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新政為當時時務學堂裡的大躍進活動,但這場大躍進結局以失敗而告終。到底大躍進失敗的原因又是什麼?讓小編帶領大家一起去看看吧!
受甲午的刺激,1896年,冬天,一群傾向於革新政治的帝國官員機緣巧合聚集到湖南準備變革。一時風雲際會,湖南的條件實在是好。
第一,陳寶箴被任命為湖南巡撫。第二,一群傾向於新政的官員在湖南任職。多年出任外交使節的大詩人黃遵憲任湖南按察使。第三,湖南士風雖頑固,但憂患意識很強,加之湖南人的騾子脾氣,有敢為天下先的勇氣,絕大部分士紳也是支持新政的。
到1897年7月,梁啓超來湖南,情況就發生了變化。大量的維新派幹將從廣東來到湖南助陣。時務學堂由梁啓超主講。
梁啓超來湖南有兩個原因,一是他主持《時務報》,儼然是新政的頭號吹鼓手,聲名鵲起;二是有傳言他和康有為將得到皇帝的大用。這個傳言讓張之洞也很相信,曾大禮迎接梁啓超。
當然,說張藉機想巴結梁啓超,恐怕是胡說。張這個人好名,門下幕僚多名士,如沈增植、辜鴻銘、梁鼎芬、鄭孝胥、章太炎等,都曾任職在他的幕府。張出於這樣的心思,希望延攬梁啓超。但梁啓超當時頭腦正發著熱,是不會答應的。
梁啓超在時務學堂進行思想的大躍進。按康有為的說法,共和本來比君主立憲更高,但是按照中國的國情,還是應該實行君主立憲。搞共和沒有條件,成不了。這也是他不願意與孫中山合作的原因之一。
湖南新政的力量開始徹底分裂為新舊兩派。
1898年春天,張之洞停止訂閱《時務報》《湘學報》。士紳們要求停辦時務學堂。不久,張之洞出版了《勸學篇》,言說另外一種新政,尊重皇權,尊重傳統,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這種提法是對先前洋務運動的總結與深化,代表著大部分士紳的意見。張此舉實際上是要跟康有為一爭高下,也想引領時代潮流。
在各方的壓力下,陳寶箴也奏請銷毀《孔子改制考》。陳寶箴是試圖調和新舊兩派的,但沒有成功。在一個深夜,得到陳寶箴的密告,梁啓超匆匆離開長沙,趕往上海避難。維新派的實踐在湖南徹底失敗了。這次失敗是百日維新失敗的原因。
沒想到的是,四月的時候,北京又開始燒起了冷灶,光緒帝召康有為、梁啓超入京。雖然梁啓超做了很多努力,但這場時務學堂裡的大躍進還是以失敗告終。大躍進失敗後,百日維新便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