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詩心解之七)
喻之二柄·喻之多邊
譚汝為
(天津師範大學教授)
一、喻之二柄
「喻之二柄」是錢鍾書先生在《管錐編》中提出來的。錢氏指出:同此事物,援為比喻,或以褒,或以貶,或示喜,或示惡,詞氣迥異;修詞之學,亟宜拈示。……剌取其意,合採慎到、韓非「二柄」之稱,卿明吾旨,命之「比喻之兩柄」可也。
「柄」的本義是指器物的把柄,後以比喻權力,如「權柄」、「國柄」、「柄臣」等,《左傳·襄公二十三年》:「既有利權,又執民柄。」梁啟雄在《韓子淺解》中說:「《禮記·禮運》註:『柄,所操以治事。』指君子所操持以治事的權柄。二柄:(一)刑,指殺和戮;(二)德,指賜和賞。」《慎子·威德》篇雖無「二柄」之名,但所論「威」與「德」因「正反仇合」,已具「二柄」之義。《韓非子·二柄》曰:「二柄者,刑德也。何謂刑德?曰:殺戮之謂刑,慶賞之謂德。」慎到、韓非論述的「二柄」是指統治者處理政務時操執賞罰的兩種權柄。錢先生剌取「刑」與「德」為「比喻二柄」之理,是從同一個喻體可以具有褒貶好惡迥然不同的感情色彩這一特點來取義命名的,旨在強調比喻修辭的靈活運用。
古羅馬斯多噶派哲學家所指出的「萬物各有兩柄」,強調客觀事物具有正反兩方面的屬性。這與美學理論中自然物的「美醜二重性」之說是相吻合的。相當多的自然物同時兼有美與醜兩種相對立的審美素質。如同一個老虎,既可以視為美的對象來觀賞稱道,也可以作為醜的對象來看待鞭撻。「生龍活虎」「虎踞龍盤」「龍騰虎躍」等是褒揚性的比喻,而「吏狼官虎」「為虎作倀」「虎兕出柙」等卻是貶斥性的比喻。又如桃花,取其豔麗的色彩,可以成為美的對象,「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令人聯想到美麗的新嫁娘;若只注重桃花易開易落的特點,又與輕薄無情相聯繫,「輕薄桃花逐水流」這個比喻又令人聯想到輕佻的風流女子。
古代有兩首寫牡丹的絕句,一是唐人劉禹錫的《賞牡丹》:
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淨少情。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另一是宋人王溥的《詠牡丹》:
棗花至小能成實,桑葉雖柔能吐絲。
堪笑牡丹如鬥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前者著眼於美學鑑賞視角,以芍藥、芙蕖為陪襯,讚頌牡丹「國色天香」;後者著眼於農業經濟學角度,以棗花、桑葉為陪襯,譏諷牡丹「華而不實」。二詩同詠一物,一褒一貶,但皆命意精妙,喻意深長,且各言之成理,均有令人莞爾首肯之處。
自然物的美醜二重性是自然美的一種特殊的審美特徵。客觀事物具有正反兩方面的屬性,人的感情也有兩極變化,因而在取象擬喻時,必然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唐人皮日休《詠螃蟹》:
莫道無心畏雷電,海龍王處也橫行!
對橫行的螃蟹唱出了讚歌。明代京師流傳著百姓們詛咒奸佞的兩句詩:
嘗將冷眼觀螃蟹,看你橫行得幾時?!
此處橫行的螃蟹,喻指惡貫滿盈的大奸臣嚴嵩。
漢文化心理,「橫行」具有褒貶相異的「二柄」:《史記·季布傳》:「願得十萬眾,橫行匈奴中。」唐人高適《燕歌行》):「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唐人杜甫《房兵曹胡馬》):「驍騰有如此,萬裡可橫行。」這些「橫行」者都是(或喻指)縱橫馳騁的猛士。而「橫行霸道」「橫行鄉裡」「橫行無忌」之所指,卻是胡作非為的豪權奸黨或得志便猖狂的卑鄙小人。
宋人呂本中《採桑子·別情》:
恨君不似江樓月,南北東西,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
恨君卻似江樓月,暫滿還虧,暫滿還虧,待得團圓是幾時?
上片寫「江樓月」無論何地都與人相親近,永不分離,對「月」持褒揚之柄;下片寫「江樓月」剛一圓滿又開始虧損消減,對「月」持怨恨之柄。兩個比喻的喻體雖同為「江樓月」,但上片取其遍照天下的相似點,下片取其圓缺變化的相似點,屬於異柄異邊的比喻。
二、喻之多邊
對於「喻之多邊」,錢鍾書《管錐編》指出:「比喻有兩柄而復具多邊。蓋事物一而已,然非一性一能,遂不限於一功一效。取譬者用心或別,著眼因殊,指同而旨則異;故一事物之象可以孑立應多,守常處變。」這就是說,同一事物,由於它的性能和作用不是單一的,加之用以比喻的人著眼點不同,目的不同,所以能用這同一事物構成性質不同的多種比喻。這與美學理論關於「自然美的多面性」的觀點是契合的。自然物有多方面的屬性,自然物與人的社會生活存在著廣泛而複雜的聯繫,因此自然物的美在一定條件下,在與人類社會生活的特定聯繫中,會得到不同側重的顯示。譬如蝴蝶,它的斑斕的色彩,翩翩的舞姿以及對鮮花的依戀等不同的側面,與人的社會生活構成不同的關係,表現出這樣或那樣的審美屬性。如下列帶有比喻性質的習用語:「身輕如蝶」「蝶粉蜂黃」「蜂媒蝶使」「招蜂惹蝶」「蝶戀花」等都是在取象擬喻時,依表達旨意而任取「蝶」的多樣審美屬性的一邊為相似點。下舉以「水」為喻體的「喻之多邊」的典型詩句:
例 句
本體
喻體
相似點
君子之交淡如水(莊子)
友誼
水
清淡純淨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秦觀)
愛情
水
纏綿交融
遙夜沉沉似水。(秦觀)
長夜
水
深邃悠長
長恨人心不似水,等閒平地起波瀾。(劉禹錫)
人心
水
水平無傾
望穿他盈盈秋水。(王實甫)
眼睛
水
晶瑩明澈
月光如水照緇衣。(魯迅)
月光
水
清泠潔白
雲淡碧天如水。(柳永)
天空
水
蔚藍明淨
簟文如水帳如煙。(蘇軾)
席紋
水
起伏蕩漾
鐵騎無聲望似水。(陸遊)
隊列
水
奔騰流淌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
愁苦
水
源遠流長
「水」這個喻體竟能生發出如此多的比喻來。一物之體可做面面觀,立喻者可從喻體的多邊特點中各取所需,每舉其一而不及其餘。
「思君」和「愁苦」,可以說是每個正常的成年人幾乎都經歷過的感情活動,也是抒情文學創作的重要表現題材。表二和表三所引諸例都運用了比喻手法,巧妙地從選擇與本體某個側面的相似點相吻合的喻體入手,去描摹和表現無形的心理活動。「喻之多邊」其實就是一物多喻。用喻「以此喻彼」,本體與喻體二者可以有部分相似,而非全體渾同。在選擇喻體時,可以任取其一邊或多邊。如以「月」為喻,有「月圓如盆」「月如玉盤」「月如圓壁」是取其「形圓」的一邊;而「月如冰輪」「月如圓鏡」則是兼取「圓」「明」二邊。再如「洪水猛獸」、「水性揚花」這兩個比喻型成語,前者取「水」流勢兇猛之邊,後者取「水」流動無定形之邊,二喻皆為貶惡之柄,亦為同柄異邊之喻。
請看同以荔枝為喻體的兩首宋人絕句:
王十朋《詩史堂荔枝歌》:
少陵傷時淚成血,一點丹心不磨滅。
散成朱實滿炎方,風味如詩兩奇絕。
詩人遊成都杜甫草堂所寫,妙用比喻將詩聖傷時憂民之血淚「丹心」與荔枝的「朱實」聯繫起來。
方嶽《食荔枝》:
風枝玉露走筠籠,玉潤冰寒擘縐紅。
自往胸中評史記,久聞格調略相同。
詩人在啖荔枝時突發奇想:「果中之王」的盈頰甘美與「史家絕唱」的格調是相同的。這兩個比喻取象、寓意、抒情都一致,前者謳歌杜詩的膾炙人口,後者讚頌《史記》卓犖不凡的格調,可謂是比喻同柄同邊的妙例。
毛澤東《蝶戀花·從汀州向長沙》:
六月天兵徵腐惡,萬丈長纓要把鯤鵬縛。
「鯤鵬」比喻腐朽但又擁有龐大力量的反動勢力,呈貶義,取鯤鵬體態巨大的一邊為喻。
毛澤東《念奴嬌·鳥兒問答》:
鯤鵬展翅,九萬裡,翻動扶搖羊角。
「鯤鵬」比喻壯志凌雲的革命力量,呈褒義,取鯤鵬高飛遠翥的一邊為喻。這兩個詩例屬於異柄異邊之喻。
譚汝為 天津師範大學國際教育交流學院教授,從事漢語修辭學、詩歌美學及天津城市文化研究,兼任教育部漢語能力測試學術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語文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天津市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委員、天津市語言學會顧問等學術職務。
編輯/章雪芳審核/武 陽校對/馮 曉