說中擔當了極為重要的角色。

要了解一個現代作家的內心世界,除了要知道他在寫什麼之外,還要知道他為什麼會這樣寫,因為他的藝術方式、結構能力,常常就是他精神經驗的放大或轉換。by-謝有順

除了虛構,還有結構

今天說「結構」。

小說除了故事,還有一個結構問題需要討論。

一般來說,小說如果在結構上失敗了,那就是一種徹底的失敗。好像也有例外,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他的小說在結構上的冗長與拖沓,讓人感到痛苦,但這並不影響他作為偉大作家的地位。他的小說出示了更重要的問題,使我們的閱讀能輕易地越過結構本身帶給我們的障礙。

這是傳統小說的優勢:由於作家觸及了那個時代人類共同的精神經驗,讀者往往能夠原諒他在藝術上的某種疏忽。當然,藝術形式與作家的精神經驗總是同構在一起的,關鍵在於作家的重心在哪裡。如果一個作家將形式作為寫作的終極目的,那麼,他所建築的藝術秩序與藝術圖景便成為他世界觀的全部基礎;如果一個作家所看到的真實,不能通過自己建構的藝術秩序出示出來,形式便會轉換成他對存在本質的探查方式之一,陀思妥耶夫斯基大概屬於後者。

他是一個對人的內心真正著迷的作家。

現代作家的特徵也是轉向內心,回到自我,但和陀斯妥耶夫斯基比起來,還是有很大的不同。現代作家的熱情許多時候是給了藝術。在他們眼中,藝術上的陳舊是無法容忍的,那意味著這個作家缺乏革命性,固步自封。許多作家都說,我對生存的看法,就是我對藝術的看法。你如果要了解一個現代作家的內心世界,除了要知道他在寫什麼之外,還要知道他為什麼會這樣寫,因為他的藝術方式、結構能力,常常就是他精神經驗的放大或轉換。

在一系列的藝術方式中,結構在小說中擔當了極為重要的角色。

傳統小說那種以時空為本位的結構方式,代表的是世界能夠被作家所認知,世界在作家眼中是穩定的,有跡可循的,它以時間空間的正常邏輯出現;作家在世界面前也是有信心的,他能夠沿著這個時空線索來探查人的存在狀況。這樣,結構在傳統作家的筆下是以先在的時空為決定因素的,作家可選擇的只是在這一結構中出場的人與事,但他不能改變大的時空框架。

這種以時空為本位的結構形式,構成了一部小說的故事內核,同時也為閱讀者進入小說提供了基本線索。這種結構方式契合了讀者的固有經驗,讀者很容易將作家所假想的時空與自己生活的時空聯繫起來,並與作家維持一種簡單的關係:作家是故事的製造者,讀者是故事的旁觀者。

但它很快就受到了現代小說的挑戰。

首先是意識流小說,它打破了時間這一恆常的維度,讓人物的意識在超時間的空間裡任意往來,作家不再相信寫作中假定的時間形式。

很多人都知道,時間所作用的是實體存在,而人作為一種能意識到自身是實體存在的存在,他在時間面前其實是矛盾的:他的肉體在時間裡,但他的意識卻是超時間的。如果一個作家的寫作思維過多地受時間限制,他肯定無法寫出人在時間裡的衝突——有限的人與渴望無限的人之間的衝突。而普魯斯特這樣的作家之所以能在小說中獲得一種假想的滿足,就因為他意識到人活著的時間和寫作的時間都是有限的,作家必須在超時間的追憶中使自己的想像力趨於無限,這就在精神向度上構成了一種向後看的烏託邦。

這樣,時間便開始摺疊,尤其是它的線性特徵被打破,故事結構的線性邏輯也同時被瓦解。故事成了一些記憶片斷的連綴,或者是過去、現在和未來混合的地方,情節的因果關係不復存在,傳統那種以情節為主體的閱讀模式也受到了徹底的顛覆。

意識流小說所反對的是以時間為本位的結構模式,它表明作家不再相信時間這一未經證實的假定形式:是誰賦予了時間這一權威?我們何以相信在時間中的一切是真實的?這次革命,把寫作從時間的囚牢中解放了出來,作家終於可以對時間說,我自由了。

接下來,法國新小說派作家羅伯-格裡耶、克洛德·西蒙等人發動了另一場針對空間的藝術革命。他們認為,作家在現有的空間觀念裡安排人物的活動,這同樣有一個未經證實的前提:是誰賦予空間最初的基本法則?作家又何以讓讀者相信他所出示的空間是真實的?

基於此,羅伯-格裡耶、克洛德·西蒙等人都著力於描繪他們筆下那個空間,並讓一個事件在不同時間、不同空間中反覆出現,從不同角度對它進行反覆敘述,力求這些人物與事件在作家眼中變得立體起來,以突破傳統小說中那種單維度的平面真實。

羅伯-格裡耶

在羅伯—格裡耶的小說裡,我們很難看到作家對某一件事的跟蹤,有時整篇小說只有一道客觀的視線在一些人和物上面反覆移動,跟著這道視線走,我們會發現格裡耶的確洞悉了空間的真相,空間成了具體的,可以觸摸的了。

在這個空間裡,人與物完全平等。

普魯斯特、羅伯一格裡耶等人的小說對時空的瓦解,實際上確立了新的時空觀,他們也用小說證實了這種新的非線性的時空觀,更接近於現代人的心靈真實。

之後,許多有現代意識的作家基本上是以這種新的時空觀來結構小說的。但這並不等於說,現代主義小說從此就有了一個相對固定的結構模式,相反,它最重要的結構特徵是對傳統共同的解構,或者說,現代主義之後的大部分小說家,都無意於在小說中結構什麼,它們更多的是在解構,現代主義是對傳統的解構,後現代主義又是對現代主義的解構。解構的力量大於建構的力量。

這種解構熱情深深影響了中國作家。

在中國小說還處於社會性大於藝術性的年代,一些作家開始應用解構這一武器,這對另一些作家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我要提到的是馬原。他第一次使讀者知道,小說是有一個結構模式的,而且,這種結構本身也能勾起讀者猜謎一樣的熱情。馬原將幾個毫不相關的事件並置在一篇小說裡,還毫不保留地將自己的寫作構想告訴讀者,現在看來,這些手法不足為奇,一個初學寫作的人都會模仿得來,但在當時的小說界,卻引起了強烈震動,它使作家看到,小說還有結構這個東西。

馬原

結構並不是不重要的。

這就更新了我們的小說觀念:作家重要的不單是出示故事,還要看你是如何寫這個故事、結構這個故事的。

馬原之後,到格非的小說,小說結構的自足性就更加明顯了。他的《迷舟》,使故事獲得了多解的可能性;他的《褐色鳥群》,也是一篇結構感極強的小說,在時間上,這篇小說從寫作時間的一九八七年進到了一九九二年,在空間上,發生在同一地方的幾個事件似是而非。

格非在這裡所要突出的是虛構。

虛構是一種書面的真實,我們明知小說中所發生的事實是不可能的,但格非卻告訴我們,對虛構來說一切都是可能的。

這就是特殊的結構方式所達到的藝術效果:真實與幻念之間的界限模糊了,作家一旦無法確證世界的真實,就以想像、虛構的方式來創造一種幻想的真實。這個時候,小說結構的力量就顯得異常突出。

遺憾的是,雖然中國作家已經開始了對小說結構的重視,但「結構」一詞在許多人那裡還只是一個名詞,它代表的是一個已經完成的形式法則,是可以被解釋的一個系統。這個新系統的建立,包含的主要是對傳統的解構,但作家在這一系統中要結構什麼呢?——這裡的「結構」是一個動詞。一個只解構的作家不會是優秀的作家,真正優秀的作家是在解構的同時,也出示一個自己所結構的新的藝術秩序和精神真相。

博爾赫斯

我要再次提到博爾赫斯這個人。他對中國作家的影響很大,但多數中國作家只學到了他的一些迷宮法則,並沒有看到他的小說還有一種超常的結構能力。我們跟著博爾赫斯在他的小說中走動,到最後會有一種仿佛接近了無限的感覺,博爾赫斯就是以這種趨於無限的精神作為自己的寫作動力的。所以,讀博爾赫斯的小說,會使我們一切俗常的閱讀經驗都歸於無用,在他那沒有出口的迷宮結構中,他出示的幾乎就是一個精神異象。

儘管這個異象只是個巨大的烏託邦,但這個烏託邦至少對於博爾赫斯本人來說是真實的,這就夠了。

作者簡介:謝有順,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導,廣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相關焦點

  • 美宣布「鼴鼠」鑽火星徹底失敗
    參考消息網1月17日報導據美聯社佛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角1月14日報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14日宣布,在試圖鑽入紅色星球深處勘測溫度的任務失敗後,NASA將徹底放棄火星鑽探裝置。德國科學家花了兩年時間,試圖讓這臺暱稱為「鼴鼠」的熱探測器鑽入火星地殼。
  • 如果人類登月失敗——一份為失敗準備的演講稿
    但你聽過關於失敗的演講嗎?視頻中由英國演員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朗誦的演講稿,就關於失敗。雖然它從未被正式使用過,但它確確實實存在。這份名為《月球災難》(In Event of Moon Disaster)的演講稿是為阿波羅登月計劃失敗而準備的,如果在 1969 年的 7 月 20 日人類登月計劃失敗了,尼克森總統就將念出這份演講稿。
  • 《地心末日》:失敗總動員
    說白了,就是找不到一個自己可以在當周票房上「鶴立雞群」的機會。顯然,如果《地心末日》按原定的去年11月上映的話,肯定敵不過《哈利波特和密室》與《擇日再死》。依我看,推到本周上映也未必會好到哪裡去。對自己沒信心的影片,放在什麼時候都會疲軟。   從情節來看,這又是一部好萊塢吹牛皮的電影,而且是揀《世界末日》吹過的爛曲子吹!
  • 失敗從來不是成功之母,失敗只會帶來失敗
    也就是,當這隻老鼠勝了十次之後,它大腦的結構發生了改變。同樣,當一個人贏了十次之後,他的大腦也會發生相應結構上的變化,如同這隻老鼠,不再是以前受等級壓迫地位低的老鼠,而是變成了地位高的老鼠。 另外一個實驗也是這樣。
  • 由小說改編的《地鐵2033》電影創作失敗 項目取消
    由小說改編的《地鐵2033》電影創作失敗 項目取消2018-12-11 09:57出處/作者:快科技整合編輯:吃薄荷的貓責任編輯:zhaoyongyu1> 德米崔·格魯科夫斯基(Dmitry Glukhovsky)於2005年完成的末世小說《地鐵2033》被米高梅拿去準備改編成電影,將原作中的故事移植至美國華盛頓。
  • 從地裡來的獸,三位一體的敵基督,失敗、失敗、再失敗!
    如果海獸代表帝國的邪惡,那麼這隻陸獸就是為帝國歌功頌德的假先知、巫師、偶像崇拜者、以及那些無理智的暴民。在耶穌受難之後,一些巫師和假先知冒用基督之名大行迷信斂財之事。而耶穌在彼拉多的官邸前,彼拉多詢問是釋放耶穌還是強盜巴拉巴,官邸前無知的暴民哄鬧著釋放強盜,卻要求把耶穌判處死刑。
  • 《大江大河》的失敗與成功
    楊爍不一樣,楊爍飾演過的片子也不少,但《大江大河》中的農村幹部雷東寶,恐怕是楊爍演得最出色的角色,楊爍長得一張很「鄉村」的臉,有過農村工作經歷的人都會感覺到,鄉村幹部就是楊爍飾演的雷東寶這個造型。讓人有一種感覺,就如柳雲龍只演特工一樣,如果楊爍只演鄉村幹部這樣一個角色,或許必有大成。《大江大河》這部根據阿耐小說改編的電視劇,讓人覺得似乎更像是一部時代變遷的紀錄片。
  • 時務學堂裡的大躍進,終究以失敗而告終,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湖南新政為當時時務學堂裡的大躍進活動,但這場大躍進結局以失敗而告終。到底大躍進失敗的原因又是什麼?讓小編帶領大家一起去看看吧!受甲午的刺激,1896年,冬天,一群傾向於革新政治的帝國官員機緣巧合聚集到湖南準備變革。一時風雲際會,湖南的條件實在是好。
  • 不怕失敗——勇於承受失敗的打擊
    一個人能有成就並在氣質上超過常人,往往正在於其對待失敗的態度是正確的。精神上被打敗了,那才是真正的一敗塗地。人生之路漫長而且坎坷,因此遭受挫折、遇到困難、遭到打擊在所難免,差別只在有人把頭破血流不當回事,有人稍微破皮就灰心喪氣。跌倒了還能爬起來,你才有成功的希望。不管你在什麼時候跌倒了,一定要爬起來。
  • 前騎士GM坦言與詹皇合作壓力巨大:不奪冠就是失敗
    在採訪中,格裡芬坦言,和勒布朗-詹姆斯合作壓力巨大,因為勒布朗是這個時代最偉大的球星,如果你沒能拿到總冠軍,那就意味著失敗。格裡芬表示:「不僅僅是跟勒布朗合作的壓力,而是你每一年成功的唯一標誌就是贏得總冠軍。所以你的目標不能僅限於成為精英球隊,不能僅限於贏下季後賽第一輪。有勒布朗在,就意味著你必須得拿總冠軍才行。
  • 失敗的額外收益與想像力的重要性(全文)
    然而,你們能從哈佛畢業這個現實表明,你們對失敗還不是很熟悉,對於失敗的恐懼與對於成功的渴望可能對你們有相同的驅動力。確實,你們對於失敗的概念可能與普通人的成功差不了太多。你們在學習這方面已經站得相當高了!當然,最終我們所有人不得不為自己決定什麼是失敗的組成元素,但是如果你願意的話,世界很願意給你一堆的標準。
  • 失敗中的財富,其實都是一種收穫!
    其實相對於成功的人,失敗的人也會在遇挫的過程中積累下很多經驗,而這些經驗就正是失敗者的收穫。人類在成長的道路上會由於性格不成熟,做事經驗不豐富,而犯下一些錯誤。特別是涉世未深的孩子,而他們的父母往往會因為孩子的這些錯誤捶胸頓足。其實父母們大可不必過於著急和懊悔,因為孩子的每一次錯誤與失敗都是他們人生中很寶貴的一筆財富。
  • 『書海無涯』海明威《老人與海》——勝利的失敗者,失敗的英雄
    整整三天,老人所取得的每一點勝利都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直至最後遭到無可挽回的失敗。讀後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今天,我想談談這部聞名世界的經典之作。《老人與海》僅有一百頁,故事情節也很簡單明了,沒有什麼迂迴曲折的結構安排,在老人與馬林魚周旋、與鯊魚抗爭的過程中,摻雜有很多老人的心理活動和語言動作描寫,還有老人對風浪、水流、天氣的認識和判斷等等,所有這些都向我們展現著聖地牙哥這個老人鮮活的人物形象。
  • 為什麼失敗,讓你一蹶不振?
    這是職涯先生的第15篇原創文章前幾天,滴滴車空姐遇害的事情很火,這讓我想起一個心理學上很有意思的思考行為模式「可得性偏好」,說的就是,如果一件事情更容易出現在大腦裡,我們就認為這件事情更容易發生。如果依靠理性,你應該去認真計算各種交通工具的事故概率才對。更有意思的是,大多數人對待失敗的看法也是這樣的,上次這件事情失敗了,就覺得這次下一次都不會成功。事實告訴我們的是失敗是成功的N次方。
  • 詞彙辨析:defeat、failure、fiasco、flop,各種「失敗」咋區分
    俗話說得好:失敗乃成功之母。成功的原因千千萬,失敗的理由就「幾個」,咱們今天就來區分不同的「失敗」。Defeat、failure、fiasco和flop都可以翻譯成「失敗」,那麼,它們有啥區別呢?is made to fail,即「在對抗、戰爭或者比賽中失敗」,強調在與另一方的對抗中失敗,有時候也可以泛指某人或某事沒有做成功。
  • 高考還是考研進入北京上大學,沒考上「985」,就是失敗嗎
    考研是很多人提高學歷的機會,很多人的目標依然是「985」的名校,在很多人看來,如果因為高考或研究生考試進入北京的大學,至少想考211以上的大學,要自己的起點比別人高,你在考大學或考研究生的時候,要取得後面的主導權,不要等到大學畢業的時候才明白這個道理。沒能考上「985」名校,對考上北京大學的學生來說,可以說是失敗嗎?
  • 失敗才是世界上最有意思的事-虎嗅網
    從微軟、谷歌,到高露潔、可口可樂,每一個公司都做出過影響世界的革命性產品,也留下過許多毫無用處、沒人買帳、徹底失敗的產品。如果你在2009年想要擁有一個能且只能隨時隨地發推的手機(雖然中國內地群眾並無法擁有這種需求),可以考慮一下由Peek公司推出的Twitter Peek手機,也就是傳說中的發推專用機。
  • 成年人的失敗,有時發生一次就是致命的,讓人追悔莫及
    很多時候,兒童可以不停地犯錯誤,這是成長的需要,如果錯了人們也會考慮原諒他。成年人就不能了。在大街上,如果一連摔幾個跟頭,人們會暗中發笑。成年人的失敗,有時發生一次就是致命的,讓人追悔莫及。因為有人生成功與失敗的百感交集,劉備離世前告訴劉禪人生的要點,就是「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初看起來,是道德訓誡,其實也是劉備對人生的總結感嘆,如果不能謹慎小心地做人,忽視局部小事,可能下一步就邁入無底深淵。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 經濟學「休克療法」:為何在玻利維亞成功實施,在俄羅斯卻失敗
    傑弗裡教授在此總結出一套適合玻利維亞經濟發展的政策,這就是鼎鼎大名的「休克療法」;休克療法施行不到一周,玻利維亞市場存在的通貨膨脹迅速得到了遏制,而國內的經濟也得到了穩定,物價也開始慢慢回落。於是國營市場成為了黑市商人們的進貨渠道,這種官商勾結,損公肥私的行為,讓政府的平抑物價的想法徹底破產,國民買不到價格合理的商品,生活水平急劇下降,而國營企業開始因為物價的浮動,出現虧損,無法持續生產,開始出現倒閉現象或者被經濟寡頭吞併,就這樣,休克療法的第一槍以失敗告終。
  • 《閃電俠》逆閃電的計劃徹底失敗,閃電紀元迎來終結之時!
    所以閃電俠在第一次失敗之後,他決定穿越時間去尋找自己的宿敵,由於未來的時間線在抗拒自己,所以他只能回到了一切的源頭去尋找斯旺。可是逆閃電斯旺不是已經在未來戰死了嗎?根據逆閃電自己的說法,他過去之間已經形成了某種時間循環,每一次他被消滅之後,這種循環的特性就會將他復活,也就是說逆閃電已經和過去出現某種必然聯繫,所以閃電俠沒有選擇去未來尋找,而是在童年悲劇的那個時間點上找到了逆閃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