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這首詩設喻新奇巧妙,以水喻情,連綿不斷,表達了自己的思歸不斷...

2020-11-27 騰訊網

太原早秋

李白

歲落眾芳歇,時當大火流。

霜威出塞早,雲色渡河秋。

夢繞邊城月,心飛故國樓。

思歸若汾水,無日不悠悠。

【注】此詩作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年)秋天。這年夏季,詩人應友人元演之邀,同來太原,意欲攀桂以求聞達,然而輾轉三晉,時歷數月,終未能得到實現抱負之機會,到了秋季便寫下了這首詩。大火: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即心宿。

14.下列對本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首聯借自然景物含蓄地表明了季節。從律詩的結構來看,這一聯是起,以寫景起頭,是詩歌創作常見模式。

B.頷聯中「威」就是威力、威風,在此處指秋霜很濃。「塞」指邊塞,「河」指黃河。此聯直接描寫了太原的自然氣候。

C.頸聯形式上相對,意義上遞進,轉入詩人對邊關國事的掛念,寫的是詩人夢境,含蓄地寫出詩人正處在異域他鄉。

D. 詩人雖心緒不高,而此詩格調自高,且帶邊塞詩之雄健。後半寫懷歸之意,意重而不覺其重,語直而不覺其直。

15.本詩尾聯頗受稱道,尤其「悠悠」二字更佳,請賞析其妙處。(6分)

14. C【解析】C頸聯從上面描寫「早秋」的景色中,轉入對家鄉親人的思念。「夢繞邊城月」寫的是夢境,含蓄地寫出詩人正處在異域他鄉。「心飛故國樓」寫夢醒之後的狀況。

15. 「悠悠」本是憂鬱的意思,也有情悠悠、思悠悠之意。聯繫「思歸若汾水」來看,「悠悠」也有綿延不斷的意思。

這兩句運用了比喻修辭,以水喻情。大意是說,我思念歸家之情時時刻刻縈繞心頭,就如同汾河水一樣,沒有一天斷絕過。

為了強調自己的「思歸」之情的深遠,通過日夜不停的汾河水不停流淌,形象而生動地表現出了自己日夜思歸的情懷。

【譯文】

光陰逝去,花草漸漸凋零;隨著大火星漸漸西移,夏天慢慢離去。

秋霜早早地從北方來到這裡,黃河以北已經呈出一派秋天的氣息。

夜夜秋夢都纏繞著邊城上空的月亮,心卻隨著月光回到了家鄉的樓上。

思鄉之情就像這綿綿不斷的汾河水,無時無刻不在悠悠地流向家鄉。

【注釋】

太原:即并州,唐時隸河東道。

歲落:光陰逝去。眾芳歇:花草已凋零。

大火: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即心宿。《詩經·七月》「七月流火」即指此星。這顆星每年夏曆五月的黃昏出現於正南方,位置最高,六七月開始向下行,故稱「流火」。時當大火流,即時當夏曆七月之後。張衡《定情歌》:「大火流兮草蟲鳴。」《圖書編》:「大火,心星 也。以六月之昏,加於地之南,至七月之昏,則下而西流矣。」

塞:關塞,指長城。李白北遊曾到雁門一帶的關塞上。秋天了,他想到塞外,當早感霜威。

雲色渡河秋:雲彩飄過黃河,也呈現秋色。

故國:家鄉。

汾水:汾河。黃河第二大支流,發源於山西寧武縣管涔山,流經山西中部、南部入黃河。《唐六典注》:汾水出忻州,歷太原、汾、晉、絳、蒲五州,入河。《太平寰宇記》:汾水,出靜樂縣北管涔山,東流入太原郡界。

【創作背景】

這首詩詩作於公元735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秋天。這年夏天他應友人元演之邀,同來太原,意欲攀桂以求聞達,然而輾轉三晉,時歷半載,終未能得到實現抱負之機會,故有懷歸之意。所以寫下此時抒發自己的心情。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早秋自然環境的描寫,表現了詩人羈旅他鄉,時時刻刻不在思念著自己的家鄉河親人,以及渴望歸鄉的急切心情。這首詩設喻新奇巧妙,結構嚴整,感情真摯,格調高遠。

首聯「歲落眾芳歇,時當大夥流」。「眾芳歇」中「芳」指花,就是說很多的花兒已經凋落了。在自然界中,花草之類,逢春而榮,遇秋而衰,這是自然規律。「大火」指星名,二十八星宿之一,也就是「心宿星」,居於正南,「流」指向下行,這裡點出了時至七月了。詩歌開頭兩句借自然景物含蓄地表明了詩歌所描寫的季節——早秋。從律詩的結構來說,這一聯是起。

接著進入頷聯,承接首聯的「早秋」。「霜威出塞早,雲色渡河秋。」 「威」就是威力、威風,在此指秋霜很濃。「出塞」、「渡河」是地域位置。「塞」指邊塞。「河」指黃河。這兩句直接描寫了太原早秋的自然氣候。特別要注意的是詩人為了更好地表現太原自然地理條件的特點,除了用詞語描寫外,詩人還運用了鑲嵌的修辭手法,也就是在兩句末鑲嵌了「早」、「秋」兩字,巧妙點題。

所謂鑲嵌的修辭手法,譚永祥教授在《漢語修辭美學》中說過:「將特定的字、詞鑲嵌在特定的文句中,以便收到多種表達效果,這種修辭手法叫『鑲嵌』。」同時又說:「將特定的字、詞置於句首或句尾者叫『鑲』,置於句中者叫『嵌』。」這種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不但具有突出和強調意義的作用,而且在是文章增強趣味性和視覺的感染性。在這首詩歌中,標題中「早秋」在詩句中得到形式和內容上的照應,而且把兩句通過「早」和「秋」聯繫起來,不但強調了詩人所描繪的「早秋」景色特點,而且在形式上得到相照應,形成對偶,使之構成一個完整的整體。

進入頸聯,這一聯轉寫作者自己。「夢」指作者的歸鄉之夢,「邊城」指太原。對於一個遠行在外作客他鄉的遊子來說,一到夜晚「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思歸之情悠然而生,但是這個願望不能馬上實現,只能繞著邊城的月亮來旋轉。「故國」指故鄉。雖然歸家的願望不能立即實現,但是卻歸心似箭,詩人的那顆心早已飛回了故鄉的家園。

尾聯是合。「思歸若汾水,無日不悠悠」。「悠悠」就是本是憂鬱的意思,但也有情悠悠,思悠悠之意。同時,聯繫上一句「思歸若汾水」來看,「悠悠」也有綿延不斷的意思。這兩句的意思是說,我思念歸家之情時時刻刻縈繞心頭,就如同汾河水一樣,沒有一天斷絕過啊。以水喻情,這是古代詩歌中常用的方法,也是「流水」這一意象所蘊含的意義之一。如,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張說的「聞道神仙不可接,心隨湖水共悠悠」;李白的「孤帆遠影碧山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在這首詩裡,詩人為了強調自己的「思歸」之情的深遠,也通過日夜不停的汾河水不停流淌為喻,形象而生動地表現出了自己日夜思歸的情懷。

在藝術手法上,這首詩注重了文題相映,特別是在頷聯運用鑲嵌的修辭手法,在兩句的末尾分別用了「早」「秋」兩個字,匠心獨運地點題並照應詩題。其次,後兩句運用了明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把抽象的思歸之情形象化,以水喻情,連綿不斷,明確表達了自己的思歸不斷的情懷。

相關焦點

  • 李白寫明月的9首詩,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這首我們小學就學習過的詩,寫的是詩人在寂靜的月夜思念家鄉的感受。當時的李白26歲,住在揚州的旅舍,一個獨處他鄉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還能衝淡離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心頭就難免泛起陣陣思念故鄉的波瀾。三、《把酒問月·故人賈淳令予問之》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 李白的詩:此地一為別,孤蓬萬裡徵
    《送友人》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裡徵。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作品賞析  【注釋】:  蕭蕭:馬鳴聲。班馬:臨別的馬。
  • 李白這些詩我是跪著看的,看完我確信他是天才!李白經典欣賞
    平常人,平常事,再李白手中就會煥發別樣魅力,究其原因:手法巧妙,體悟入微,移情於物,不拘一格而已。所以和尚說李白是天才。白詩之不可及處,在乎神識超邁,飄然而來,忽 然而去,不屑屑於雕章琢句,亦不勞勞於鏤心刻骨,自有天馬行空,不可羈勒之勢。橫江詞六首 其四海神來過惡風回,浪打天門石壁開。浙江八月何如此,濤似連山噴雪來。
  • 李白極具想像力的一首詩,用筆如風檣陣馬,頷聯更是氣象壯闊
    李白二十出頭就仗劍去國,辭親遠遊,下面這首詩就是他青年時期出蜀至荊門時,贈別家鄉之作。渡荊門送別唐代:李白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太白天才超絕,用筆極富想像,一片神行。這首詩就是他的經典之作,從中可以窺豹一斑。首聯先交代送客之地,「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 李白的這首寫鄉思的詩,情真意切,餘韻深長,撼人心魄
    何以作者們如此青睞這類題材,因為詩詞裡寄託了他們太多對家鄉的深情,而我們則從作品裡找到了難以言說的共鳴。李白的這首《春夜洛城聞笛 / 春夜洛陽城聞笛》寫在734年左右,這一年他住在洛城,聽到隔壁悠悠飄過的笛聲,令作者內心無法平靜,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如排山倒海般洶湧而至,於是揮毫而作,成就了這首流傳世代的名作。
  • 小樓譚詩|(讀詩心解之七)喻之二柄·喻之多邊「譚汝為」
    (讀詩心解之七)喻之二柄·喻之多邊譚汝為(天津師範大學教授)一、喻之二柄「喻之二柄」是錢鍾書先生在《管錐編》中提出來的。錢氏指出:同此事物,援為比喻,或以褒,或以貶,或示喜,或示惡,詞氣迥異;修詞之學,亟宜拈示。……剌取其意,合採慎到、韓非「二柄」之稱,卿明吾旨,命之「比喻之兩柄」可也。
  • 李白的兩首七言詩,語近情遙,即使跨越千年,依然含思無限
    李白是盛唐浪漫主義詩人,他的作品有時奔放豪邁,清新飄逸,比如「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非如椽巨筆不辦;有時也幻想羽化成仙,比如「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詩人自比鵬鳥,充滿對權貴的傲視和對自由的追求。
  • 唐詩三百首中最「包舉宇宙氣象」的古詩,23歲的李白已有如此氣度
    比如李白有一首入選唐詩300首的五律詩篇,這首詩寫於李白剛剛離開家鄉的時候,也就是在大23歲的時候。當時的李白雖然年輕,但是卻已經寫出了「包舉宇宙氣象」的古詩,對於美麗的自然風光的描寫,對祖國壯麗山河景色的反映,實在是令人欽佩這首古詩就是李白的《渡荊門送別》: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 李白這兩首詩不出名,但是放在一起看,可見李白的蓋世才華!
    盛唐大詩人李白寫了不少懷古詩,其中有兩首詩並不是廣為人知,但是如果將兩首詩放在一起看,就會看到李白蓋世的才華,相同的體裁、相近的主題、相似的題材在李白筆下卻變化多端,運用自如。我們先看看李白的《越中覽古》:越王勾踐破吳歸,義士還家盡錦衣。
  • 李白水平很高的一首詩,最後5字鬼斧神工,令人拍案叫絕!
    最為膾炙人口的有賈島的僧「敲」月下門,齊己的昨夜「一」枝開,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包括本文向大家分享的李白的蕭蕭「班」馬鳴。首先,這句詩出自於李白的五律名篇《送友人》。顧名思義,它是李白創作的一首送別詩。所以詩中內容便旨在表達李白送別友人時的依依不捨之情與離情別緒之意。
  • 李白的悲情之詩~秋風詞
    中國古代則有「詩窮而後工」的說法。李白之所以成為偉大詩人,正是命運的窮厄玉成了他。李白的窮厄與憤怒,是他的理想與現實產生強烈矛盾的結果。他自己的字是太白,他的妹妹叫月圓,他的孩子叫明月奴,叫玻瓈,都是皎潔透明的象徵。他說「欲上青天攬明月」,表明他對世間汙濁的厭惡,大量的明月詩篇以至於讓後世以為他是"捉月而亡",王定保《唐摭言》中記載說:「李白著宮錦袍,遊採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無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
  • 李白臨死前寫下一首詩,僅用14字概括生平,讀完震撼人心!
    南宋詩論家嚴羽在《滄浪詩話》中說:「詩者,吟詠性情也」。詩歌中最基本的特點,也是它最大的魅力所在,便是飽含著詩人的思想感情。而對思想感情的表達,無疑在一個詩人臨死前最為豐富和震撼人心。譬如,南唐後主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
  • 李白寫給王昌齡的一首詩,情真意切,真摯感人!
    公元753年,王昌齡被貶龍標縣尉,當時李白人在揚州,聽說好友被貶後寫下的這首詩,表達了對王昌齡懷才不遇的同情之心,也寄託了自己對王昌齡的思念之情。《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唐代:李白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 詩仙李白為何不寫中秋詩?有人說《靜夜思》是中秋節寫的,真的嗎
    從古至今月亮都是表達人們美好祝願的事物,縱觀歷史最喜歡月亮的當屬「詩仙」了,李白喜歡月亮大家有目共睹,要是飛花令要飛「月」字那可就是李白的專場了。我們最熟悉的當然就是《靜夜思》了,很多人會背的第一首詩就是它「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關於這首詩你了解多少呢?有是否認為它是在中秋節寫的呢?
  • 10首精美絕倫的七絕詩,跨越千年而來!
    這首詩寫於759年。 詩人在流放途中遇赦,得以返回家鄉,心情輕鬆愉悅,流動在字裡行間。李白作品特有的想像與誇張在詩中表現無遺。 這首詩寫於730年。 孟浩然謝絕了朋友推薦他做官的好意,遊覽於江南的名山古剎之間,李白恰巧也在附近,他在得知孟浩然將要去揚州的消息後,就約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漢)相會。兩人相聚幾天之後,孟浩然才乘船去揚州,李白寫了這首送別詩。 兩個浪漫派的離別,深情又充滿暢想。
  • 經歷人生大起大落,李白登上高山寫首詩,20字寫出孤獨的至高境界
    這首詩前兩句描寫的是詩人所見之景。天空中的鳥兒慢慢都飛走了,只留下空蕩蕩的天際,起初還有一片雲,慢慢地,雲也悠閒地飄遠了。不管是「盡」字還是「閒」字,其實都是為了描寫環境的幽靜,這是很明顯以動寫靜、以動襯靜的手法,以此也襯託出了詩人內心的惆悵寂寥。
  • 李白最有氣勢的一首詩,最後兩句氣吞山河,響徹古今!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有著「詩仙」之稱。與杜甫並稱「李杜」,是我國文學史上最著名的詩人之一。其詩既豪邁奔放,又清新飄逸,而且想像豐富,意境奇妙。豪放是李白詩歌的主要特徵,所以在李白的詩中我們往往能看到雄奇的意象,以及詩中毫不掩飾的感情,如《塞下曲六首·其一》。
  • 李白一首有趣的誇人詩,前幾句還鳥語花香,最後一句畫風變得太快
    如果說李白當年誇楊貴妃的詩是迫於皇權,是不得不寫的「馬屁詩」,那今天小編要和大家分享的這首《題東溪公幽居》,則完全是出自詩仙的真心。這是一首十分有趣的七言律詩,在詩中他誇的是一位隱士,隱士高潔的情操令他佩服,於是寫詩誇他。詩的前幾句寫的是十分優美,鳥語花香,只是這最後一句畫風變得太快,十分耐人尋味。
  • 一生愛月的李白,為何從不寫中秋詩?《靜夜思》真的是寫中秋嗎?
    但李白生前創作上千首詩作,首首堪稱為一絕,人們都稱李白一出,誰與爭鋒。 可他一生愛月,卻從不沒有中秋詩,這或許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但仔細商榷卻又是有史可鑑。中秋節雖說是中國自古以來的傳統節日,但是它源於上古時代,起於初唐但卻盛行於宋朝,可以說是前不見古人之創。
  • 李白很經典的一首詩,韻味悠長,深遠動人,可謂鬼斧神工
    遇見是人生最好的點綴,陪伴也是最長情的友誼。很多時候分別雖然是情不得已,卻也見證了最真摯的情感。王勃曾說,「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李白卻說天底下有一種最珍貴的友誼,稱為「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唐代:李白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裡徵。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